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行气剂

瓜蒌薤白牡蛎汤

(《北京中医杂志》)

(组成)瓜蒌30克,薤白10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黄芪20克,太子参2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宽胸,补心气,安心神。

(主治)心悸(心律紊乱)。证见心前区悸动(心悸),烦躁不安,胸闷,气短懒言,神疲乏力,眩晕,恶心,舌质淡红或暗红,苔薄白,脉结或沉细。

(按语)本方所治心律紊乱,属心悸范畴。心前区悸动,烦躁,胸闷,为气机郁滞,恶心为气滞致胃气不和而上逆;气短,神疲无力,眩晕为气虚弱;脉结为气血不畅。病在胸肋,由气滞、心虚弱所致。以行气,益心气宁心安神为法。方中君以瓜蒌(皮、仁)行气化痰开胸。臣以薤白行气通滞,宣通胸中阳气;黄芪补气,酸枣仁养血宁心安神。佐以法半夏、陈皮燥湿化痰,行气和胃;当归、川芎养血和血;太子参益气生津,远志宁心安神;龙骨、牡蛎重镇、宁心、安神。各药配伍,共成行气宽胸化痰,补气血,安心神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38例心律紊乱患者,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5岁。治疗结果,显效21例(心悸、胸闷等症状和体征有显著好转),占55%;有效12例(心悸、胸闷等症状和体征有减轻),占32%;无效5例(心悸,胸闷等症状和体征无改善),占13%。总有效率为87%。

瓜蒌桔梗汤

(《中医杂志》)

(组成)瓜蒌10克,桔梗10克,木香6克,橘络6克,水蛭10克,甲珠10克,红花6克,熟地10克,鹿角霜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主治)胸痛(肋骨软骨炎)。证见胸痛,胸肋关节部位有隆起有压痛,饮食正常,大小便没见变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按语)本方所治肋骨软骨炎,属胸肋痛范畴。因其临床所见,痛在胸,胸肋关节肿痛,脉弦,为气滞血瘀所致。治宜行气,活血,止痛。方中瓜蒌(皮、仁)行气化痰散结,宽胸为君。臣以橘络通络止痛。佐以桔梗宣利胸膈,木香行气畅中;甲珠软坚散结;红花活血化瘀;熟地黄养阴血;鹿角霜补肾活血。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各药配伍,共成行气活血,止痛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13例肋软骨炎病人。其中男8例,女5例。治疗结果,13例痊愈。疗程最短的服药三天,最长的服药七天。

疏郁安神方

(《中医杂志》)

(组成)郁金12克,木香6克,陈皮12克,香附12克,枳壳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柴胡10克,磁石30克,合欢皮30克,珍珠母30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琥珀4克(冲服)。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镇静、安神。

(主治)郁症(神经官能症),证见心情抑郁,心悸,神志恍惚,夜难入睡,烦躁不安,眩晕,四肢麻木,胸闷肋胀,善太息,舌质淡红,苔白,脉弦细。

(按语)本方所治神经官能症,属郁症。失眠,心悸范畴。其临证伴见眩晕,烦躁,胸闷,肋胀,善太息,脉弦,为肝气郁结,横逆所致。治当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重镇降气之法。方中郁金行气解郁为君。臣以香附助君药之力;菖蒲走窜散气结,醒神开窍;磁石重镇肝胃气逆。佐以柴胡、枳壳、木香、陈皮、合欢皮行气,畅肝胃之气;远志宁神定志,珍珠母、龙骨、牡蛎、琥珀重镇安神,并滋阴、潜阳制肝气之横逆。各药配伍,共奏疏肝解郁,镇静安神之效。

(疗效)本方治疗数例郁伤神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曾对一位因琐事繁杂、抑郁不遂,而出现除上述之证外,尚有抽搐症状的妇女进行治疗,服药三剂,抽搐未发,夜寐已达6小时以上,神情安定,悸烦大减,再服原方三剂,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完全恢复正常。

★附方

苏梗合剂

(《黑龙江中医药》)

(组成)苏梗25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青皮10克,厚朴15克,香附15克,枳实10克,薤白10克,升麻10克,旋复花10克,瓜蒌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舒肝解郁,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郁症(神经官能症)。证见胸肋胀痛,忧愁,气愤,胸中不舒,痞塞,善太息,失眠,多梦,面色不华,精神萎靡不振,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疏肝化瘀汤

(《江西中医药》)

(组成)郁金10克,乌药10克,蜈蚣粉0.4克(吞服),当归10克,白芍药15—20克,丹参15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和胃,活血止痛。

(主治)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证见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遇情志遂则重,泛酸,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矢气较舒,苔薄白,脉沉弦。

(按语)本方所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胃脘痛范畴。胃脘痛无定处为气痛,痛而胀,饱闷不适,食后痛甚,与情志相关,矢气则舒,脉弦,为肝气郁滞,嗳气频作,或恶心呕吐,为肝气犯胃,胃气上逆所致。本方证为肝气郁滞,胃气少之证,治当疏肝行气,和胃之法;因生病变,病程已久,气滞血瘀,故兼活血和血之法。方中君以蜈蚣疏肝,通经活络,止痛。臣以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止痛,乌药行气止痛;白芍药敛阴养营,缓急止痛。佐以当归养血和血;配白芍养肝和肝,以利于疏肝气;丹参活血通络,党参、炙甘草益气健脾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兼作使。各药配伍,共成疏肝和胃,活血止痛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最大51岁,最小24岁。病情1—5年17例,5—10年22例,10年以上11例。治疗时间最短30天,最长83天,平均64天。治疗结果,显效30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60%;好转16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减轻),占32%;无效4例(主要症状和体征不改变),占8%。总有效率为92%。

★附方

金四藤汤

(《新中医》)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2克,芍药15克,甘草6克,金铃子12克,克胡10克,红藤10克,青木香9克(后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止痛,泄热消滞。

(主治)胃脘痛(慢性胃炎)。证见脘腹胀痛,嗳气频频,恶心欲吐,不思纳谷,食后腹胀,苔薄淡黄或微腻,脉弦。枳实玄胡汤

(《i~311中医》)

(组成)枳实10克,玄胡10克,白芨10克,煅牡蛎15克,柴胡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行气,止痛。

(主治)胃脘痛(溃疡病)。证见胃脘痛,食后脘腹胀满,纳呆,便溏,四肢倦怠,小便清,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弱。

消梅散核汤

(《新中医》)

(组成)法半夏10克,厚朴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红花10克,白芥子10克,甘草6克,桔梗6克,陈皮6克,升麻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理气疏肝,化痰散结。

(主治)梅核气。证见咽中经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干口燥,舌苔白,脉弦。

(按语)本方所治梅核气,乃气与痰结,肺胃气逆所致。治当以理气疏肝,化痰散结为法。方中法夏燥湿化痰,宣畅肺胃,下气宽肠;白芥子行气湿化痰涎;香附行气解郁和肝、胃。佐以柴胡疏肝;升麻清胃升阳;陈皮行气和胃,燥湿化痰,桔梗宣利肺胃气机;红花活血和血。甘草配桔梗利咽,配升麻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兼为使。诸药配伍,共奏理气疏肝,化痰散结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37例梅核气病人。其中治愈28例(咽中异物感消失),占75.5%;有效4例(咽中异物感消失,但时好时坏),占10.9%;无效5例(咽中异物感无变化),占13.6%。总有效率为86.4%。

★附方

昆蛎桔半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昆布10克,生牡蛎30克,桔梗6克,射干10克,法半夏10克,枇杷叶10克,紫菀15克,茯苓24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软坚硬化痰。

(主治)梅核气。证见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外肌肉有如火灼,痰白稠多而难咯出,苔白腻,脉弦滑。

五花解郁汤

(《江苏中医杂志》)

(组成)绿梅花(绿萼梅)3克,佛手花3克,合欢花3克,玳玳花3克,玫瑰花3克,八月扎(八月炸、八月瓜、腊瓜、预知子)10克,天门冬10克,麦门冬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散结祛痰。

(主治)梅核气。证见咽中似有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咽喉干燥,口干,夜眠不宁,多梦,舌质偏红,苔薄白,脉弦细。

利咽汤

(《河南中医》)

(组成)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小茴香10克,桔梗10克,牛蒡子12克,射干10克,山豆根10克,知母10克,广木香6克(后下),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清利咽喉。

(主治)咽痹(慢性咽炎)。证见咽干,吞咽涎液,咽喉发紧,胸闷气短,有时胃脘疼痛,时轻时重,每遇精神刺激症状加剧,检查:咽部充血色红,舌根有滤泡,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五香姜醋鱼散

(《河南中医》)

(组成)藿香12克,砂仁12克(后下),草果仁12克,橘皮10克,五味子10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过筛后备用。取鲜鲤鱼一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克,并放人上述五种药末3克,翻动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人菜盘内令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作菜食用。

(功效)行气化湿,芳香和中。

(主治)厌食。证见厌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神疲乏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面色萎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缓。

(按语)本方所治厌食症,属疳积范畴。厌食,或食欲不振,呃逆,嗳气,眩晕,记忆力减退等,为肝胃气滞所致。倦怠为兼湿邪。治当以行气化湿,芳香和胃之法。方中重用草果仁,行气化湿,芳香醒脾胃为君药。臣以砂仁、藿香行气化湿芳香醒脾胃。佐以橘皮燥湿化瘀,行气和胃;五味子益气生津;鲤鱼和中补脾胃;生姜和中;米醋和中平肝和血,并化津生液,各药配伍,使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补而不滞,燥湿而不伤阴,共成行气化湿,芳香和中之剂。

(疗效)本方是祖传经验方,对厌食症有明显的疗效。曾对一例40岁厌食3个月,时而呃逆嗳气,面色萎黄而出现上述症进行治疗,连服本方5天,食欲明显好转,每餐能食二碗饭,再连服5天后而愈。

★附方

沙姜汤

(《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沙姜30克,威灵仙30克,桔梗5克,乌梅15克,春砂仁5克(后下),山楂15克,甘草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软坚化骨。

(主治)食道骨鲠。

理气宽肠汤

(《中医杂志》)

(组成)当归15克,桃仁10克,青皮3克,陈皮3克,台乌9克。

(用法)每日1—2剂,煎成10—200毫升,由胃管徐徐注入,注入后停止胃肠减压一小时。

(功效)行气活血,宽肠通便,止痛。

(主治)肠结(肠梗阻)。证见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纳减,无大便无矢气,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按语)本方所治肠梗阻,属气滞之肠结范畴。按证候所见,为气闭于里,腑气不通。治当以行气破结,通闭以止痛;气闭则血阏,故兼以活血之法。方巾台乌药为君,行气止痛。臣以青皮破气消滞。佐以陈皮行和胃;当归养血和血;桃仁活血祛瘀,合当归润肠通便。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活血,止痛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24例肠梗阻患者。其中男16人,女8人。病程时间最短者2小时,最长者15天。治疗结果,20例完全治愈,2例服药失败而选做手术,2例症状减轻,拒绝手术自动出院,共4例列为无效,占16.7%;治愈率为83.3%。

★附方

木香枳壳汤

(《四川中医》)

(组成)木香9克,枳壳9克,青皮9克,白芍24克,大腹皮9克,乳香9克,没药9克,石菖蒲10克,丝瓜络一条,银花20克,连翘20克,蒲公英20克,紫花地丁12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活血,清热止痛。

(主治)腹痛(肠结连)。证见腹部手术后,腹胀,腹痛,饮食减少,神疲嗜睡,舌质紫暗,苔白,脉弦。

槟砂止痛汤

(《吉林中医药》)

(组成)槟榔10克,砂仁5克(后下),白芍10克,香附15克,枳壳15克,佛手15克,麦芽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止痛,消食。

(主治)小儿腹痛(肠神经官能症)。证见腹痛,呈发作性,每日皆作,痛时难忍,脐周为剧,遇冷则重,遇热则缓,大便干硬,苔白,脉弦缓。

(按语)本方所治小儿肠神经官能症,属腹痛范畴。腹痛伴见遇冷则重,遇热则缓解为寒证;而腹痛呈发作性,脉弦为气滞。脐周为剧,病在肠不在胃,因此治以行气止痛,消食之法。方中槟榔为君,行气止痛,宽肠导滞。臣以砂仁行气止痛;枳壳下气消胀宽肠。佐以佛手行气消滞,和肝胃;香附行气解郁和肝胃,止疼痛;麦芽消食和胃。诸药配伍,共奏行气止痛消食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小儿腹痛25例。其中男11例,女14例。病程较长者1个月多。治疗结果,治愈22例(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占88%;平均治愈天数为14日;有效3例(主要症状和体征减轻),占12%。总有效率为100%。

瓜蒌乌药散结汤

(《具龙江中医药》)

(组成)瓜蒌10克,乌药10克,没药10克,当归15克,皂刺10克,甲珠12克,玄胡10克,香附10克,木香10克(后下),郁金12克,甘草6克。

(用法)月经来潮前一周用药,持续到月经停止,每日一剂,早、午、晚水煎服,每个月经周期用药为一疗程。

(功效)行气祛瘀,散结止痛。

(主治)乳房胀痛。证见乳房胀痛,结核中硬,随月经停止而消失,胸胁胀痛,烦躁易怒,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色紫红,有血块,舌质红,少苔,脉弦滑。

(按语)本方所治乳房胀痛,多由情志不舒,郁怒伤肝,肝失调达,经脉涩滞,气血郁滞于乳房所致。结核肿硬与月经有关,随月经停止而消失。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少,色紫红,有血块,舌质红为血瘀。气滞血瘀,结聚疼痛为本方证结所在。治当以行气祛瘀,散结止痛为法。方中郁金为君,行气活血止痛。臣以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香附行气解郁;瓜蒌行气化痰散结;皂刺软坚散结。佐以乌药、木香行气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各药配伍,共成行气,祛瘀,散结止痛之剂。

(疗效)本方治疗144例经期乳房胀痛患者。年龄18—20岁者21例;21—25岁者25例;26—35岁者63例;36——45岁者16例;46—50者19例。病程6个月内者31例;7个月—2年者57例;2—3年者35例,3年以上者21例。治疗结果,显效42例(服药两个疗程之内,第2、3个周期月经来潮时症状消失,连续两个月未再发作者),占29.1%;有效78例(服药3—4个疗程之内,月经来潮时乳房胀痛由减轻到消失,连续两个月未再发作者),占54.2%;无效24例(连续用药5个疗程以上,乳房胀痛依然如故,症状改善并不明显者),占16.7%。总有效率为83.3%。

*附方

乳癖汤

(《新医药学杂志》)

(组成)当归9克,丹参9克,赤芍9克,柴胡9克,郁金9克,青皮9克,陈皮9克,荔枝核9克,橘核9克,川芎9克,香附6克,薄荷6克,昆布15克,海藻15克,乳香4.5克,没药4.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以20剂为一疗程。

(功效)理气开郁,活血通络,软坚散结。

(主治)乳癖(慢性囊性乳腺病)。证见乳房胀痛,有肿块,压痛,性情急躁易怒,月经不调,量多有血块,舌红暗,苔薄白,脉弦滑。

疏肝软坚汤

(《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香附10克,广郁金12克,八月扎12克,苏噜子12克,路路通10克,炙穿山甲片9克,沉香粉1克(冲服),蒲公英30克,合欢皮12克,黄药子10克,白芍药10克,炙甘草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6周,一般不超过8周。

(功效)疏肝理气,软坚散结。

(主治)男性乳房发育症。证见乳房肿大,局部胀痛,触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

肾绞痛汤

(《新中医》)

(组成)柴胡9克,青皮9克,甘草9克,赤芍药12克,枳壳10克,玄胡索10克,檀香6克,川楝子10克,台乌药15克,广木香12克(后下),救必应15克,牛膝15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解痉,止痛。

(主治)腰痛(尿路结石肾绞痛)。证见腰痛,或突然胀痛剧烈,难以转侧,汗出,尿血,或尿中有砂石,或尿时有中断,舌质红,苔黄而厚腻,脉弦紧。

(按语)腰为肾之府。腰痛突发,见胀痛感,是病在肾在气。肝肾同居下焦关系密切,肾经机阻滞,肝气也不畅所致。故治疗上以行气止痛为主,兼以散瘀,解痉。方中台乌药温行肾经气机,行气止痛,为君药。广木香行气止痛;救必应清热,止痛;牛膝引血下行,活血祛瘀,均作臣药。佐以柴胡、青皮、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川楝子并清泄肝经郁热;玄胡索,檀香行气活血止痛;赤芍药散瘀;甘草和中,缓急止痛。十二味药,按行气止痛组方,使本方具有行气止痛作用。

(疗效)本方治疗100例尿石肾绞痛患者。治疗结果,显效

(药后痛消,一周内未复发)者65例,占65%;好转(药后痛减,能工作)者26例,占26%;无效(药后疼痛不减或减轻,但仍不能忍受)者9例,占9%。总有效率达91%。

消症饮

(《湖北中医杂志》)

(组成)当归12克,丹参12克,海藻15克,茯苓9克,苡米30克,炮甲珠12克,川芎6克,银花9克,连翘10克,橘核12克,青皮9克,玄胡索9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利湿,活血散结。

(主治)症瘕(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液,盆腔炎性肿块)。证见下腹隐痛,胸闷,腰骶酸痛,或小腹发凉,月经不调,痛经,白带增多,不孕,舌质边尖红,苔白腻,脉弦涩。体征:附件可触及索状物或一侧可扪及长形或腊肠状囊性包块,有明显压痛。

(按语)本方所治慢性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液,盆腔炎性包块等,属症瘕范畴。本方证临证表现,其囊性肿块可扪及但其痛隐隐,并非刺痛;伴有胸闷不适,此为气机郁结所致。腰骶疼痛,白带增多为湿;胆腹可扪及的索状物和囊性肿块是有形可据的,不易消失的,位置固定,是为症。本方证之治,应行气利湿,活血散结,以消瘕积。方中以橘核为君行气止痛,以治少腹囊性叶块。臣以青皮疏肝,“破坚癖,散滞气”;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甲珠软坚散结。佐以当归、川芎、丹参养血和血,活血祛瘀;海藻软坚散结;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各药配伍,共奏行气利湿,活血散结以消癜积之功。

(疗效)本方治疗31例慢性附件炎。最小者23岁,最大者40岁,其中28—35岁者16例。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长者5年。未孕者3人,宫外孕者4人,人流术后15人,产后9人,其中治愈22例(症状及肿块消失),占71%;好转8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肿块消失,但附件区仍有增厚感),占25.8%;无效1例(临床症状及肿块无改善),占3.2%。总有效率为96.8%。

行气散

(《江苏中医杂志》)

(组成)郁金9克,香附9克,炒枳壳9克,广陈皮9克,玄胡索9克,木香9克(后下),丹参9克,佩兰9克,泽兰9克,金橘叶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行气活络,活血止痛。

(主治)胸胁内伤。证见胸胁疼痛,牵掣背部,咳嗽及深呼吸时疼痛加剧,或胸胁胀痛,青紫有压痛,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缓。

(按语)本方所治胸胁内伤,主要由外力所致。“气伤痛,形伤肿”。而“膻中者,为气之海”,说明人体全身之气皆汇集于胸中。胸为肺之分野,肺主气,可呼吸,肺气不畅,气机内阻,则胸痛。又肝经之脉布胁肋,胸胁内伤与肝相关。肝为则脏,藏血,主疏泄,喜条达,肝气郁滞出胁痛。胸胁内伤,有伤气伤血之分,以伤气为多见。但伤气多兼伤血,伤血每兼伤气。本方证胸胁疼痛,牵掣背部,并以咳嗽、呼吸时加剧,是伤气为主;或见肿痛为血瘀;舌暗红有瘀点,其损伤由气及血。治疗上,以行气止痛为主,兼以活血之法。方中君以玄胡索行气活血止痛。臣以郁金助君药之力;橘叶行气解郁散结。佐以香附、枳壳、陈皮、木香行气解郁止痛;丹参、泽兰活血祛瘀;佩兰辛以散,《本草纲目》认为能“治痈肿,调月经”,有活血消散肿痛之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各药配伍,共奏行气活络,活血止痛之效。

(疗效)本方治疗104例胸胁内伤病人。其中男82例,女22例。年龄20—35岁43例,35—50岁41例,51岁以上20例。其中伤气型20例,伤血型66例,气血两伤型18例。治疗结果,治愈104例,其中用药三剂者75例,占72%;五剂者14例,占13.1%;六剂者13例,占13%,十剂以上治愈的2例,占1.9%。总有效率为100%。

疏气止痛汤

(《浙江中医药》)

(组成)木瓜12克,乌药12克,陈皮9克,香附12克,郁金12克,钩藤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9克,柴胡9克,乳香9克,没药9克,丝瓜络9克,木香6克,蜂房6克,白芷3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功效)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痹证(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周围神经挫伤、闭孔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证见肢体关节酸楚,麻木,重着,疼痛,胸满,胁痛,眩晕,泛酸口苦,舌质淡红或紫或有紫斑,苔薄腻,脉弦紧。

(按语)本方所治坐骨神经痛等几种疾病,属气痹范畴。气痹是由于精神刺激等因素引发的痹证。《中藏经》云:“气痹者,愁思喜怒过多则投降气结于上,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而邪气愈胜。留于上则胸腹痹而不能食;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攻于左侧左不遂,冲于右则右不仁,贯于舌则不能言,遗于肠中则不能涨,壅而不散则痛;留而不聚则麻。”本方证临证所见为肢体关节酸楚、麻、重着、疼痛;胸满胁痛,头眩嗳恶,脉弦,正是由于气结不散,注于下和留于上所致。舌质如见紫或有紫斑为血瘀;苔腻当有湿。因此治疗当以理气破结,通络活血之法。使痹闭者通,痛者止。方中乳香活血行气止痛为君。臣以没药与乳香相须为用,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作用,二药配伍,活血为主,行气为次,但因方中气药药力偏大,故二药主人气分;郁金,香附行气解郁,活血止痛;丝瓜络活血;蜂房有毒攻毒,祛风止痛,佐以柴胡疏肝;乌药、木香、陈皮,行气止痛,和胃燥湿;鸡血藤补血,行血,舒筋活络;钩藤熄风止痉以缓筋急;木瓜舒筋活络,川芎活血行血,祛风止痛;白芷祛风,消肿止痛。各药配伍,具有理气破结,通络活血,宣痹止痛的作用。

(疗效)本方收治62例气痹患者,其中男24例,女38例,均为成人。其中坐骨神经痛20例,末梢神经炎7例,周围神经挫伤1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3例,低血钙1例,腰肌劳损1例,静脉炎(全身)1例。治疗结果,痊愈(肝郁症状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内无复发者)33例,占53.2%;显效(肝郁症状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虽有复发,再经治疗仍有者)21例,占34%;好转(肝郁症状消失减轻)8例,占12.8%。总有效率为100%。 L8qwkdjnoZh/Pb/ZFtiya4wqz04irABnry9/UHY+wMMCWXm4EcIObTOGAfFes1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