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物以顺至当以逆观

物之以顺至者,必当以逆观。天下之祸,不生于逆而生于顺。剑、盾、戈、戟未必能败敌,而金、缯、玉、帛每足以灭人之国;霜、雪、霾、雾未必能生疾,而声色游畋每足以殒人之躯。久矣,夫顺之生祸也。物方顺吾意,而吾又以顺观之,则见其甘而不见其毒,见其吉而不见其凶。溺心纵欲,盖有陷于死亡而不悟者。人之有为于天下,盖不可以不如此。

[译文] 事物顺从人们的心理而至的,一定应从它的反面进行观察。天下的祸患,不是萌生于逆境,而是萌生于顺境。剑、盾、戈、裁等兵器未必能打败敌人,而金、缯、玉帛等物品却往往可以毁灭一个国家;霜、雪、风、雾等恶劣天气未必能使人生病,而声、色、游、猎却往往足以伤害人的身体。时间久了,顺心遂意的事物容易滋生祸患。事物正合乎我的心意,我又从投合自己心意的角度去观察它,那么就只能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有害的一面;只看到它有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危险的一面。心志沉溺于纵欲之中,可能有到死也不觉悟的。人要想在天下有所作为,大概不能不清楚这一点。

夫小人之得君也,将欲移其权柄而迷其耳目,则有声色货利以啖之,甘言巽语以顺之,射猎歌舞以娱之。迎其好而逢其欲,觇其所向而俟其所归。有可爱也,则徇之以欢;有可惧也,则寝之以为安。其意凡此者,皆所以眷其君而蛊其心术也。而人君不能以逆观之,在而乐其顺矣。豢于其说而阱于其术中而莫之辨。夫是以奸欺之患生,不几于危亡则不悔。

[译文] 小人得到君主的信任,将要篡夺君主的权力并混淆君主的视听,那么,或用声色财利来诱惑君主,或用甜言卑辞来顺从君主,或用射猎歌舞来使君主欢娱。迎合君主的嗜好欲望,窥视君主动向而等待他的结局。君主有什么爱好,就曲从他,使他欢心;君主有什么可怕的事,就把它平息下来,使他有安全感。小人的志趣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让君主器重自己,进而用他的心术蛊惑君主。而君主不能从反而来看待他,反而喜欢他的顺从。君主被他的言辞所诱惑而陷入他的圈套之中,却不能辨别其中的是非。所以奸诈欺骗的祸患不断发生,国家不接近危亡的时刻,君主就不能悔改。

若夫忠臣义士则不然。识高而见殊,虑远而忧大。射歌舞之娱,则禁而抑之;声色货利之欲,则谏而止之。宵旰之勤,吐哺之疲,非人之所愿为者,则顾从而强之。其说虽逆,其理实顺。人君有能以顺而观今之逆,以逆而观前之顺,则天下可以常治而无乱矣。昔者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申侯伯与吾处,常纵咨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之,不见戚戚也。虽然,我终无得。”唐明皇谓左右曰:“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夫共王之所谓“吾终无得”,明皇之所谓“我不安寝”,其能以逆而观顺者欤!

[译文] 至于忠臣义士就不是这样。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高而又有独特的见解,为国家的利益考虑得久远并忧心忡忡。他们对君主的射猎歌舞等娱乐活动,加以禁止和控制;对君主的声色财利方面的欲望,加以劝谏并制止。起早贪晚地勤于政事,像周公吐出口中食物来接待贤身那样操劳,这并不是一般人所愿意干的,但又进而强迫君主节制私欲。他们的言辞即使违背君主的欲望,但其中的道理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君主能用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眼光来观察现实的逆耳之言,又能从事物的反面来看待自己以前所处的顺境,天下就可以长治久安而不会发生祸患。春秋时,楚共王得病,把令尹叫到床前说:“申侯伯与我相处,常常使我放肆。我喜欢的,他劝我去做;我所爱好的东西,他先服用。我与他相处得欢欢乐乐,看不出我们有忧惧感。虽然如此,我最后还是一无所得。”唐玄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萧嵩每次向我汇报政事,一定顺从我的旨意。我退朝后却想到国家的安危,晚上睡不好觉。”楚共王所说的“我最终一无所得”,唐玄宗所说的“我睡不好觉”,他们能从反面来看待顺境啊!

襄二十三年,盂孙恶臧孙,季孙爱之。盂孙卒,臧孙入哭甚哀。其御曰:“孟孙之恶子也,而哀如是。季孙若死,其若之何?”臧孙曰:“季孙之爱我,疾疚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荚疚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疚之荚,其毒滋多。孟孙死,吾亡无日矣。”

[译文] 据《左传•襄公十三》记载,孟庄子讨厌臧孙,而季武子喜欢臧孙。孟庄子死时,臧孙入门痛哭。给他赶车的人对他说:“孟庄子讨厌您,而您却悲哀成这个样子。季武子如果死了,您会如何呢?”臧孙说“季武子喜欢我,这像是没有痛苦的疾病;孟庄子讨厌我,这像是治疗疾病的药石。没有痛苦的疾病不如使人痛苦的药石。药石还可以使我活下去。疾病没有痛苦,它的毒害更多。孟庄子死了,我的灭亡也没多久了。”

谏因其明处乃能入

人臣进忠于其君,必因其所明而后能入也。人心有所蔽,有所通,其蔽者,其暗也;其通者,其明也。因其明处而告,求信则易矣。自古能谏其君,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故计直强劲者,率多取忤;其温厚明辨者,其说易行。古之人有行之者,左师触龙之于赵,子房之于汉是也。高祖爱戚姬,将易太子,是其所蔽也。群臣争之者,众矣。嫡庶之义,长幼之序,非不明也,如其蔽而不察何?四老人者,高祖素知其贤而重之。此其不蔽之明心。故囚其所明而及其事,则悟之如反掌。且四老人之力,孰与张良群公卿及天下之心?其言之切,孰与周昌、叔孙通。然而不从彼而从此者,由攻其蔽与就其明之异耳。赵后爱其少子长安君,不使质于齐。此其蔽于私爱也。大臣谏之虽强,既曰蔽矣,其能听乎?爱其子而使之富贵长久者,其心之所明也。故左师触龙囚其明而导之以长久之计,故其听也如响。在《易•坎》之“六四”曰“纳约自牖”。约,所以进结其君之道也。自牖囚其明也。二子之言,其知坎之“六四”欤?

[译文] 臣下向他的君主进献忠心,必定要从君主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然后君主才有可能采纳臣下的意见。人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执迷不悟,而在某些方面却通情达理。他在某些方面执迷不悟,这就表现出很愚昧;他在某些方面很通情达理,这就表现出很明智。从他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来劝说他,就容易取得他的信任。自古以来能善于规劝君主的,没有不从国君易于理解的问题人手的。因此揭发别人过失不留情而并穷追不舍的.大都话得其反;而那些温文、厚重、明智、善辩者,他们的说教就容易实行。古人有推行他们说教的,战国时赵国的左师触龙,汉高祖的谋士张良就是这样。汉高祖喜欢戚夫人,要以赵王如意来替代太子刘盈,这是汉高祖执迷不悟的一面。群臣与汉高祖争辩的很多。嫡传和庶出的道理、长幼的先后次序,汉高祖不是不清楚,他为何执迷不悟而不能觉察其中的是非呢?商山四皓,汉高祖平时就知道他们的贤能并很敬重他们。这一点,汉高祖并没有受到蒙蔽,心中清清楚楚。因此从汉高祖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再涉及他们所要谈的事情,使汉高祖醒悟就易如反掌。商山四皓为汉朝的建立所贡献的力量,与张良等各位公卿及天下人心所向比较起来怎么样?商山四皓劝谏汉高祖的迫切程度,与周吕、叔孙通比较起来怎么样?然而汉高祖没有采纳周昌、叔孙通等人的意见而听信商山四皓的劝告的原因,主要是有批评汉高祖执迷不悟与从其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进行诱导的区别罢了。赵太后溺爱他的小儿子长安君,不让他到齐国作人质。这是被她个人的情爱所蒙蔽。大臣规劝他的言辞虽然很激烈,但既然说她执迷不悟,她能听从劝告吗?而用疼爱她自己的儿子是为了赵氏宗族能长久地享受荣华富贵的道理来说服她,这是她的思想所易于理解的。因此左师触龙从她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并用使国家长治久安之计来引导她,所以她听了后立即响应。《易经》“坎”卦中的“六四”爻的爻辞说“送入取出均通过窗户”,这也可以用来作为侍奉结交君主的方法。透过窗户,主要是因为居室靠它才能得到光明。从触龙和张良的进言来看,他们大概清楚“坎”卦“六四”爻辞的寓意吧! Y6bbbCVz2QWGgFwn7dCzHJooK/X1RsL1zfvNOyI4kleIQXKh00IrrlvocLQHYt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