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念起来不仅声调和谐,节奏响亮;再仔细咀嚼一下,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天地间常见的自然景物,尽来眼底,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再一推敲,“风”“空”“虫”都属一东韵,而云、雨、雪、风,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等,词性又都相同,并有一定的关联。原来做对联或在韵文中的对文,都必须掌握这些特点。

一是字数、句数要相等。这是对联和对偶句最基本的要求,如“事业新传佳子弟,湖山旧识老仙翁”,上下联都是七个字。“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上下文都是二句十个字。

二是词性相同。即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两两相对,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如“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即是名词相对;“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则是数量词、方位词相对。

三是结构相同。上下对文在句子结构上要相对称。即句子中的动宾词组、动补词组、偏正词组等要两两相对,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动补词组对动补词组等。如“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开水底天”,其中“闭门”与“投石”均为动宾结构,“推出”与“冲开”同为动补结构,“窗前月”与“水底天”都是偏正结构。

四是语意相关。上下对文在内容上要互相关联而又不重复,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要是相关的事情,而不是互不相关,各说各的。如“坐看溪云忘岁月,笑扶鸠杖话桑麻”,上下联都是说乡村老人的闲适生活,而表达的内容却不重复。又如“远大前程,脚跟须要站稳;无边岁月,步履贵在安详”,上下联都涉及鞋,却又各有寓意和警示。

五是平仄协调。上下对文每个字要求平仄相反。“平对仄,仄对平”。对文末字一般要求仄起平落。平声是指普通话中的阴平、阳平,仄声是指上声、去声。平仄相对,读起来才富有节奏感,悦耳动听。但为了使形式服从内容,对联和律诗一样,也可采取“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即对文中的双数字要平仄相对,而单数字可灵活一些。这种平仄和对仗,是作为单音字的汉字所特有的属性,方块汉字如同方砖片瓦,使用者可匠心独运,排列组合,使文字既能表达深刻的内容,又有优美和谐的形式与声调,这是方块汉字特有的功能,是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

《声律启蒙》一书,以上下平声三十韵为目,每韵各有对文三则,每则有对语十对,这些对文都是符合前面所说的对句要求的。入学蒙童念熟这些句子,初步熟悉了音韵格律,很自然地领会了平仄对仗,学做对联和诗词,就容易得多了。旧时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说法,念熟这些对文,大概也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当然,现代的韵文,不必再拘泥于旧的韵脚。事实上民间的诗歌、戏曲剧本、曲艺唱词,早已在现实生活中形成了自然的韵脚。北方流行的“十三辙”,不仅在京剧剧本中使用,在其他许多地方大戏如汉剧、川剧、湘剧、祁剧中也都通用。唱词如尾字不合辙,就会影响音韵的和谐,唱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舒服。做新诗虽不必依旧诗韵,但也要押大致相近的韵。新诗的语言如果没有节奏感,如果不讲究形式的相对整齐和音韵的适当和叶,使人易读易记,往往也就难于流传众口,长诵不衰。

既然平仄和对仗是作为单音的汉字所特有的属性,用汉字作文就不能不注意适应和运用。现在虽不做骈文了,考试不再做“八言四韵”了,但在行文中如适当讲求平仄对仗,则能增强文章的气势、文采和流畅,因而能增强美感。如新华社1977年发的一篇电讯《“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其中第二段写道:

今天,人们来到昔日蝗灾严重的黄淮流域一些著名的飞蝗滋生地,可以看到绿树如带,稻田如毯。过去的“蚂蚱窝”,已经变成了“鱼米乡”。

其中就用了大体对称、仄起平落的句子,使文章更有气势和文采。这类例子随处可见。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各种短联,如卡车上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工厂墙壁上的“人人献计,个个立功”“发挥优势,开辟财源”“勇挑重担,敢逞英雄”,商店里的“礼貌待客,文明经商”“四时生意,满面春风”等,言简意赅,使人易读易记,这就说明,懂得一点平仄对仗的知识,并不完全是为了吟诗作对,而是大可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联语,旧时代多题刻、张贴、悬挂于厅堂、楼阁的楹柱上,故又称楹联。以前的对联由两个对仗句组成,直书,从右至左两边排列,右边称上联或出边,左边称下联或对边。这一点看似简单,却常常有人将直书对联的下联贴在右边,上联贴在左边,甚至在新建的牌坊、门楼上,也将顺序颠倒,贻笑于人。

对联种类繁多,联家分类,各有不同。清代梁章钜在所著《楹联丛话》中,将对联分为故事、应制、庙祀、廨宇、胜迹、格言、佳话、哀挽、集句、杂缀等十种。民国初年吴恭亨在其所著《对联话》中,将对联概括为题署、庆贺、哀挽、杂缀、谐谑等五类。今人分类,有的按功用分为春联、婚联、寿联、挽联、家居联、胜迹联,有的按内容分为述事、状景、抒情、晓理、评论联,有的按技法分为趣联、巧对、集句、嵌字、回文联等。一般都是按功用分类,再细分,每类中又分为若干类,如寿联中又可分为通用、男寿通用、女寿通用、自寿等类。家居联可分为大门、厅堂、书室、内室、园林等类。

对联的句式由单句和组合句构成。单句中一是字数。本书所列对文,句子字数都是从一言到七言,对联中常见的句子是三、四、五、六、七言,少于三言、多于七言的句子都少见,因句子太短则语气急促,内容单薄,过长又显得拖沓、烦琐,故宜慎用。二是节奏,即句中的词组排列。从本书对文中的七言句分析,其节奏形式不下十种,如“马首不容孤竹扣,车轮终就洛阳埋”,节奏按二、二、二、一词组排列,“万卷书容闲客览,一樽酒待故人倾”,按三、一、二、一词组排列,等等。句式节奏的变化,可增强对文的韵律感,只是要注意两边的句子节奏必须相同。

对联虽是一种古老的形式,但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无论城乡,人们每逢重大节日或婚丧寿诞,都喜欢贴上几副对联,作为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这不仅无可非议,而且是十分可喜的,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讲求欣赏趣味、提高精神思想境界的结果。如果既不讲平仄,又不讲对仗,甚至上下联字数也不相等,又如何能够动人心目,起到美化生活的作用呢?

《声律启蒙》不仅是一本蒙学书,有位诗人曾经说过,他读这本书,“低吟缓诵之际,但觉音韵铿锵,辞藻华丽,妙不可言”,认为这真是一本奇书。确实,一本小书能够风行全国,历久不衰,现在还拥有众多的读者,自有其“奇”之所在,是值得我们从文化史、教育史的角度加以研究探讨的。当然,这本书就其思想内容来说,有很多属于封建主义的东西,同时为适应当时吟诗作对讲究用典的需要,堆砌了很多典故,相当多的对文缺乏新鲜活泼之气,这是时代使然,虽不可苛求,却必须鉴别。

本书作者车万育,号鹤田,湖南邵阳人,康熙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据称他“在谏垣二十余年,发积弊,拒请谒,当路严惮之”,是一个为官清廉、有骨气的人。平生所作诗文、杂著甚多,却以此书最为流传,是因其通俗适用。

本书后附有《佳联欣赏》与《启蒙巧对》,前者为本书注者徐哲兮先生所集。其特点是按韵归类,便于读者通过欣赏佳联,熟悉音韵。后者原题为《启蒙三字巧对》,据称为“状元阁主人汇辑”,作者是“李光明庄”,即清代道光十八年顺天府进士李庄。这是当时训练学生作对文的范本。由于句子比较浅近,可供学习借鉴。

附于书末的《俗语对句》,为清人汤诰所集,是当时杭州人的谚语,为浙江人所首肯。原书较多,这是经过后人选录的,也可供借鉴欣赏,或资谈助。

喻岳衡 huyYzBT5JMdWASKGVkNYUJHjNY7q+PrxLMKQowK516I430vOUFpTd0iOj59K2eT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