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在传统蒙学书中,有专门对儿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一类,大多采取汇编格言谚语的形式,其内容有些来自典籍,有些则是吸取社会上流行的谚语,其中流传极广、影响很大的《增广贤文》,即是其一。

“读了《增广》会说话”,成了旧时一句口头语。此书原名《昔时贤文》,又称《古今贤文》,从其开头的四句:“昔时贤文,诲尔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可见它的诲蒙的性质和“增广”的经历。

本书不著编者姓氏,自清末至民国,风行全国,几至家喻户晓。其内容既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也保存了不少源远流长的谚语格言,其中很多话,直到现在还流传众口,影响很大,如: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等等。这些话明白晓畅,易读易记,一经成诵,即终身不忘,其对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影响和作用,是决不可小看的。

《弟子规》也是传统蒙学书的一种。此书原名《训蒙文》,清代康熙时李毓秀所编。李系山西绛州人,字子潜,秀才出身,因编写此书,死后被尊为绛州先贤,入祀先贤祠,可见其影响之大。全书仅一千零八十六个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易读易记,后经贾有仁修改,改名为《弟子规》,因为其内容是封建时代儿童的行为规范。

全书共分五部分,内容大多录自儒家经典,各部分的标题即取自《论语·学而》中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基本上概括了封建时代对儿童伦理道德、为人处世和学习的基本要求,因而问世后即广为传布,一些地方政府还把它列为私塾的必读之书。

《朱子家训》又称《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明末江苏昆山人。入清后在家乡授徒,康熙时有人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他坚决不赴,死后门人私谥孝定先生。朱氏生平著作颇多,有《四书讲义》《耻躬堂诗文集》《愧讷集》等,但以这篇《家训》最为有名。清代曾将它定为蒙学课本,流传很广。朱氏教育思想以二程、朱熹理学为本,提倡知行并进,这篇《家训》即体现了这一思想,讲的是修身治家、为人处世的道理,从早起讲到读书为官。“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几句话,成为旧时很多人家父子相传的家训,行之终身。

本书将《增广贤文》《弟子规》《朱子家训》合为一册,加以注释、语译出版,意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提供一份资料,其次则是为蒙学书的爱好者提供一种便于阅读的版本。

语文和道德教学必须有好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多年来我们已有了成套的教材和教辅材料,并在不断修改之中。一套好的教材,只有百花齐放,博采众长,互相借鉴,才能日臻完善,而且还有一个受时间检验的过程,唯其如此,借鉴这些旧时流行很广的书,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但是,尽管这些书有它的可取之处,毕竟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内容仍然是良莠杂陈,精华与糟粕互见,不少内容传播了封建思想意识与守分安命、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宣传了宿命论,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有的则宣扬了消极的人生哲学,如“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之类,与今天的时代要求背道而驰,对人的精神和心理是一种腐蚀。我们要从这些内容去探索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灵魂的腐蚀,从而认识到旧思想、旧观念的改造对适应今天改革开放潮流的重要性,自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时代要求。

《增广贤文》的版本有流行本、重订本和改编本等多种,考虑其流行的范围和资料价值,本书中我们以旧时流传较广的本子加以注释,因其内容大多通俗易懂,未再加语译。清代同治年间,有位老学究周希陶,于“课读之馀,集古今名言正论,将《增广》而参订之”,并“次以平上去入四韵,略加音注释典,以便俗学”,这就是曾收入我社《传统蒙学丛书》的《重订增广》一书。这个重订本有很多优于原本之处,特别是还增补了一些通俗易懂、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的格言谚语,因此我们将它附在通俗本之后,以供参照。

喻岳衡 7VdLwmoPzB5DNXK8eloOmmxHO6JmQBAKY769BLctqSqSojhatc46atmmDj/xiUj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