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活血祛瘀剂

灵丹合剂

(《吉林中医药》)

(组成)丹参60克,夜交藤20克,灵芝10克,大枣10克。

(用法)将上药煎浓缩至100毫升。每药分三次口服。

(功效)活血祛瘀,养血安神。

(主治)失眠(精神症失眠症)。证见失眠、多梦,哭笑无常,胡言乱语,幻听幻视,舌质红,苔白,脉弦细。

(按语)本方所治精神病失眠,属于癫、狂、失眠范畴。本病的病理变化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所养;血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血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阴血不足,则肾精上承。诸脏和调,则神志安宁,寤寐如常。而精神病多“气血凝滞”,以致血液之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乃至血愈瘀而愈虚,愈虚而愈瘀,正由于患者体内同时存在血瘀与血虚两个方面,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失眠。所以治疗精神病失眠即要治血化瘀,又要养血安神。方中丹参活血祛瘀,通络,除烦安神为君药。臣以灵芝养血安神,补气益血,所谓“益心气,补中”,“保神,益精气,……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佐以夜交藤宁心安神,大枣养血安神,四药配伍,共奏活血养血,安神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160例精神病失眠患者。其中男57例,女103例。精神分裂症7例,更年期精神病10例,反应性精神病7例,神经衰弱38例,焦虑性神经官能症2例,癔病25例,强迫性神经官能症2例,中毒性精神病2例,高血压伴发精神障碍1例,老年性精神病2例。治疗结果,显效17例(每晚睡眠时间增加3小时或3小时以上及自觉睡眠良好者),占10.6%;有效88例(每晚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未达到显效水平,自觉睡眠有所改善者)占55%;无效55例(每晚睡眠时间无变化者),34.4%。总有效率为65.6%。

冠心方

(《新中医》)

(组成)木通9克,刘寄奴9克,瓦楞方15克,王不留行15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6克,远志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化痰,通脉止痛。

(主治)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证见心前区,或胸骨后有压痛,或刺痛,呈阵发性,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舌质暗或紫,苔薄黄,脉弦滑或弦缓。

(按语)本方所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胸痛,心悸,怔忡范畴。本方证临证所见胸痹刺痛,舌质暗或紫,为血瘀;胸痹闷痛,阵发性气短,为气滞所致。脉滑为痰浊内阻。因此治宜化瘀通脉,化痰行气为法。方中王不留行为君,活血通经止痛,并清热。臣以刘寄奴助君药之力;瓦楞子消痰化瘀,软坚散结。佐以木通祛瘀通经,清热;白芥子、莱菔子理气化痰浊,消滞,远志宁心安神,祛痰开窍。各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冠心病40例。其中男28例,女12例。40岁以下8例,40—59岁27例,60岁以上5例。最小年龄20岁,最大年龄67岁。对疼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其中疼痛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的21例,占53%,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2.5%,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的18例,占45%。最少服一疗程(一个月一疗程),最多服四疗程,以一、二疗程效果最为明显,心绞痛症状有效率高于心电图有效率,凡心电图有效的临床心绞痛等症状也相应消失或好转。

冠心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当归15克,川芎12克,赤药12克,丹参12克,降香12克,桃仁10克,没药10克,郁金10克,瓜蒌10克,麦冬12克,茯苓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证见心胸刺痛,两胁胀痛,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心烦不宁,气短懒言,舌质有瘀点或紫斑,脉弦涩或结代。

(按语)本方所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范畴。心胸刺痛,舌有瘀点,脉弦涩,为血瘀阻于心脉;两胁胀痛,心烦不宁,脉弦,为肝气郁滞;气短懒言,为心气不足。证为瘀血内阻,肝气郁滞,心气不足。治以活血行气,益心,止疼痛之法。方中降香化瘀止痛为君。臣以丹参活血散瘀通络;没药活血行气止痛,当归养血和血,川芎活血行气止痛。佐以赤芍药活血散瘀;桃仁活血祛瘀;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瓜蒌(皮、仁)行气化痰,宽胸;麦门冬养心阴益心气;茯苓宁心安神。诸药配伍,成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方剂。

(疗效)本方治疗32例冠心病(血瘀型)。其中男27例,女5例。其中40岁以下者4例,41—50岁者16例,51—60岁者8例,61岁以上者4例。心绞痛轻度17例,中度15例;病程少于1年者2例,1—3年者28例;大于4年者2例,合并陈旧性心肌梗塞2例,高血压7例,顽固性心房纤颤1例。治疗结果,显效8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25%;改善20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减轻),占62.5%;无效4例(与治疗前一样),占12.5%。总有效率为87.5%。

宁心汤

(《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党参15克,丹参9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9克,桃仁9克,红花6克,茯苓10克,木香9克,陈皮3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补益气血。

(主治)胸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证见胸痛,痛引肩背部,痛时如刀绞针刺,或如紧束样痛,或如物压样痛,心悸,气短懒言,舌暗紫有斑点或斑瘀,苔白,脉结代或细涩。心电图有异常。

(按语)本方所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胸痹范畴。本方证胸痛如刀割,如针刺,绞窄样或如物压样,舌暗紫或瘀点斑等等均为血瘀心脉所致;而心悸,脉结代或脉细,当是心的气血亦不足。因此,对本证的治疗,应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兼以补益气血之法。方中桃仁活血祛瘀为君。臣以丹参活血散瘀通络;红花活血祛瘀;当归养血和血配君臣各药活血祛瘀而不伤正;党参补气,佐以川芎,赤芍药活血止痛;木香行气止痛;陈皮行气和胃,以利胸膈;白芍药,生地黄养阴血;茯苓宁心安神。甘草益气并调诸药兼为使。各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补益气血之效。

(疗效)本方治疗85例冠心病(血瘀型)。其中男57例,女28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39岁,平均年龄56.5岁。病程1年以内28例,1年以上不满5年38年。5年以上至18年19例。治疗结果,显效45例(心绞痛基本消失),占53%;改善37例(心绞痛次数减少1/2左右),占43%;基本无效3例(症状无变化),占4%。总有效率为96%。

利湿化瘀汤

(《湖北中医杂志》)

(组成)法半夏9克,枳实9克,茯苓30克,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药9克,沙参15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

(用法)每日一剂,化痰散结。

(功效)活血化瘀,水煎服。

(主治)心悸(风湿性心脏病)。证见心悸,气短,动则加重,面部浮肿,口唇青紫,舌质紫暗有瘀点,苔腻,脉弦细数。

(按语)本方所治风湿性心脏病,属心悸范畴。心悸见唇青,舌质紫暗,有瘀点,为内有血瘀;面部浮肿,苔腻,为痰湿蕴阻。因此,本方证为瘀血痰湿,阻滞心脉所致。治当以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法。方中丹参为君活血祛瘀,“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忡,惊悸不寐。”臣以川芎,赤芍药活血祛瘀,川芎尚可行气,茯苓渗湿健脾,并宁心安神。佐以枳实,法半夏行气化痰散结;五味子、沙参、麦冬益气养阴,以益心、肺。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风湿性心脏病22例。其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0岁以下者5例,30—45岁者6例,45岁以上者11例。二尖瓣单纯狭窄2例,单纯关闭不全3例,狭窄并关闭不全17例。治疗结果,临床症状消失者6例,占27%㈠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4例,占64%;无明显效果者2例,占9%。总有效率为91%。

★附方

复脉灵

(《北京中医杂志》)

(组成)黄芪30克,丹参30克,川芎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益气宁心,镇静止痛。

(主治)心悸(心脏过早博动)。证见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舌质暗或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结代促。

乌贝散

(《浙江中医杂志》)

(组成)乌贼骨50克,贝母50克,白芍50克,生甘草5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三七粉30克。

(用法)将上药混合碾研成末,约得250克左右,装入空心胶囊,每粒重约0.5克,可装500粒左右。每次服6粒,每日3次,饭前2小时温开水送服,连服25~30天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证见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呕吐酸水,食后饱胀不适,嗳气吞酸,黑便,舌质淡瘀斑,或瘀点,苔白腻,脉沉缓无力。

(按语)本方所治溃疡病,属胃脘痛范畴。上腹部疼痛反复发作,舌质瘀斑,瘀点为血瘀;嗳气,食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疼痛,又与气滞有关;黑便,是有溢血;因病久入络,血络瘀阻,不通则痛,旧血不去则新血不生,活血祛瘀药能改善血循环,促进溃疡面炎症的吸收,使之消散,使之愈合,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本方证治宜活血祛瘀,行气缓急,止血止痛之法。方中三七活血祛瘀,止痛止血为君。臣以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君臣药各自用量不大,可三者相须为用,加强本方的活血祛瘀药力。佐以乌贼骨收涩止血,制酸;贝母化痰散结;白芍药,生甘草养阴,缓急止痛,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兼以为使。各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为主,兼以止血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117例溃疡病。其中男84例,女33例。年龄19——67岁,其中19—45岁占87例,病程1—5年34例,6—10年72例,10年以上11例。治疗结果,痊愈87例(疼痛消失,饮食增加,体重上升,胃镜复查溃疡愈合),占77%;好转21例(疼痛消失,饮食增加,胃镜复查溃疡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或溃疡面缩小2/3以上),占16%;无效9例(疼痛减轻,饮食增加,胃镜复查无明显好转),占7%。总有效率为93%。

★附方

益中活血汤

(《中医杂志》)

(组成)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萸肉10克,丹参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生蒲黄12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0克,乌药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散瘀,补气温中,消肿生肌。

(主治)胃脘痛(萎缩性胃炎)。证见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腹胀,嗳气,舌质黯红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紧。

溃疡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海螵蛸50克,酒炒大黄50克,黄芪25克,白术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陈皮10克,炒五灵脂15克,炒玄胡15克,煅瓦楞子50克,降真香15克,郁金25克,赤石脂15克,甘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补益脾胃。

(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证见上腹部胀痛,痛引胸胁,嗳气吞酸,纳差,呕血,便血,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弱。楤红白芨汤

(《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袍红(乌不宿、刺龙包)10克,木香10克,白芨10克,香附10克,白芍药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止血。

(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证见脘腹痛,痛引胸胁,纳差,便血,舌暗红有瘀点,脉涩细。

定痫汤

(《广州中医学院三十年校庆论文选编》)

(组成)川芎6克,红花6克,丹参15克,田七末5克,牛膝10克,郁金10克,竹黄6克,石菖蒲10克,钩藤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每周连续服药5天,停药2天。

(功效)活血化瘀,豁痰宣窍,熄风定痫。

(主治)癫痫。证见突然意识表失,眼球上翻,牙关紧闭,口吐泡沫,四肢抽搐,持续约2分钟后自醒,醒后身软嗜睡,舌质暗红有瘀点;脉弦。

(按语)本方所治癫痫,实为痫,是一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痫病首载于《内经•大奇论篇》,古代癫与痫通用。《千金要方》卷十四称为“癫痫”俗名“羊痫风”。从各代医药论述中,认为:不论何种病因,均导致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在发作时,治宜豁痰宣窍,熄风定痫;平时则以培补脾肾为主。本方证,据久病人血,人络,加之临证上见舌质暗红有瘀点,认为血瘀经脉。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豁痰宣窍,熄风定痫之法。方中丹参活血散瘀通络,除烦安神为君臣以田七活血化痰;石菖蒲,郁金豁痰宣窍,行气祛瘀。佐以红花、川芎、牛膝活血化痰;竹黄清热豁痰;钩藤清肝熄风,各药配合,共成活血化瘀,豁痰宣窍,熄风定痛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14例癫痫病人。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在30岁以内,病程1年以内2例,1—5年7例,6—10年3例,10年以上2例。治疗结果,服药后控制6例(停药后随访半年以上,没有发作),占43%;有效14例(停药后,发作次数及程度明显减轻),占29%;无效4例(治疗3个月,病情未见改善)占79%。总有效率为?1%。

通脉愈痫丸

(《新中医》)

(组成)赤芍药30克,桃仁30克,红花15克,川芎15克,丹参90克,法半夏45克,生南星45克,煅礞石45克,石菖蒲20克,肉桂15克,当归60克,紫河车60克,黄芪60克,党参60克,天麻50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极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成人每日早、午、晚各服一丸,姜汤送服。儿童用量酌减,一个月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熄风定痫。

(主治)癫痫(脑外伤继发性癫痫)。证见有外伤史,时见突然昏倒,昏不识人,两目上视,肢体抽搐,牙关紧闭,面色紫青,口吐涎沫,大小便失禁,舌质青紫,脉沉涩。

(按语)本方所治脑外伤继发性癫痫。由于有外伤史,伴见舌青紫,脉沉涩,证属血瘀,因此治以活血化瘀,熄风定痫之法。方中丹参为君,活血散瘀,通络,除烦安神。臣以煅礞石下气消痰镇惊,善“治积痰惊痫”;石菖蒲化痰浊,宣窍道,醒神;天麻平肝熄风,抗癫痫。佐以桃仁、红花、川芎、赤芍药活血祛瘀;法半夏化痰和胃;本方证正气已虚,君臣药中又多伤正气,故用当归养血和血;肉桂宣通气血;黄芪、党参补气;紫河车大补精血;生姜汤送服,目的在于和胃,解天南星等药之毒。各药配伍,合成为活血化瘀,熄风定痫。

(疗效)本方治疗43例外伤继发性癫痫。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4—15岁者13例,16—39岁者30例。病程1—5年者29例,6—12年者14例。治疗结果,痊愈32例(治疗后经随访两年以上未见复发者),占74.4%;显效3例(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各减少75%以上者)占7%;好转4例(发作次数和每次发作时间各减少25%以上者),占9.3%;无效4例(连续服药12个疗程,病程无变化者),占9.3%。有效率为90.7%。

治癫汤

(《江西中医药》)

(组成)桃仁15克,红花10克,桂枝6克,大黄10克,石菖蒲30克,远志6克,黑山栀10克,丹参10克,赤芍药10克,玄明粉3克(冲服)。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下泄热,宣窍醒神。

(主治)少女癫狂,证见哭笑无常,追逐异性,妄闻妄见,行为紊乱,月经期病性加重,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脉弦滑。

(按语)本方所治少女癫狂病证,乃癫狂之发于少女者。其临证所见哭笑无常,幻觉,失于常态,类“妇人脏躁”症证;追逐异性,为失于常态之甚者,属狂病之表现;月经期病情加重,正是与青春期有关的病变特征。舌质红或暗红,脉弦为瘀为热。

因此治疗上,宜活血化瘀,泄热宣窍之法。方中桃仁为君,活血祛瘀。臣以大黄泻热通便,活血祛瘀;石菖蒲重用,芳香“通九窍”,安神,治“客忤癫痫”。佐以红花、丹参、赤芍药活血散瘀通化经;桂枝宣通血脉,远志宁心安神;黑栀子理血清热;玄明粉泻热通便,协助大黄泻热以正狂。各药配伍,共成活血化瘀,通下泄热,宣窍醒神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30例少女癫狂证。年龄20岁以下者18例,20岁以上者12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7年。周期性精神病17例,精神分裂症13例。治疗结果,痊愈6例(精神症状消失,内省力恢复,正常参加工作),占20%;显效17例(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内省力部分恢复者)占56.7%;进步4例(精神症状有改善,内省力未恢复者),占13.3%;无效3例(精神症状无变化者),占10%。总有效率为90%。

通脉汤

(《中医杂志》)

(组成)桃仁10—15克,红花10—15克,当归10—30克,赤芍15克,川芎10—15克,穿山甲10克,鸡藤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少数病例配合服用路丁、维生素C、烟酸等,或烟酸肌醇脂,肌注复方丹参注射液。

(功效)活血祛瘀,养血。

(主治)中风(脑血栓形成)。证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酸腿软,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舌质红,苔黄,脉弦细而数。

(按语)本方所治脑血栓形成,属眩晕,中风范畴。本方证突然口眼歪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舌红,脉弦,为瘀血阻于经脉所致。治当以活血通脉之法。方中重用当归为君,养血和血,配伍诸活血药,养血行血,补血为了祛瘀,臣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佐以穿山甲祛瘀通经散结;鸡血藤养血活血通经;川芎、赤芍行活血。诸药配伍,共成活血祛瘀通经脉之剂。

(疗效)本方收治10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70例,女性37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9个月。治疗结果,基本恢复48例(瘫痪的肢体肌力恢复正常,能生活自理),占44.9%;显著好转40例(患者肌力增加二度以上,能独自行走,在别人协助下可自理生活),占37.4%;好转15例(患肢肌力增加一度以上),占14%;无效4例(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变化),占3.7%。总有效率96.3%。

★附方

益气通络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黄芪100克,当归50克,地龙10克,川芎10克,丹参25克,方海(白通草、大通草)15克,土鳖虫15克,鸡血藤2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脑血栓形成)。证见起病缓慢,往往睡眠中,或晨起发病。发病则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甚则神志不清,遗尿等。

五虫四藤汤

(《北京中医杂志》)

(组成)蜈蚣3条,地龙15克,乌梢蛇9克,土鳖虫9克,全虫6克,鸡血藤25克,忍冬藤15克,络石藤20克,钩藤15克,黄芪95克,丹参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主治)偏瘫(脑血栓形成所致偏瘫)。证见患者半身运动不利,神志清,语言不利,口角、舌体向对侧歪斜,鼻唇沟变浅,肌体肌肉松弛,握力消失,舌质瘀紫,苔腻,脉弦滑。

补气活血汤

(《云南中医杂志》)

(组成)黄芪30克,当归尾12克,赤芍药9克,地龙6克,牛膝15克,元参12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天竹黄15克,代赭石2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祛瘀,化痰通经活络。

(主治)中风偏瘫。证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偏瘫,肢腿功能障碍,舌红紫,苔白腻或黄腻,脉弦细。

治瘫汤

(《中医杂志》)

(组成)黄芪60克,川芎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5克,赤芍药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地龙9克,水蛭末1.5克(冲月艮)。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偏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证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不语,舌质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脉弦涩。

通脉灵

(《新中医》)

(组成)川芎10克,丹参30克,赤芍药12克,红花10克,葛根20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活络。

(主治)半身不遂,证见上、下肢瘫痪,不能步行,言语不利,舌体歪,神情呆滞,舌有瘀点,脉弦细涩。

(按语)本方所治半身不遂,舌有瘀点,脉涩,为瘀血阻于血脉经遂所致。治以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法。方中重用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为君,臣以鸡血藤养血,通经活络;川芎活血行气。佐以赤芍药散瘀;红花活血;葛根清热生津“起阴气”。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通经活络之功。

(疗效)本方收治30例因中风引起半身不遂患者。治疗结果,基本痊愈10例(瘫痪的肢体活动,感觉功能及语言均恢复正常,生活自理)占33.3%;显效好转20例(上肢活动功能明显好转,下肢能独自步行,可自理生活,语言恢复正常),占66.7%。总有效率100%。

新降灵汤

(《湖北中医杂志》)

(组成)丹参30克,丹皮30克,山楂30克,粉葛30克,泽泻30克,首乌30克,黄芪30克,地龙15克,五味子15克,赤芍药15克,川芎15克,夏枯草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补气养血。

(主治)眩晕(高血压病)。证见头痛,头晕,头重脚轻,神疲乏力,舌质红边有斑点,脉弦细等。

(按语)本方所治高血压病,属眩晕,头痛范畴。本病的发生多起于情态内伤,劳逸失调,体态肥胖,饮食肥腻厚味,烟酒癖嗜等,致脏腑、经络、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且久病人络人血,血脉经隧阻塞而气滞血瘀。本方证头晕头痛,伴舌红边瘀点,为有血瘀;神疲乏力,为气血亦虚;头重脚轻,则易颠仆,为血不养脑;治宜活血祛瘀为主,兼补气血之法,以标本兼顾。方中君以丹参,活血祛瘀,宁心安神。臣以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山楂活血化瘀,消积滞;黄芪补气生血,气旺则血行;首乌补肝肾,益精血,充脑海;泽泻利水渗湿,泄肾中相火。佐以粉葛清热生津“起阴气”;川芎、赤芍药活血散瘀,并行气;地龙通经络,熄风;夏枯草清肝热,散郁结;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养心,“益气”“强明”。各药配伍,共成活血祛瘀,补气养血之剂。

(疗效)本方收治104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39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85岁。病程最长28年,最短为平时无明显高血压症状。治疗结果,显效70例(血压下降4千帕(30毫米汞柱),临床主症消失者)占67.3%;有效26例(血压下降,但停药后血压又升高,临床主症减轻),占25%;无效8例(血压无下降者),占7.7%。总有效率为92.3%。

★附方

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6~10克,葛根10—15克,丹参10—15克,杭菊12~15克,桑枝12—15克,丹皮10克,赤芍药10克,红花10克,地龙10克,薄荷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化瘀清热,清脑明目。

(主治)眩晕(高血压病)。证见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心烦少寐,手足发麻,面色晦暗,唇紫,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数。

祛瘀清颅汤

(《中医药学报》)’

(组成)桃仁9克,红花6克,川芎6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赤芍药10克,羚羊角2克(锉细末吞服),菊花10克,蔓荆子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清肝明目。

(主治)眩晕(脑震荡后遗症)。证见头有外伤史,头晕,头痛,健忘,失眠,多梦,心烦,舌质紫暗或舌尖边有瘀斑,脉涩或迟缓。

(按语)本方所治脑震荡后遗症,属眩晕、头痛、失眠、健忘等范畴。《内经》曰:“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可见,外伤者多致血瘀。血瘀日久,郁而化热,故血瘀和郁热成了脑震荡后遗症的基本因素。本方证中眩晕等伴见的舌紫暗,脉涩,有外伤病史,为血瘀;多梦,心烦为瘀化热,郁热在内,扰乱神明。治宜活血祛瘀,清泄郁热(肝热)之法。方中桃仁活血祛瘀为君,臣以红花与君药相须配伍,加强活血祛瘀作用,羚羊角清肝热明目,熄肝风,“平肝舒筋,定风安魂,”“安心气”,“除邪气惊梦狂越”,牡丹皮、赤芍药凉血散瘀。佐以当归、川芎养血行血;蔓荆子清利头目,“除昏暗,散风邪,凉诸经血”菊花清肝热,“主治头眩”明目。甘草和中,并调和诸药兼作使。诸药配伍,共成活血祛瘀,清肝明目之法。

(疗效)本方收治脑震荡后遗症18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例。15—20岁2例,21—30岁6例,31~40岁5例,41—50岁3例,51—60岁2例。跌伤4例,自行车祸2例,汽车祸3例,机件击伤8例,殴打1例,治疗结果,5~10天痊愈6例,10—20天治愈8例,20~30天治愈3例,一个月以上治愈1例(痊愈,一切症状消失,恢复健康)。总有效率为100%。

丹七合剂

(《福建中医药》)

(组成)丹参15克,旱莲草24克,田七6克,赤芍药6克,川芎6克,阿胶10克(熔)。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兼以清热,养血。

(主治)衄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见皮下有散在性斑块,瘀点或出血,面色红赤,心悸,失眠,口渴喜饮,舌质红,苔薄黄,脉数。化验:血小板显著减少,出血时间延长。

(按语)本方所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衄血,肌衄范畴。皮下有散在性斑块瘀点,在中医理论上被认为是因血瘀阻络所致;伴见口渴喜饮,舌红,脉数,为热;因瘀因热而心悸,失眠。《血证论》认为:“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祛瘀,补虚之法。”本方证的治疗,活血祛瘀,通络兼以清热之法;祛瘀应不伤正,又兼养血。方中以丹参为君,活血祛瘀,通经络,又性凉清血热,臣以田七活血化瘀,且可止血;阿胶养血补血,又可止血。佐以旱莲草养阴益肝肾,清热止血;川芎、赤芍药活血散瘀,行气,赤芍尚清热凉血,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通络,清热养血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18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中男4例,女14例。年龄最少12岁,最大56岁。时间最短者14天,最长者8年。治疗结果,治愈16例(血小板明显回升,出血现象消除或明显控制,随访一年未复发者),占88%;好转(血小板回升在10万/立方毫升左右,出血现象得到控制,但仍有斑点反复出现者),占6%;无效1例(用药后症状及血小板均无改善者),占6%。总有效率为94%。

蝎蚣丸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

(组成)全蝎6条,蜈蚣5条,地龙10克,水蛭10克,炮山甲10克,桂枝10克。

(用法)将上药等量研末制成小丸。每日三次,每服3~6克。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散结。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证见患肢发凉。趾色浅紫,疼痛麻木,间有小腿掣痛,或趾(指)色暗紫或紫红,痛如针刺易不移,苔白紫暗,苔白,脉细涩。

(按语)本方所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坏死期),属脱疽范畴。本病多以肾气不足为其原因,以寒湿,吸烟,外伤及其外因。临床演变特征,依次表现为:寒、痹、痛、腐四个阶段,“寒、痹、痛”是属于一期局部缺血期和二期营养障碍期的病变。易“腐”则为三期坏死性病变。肾气不足,不能散精于血脉,致气血亏虚;肾阳虚衰;敷布无权,寒湿更易乘寒侵袭,从而导致阳虚寒凝,络阻血瘀。本方证正是属于坏死期中的病证。其伴有痛如针刺,痛处不移,皮色浅紫,舌质紫,脉细涩,病理为血瘀阻于经随。治疗应以活血祛瘀,通经散结之法。方中蜈蚣通络散结,止痛解毒为君。臣以全蝎助蜈蚣之力;水蛭化瘀通经。佐以炮穿山甲祛瘀通经散结,地龙通络;桂枝温散,通利血脉。诸‘药配伍,使本方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散结的作用。

(疗效)本方治疗血栓性闭塞性脉管炎数十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结合手术或外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附方

脉炎散

(《新中医》)

(组成)制松香1.2克,水蛭1克,全蝎0.8克。以上为一次量,共为细末(或装胶囊内)。

(用法)冷开水送服,每天三次,30天为1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解毒祛腐,通络止痛。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见患肢沉重,怕冷麻木,疼痛,入夜更甚,间歇性趾行,患肢远端苍白发凉或暗红漫肿,趾(指)甲增厚,皮肤变硬,或溃疡,或坏死,舌质暗红,苔白,脉细涩。

血癜风汤

(《中医杂志》)

(组成)紫草25克,草河车50克,丹参50克,川芎15克,浮萍50克,刘寄奴25克,琥珀10克(冲服),地龙10克,丹皮25克,土鳖虫10克,威灵仙25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孕妇忌服。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白癜风,证见圆形椭圆形白斑,境界清楚,边绿色素较深,白斑内的毛发正常或变白。

活血化瘀汤

(《新中医》)

(组成)黄芪30克,桑寄生18克,丹参15克,川红花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乳香9克,没药9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18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破血行气,止痛,清热解毒。

(主治)胸痛(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证见胸痛,肋骨软骨处微肿,疼痛,压痛,呼吸、咳嗽时痛甚,舌质暗红,脉弦涩。

(按语)本方所治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属胸痛范畴。肋骨软骨处微肿疼痛,为血瘀,治以活血逐瘀,行气止痛。肺居胸中,为华盖、主气、司呼吸,活血逐瘀须护肺气。方中君以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臣以三棱与莪术相配为用,加强逐瘀止痛之力;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佐以红花,丹参活血散瘀,为防破血药伤气血,以黄芪益气;桑寄生祛风养血;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散滞气。诸药配伍,共奏活血逐瘀,行气止痛兼以清热解毒之功。

(疗效)本方收治158例非化脓性肋骨软骨炎,其中男性60例,女性78例。年龄14—20岁17例,21—30岁65例,31—40岁53例,41~46岁23例,以21—40岁为最多。最大46岁,最小14岁。治疗结果,痊愈128例(痛肿消失,1—2年未复发者)占81%;显效22例(痛肿消失,1年内复发者),占13.8%;有效8例(用药时有效,停药发作者),占5.1%。总有效率为100%。

通经逐瘀汤

(《中医杂志》)

(组成)刺猥皮10克,薄荷6克,地龙10克,皂刺9克,赤芍12克,桃仁15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解毒,疏风。

(主治)荨麻疹。证见全身发荨麻疹,遇风冷加甚,四肢胸背散布浮肿样疹块或风团样疹块,皮红色,苔薄白,脉弦浮。

(按语)本方所治荨麻疹,属风疹、风痧、斑疹范畴。临证所见全身散布浮肿样疹块,色鲜红为血瘀,为热毒,病证骤起,为风邪所作。是以治疗当以活血祛瘀为主,兼以清热解毒,疏散风邪之法,方中桃仁重用为君,活血去瘀,臣以皂角刺活血搜风,散结解毒;刺猥皮化瘀止血,行气止痛;地龙熄风通络。佐以薄荷疏风;连翘清热解毒,散结,银花清热解毒;赤芍药凉血散瘀。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解毒疏风之功。

(疗效)本方收治23例荨麻疹。急性者6人,慢性者17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8~12岁间。时间三年以上者13人,三年以内者4人;四年以上6人。治疗结果,急性者,全部痊愈;慢性者13例痊愈(症状完全消退,经二周以上观察未见再复发者),占79%;4例好转(因服药治疗后症状显著好转而未坚持到底),占21%。急性者一剂即显效,5例服至四剂后症状消退,1例服至5剂症状消退。慢性者一般服二剂后显效,4—8剂易愈。

补肾活血汤

(《新中医》)

(组成)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桃仁6克,红花6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川芎6克,丹参9克,木瓜10克,蜂房6克,桂枝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祛湿止痛,滋养肝肾。

(主治)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证见髋、膝、踝、趾关节肿痛,痛甚则行走艰难,下肢麻木,关节僵直,功能障碍,甚至关节畸形,功能丧失,肌肉萎缩,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涩。

(按语)本方所治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痹证范畴,《金匮要略》云:“诸肢节疼痛,身体尩赢,脚肿如脱……”。所谓“尩赢”是指关节变形。病因是由风寒湿诸邪杂至,侵袭筋骨关节,久久不愈,渐变而成。肝主筋,肾主骨,痹着日久,必及肝肾。久病人血,宜活血和肝养肾之法。方中君以当归甘补温通,补血养肝和肝,和血行血,尤其是与臣药等的配伍,使当归之补是为了通。臣以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蜂房祛风止痛、解毒。佐以赤芍药、丹皮凉血散瘀;桂枝通利血脉;生地黄养阴血;木瓜舒筋活络,化湿;茯苓、泽泻利水渗湿。各药配伍,共成活血通络,祛湿止痛,滋养肝肾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取得明显的疗效。对腰、肩、膝、踝、指、趾关节痛4年,抗“O”800u,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治疗,连服2月,诸症尽除。复查抗“0”500n以下,血沉6mm/小时,类风湿因子阴性。但本方对关节变形病人,近期很难逆转。宜改为丸药缓图。

白龙黄虎汤

(《中医药学报》)

(组成)白龙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黄芪30克,虎杖15克,丹参20克,当归20克,郁金20克,茯苓20克,炮山甲15克,鳖甲15克,玄胡索15克,砂仁10克,党参15克,三七末5克(冲服),枣仁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散结,利水解毒,补益行气。

(主治)瘕积(肝硬化)。证见消瘦,精神萎靡不振,面色晦暗无华,腹胀如鼓,气短懒言,肝掌,蜘蛛痣,腹壁浅部静脉曲张,腹水,双下肢浮肿,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弦细涩。

(按语)本方所治肝硬化腹水,属于瘕积,水肿范畴。面色晦暗无华,腹胀如鼓,腹壁浅部静脉曲张,肝掌,蜘蛛痣,舌质紫暗等。为血瘀经脉所致;腹水、下肢浮肿,苔白腻,为水湿停聚之证;神疲,气短懒言,因气弱;消瘦,脉细为血虚;脉弦乃肝病主脉。本证是本虚标实,治疗上应活血散结,利水解毒,兼以扶正固本之法。方中半枝莲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解毒为君。臣以虎杖活血散瘀,利湿解毒;龙舌草化痰利尿,解毒;炮山甲祛瘀通经,散结解毒;鳖甲软坚散结“主心腹瘕瘕坚积。:’佐以丹参、郁金、玄胡索、田七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当归养血和肝;砂仁行气畅中;党参、黄芪补气固本;茯苓渗湿健脾。围绕肝经选药十四味,共同组成活血祛瘀,散结解毒,利水行气,扶正固本的方剂。

(疗效)本方对肝硬化腹水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服药10剂左右腹水消,诸症减轻。但由于本病病情长,本虚标实,服药时间要长。

★附方

半黄汤

(《福建中医药》)

(组成)丹参30克,赤芍15克,丹皮10克,半枝莲30克,黄芪30克,马蹄金20克,党参18克,杞子15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佛手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

(功效)活血祛瘀,行水渗湿,补脾益肾。

(主治)臌胀(早期肝硬化)。证见肝区胀痛,形体消瘦,面色黧黑,神疲乏力,纳差,腹胀,夜寐不安,蜘蛛痣,肝掌,肝脾肿大,质硬,下肢水肿,腹水,小便不利,舌质暗紫,苔白腻,脉弦细涩。

桃仁解毒承气汤

(《中医杂志》)

(组成)大黄10~15克,厚朴5—10克,枳实5—10克,桃仁5—10克,红花5—10克,赤芍10克,银花15—30克,连翘10~15克,木香5—10克,槟榔5~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泻热通便。

(主治)蓄血证(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证见发热,体温38.5℃—39℃,腹痛,呈阵发性加剧,腹胀满压痛,拒按,腹泻,日4—5次,或10数次,呕吐,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黄,脉洪大。

(按语)本方所治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属蓄血热利范畴。本方证临证腹痛,阵发性加剧,压痛,拒按,烦躁不安,舌暗红为血瘀在里;而壮热腹泻,口干,烦躁不安,苔黄,脉洪大为蕴热在里;热在胃肠,影响气机,血瘀亦使气滞,因而腹胀满,腹痛;胃气不和,不降而上逆,则呕吐。因此本方证属瘀与热结,胃肠气滞之证。治当以活血祛瘀,泻热行气之法。方中大黄活血祛瘀,并泻热通便,以泄蕴热通腑为君。臣以桃仁,红花活血祛瘀。佐以槟榔、枳实、厚朴、木香破结导滞,行气止痛;赤芍药凉血散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诸药配伍,使本方具有活血祛瘀,泻热通便,止痛的作用。

(疗效)本方治疗急性坏死性小肠炎36例。其中男24例,女性12例。年龄最大16岁,最小8个月。入院后禁食,补液以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中毒症状严重者,给予适当的抗菌素,如庆大霉素等,出现休克者,抗休克,抗感染,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治疗结果,治愈33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92%;死亡3例,占8%。总有效率为92%。疗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13天。腹胀,腹痛减轻,大便色转而渐至正常,转用补益脾胃善后调理。

★附方

丹附茵郁二草汤

(《新中医》)

(组成)丹参30克,附子片9克,茵陈30克,郁金10克,金钱草30克,茯苓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慢性黄疸型肝炎)。证见面黄晦暗,脘闷腹胀,神疲乏力,胁下胀痛,瘕块,腹水,蜘蛛痣,肝掌,大便不实,

小便黄,舌质黯滞,苔白腻,脉弦细。

瘀胆合剂

(《江苏中医杂志》)

(组成)茵陈30~60克,郁金10克,桃仁10克,山楂10克,大黄10—30克,枳寮10克,厚朴10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通里攻下,利湿退黄。

(主治)黄疸(瘀胆型肝炎)。证见黄疸迅速出现,皮肤搔痒,一时性灰白色大便,尿色深黄,肝脾肿大,纳呆,神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化瘀尿石汤

(《中医杂志》)

(组成)三棱15克,莪术15克,赤芍15克,车前子15克,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桃仁9克,川牛膝9克,青皮9克,白芷9克,枳壳9克,厚朴6克,乳香6克,没药6克,生薏苡仁6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腰痛,砂淋,石淋(输尿管结石)。证见腰痛,腹痛,血尿,或尿频,尿痛,尿急,或尿中有砂石,舌质暗红瘀点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所治输尿管结石,是泌尿系结石中的一种,属腰痛,砂淋,石淋等范畴。“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阴中”“诸淋所发,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诸淋者,皆由寒、热、湿下移膀胱,致水道涩滞。情志沸郁,气滞不宣,郁而化火,热移下焦,煎熬尿液;日久尿中杂质结成砂石,乃成石淋。本方证腰痛,腹痛,尿痛等。伴见舌质暗红,瘀点,脉弦,为病已人血人络,成为瘀血阻滞之证。苔腻,脉数为湿热。因此,治疗上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清热利湿之法。方中莪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重用为君。三棱与君药相须为用,可加强本方的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赤芍药凉血散瘀,穿山甲、皂刺软坚散结,活血通络;金钱草清热利湿,通淋,与三棱、穿山甲、皂刺均为臣药。佐以桃仁,牛膝,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车前子、生苡仁清利湿热;厚朴,枳壳,青皮行气破结止痛;白芷散结止痛。十六味药,按治法要求配伍组方,药味多而不乱,使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利湿热的作用。

(疗效)本方治疗4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其中男38例,女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8岁。45例患者,有输尿管结石52块。治疗结果,经服用药后,39块结石排出或X线平片示结石阴影消失,7块结石较治疗前下降一个椎体以上,2块结石出现裂解排出小结石12粒,4块结石未见移动。结石排出率为75%;结石下移率为13.5%;结石裂解并部分排出率为3.8%。总有效率为92.3%。排出结石者服中药最多180剂,最小3剂,平均36剂。

血瘀汤

(《四川中医》)

(组成)当归12克,桃仁10克,赤芍12克,柴胡25克,玄胡索15克,鸡血藤20克,川芎12克,牛膝12克,枳壳12克,郁金12克,丹参2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10剂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乳癖(乳房囊性增生病)。证见乳房胀痛,或触及有肿块,硬块,月经来潮前硬结,或肿块疼痛加剧,月经来潮后疼痛减轻,舌质暗红,苔白,脉弦。

(按语)本方所治乳房囊性增生病,多发生于30~50岁妇女。此病的发病原因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可能是黄体素与雌激素的比例失去平衡;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的量相对增多所致。属乳癖范畴。乳癖为思虚伤脾,恼怒伤肝,气血郁结而成。治以活血祛瘀,行气止痛;方中丹参活血散瘀,通经为君。臣以郁金、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桃仁、赤芍活血散瘀。佐以当归、川芎养血和血;鸡血藤养血通经活络,牛膝活血祛瘀,引血下行;柴胡、枳壳疏肝理气。诸药配伍,共成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38例乳房囊性增生病。年龄27—5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最长者2年,最短者3个月。治疗结果,痊愈34例(乳房肿块或硬结消失,疼痛消失),占89.5%;好转3例(乳房肿块或硬结缩小,疼痛减轻),占7.9%;无效1例(肿块或硬结及疼痛均无变化),占2.6%。总有效率为97.4%。

★附方

桔梗丹参汤

(《中国医学论坛报》)

(组成)当归15克,赤芍药10克,丹参10克,桔梗15克,牛膝15克,海藻15克,山慈菇15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声带小结病。证见声嘶日久,讲话费力,喉内不适,有异物感,常作“吭喀”似清嗓,胸闷,舌质暗滞,脉涩。检查可见声带暗滞,有小结或有息肉,常有粘痰。

田七痛经散

(《新中医》)

(组成)蒲黄0.275克,醋炒五灵脂0.3克,田七末0.3克,玄胡索0.3克,川芎0.3克,小茴香0.3克,木香0.2克,冰片0.025克。

(用法)每小瓶2克药粉或每克药粉分装胶囊3粒。散剂1/21瓶/次,或胶囊3—6粒/次,2—3次/天,症状严重可酌情增加剂量。

(功效)活血行气,散寒止痛。

(主治)痛经。证见经期前后下腹疼痛(或经前、经行时小腹冷痛,绞痛;或经行时小腹刺痛),痛剧者可见恶心呕吐,汗出,肢冷甚至晕厥,经前乳房胀痛;经色暗红,月经血块较多,舌质瘀斑瘀点,脉弦、沉、涩。

(按语)本方所治痛经,经色暗红,月经血块较多,为面瘀经脉;经行可见肢冷,小腹冷痛,为经脉寒凝;乳房胀痛,为肝气郁滞。因此本方证乃经脉寒凝,血瘀气滞所致。因此治疗上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并温经散寒为法。方中田七活血化瘀止痛为君。臣以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佐以冰片芳香走窜,通窍(行气)止痛;川芎活血行气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小茴香理气祛寒止痛。诸药配伍,共奏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兼以温经散寒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251例痛经患者,属气滞血瘀型173例,有效159例;寒凝血滞型47例;有效42例;瘀热壅阳型16例,有效13例;气血虚弱型15例,有效10例。第一个周期治愈12例,显效41例,好转47例,无效15例;第二个周期治愈9例,显效48例,好转47例,无效16例;第三个周期治愈30例,显效77例,好转42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9.2%。

妇炎净

(《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桃仁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地鳖虫9克,丹参15克,蒲黄9克,红藤12克,蒲公英20克,败酱草15克,泽泻12克,荔枝核12克,玄胡索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以祛湿。

(主治)腹痛(慢性盆腔炎)。小腹痛,腰痛,或腰骶配坠痛,常在劳累或性交后及月经前后重,月经失调,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沉细涩。

(按语)本方所治慢性盆腔炎,属腹痛、腰痛、月经不调,带下范畴。其证见舌紫暗有瘀点,脉涩,均为血瘀征象。盆腔炎症,当伴渗血,带下必多,属湿邪所致。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散结,兼以祛湿之法。方中莪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君。臣以三棱与莪术相须为用,加强本方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之效;地鳖甲破血逐瘀;蒲黄活血止痛。佐以丹参清热活血散瘀通经调经;红藤、败酱草清热活血,散瘀止痛;蒲公英清热利湿;泽泻利湿;荔枝核行气散结止痛。各药配伍,共成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以祛湿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87例慢性盆腔炎。其中最小21岁,最大58岁。病程最短一个月,最长10年,2年以内占63.2%。治疗结果痊愈53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61%,显效16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减轻或部分消失),占18.3%;好转16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好转),占18.3%,无效2例(与治疗前症状无变化),占2.4%。总有效率为97.6%。第一个疗程痊愈16例,有效28例。第二疗程痊愈24例,有效37例。第三疗程痊愈13例,有效20例,无效2例(20天为一疗程)。

★附方

棱莪术七味散

(《吉林中医药》)

(组成)三棱15克,莪术15克,淮山药30克,花粉20克,知母15克,鸡内金5克,鸡血藤5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化积止痛。

(主治)腹痛(慢性盆腔炎)。证见下腹部及骶部酸痛或胀痛,拒按,肛门坠胀,带下,舌质暗红,苔白,脉弦涩细。

通经散

(《中医杂志》)

(组成)赤芍药10克,红花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锁阳10克,炙甘草10克,党参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补肾养血。

(主治)闭经(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粘连所致闭经)。证见人工流产后闭经,周期性小腹剧痛,头昏腰痛,神疲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本方所治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粘连所致闭经,属闭经范畴。闭经不外虚实两大类,虚者多属血亏,由’阴血不足,血海空虚,无血以下;实者多属血滞,由于病邪阻滞,经脉不通,经血不得下行,妊娠子宫刮宫术所致闭经,多因胞宫受伤,冲任受损,导致经血瘀阻,不通则痛。刮宫后闭经者虚实夹杂证居多,治疗则攻补兼施为宜。本方证闭经伴见周期性小腹剧痛(痛处固定),属血瘀。头晕为血不足;腰痛为肾气不足;乏力为气虚。治宜活血祛瘀,补肾养血以通经,方中以赤芍药活血散瘀为君。臣以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君臣药相须活血祛瘀通经;锁阳补益肝肾;当归养血和血,合川芎调经;党参、甘草并调诸药兼作使。各药配伍,共成活血祛瘀,补益肝肾,气血以通经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人工流产后子宫内膜粘连所致闭经证23例。年龄在30—40岁之间。最小26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33岁。刮宫史1—4次,平均2次,平均妊娠61天行人工流产,其中最早42天,最晚78天。显效17例(服药后,月经来潮,腹痛等症状消失),占73%;有效6例(服药后月经来潮,腹痛等症状减轻)占27%。总有效率为100%。

★附方

环崩汤

(《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熟地黄15克,补骨脂12克,金樱子30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12克,白翁30克,地榆30克,熟军炭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服,30天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祛瘀,散结补骨。

(主治)月经失调(放环后月经失调)。证见月经量多,经期延长,月经周期不规则,腰痛,腰酸,经血有块,经时畏寒肢冷,下腹坠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

益母活血汤

(《新中医》)

(组成)益母草30克,当归3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川芎20克,炒桃仁15克,蒲黄10克,炮姜6克,五灵脂10克,木香6克(后下),肉桂3克(炯),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化瘀,宣通血脉,养血和血。

(主治)堕胎下血。证见阴道下血不止,淋漓缠绵,有血块,小腹阵痛,时轻时重,精神萎靡,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按语)本方所治坠胎下血,其病是指自然坠胎或人工流产后,下血不止。《千金方,漏血》中指出:“新伤胎及产后,馀血不消作坚,使胞门不闭,淋漓去血,经逾日月不止者,未可与诸断血汤,且宜与牡丹丸散等,待坚血消便停也”。本方证临证见恶露有血块,腹阵痛,舌质暗红,脉弦,为血瘀实证。当以活血化瘀,宣通任脉,兼以养血为治。方中益母草活血祛瘀,“主产后血胀闷”为君。臣以当归、白芍药养阴血并和血;川芎、赤芍药活血行气。佐以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肉桂、炮姜温散以宣通血脉,使血行瘀祛;木香行气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共奏活血化瘀,宣通血脉,养血和血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数例坠胎下血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效果。一般服药2—3剂后,便从阴道中排出紫黑色血块,流血停止,腹痛消失,诸症皆除。因本方为活血化瘀剂,其药力雄厚,故中病即止,勿太过。

★附方

化瘀祛斑汤

(《中医杂志》)

(组成)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泽泻9克,香附9克,柴胡9克,丹参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葱白3寸。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阳养血,调和营卫。

(主治)妇女面部黄褐斑,证见颜面满郁黄褐色色素斑,以两颧上方为甚,腹痛,月经不调,经量少,夹有瘀块,舌质边紫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

宫外孕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当归15克,川芎15克,赤药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香附15克,牛膝15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没药10克,砂仁5克(后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化瘀理气,消症。

(主治)瘕瘕(子宫外孕)。证见下腹痛,痛时有便意,有压痛,阴道有不规则的少量出血,有停经史,经后穹窿或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暗红色血液,多伴有血红蛋白,红细胞及血压偏低。

(按语)本方所治子宫外孕,属于“癜瘕”范畴。《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大凡腹中作痛畏手按者,此内有瘀血”。从这论述可以看出本方证是血瘀,故治以化瘀理气消瘕之法。方中莪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癜为君。臣以三棱、没药助君之力;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佐以当归、川芎、赤药养血活血,香附、砂仁行气止痛并和胃。各药配伍,共奏化瘀,理气,消症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子宫外孕11例,全部近期治愈。经追访除1例中断治疗外,10例可达到远期治愈标准(子宫外孕症状消失,血肿色块完全吸收,月经恢复正常)。

★附方

宫症散

(《中医杂志》)

(组成)当归12克,炮山甲12克,桃仁12克,莪术12克,香附12克,川断12克,夏枯草12克,怀牛膝12克,王不留行9克,三棱9克,昆布15克,生薏苡仁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经期开始加用300%三棱注射液4毫升,每日肌注一次,连用七天。

(功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主治)瘕瘕(子宫肌瘤)。证见下腹疼痛,或腰骶部痛,月经量多有血块,舌质淡红有瘀点苔白,脉弦涩。

泽兰赞育汤

(《河北中医》)

(组成)泽兰15克,益母草30克,蒲黄10克,五灵脂9克,王不留行10克,柴胡10克,乌药15克,香附1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复盆子15克,菟丝子15克,沉香8克

(后下),杞子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活血祛瘀,理气调经,兼以益肾。

(主治)不孕,证见婚后多年不孕,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色紫黯,夹有血块,经前乳胀,腹痛,腰酸,舌质紫暗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涩。

(按语)本方所治不孕,因于血瘀,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藏血,供养冲任,下滋胞宫,故肝气条达,血养充足,五脏和调则经、孕、产、乳顺乎自然。妇人多易忧郁,致使肝失达条,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瘀血阻于胞宫,可使冲气逆成,血海不安,冲、任、带之脉失于和调,故难以成孕。本方证见月经紊乱,色紫暗有血块,腹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为肝胃气滞;腰酸,脉沉为肾虚。因此,治宜活血祛瘀,理气益肾之法。方中泽兰活血祛瘀调经为君。臣以经产要药益母草活血祛瘀,调经,王不留行活血通经;当归养血和血调经;香附理气调经。佐以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柴胡、乌药、沉香理气和肝胃;菟丝子、枸杞子、复盆子补肾益精,黄芪、白术益气健脾。十五味药,围绕活血祛瘀,理气调经,兼以益肾组方,使气血调和月经正常,则望可孕,即种子先调经也。因此,本方有活血祛瘀,理气调经,兼以益肾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60例不孕患者。原发性不孕53例,继发性不孕7例。继发性不孕,又侧输卵管水肿2例,附件炎2例,月经稀发3例。原发性不孕,其中无卵性月经18例,子宫内膜炎11例,双侧伞部积水1例,子宫发育不良9例,子宫位置不正10例,粘膜下子宫肌瘤1例,输卵管不通3例。年龄在25—36岁之间,不孕时间最长6年,最短3年。治疗结果,治疗2—6个月受孕者为治愈共57例,占95%,治疗6个月不孕者为无效共3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附方

活血育子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陈皮6克,鸡血藤30克,蒲黄10克,丹参15克,没药10克,五灵脂10克,赤芍10克,木香6克(后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理气。

(主治)不孕。证见同泽兰赞育汤。

马钱通关散

(《中医杂志》)

(组成)马钱子0.3克,蜈蚣0.5克,冰片0.1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充分混匀备用,每晚睡前一个半小时吞服。

(功效)活血祛瘀,通络。

(主治)不育(功能性不射精症)。证见房事不能射精,阳强不倒,体质壮实,纳佳,大小便正常。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滑有力。

活血舒筋汤

(《上海中医药杂志》)

(组成)当归9克,赤芍药15克,川芎9克,地鳖虫12克,红花6克,乳香9克,没药9克,落得打15克,橘叶9克,橘核9克,小茴香3克,荔枝核12克,青皮6克,陈皮6克,乌药9克。

(用法)每日一剂,每剂分头、二煎内服后,药渣加适量水煎沸熏洗患处,每日1—2次。

(功效)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阴部挫伤。证见男子多为整个阴囊明显肿胀,一侧或两侧睾丸水肿,有硬结胀痛,坠重感,会阴部及两侧股内弥漫性青紫瘀斑;女子表现会阴部广泛青紫肿胀疼痛,重者大小阴唇肿胀,小便涩痛,苔薄白或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所治阴部挫伤系指男子睾丸部或妇人下阴部的损伤,多由撞、击、捏、踢、等外因所致。足厥阴肝经循行阴部。当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为治。方中地鳖虫活血逐瘀为君。臣以乳香、没药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赤芍药凉血散瘀;落得打(崩大碗、积雪草、蚶壳草)活血,清热利尿,以祈小便通畅。佐以当归、川芎、红花养血活血;橘叶行气散结,橘核理气止痛(善治睾丸肿痛);荔枝核行气散结止痛;乌药、小茴香行气止痛;青皮疏肝破气止痛;陈皮理气和中,十五味药共同组成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药力主走下焦,阴部,肝经的方剂。

(疗效)本主治疗阴部挫伤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60岁,最小者14岁。患者以青年2人,农民为最多。40例均有明显外伤史。男性病员中,右侧睾丸挫伤10例,左侧9例,双侧伤12例。妇性患者中6例为外阴挫伤,2例合并有耻骨联合部挫伤,1例合并有阴道粘膜出血。治疗结果,挫伤痊愈。局部疼痛肿胀消失,瘀斑减退,最短7天,最长28天,其他并发症如小便困难、阴部坠重感亦随之消失。

★附方

当归乳没散

(《山东中医杂志》)

(组成)当归12克,乳香6克,没药6克,红花9克,桃仁9克,苏木6克,赤芍6克,紫草9克,真血力花15克,石斛9克,干姜12克,秦艽6克,乌药9克,银花9克,枳实6克,三七6克,鹿茸2克,麝香1克,煅自然铜9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备用。每隔3日服1次,每次4~6克,热黄酒冲服。服药期间,每日3次,按时口服温黄酒30克。15天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一切跌打损伤,骨折,脱臼,风湿病,除旧性筋骨损伤,骨质增生,脊椎炎等。 9zeS4fyx1mTr+zt2Gw1NHQ1M4s79HiwBAoWvsiFhfVtLAfL88zSxZ+FrnOAR3V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