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降气剂

七味调达汤

(《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杏仁12克,白蒺藜15克,元参15克,丹参15克,槟榔6克,车前子15克,琥珀粉1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理气活血,清热利水。

(主治)眩晕(高血压)。证见眩晕,头痛,烦燥不寐,易发脾气,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压升高。

(按语)本方所治高血压病,属眩晕范畴。长期以来,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多着眼于降压药的应用;而中医药亦偏重于平肝重镇之剂。但有些病人虽经应用这些药物,仍难以终止;或虽得暂时缓解而停药后血压复升。故治疗当按“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理论,不能局限于“清”“镇”而应调节气血阴阳。本方证眩晕,头痛烦躁不安,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气滞气郁,郁久蕴热所致。治当以理气活血清热之法。方中君以杏仁宣利肺气。盖肺为脏腑之华盖,主气,主治节,肺气调和,清肃宣散正常,则气血调和,血逆得平。臣以白蒺藜祛风疏肝,行气解郁,降血压;车前子“养肺强阴”祛痰清热,利尿降血压。佐以玄参清热养阴,壮肾水以制浮游之火;丹参清热活血化瘀,除烦安神;槟榔行气导滞利水,“治心痛”;琥珀安神活血,利尿“止心痛”。各药配伍,共奏理气活血,清热利水,降压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150例高血压病人。显效者80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53.3%;有效者59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减轻),占39%;无效者11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无变化),占7.7%。总有效率为92.3%。患者一般只须服用5—10剂症状即消失,血压趋向正常。最多者不超过15剂。基本没有发现血压复升现象,追访90%以上的病例中,虽停药达5—6个月之久,仍未见复发。

降逆止呕汤

(《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生赭石50克,半夏15克,黄连10克,竹茹10克,枳实15克,干姜5克。

(用法)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功效)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神经性呕吐)。证见呕吐,食人即吐,饮水下咽即吐,精神欠佳,纳谷不香,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弦细。

(按语)本方所治神经性呕吐,属呕吐范畴。特点是频繁呕吐,尤以食后即吐为主,与内有“伏饮”,“伏火”有关。其证见舌红苔黄,为胃热,苔腻为湿,因此,本方证乃湿热,阻滞胃气,使胃气不降而上逆为呕吐。治当镇逆降气,清热祛湿。方中重用生代赭石重镇上逆之胃气,以止呕吐为君。臣以枳实下气消胀;半夏行气降逆止呕。佐以黄芪清胃热燥湿止呕;竹茹清热化痰止呕;干姜温中土以和胃。诸药配伍,共奏降逆止呕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50例神经性呕吐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治疗结果,显效30例(服药后呕吐停止,诸药消失)占60%;好转15例(服药后呕吐减轻,饮食增加),占30%;无效5例(服药后呕吐等症状同前),占10%,总有效率为90%。

★附方

枇杷叶饮

(《辽宁中医杂志》)

(组成)枇杷叶6克,党参6克,茯苓10克,法半夏6克,槟榔6克,生姜4克,茅根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清胃和中,降逆止呕。

(主治)呕吐(小儿呕吐)。证见呕吐,恶心,腹胀,腹泻,纳差,神疲,嗜睡,苔腻,脉弦。

噎膈方

(《四川中医》)

(组成)代赭石30克,旋复花15克,法夏12克,茯苓15克,全瓜蒌30克,丹参30克,郁金15克,附子18克,甘松12克,檀香12克,砂仁12克(后下),栀子10克,甘草6克,荷梗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降气疏肝,祛湿化瘀。

(主治)噎膈(食道癌,胃贲门癌,食道炎,食道神经官能症,贲门痉挛等)。证见吞咽不利,饮食难下,时呕吐痰涎,胸膈满闷,大便秘结,形体消瘦,纳差,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而腻,脉弦滑。

(按语)本方所治食道诸病,属噎膈范畴。证见吞咽不利,胸膈满闷,苔腻,均为痰湿阻滞气机,肝胃气滞气逆所致;大便秘结为脏气不降,苔稍黄,为气郁化热;气滞则血瘀,故舌质暗红。治当降逆气,行滞气,祛痰湿,化瘀滞之法。方中代赭石为君,重镇肝胃逆气以止噎。臣以旋复花降气化痰;半夏行气降逆止呕,燥湿化痰;全蒌行气清热化痰。佐以香附,砂仁行气宽胸,和肝胃;甘松、郁金、檀香行气活血;丹参和血散瘀;栀子清热凉血;茯苓渗湿;荷梗升清,甘草和中并调诸药兼以为使。各药配伍,组成降气疏肝,祛湿化瘀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数例噎膈患者,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一般服药三剂后,呕吐减轻,能进食,5—10剂左右诸症均减,纳增,精神转佳。若是食道癌,胃贲门癌患者,本方只能缓解症状,未能达到治愈之目的;而食道炎、食道神经官能症坚持服用本方,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p6wXlQOeJeTQQnGIEkaAu7fCXTZVTdMqYnbb/JNv3lUILMHOYxeLXtg9r+RdsZ3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