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章
感觉

本章导读

“你觉得那个帅哥怎么样啊?”闺蜜问。

“没感觉……”你有气无力回答,表示自己已经累觉不爱了。

心理学中的“感觉”是什么?感觉剥夺实验是怎么一回事?既然心理学是科学,那“感觉”这样有时候这么复杂模糊的东西怎么来研究啊?且来本章找答案吧。

知识结构简图

一、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含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作用和意义

1.感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2.感觉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感觉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三)感觉的种类

按照引起感觉的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或内部来分类。

1.外部感觉

由体表感受器对外界事物属性的反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

2.内部感觉

由内部感受器对于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各内脏不同状态的反应,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等。

(四)感觉测量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是用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强度,即感觉阈限来表示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的关系。

2.绝对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表示的是绝对感受性。

3.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或叫最小可觉差。差别阈限表示的是差别感受性。

4.韦伯定律

韦伯发现,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公式:K=ΔI/I,(K是一个常数,Δ是差别阈限,I是刺激强度)。韦伯定律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5.费希纳定律

费希纳受韦伯定律的启发,用实验测量了刺激强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大小之间的关系,发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公式:P=KlgI(P为心理量——感觉的大小;I是物理量——刺激的强度;K是修正值——常数),费希纳的研究开创了心理物理学的领域。费希纳定律假定所有最小可觉差在主观上相等,且是以韦伯定律作为基础,故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6.斯蒂文斯定律

斯蒂文斯发现,心理量与刺激的物理量的乘方成正比,又叫幂定律。公式:P=KIn(I为刺激的物理量,P为心理量,K和n都是常数)。

(五)感觉现象

1.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对比的现象包括明度对比和颜色对比两种。其他感觉也都有对比的现象。

两种刺激同时作用形成的对比叫同时对比,两种刺激相继作用形成的对比叫继时对比。

2.感觉适应

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视觉的适应包括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前者是在强光作用下感受性的降低,后者是在弱光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的提高。

3.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联觉是其中一种,它指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缺失后,因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引起的部分弥补作用的现象。不同感觉之间能够发生补偿作用,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各种感觉通道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相互转换。

二、视觉

(一)视觉的含义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80nm~780nm的电磁波,这一段的电磁波又叫光波。

(二)视觉的生理基础

1.折光机制(眼球)

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内容,其中眼球内容(晶体、房水、玻璃体)和角膜是屈光系统。

2.感觉机制(视网膜)

包括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其中:

(1)棒体细胞是夜视器,感受明暗;

(2)锥体细胞是昼视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3)网膜中央窝只有锥体细胞,对光最敏感。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来自视网膜的视神经节细胞的神经纤维在这里聚合成视神经。

图1-3 视觉细胞

3.传导通路

包含视网膜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三部分。

4.中枢机制

位于大脑皮层枕叶的纹状区。

5.反馈性调节

视觉不仅依赖于视觉感受器的活动,而且依赖于中枢对视觉器官的反馈性调节。

(三)视觉现象

1.明度

(1)明度与视亮度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主要是由光线强弱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一般来说,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大多数光线是由物体表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从光源来的。因此,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明强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

(2)明度与波长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人眼对不同波长的光线感受性是不同的。锥体细胞能吸收可见光谱所有波长的光,但它对光谱的中央部分最敏感,而对低于500nm和高于625nm的波长的感受性要差得多。棒体细胞的整个曲线向光谱较短的一端移动约50nm。他们对短波一端较敏感,而对波长超过620nm的红光,几乎是不敏感的。因此,当人们以锥体视觉(昼视觉)向棒体视觉(夜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变化。例如,在阳光照射下,红花与蓝花可能显得同样亮,而当夜幕降临时,蓝花似乎比红花更亮些,这就是普肯耶现象(又称“浦金野现象”)。它说明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白天或夜晚),人们的视觉机制是不同的。

2.颜色

(1)颜色概述

①颜色的含义:颜色是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在日常生活中,颜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颜色包括彩色和非彩色;狭义的颜色仅指彩色。

②颜色的三个特性:

A.色调:取决于光的波长;

B.明度: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取决于光的强度和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非彩色就是灰,它只有明度一种特性。

C.饱和度:又叫浓度,指某种颜色的纯、杂程度或鲜明程度,取决于彩色里掺杂灰的多少。

(3)颜色混合两种颜色混合到一起产生新的颜色的现象,分两种:

①色光混合,是将具有不同波长的光混合在一起,是相加的混合,即将各种波长的光相加;

②颜料混合,是指颜料在调色板上的混合,是相减的混合,即某些波长的光被吸收了。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失去了色调而成了灰色,这两种颜色叫互补的颜色。在色光混合里红和绿、黄和蓝都是互补的颜色。

(4)色觉缺陷包括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3.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1)视觉对比

由于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以分为明暗对比和颜色对比。

(2)马赫带

两个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虽然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是看起来亮区里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里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这个更亮和更暗的区域叫马赫带。

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是由于相邻的细胞之间发生侧抑制的作用形成的。侧抑制是指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相互抑制的现象。

侧抑制是动物感觉系统内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现象。由于侧抑制的作用,一个感受细胞的信息输出,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输入,而且也取决于邻近细胞对它的影响。

(3)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视觉分辨物体细节的能力,医学上称为视力。

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表示。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其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视敏度一般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间隔敏度和游标敏度三种。

4.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在某种有限的时间范围内,视觉系统能把在不同时间内得到的刺激整合起来;在刺激作用停止以后,视觉感受器仍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继续活动等。

(1)视觉适应

由于视觉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可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①明适应:是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②暗适应: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后象

刺激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形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同的后象叫正后象;和刺激物性质相反的后象叫负后象。颜色视觉的负后象是刺激色的补色。

(3)闪光融合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当交替的速度加快的时候,闪烁的光就变成了连续的光,这就是闪光融合了。刚看到连续的光的时候,明暗交替的频率叫闪光融合频率,也叫闪光临界频率(CFF),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4)视觉掩蔽

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称为视觉掩蔽。视觉掩蔽除了光的掩蔽之外,还有图形掩蔽和视觉噪音掩蔽等。

(四)视觉理论

1.三色说

(1)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红绿蓝三种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从而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2)赫尔姆霍茨认为每种感受器都对各种波长的光有反应,但不同的感受器对不同的光更敏感。当光刺激作用于眼睛时,将在三种感受器中引起不同程度的兴奋,各种颜色经验是由不同感受器按相应的比例活动而产生的。

三色说的缺陷在于该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和颜色负后效。

2.四色说

也叫对立过程理论或拮抗理论。黑林认为,在视网膜上存在着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如红绿视素,在红光作用下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作用下同化产生绿色经验。

Tip

看到这里,很多同学会问:什么是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不明白啊!不明白的话,我们需要查询资料或者询问度娘。资料也查不到,度娘写的也看不明白?那怎么办呢?请把本书翻到第十一章能力→三、能力的理论→(三)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2.智力的什么模型???有木有对“抓大放小”“为我所用”有更深程度的理解?

科学事实证明,在视网膜水平上存在着三种锥体细胞,颜色视觉遵循三色说;而在视觉系统更高的水平上存在着功能对立的细胞,颜色视觉遵循四色说。两种理论都有其各自道理。

三、听觉

(一)听觉的含义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声波,也即16~20000Hz的空气震动。低于16Hz的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叫超声,他们都是人耳所听不到的。

(二)听觉的生理基础

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用于收集声音。

2.中耳由鼓膜、三块听小骨、卵圆窗和正圆窗组成。

3.内耳又由前庭器官和耳蜗组成。耳蜗中的柯蒂氏器包含大量支持细胞的毛细胞,这是听觉的感受器。声音的传导途径包括生理性传导、空气传导和骨传导。

(三)听觉现象

1.声音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特性。

(1)音调取决于声波的频率,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16~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最敏感的范围;

(2)响度取决于声波的振幅,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3)音色取决于声波的波形。

2.等响度曲线

不同频率的声音达到同样的响度所需要的强度是不同的。以1000Hz声音为标准,让被试调节另一个频率的声音,使它听起来和这个1000Hz的声音一样响。以声音的频率为横坐标,以达到和1000Hz同样的响度需要的强度为纵坐标画图,即画出一条条曲线,每条曲线上的声音听起来是一样响的,这些曲线就是等响度曲线。等响度曲线说明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的感受性是不一样的,最敏感的部位在1000Hz~4000Hz之间。

3.乐音和噪音

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波叫噪音。

4.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升高的现象。声音的掩蔽包括:

(1)纯音掩蔽;

(2)噪音对纯音的掩蔽;

(3)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四)听觉理论

1.频率理论

(1)提出者:罗·费尔德

(2)理论观点:外界声音的振动会引起耳蜗基底膜相同频率的振动,听神经所发放的神经脉冲,可以复制外界声音的频率,就像电话的收话机与接话机的关系,又叫电话理论。

(3)缺陷:人耳基底膜不能做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震动,人耳却能分辨每秒震动1000次以上,甚至20000次的声音,这是频率说所不能解释的。

2.共鸣理论

(1)提出者:赫尔姆霍茨

(2)理论观点:基底膜上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就行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它们分别与外界不同频率的震动发生共鸣。短纤维与频率高的声音发生共鸣,长纤维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共鸣。基底膜的震动引起不同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人产生不同频率声音的听觉。又叫位置理论。

(3)缺陷:人耳能接受20Hz~20000Hz的震动,最高和最低频率之比为1000:1,而基底膜上横纤维长短的比例仅为10:1,二者并不对应,因而根据并不充分。

3.行波理论

(1)提出者:冯·贝克西

(2)理论观点:该理论发展了赫尔姆霍茨共鸣说的合理部分,认为基底膜由声波引起的震动,这种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的振动达到基底膜的不同部位后便停止下来。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耳蜗的底部,从而实现基底膜对不同频率声音的分辨。又叫新位置理论。

(3)缺陷: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

4.神经齐射理论

(1)提出者:韦弗尔

(2)理论观点: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一致的,在声音频率较高时,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对它做出反应,就需要神经纤维的联合“齐射”来加以反应了。

(3)缺陷:齐射理论只能对5000Hz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超过5000Hz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唯一基础。

图1-4 听觉理论

四、其他感觉

(一)嗅觉

嗅觉的适宜刺激是具有挥发性的有气味的物质。嗅觉的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嗅觉是唯一不通过丘脑而直接进入大脑的感觉。

(二)味觉

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味觉的感受器是分布在舌面各种乳突内的味蕾。味觉有甜(舌尖)、咸(舌中)、酸(舌两侧)、苦(舌根)四种,人对味道的敏感程度依次为:苦、酸、咸、甜。

(三)肤觉

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肤觉在皮下的感受器呈点状(触点、冷点、温点、痛点)分布,它们在身体不同部位分布的密度是不一样的。

两点阈: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能够分辨皮肤上两个触觉刺激的最小距离。身体不同部位的两点阈不同,说明其触觉感受性的差别。

1.触压觉

触压觉即触觉和压觉。刺激物接触到皮肤表面时的感觉为触觉。当刺激物加强,使皮肤引起明显形变,就引起压觉。

触觉感受器分布于真皮之中,是迈斯纳触觉小体和巴西尼氏环层小体。身体不同部位的触压觉感受性相差很大。一般以活动性高的部位感受性高。

2.温度觉

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低于皮肤温度即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与皮肤即产生冷觉,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作用于皮肤即产生温觉。与生理零度相同的温度刺激皮肤不产生温度觉。

温度感受器为罗佛尼氏小体(温感受器)和克劳斯氏球(冷感受器)。身体的不同部位温度觉得感受性不同。一般面部皮肤感受性高,下肢皮肤感受性低。

3.痛觉

痛觉有不同于其他感觉的特点,不论机械的、化学的、电的等等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的强度,都能产生痛觉。痛觉没有一定的适宜刺激。正因为此,它才能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痛觉遍布全身所有的组织,但身体上的各个部位的痛觉感受性各不相同。背部和面颊感受性最高,手部感受性较低。痛觉常常不能精确定位,也不容易产生适应。并且痛觉的感受性在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主要与对痛的认识和态度以及性格特点有关。

(四)内部感觉

1.动觉

动觉又叫运动感觉,它反映的是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动觉的感受器是分布于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中的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

2.平衡觉

平衡觉又叫静觉,是对人体做加速或减速直线运动或者旋转运动的反映。

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包括前庭和半规管)。半规管是反应身体旋转运动的器官,当身体做加速或减速的旋转运动时,半规管内的感觉纤维(毛细胞)发生反应。前庭是反应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器官。

3.内脏感觉

内脏感觉又叫机体觉,是对机体饥饿、饱胀、渴、窒息、恶心、便意等状态的反映。

内脏感觉的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器官的壁上。

内脏感觉的性质常常不太清楚,又没有明确的定位,所以叫“黑暗”感觉。内脏器官在正常工作时往往引不起内脏感觉,只有在内脏器官发生异常情况时才能成为鲜明的、占优势的感觉。

【关键词】

感觉 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受阈限 视觉 马赫带 听觉 等响度曲线 嗅觉 味觉 温度觉 运动觉 平衡觉 联觉

【想一想】

1.试说明暗适应与明适应的含义和特点,考虑一下生活中哪些现象和它们是对应的。

2.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班之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的灯光下活动,结合本章内容,谈谈看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3.当我们感冒的时候吃东西也觉得没有什么滋味,这是为什么呢?试用本章的知识加以解释。 duUv/QReYO0uwlNuGycFCgNjtZ91IJhEoBHjAvRTwgQqXIE809uNSk02Q5ZRfj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