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美国联邦调查局是一个频频与犯罪分子交锋的机构,经常需要办理各种刑事案件。但是,无论FBI遇到的对手多么强大,案件多么棘手,FBI总能不动声色地从中找到线索,进而捕获犯罪嫌疑人。这正是因为FBI拥有强大的“读心魔法”,使得FBI常常能占据优势。而随着FBI知名度的提高,FBI的读心智慧也就成了人们争相关注的焦点,所以,FBI特工办案中所采用的“读心魔法”,就成为人们争相学习的“智囊”。在心理操控术的运用中和与对手进行心理战争的交锋中,FBI从来不会认输,他们总会在恰当的时候向对手发起进攻,以强硬的姿态迫使对手就范,进而赢得最终的胜利。当然,犯罪分子远比想象中的狡猾,但对于这些棘手的情况,FBI不会硬碰硬,而是会采用不动声色的读心智慧,解读犯罪嫌疑人内心的密码,让自己在心理战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1.FBI如何不动声色地解读出对方的心理变化

在办案时,FBI特工对有意识的行为语言更加重视。因为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都是在他的意识思维支配下做出的,然后再通过思维控制做出各种行为反应。其实,FBI的这一观念来自于心理学家的一些理论。比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的研究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就是自己可以觉察到的意识,它像是心理结构的表面,能让人的心理对外界有所感知,进而就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所感受到的内容。而连接人类意识的是潜意识,它有阻止意识进入的作用。可以说,人类绝大部分的本能都是来自潜意识,所以潜意识也被称为无意识。

值得关注的是,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语言的内驱力,包括人类的各种本能、冲动、欲望等。由于冲动和欲望代表的大多是野蛮,所以它们常常被人们的潜意识狠狠地压制着,但它们从未被消灭,它们只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会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影响,做出一些无理性可言的行为。对此,FBI犯罪心理学家罗伯特·K.雷斯勒说:“无论是意识,还是潜意识,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来自于心的召唤,都是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情况下,受到意识的指挥做出的举动。”所以,FBI对特工们的训练和讲授的研究课程,都是从身体意识语言展开,归根结底,就是通过观察对方无意识的举动,去分析判断对方的心理变化。这也是FBI办案多年最常使用的技巧,是FBI特工屡破奇案的“秘密武器”。

很多时候,在FBI的办案过程中,让特工们无往不利、战无不胜的“法宝”,是他们在不动声色中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和对他人内心世界变化的精确判断力。也就是说,FBI特工在采取行动时,都是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不同潜意识行为变化,分析得到不同的心理结果。比如,FBI特工在审问犯罪嫌疑人时,很多时候对方总是三缄其口,或许,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FBI特工像电影中的普通警察审问犯人时,暴躁地喝令嫌疑人说出真相的画面。但事实并非如此。FBI特工在犯罪嫌疑人选择保持沉默的时候,不会大声咆哮,而是会不动声色地解读对方的心理变化,然后根据犯罪嫌疑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选择符合他们心理状态的询问方式。如果选择的方式不适合对方,FBI特工会不厌其烦地反复替换,直到找到一种适合对方心理的审问方式。可以说,FBI特工善于根据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变化,营造出适合推理案情的心理状态。而这种不动声色的“读心魔法”,使得FBI特工在人海茫茫之中只需一眼就能辨认出可疑的人;在审讯工作中从犯罪嫌疑人的潜意识动作中,就能了解其是否在说谎;在和对手的对峙中,从对手不经意的行为中,甚至只是一个神情,就能预知对手接下来的举动。

1996年9月的一天,美国纽约地铁像往常一样人潮涌动,上班族们焦急地等待着地铁的到来,并不约而同地向地铁驶来的方向望去。而在人群中有一名戴着头巾的男子却表现得与众不同,他并没有像其他上班族一样焦急,看起来却非常清闲——一只手抚摸着下巴,而另一只手则放在兜里,一直注意着四周。别人向地铁驶来的方向张望,而他却四处张望,仿佛是在寻找什么东西。

他的这种异常的举动引起了FBI特工塔拉吉·鲍尔的注意,鲍尔还发现他的裤兜里装有东西——他的兜里鼓鼓的。为了探明原因,鲍尔试图接近这名可疑男子。于是,鲍尔走到这名男子跟前,装作不小心碰到对方的样子,然后满怀歉意地说:“真抱歉。”

虽然对方没有作出言语反应,但他的神色却表示自己对此并不在意。当地铁呼啸而来时,鲍尔只见身旁的这位男子迅速奔跑到站台前面,从裤兜里掏出一个黑色带胶带的物体,贴在地铁的车厢上。正当他拿出遥控器,准备引爆炸弹的时候,紧追其后的鲍尔使用武力,将其按倒在地,并挟制住对方的双手,夺回了犯罪分子手中的遥控器。没过几分钟,附近的警察接到周围人的报警信息,也迅速赶了过来。就这样,一起恶性的恐怖分子袭击事件,就被FBI特工鲍尔有效地制止了。

FBI经过事后调查发现,这名男子贴在地铁车厢上的炸弹,为固体炸弹TNT,其威力是普通炸弹的三倍。可想而知,炸弹引爆后,会造成怎样悲惨的后果。在审讯过程中,FBI得知该名恐怖分子是间谍身份,他交代自己实施的此次恐怖行动是受上级指示,而目的就是炸毁纽约地铁,引起美国公民的恐慌。

从这一故事中,可以得知的是,特工鲍尔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掌握了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动机。而鲍尔之所以能够识破这名男子的恐怖分子的身份,是因为他深谙潜意识的行为语言。比如,在故事中,人们等地铁的时候,看着地铁驶来的方向,是一种潜意识的举动;再比如,人们等电梯的时候,会一直看着电梯的灯,什么时候会来到自己所在的这一层等。由于鲍尔看出恐怖分子的可疑点甚多,因此,他才能快速地做出分析判断,而这也是FBI特工“读心魔法”的一种体现——不动声色地从人们基本的意识行为中,读出对方的心理状态。也正因为如此,FBI特工们,才能凭借对犯罪嫌疑人心理方面的分析,破解一件件棘手的案件。从FBI多年的发展情况来看,FBI对犯罪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他们屡破奇案的重要协助力之一。可以说,这也是FBI逐渐走向成熟的基础。

FBI犯罪心理学家罗伯特·K.雷斯勒指出:“所有的犯罪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犯罪动机下完成的。这些动机非常复杂繁多,有的人对社会制度不满,这就会引发他们对社会的报复;有的人对某些个人不满,这就会引发他们对某个人进行攻击报复;有的人对自身境遇不满,加之其心理不健康,他们就会把犯罪当成一种平常的事情看待。”面对复杂繁多的犯罪动机,FBI特工不会仅凭个人的主观意见进行判断,而是从犯罪嫌疑人的举止以及言谈中,根据实际情况对嫌疑人的动机进行分析判断。要知道,如果仅凭主观判断,案件就无法快速找到突破口,办案进度也难以推进。

特工安东尼·爱德华·夏帕在审讯一名向政府工作人员开枪的罪犯时,就充分运用了“不动声色的读心魔法”。当犯罪嫌疑人被FBI特工逮捕的时候,犯罪嫌疑人的反应非常冷淡,所表现的情绪也极为理智,并且这种理智一直保持了两场复审。又一次审讯,由特工安东尼负责,犯罪分子依然保持冷静,一言不发,无论安东尼问他任何敏感的问题,他都能做到“视而不见”。眼看着审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如果再没有结果,就无法对嫌疑人定刑。

于是,安东尼决定改变审讯策略,他突然不再紧迫地提问,而是不动声色地站在一边悄悄观察,并让同事多提一些与死者相关的问题。虽然犯罪嫌疑人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外表,但是安东尼还是从他尖锐的眼神、紧撇的嘴角,以及偶尔张口呼吸时咬合的双齿等潜意识的行为中,感受到了他神色里的憎恨。由此,安东尼断定,这名犯罪者枪杀死者的动机,可能是对其存在着不可化解的仇恨。而经过详细调查之后,发现两人有着金钱和感情方面的矛盾。

从FBI特工安东尼的办案过程中,可以看到,即使犯罪嫌疑人在不说话的情况下,身为特工的他,依然能从对方其他“语言”上发现端倪。要知道,成为FBI特工远比人们想象中的还要艰难,他们要经过严格的训练,除了平常的体能训练,还要经过心理测试,然后再进行各种课程的培训,其中的犯罪心理学知识就是特工们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那么,FBI为什么对特工掌握犯罪心理学知识如此重视呢?原因其实很简单,FBI认为,每一个特工只有对犯罪心理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能运用“读心魔法”,解读犯罪嫌疑人各种语言以及非语言的信息,及时发现其中所隐藏的问题,做出相应的分析判断,并找到应对的办法。

2.FBI“砝码效应”中不可或缺的制胜手段

在FBI的读心魔法里,有一种理论被称为“砝码效应”。或许,当你看到砝码的时候,会联想到天平以及等量交换。要知道,砝码在很久以前,就是作为天平上等量交换的工具所使用,砝码通常为金属制作的块状物体,人们可以用它在天平上精确地称量重量。而所谓的“砝码效应”就是指人们心中的天平。对此,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坎特认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天平,当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时,他们的心情也就会处于平静状态;而当天平处于倾斜状态时,人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波动——会因愉快而激动,会因痛苦而悲伤。可以说,人们内心的天平对人们的整个情绪,以及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让人们心理的天平失去平衡状态的砝码,正是来自人们自身的情绪影响。

基于心理学家斯坎特的这一理论,FBI建立了“砝码效应”的办案技巧。这是因为,FBI作为美国最强的警部系统,所面对的犯罪嫌疑人都是一些十恶不赦、阴险狡诈之辈,并且大部分都是一些心理素质较强,且懂得伪装心理情绪的罪犯。因此,FBI特工在短时间内很难从他们身上找到破绽。因为,高明的作案者懂得让自己的内心处于冷静,他们明白只有保持冷静,才能让自己保持应有的理智。所以,在面对FBI探员的审问时,无论是语言信息还是肢体信息,他们都能控制到位,不至于在FBI探员面前露出马脚。这说明他们心理的天平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再优秀的FBI探员,也无法在短时间内辨别出对方所陈述的事情是真是假,因此整个案件也会被一团迷雾所覆盖。

在这种无法立刻做出判断的情况下,FBI警探会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测试,然后按照结果进行评估。但是,心理测试多选用的是以敏感问题进行提问,同时以电子仪器对对方的情绪波动进行分析。而当对方情绪起伏太过频繁、快速时,“砝码效应”就发挥出了它的作用。简单来讲,就是FBI警探运用“砝码效应”,通过人为地改变一端的重量,让对方心理的天平失去平衡的状态。而只有在犯罪嫌疑人的情绪发生变化的空当时,才会不经意地透露出一些有用的信息,而FBI警探就是从这些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线索的。

对此,FBI资深警探柯基·夫说:“我时常谨记教官的话:作为FBI的一员,就要有身为特工的警觉和睿智,如果只能够从犯罪嫌疑人身上的某些‘特殊’行为中,捕捉到其内心天平的平衡程度的话,那么他只能算是一个合格的FBI学员;而如果能够运用一些技巧,让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天平失去平衡的话,那么他就能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FBI警探。”FBI警探面对的是一些狡猾的犯罪嫌疑人,想从他们身上捕捉到非语言行为的内心变化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运用“砝码效应”,让对方内心的天平失去平衡状态,每一位FBI警探都有自己的独特技巧。

2003年,柯基接到老同学的电话——老同学邀请柯基参加他的结婚典礼。于是,柯基请假开车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一个小镇参加同学的结婚典礼,但刚到加利福尼亚州,他的车子就开始抛锚,柯基一查才知道,原来他的车子的油箱出现了漏油情况。最终,柯基不得不把车开到最近的牧场,找牧场的主人帮忙。

刚巧牧场的主人会修车,于是他就答应帮助柯基修车。等车修好之后,柯基却一时无法离开了。因为,帮助柯基修车的人,只是这家牧场的主人之一,他自己投资了20头牛。但是,最近有件事让他寝食难安:牧场一直丢奶牛。而就在帮助柯基修车的过程中,一名工人跑过来告诉他,牧场又丢了一头奶牛。

柯基想帮助一下好心的牧场主,于是他就问了一些关于牧场奶牛失窃的情况。牧场主说:“我们只雇佣了六名工人,而且这里很偏僻,距离最近的小镇都要三个小时的路程……”听了牧场主的叙述,柯基在心中疑问:“那么,小偷是如何偷走奶牛的?他又是如何在偷走之后把奶牛运走的呢?”牧场主向柯基介绍完情况之后,认为总是丢牛牧场会垮掉的,所以他就报了警。虽然他相信柯基是真心地想帮助自己,但是他并不认为一个普通的人能够帮助自己解决失窃事件(柯基并没有亮出自己的身份)。当地的警员赶到之后,便开始向牧场主询问情况,就在这时,一名挤奶工人跑过来说:“感谢上帝,刚刚丢失的奶牛,回来了!”

牧场主高兴地说:“哦,是吗?那真是太令人高兴了!”由此,一旁的柯基分析判断后得出结论:这个小偷或许就住在牧场附近,甚至可能生活在牧场中。当他得知牧场主报警的消息后,怕被警察抓住,于是他就悄悄地归还了奶牛。分析得出这一线索后,柯基就开始在牧场和牧场附近转悠、观察,他还以聊天的方式和几名工人攀谈起来,了解牧场和周围的情况。柯基发现,牧场所处之地确实如牧场主所说,十分偏僻,附近都是大大小小的山脉,即使是离这里最近的小镇,也需要开车行驶三个钟头才能到达。所以,他排除了陌生人作案的可能,进而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了牧场工人身上。

然而,当地的警察却把怀疑的目光投在了柯基身上,并对柯基摆开了审问架势,他们认为是柯基借以修车的名义来到牧场,趁机偷走奶牛的。柯基却反问道:“牧场主修车的时候,我一直在他旁边,根本无暇分身,又如何偷走奶牛?”当地的警察却笑道:“这正是你的高明之处,你一定还有同伙,牧场主只是你选好的证人罢了。你负责分散牧场主的注意力,而你的同伴则负责偷走奶牛。”柯基觉得这样的争论没有任何意义,虽然万般不愿,但是为了避免事情更加难以处理,柯基只好亮出了自己的FBI警探身份。

紧接着,柯基在两名警员的协助下,对工厂里的六名工人分别进行了单独的询问,并且在审问的过程中,柯基还试图用苛刻的言语,将六人一一激怒,以便打破他们内心的平衡状态,从情绪的变化中找到疑点。但牧场并不是警部的审讯室,起不到多大的威慑作用,所以,审讯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没有获得与案情相关的线索。况且,六名工人都非常清楚,警方手里并没有什么证据,所以,他们的情绪都表现得很平静。这让柯基渐渐心急了起来——眼看天色就要黑了,他今晚不能在此过夜,因为明天上午还要赶到城镇上的教堂,参加同学的结婚典礼。

这时,柯基看到牧场主正在拉着一头牛往牛舍方向走,于是他便问:“这是丢失的那头牛吗?”

牧场主回答:“是的。”说完继续往前走。

柯基看着牛的背影思考了一下,又追上牧场主悄悄问了一些问题,当他得知只有牧场主一人信奉基督教,而其他工人是信奉新教后,就搞了一个简单的祈祷仪式。祈祷结束之后,众人看到那头丢失的牛就站在他们的一旁,而柯基这时对大家说:“感谢神的恩泽,你们刚刚都已经祈祷过了,现在神会帮助我把那个可恶的偷窃犯揪出来。”正在大家茫然相视的时候,柯基继续说:“我们刚刚的祈祷,是为了让神赐予这头牛神奇的力量,现在它要待在一间牛舍里,我们都要触摸它的尾巴,当它感受到窃贼的触摸时,就会厌烦地哞哞叫,而当无辜的人摸到它时,它就会保持沉默。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摸吧。”

随后,牧场主就把这头奶牛拉进了牛舍里,并关上了牛舍里的照明灯。牧场里的工人,都排好队伍,一个个走进牛舍,触摸牛的尾巴。第一个工人进去,没有听到叫声;第二个工人进去,牛仍然没有发出叫声……等最后一名工人从牛舍里走出来后,众人依然没有听到牛的叫声。这时,在柯基的授意下,牧场主开了灯,大家重新回到了牛舍里,柯基让六名工人把触摸过奶牛尾巴的那只手伸出来,大家在灯光下看到的是,五只带着黑灰的手和一只干净的手。

柯基指着那名手指干净的工人说:“你就是偷奶牛的人!”

这个工人不服气地说:“你凭什么这样说,我可以告你诽谤!”

柯基说:“你们现在可以看一下那只牛的尾巴。”

众人一看才发现,原来,那只牛的尾巴部位,被涂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灰。手掌干净的工人,明显是做贼心虚,所以没有触摸牛的尾巴。此时,这名工人不再狡辩,而是交代了自己偷牛的罪行。

在侦办此案过程中,FBI警探柯基虽然刚开始无法让小偷内心的天平失去平衡状态,但不久他便想到可以利用丢失的牛,去掉小偷天平上的“砝码”,让小偷产生心虚心理,从而露出马脚。

此外,柯基还借用了小偷的宗教信仰,将事情夸大,让小偷内心的心虚情绪更加高涨,以至于让其内心的天平失去平衡。再加上,当小偷走进黑漆漆的牛舍时,心中更加惊慌失措,所以就不敢触摸那头所谓的接到神灵指示的奶牛,使得自己的小偷身份暴露无遗。而在柯基的整个布置过程中,所有的安排,比如,工人们的信仰、漆黑的牛舍等,看似都带有一种神秘的气息,而事实上,这就是FBI特工柯基手中的“砝码”,当他把这些“砝码”放到小偷的天平上时,小偷天平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了。

3.超强的心理素质与坚韧力是FBI的必修课

FBI是美国重要的情报机构,也是美国司法部下属的主要特工调查部门;FBI成立于1908年7月26日,自成立以来,一直是整个美洲,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在美国,成为FBI特工一直是大部分年轻人的梦想。其实,想要成为一名FBI特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秘:只要是美国公民,年龄在22~37岁之间,并且符合FBI两项“特殊专业”条件,就有机会成为一名联邦特工。而这两项“特殊专业”指的是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

其实,真正的FBI特工并不像电影中那样——高大威猛,英俊帅气,精通各国语言,枪法精准等。也就是说,FBI特工大部分都是从普通美国公民中选取的,虽然选拔条件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也并不是那么容易达标的。FBI的面试是非常严格的,除了最基本的个人情况调查问卷,还有长达五个钟头的认知、行为、逻辑、心理、语言等能力测试。如果在这几个测试中,你表现良好,FBI面试官认为你有潜质,那么你就能进入第二阶段的面试。第二阶段的面试,主要是测试个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此外,还会用精密的测谎仪调查一些私密情况。

通过了以上全部测试之后,你会成为FBI的学员。要知道,想要成为一名FBI特工,一定要培训后再上岗。新学员需要在弗吉尼亚州的FBI学院进行长达20周的培训,主要课程是心理素质的训练以及测试,而其中也包括最基本的办案知识、机械知识以及体能训练。20周的紧张训练结束后,大部分人会被淘汰,而少部分人会成为FBI特工。随后,他们会被分配到56个FBI分局中的一个地方工作,这其中也包括国外。他们每周都需要工作50小时,但每天的24小时都得随时待命,而执行任务时随时都会有失去生命的危险。当人们把FBI特工看成一种职业时,自然无法避免地谈论到它的薪酬。虽然酬劳对很多人而言是一种吸引,但是大部分去做FBI特工的人,却并不是为了金钱。正如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现任局长伯特·米勒曾说的那样:“无论你走到哪里,当人们听说你是一名FBI特工的时候,都会向你投来尊敬的目光。”想必,这才是吸引无数人想成为FBI的原因之一。

如今,美国联邦调查局选取FBI特工的制度,已与胡佛时代有很大的不同,但心理素质一直是FBI的必修课。不可否认,在FBI特工培训事业上,第一任局长胡佛占据了重要的影响力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胡佛时代,FBI三个月的训练能让新进学员产生巨大的压力,这不仅仅只是严酷的训练带来的,更是当时FBI所制定的超高的淘汰率所致,甚至可以说,稍有不慎,学员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比如,学习成绩没有达标、有抱怨声音等,都可能成为学员被淘汰的理由。此外,即使成绩优秀,各项标准都达标,也需要胡佛局长点头,才能成为FBI的正式特工,而这一关与其严苛的制度相比,似乎更加让人难受,因为有很多成绩优秀的学员,最后都遭到了淘汰。

对此,很多学员都感到非常奇怪,因为,日常的训练有专业的教官,每个科目有不同的教官进行培训,而胡佛局长很少能亲自来指导学员训练,那么,他是怎样淘汰学员的呢?更令一些学员不解的是,即使是每天训练自己的教官和身边的同学,都无法获知自己的心情,为什么胡佛能够轻易地猜到?而很多年以后,成为FBI特工的学员才明白,原来,胡佛采用的心理攻略是“互相监督”,他要求教官经常和学员沟通,话题多从身边的同学身上展开,所以,很多学员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充当了“告密者”。事实上,这也是收集情报技巧中的一种,并不针对个人的事情进行询问,而是问对方别人的情况。对此,FBI指出,当人们说起别人的事情时,明显比说起自己的事情时,心情更加放松,防御力也更加低。

在联邦调查局,学员们经过多期的培训之后,胡佛会亲自来视察他们一次,而每次的到来,都被FBI人所重视,因为,这是决定学员去留的关键时刻。在胡佛来视察的前一天,FBI教官们会要求学员表现最出色的自己!同时,还要求学员:头发必须梳理整齐,擦亮皮鞋,而且都必须穿上白色衬衣;在说话的时候,一定要直视对方。其实,在胡佛时代,在大部分FBI教官眼中,胡佛就是信仰,所以教官们要求学员说话、做事,甚至是走路都要遵循严格的规定。而最让学员感到煎熬的,就是关于握手方面的制度。比如,握手的时候不能太强硬,也不能颤抖,如果颤抖就说明该学员的心理素质没有达标,在发现之后就会被辞退。同时,要把握好力度,比如,在与胡佛局长握手的时候,不能太使劲,因为这可能会被认为是心理情绪不稳的一种状态,从而惨遭淘汰;当然也不能太轻,没有力量会显得人没有精神,这可能会被认为,该学员无法胜任FBI紧张的工作环境,进而面临淘汰。

副局长沙利文在回忆当年胡佛去视察学员时的场景时,说:“当时,我和受训的50名学员整齐地站在队伍中等待胡佛局长的到来,其他同学都身着白色衬衫,而我却穿着一件黄色衬衫。为此,教官和训导员专门走到我的面前,斥责了我,并要求我换下。从那天开始,我才深深地体会到,FBI对学员的挑剔,但衣着还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沙利文还透露:“其实,每期训练后的例行检阅,只是FBI想看到长期训练的效果。比如,当学员们一声不响地以军人标准的站姿昂首挺立的时候,学员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严肃感,而教官们往往会看到,那些心理素质良好的学员,更加镇定和理智。”但是,FBI的训练并不能使所有人折服,沙利文回忆说:“在训练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员会渐渐对训练失去信心。”

一次,一位同学对沙利文抱怨道:“我快疯了,沙利文,我知道,你一定也这样,对不对?”

沙利文说:“噢,好吧,朋友,其实我什么也不想说。”

这名学员说:“好吧,我知道你不想让人知道,但我想说的是,我决定离开FBI训练营,去参军了。”

沙利文说:“我希望你能慎重考虑一下,成为FBI特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这名学员说:“哦,不,我一刻也不想在这里停留了,让那该死的训练见鬼去吧。”

沙利文劝说无果,这名学员一直情绪暴躁地指责FBI的训练制度,结果可想而知——这名学员在训练结束之后,就被FBI踢出了大门。由于FBI对学员的训练要求是极为严苛的,所以每一位成为FBI成员的人都是“优秀人才”,而他们所掌握的读心识人术,更是被很多人视为宝典。对FBI读心术感兴趣的人不少,但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只有能说会道,才能成为谈判高手;要想说服犯罪嫌疑人,必须从口才上打败对手。其实,并非如此。FBI的智慧所专注的并不是口才,而是读心术的才能,这在双方的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想要征服一个人,要从“心”开始。而FBI知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观点攻入对方的内心,这样一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正因为如此,FBI才经常表示,很多时候特工用到的不只是口才,更是不动声色的“读心魔法”。

FBI的读心智慧也告诉人们,当你面对对手的时候,可以把目标对准对手的心理弱点和心理需求。如果你不能准确地分析判断出对方的内心变化,那么就无法打赢心理战。如此一来,即使你妙语连珠,也不过是在浪费唇舌罢了。尽管FBI的“读心魔法”极富智慧,但仍然有人只关注妙语连珠上的技巧。事实上,从FBI的“读心魔法”智慧上来讲,过多的言语能让一个人的思维减少,理智丢失,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只是在白费唇舌,而FBI的“读心魔法”,更专注的是读出对手的心理变化。

总而言之,在FBI特工与犯罪嫌疑人周旋的过程中,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读心智慧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武器”。其实,所谓的读心术,实际上就是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利用对方的弱点等,通过一些技巧迫使强硬的犯罪嫌疑人改变固执的态度,进而得到FBI预期的结果。而那些只凭借口头上占据优势的方式,并不是读心技巧。FBI的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懂得抓住对手的心理,做到直捣黄龙,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果,完成最棘手的任务。可见,FBI“读心魔法”的智慧告诉我们,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心理战术比口头上的说服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效。

4.寻找内心波动的临界点,让罪犯无处遁身

想要打败敌人,就要找到其内心的临界点,即脆弱点,然后一举击溃。在实战经验中,FBI特工就善于寻找犯罪嫌疑人内心波动的脆弱点,懂得抢占先机,因为这样不仅仅能使自身占据心理优势,还能重创罪犯的心理,让其谎言不攻自破。比如,当FBI遇到一名狡猾的罪犯时,如果能迅速占据对己方有利的条件,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审讯活动的主动权,胜算的概率也就会高出很多。

在FBI的训练课程中,教官经常会对学员说:“寻找情绪的临界点,不做情绪的牺牲品。”这是内心修炼的过程,想要探寻到他人的内心波动点,就要先了解自己的内心情绪,提高个人的自制力和控制力。正如FBI犯罪心理学家西蒙斯所说的那样:“有时,别人也会问我读心的奥秘是什么,而我只会说,先读懂自己的心,才能读懂别人的心。”事实上,这是有一定根据的,虽然人与人是不同的,但是先了解自己的内心是一个基础。比如,当人们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正常情况下,你会怎么做?而别人又会做出什么行为?在非正常情况下,你又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些放在别人身上又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可以说,FBI通过这种反思,寻找内心波动临界点的培训方式是有重大意义的,这从特工们面对犯罪嫌疑人时,能够不动声色地进行分析判断中就可以了解到。威尔曼是经验丰富的FBI警探,从他成为FBI一员的那天起,就不断地学习“读心魔法”。以威尔曼多年的特工经验来看,在面对犯罪嫌疑人时,如果没有找到对方内心波动的临界点,就很难运用读心技巧对付对方,也就很难取得胜利。而要想在心理博弈上赢得胜利,就要懂得抢占先机,占据心理优势,并对对方的心理防线进行攻击,直到重创其心理防线。

一个炎热的下午,美国尼米兹航空母舰上的士兵正在午休。威尔曼在舰舱视察,当他走到厨房的时候,竟然发现,一名袖子上印有“美国第108空降师”标志的士兵,正情绪激动地拿着枪,指着一名厨师的脑袋。经验丰富的威尔曼知道,这里一定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他不动声色地走进厨房,态度平和地说:“嗨,朋友,能告诉我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士兵情绪激动地说:“该死的战争,我讨厌这里,还有那些无谓的牺牲!”

威尔曼为了安抚这个士兵的情绪,附和道:“是的,你说得真是太对了。我也讨厌死它了,这该死的战争,能先告诉我你遭遇了什么困难吗?”

士兵咆哮道:“那该死的阿富汗战争,让我失去了和家人团聚的机会。我就知道,总会有人和我看法一样!”

经过简单的对话,威尔曼对这名士兵的情绪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对战争怀有抵触情绪,所以才会做出疯狂的举动来。为了制止这名士兵的行为,拯救枪口下的厨师,威尔曼决定和对方交谈下去,以对其进行心理情绪的引导,让其放下手中的武器。于是,一场“心理情绪的战争”就开始了。在交谈过程中,威尔曼不断地向这名士兵询问,话题多围绕他的父母、爱人。当这名士兵在谈论其自己的家人,脸上出现幸福的神色时,威尔曼趁机说:“你的父亲,一直想把你培养成军人?”

士兵说:“是的,这一直是他的期望。”

于是,威尔曼迅速地抓住这个机会,说:“你能成为军人,你的父母都会以你为荣,因为他们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能够肩负起他们对你的期望……”听完这些之后,这名士兵轻轻地抽泣了起来,而他拿着枪的手也有明显的松动。威尔曼知道已经抓住了对方内心的弱点,于是就继续说:“虽然战争很可能会令人一去不返,这或许是大部分士兵都很不满意的情况,但是,如果你用这种极端的方法试图让自己逃脱,我想你的家人在得知你的荒唐举动之后,一定会心痛难当的,想必你也不愿意自己父母的期望落空。”

当威尔曼说完这些话之后,那名士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丢下手中的枪,坐在地上大哭起来。

可见,威尔曼通过不断的心理疏导,成功地寻找到了对方内心波动的临界点,抢占了心理优势,将对方脆弱的心理防线击破了,从而避免了一场悲剧事件的发生。其实,FBI遇到的此类情况并不少,因为当时阿富汗战争的关系,很多士兵的心理压力都很大,情绪也容易发生波动,而对此,FBI更要做到不动声色、处之泰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抚对方躁动的内心,把握对方心理情绪的波动点,从而寻找最恰当的处理办法。

事实上,在很多案件中,FBI不动声色的说服技巧,也是经常用到的。以经济强国著称的美国,其主要城市华盛顿和纽约充斥着各国的人,而大大小小的案件每天也都会频繁发生,无论罪犯是绑架、挟持人质……都需要FBI运用读心技巧,寻找犯罪者内心波动的临界点,读出对方的心理情绪,找到其脆弱点,否则很难取得胜利。对此,FBI指出,安慰犯罪嫌疑人的情绪是首要任务。比如,在威尔曼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他面对的是一个情绪激动的士兵,如果没有安抚对方的情绪,那么势必会刺激到对方,并失去与之继续交谈下去的机会,而那名士兵很可能会立刻扣下扳机。这种结局,想必是大部分人不乐于见到的。

FBI认为,想要读懂对手的心理,首先就要安抚其内心情绪,而如果对方在情绪激动时,获得一定程度的安慰,等到对方冷静下来之后,就会对你抱有感激之情,还会愿意将造成自己心理发生变化的原因告知你。这样,你就获得了重要的信息,而根据这些信息你就可以针对对方的心理特征展开读心策略。“读心魔法”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找到犯罪嫌疑人内心的脆弱面。对此FBI犯罪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块脆弱的地方,只不过在诡谲多变的社会中,人们不得不伪装起来而已。不可否认,每个人都会隐藏自己的脆弱,这其实也是人类的天性和本能,而一旦一个人的脆弱面出现在别人的面前,那么他的心理防线也就容易被攻陷了。

在一些警匪对峙的画面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对话:

罪犯说:“我要对他们实施报复,让他们和我一样痛苦!”

警察反问:“他们伤害过你?”

罪犯说:“他们处处针对我、排挤我、挖苦我,让我的世界越来越糟糕,是谁都会难以忍受。”

警察接着问道:“但是,你用报复的手段能解决问题吗?”

罪犯回答:“不能,但能让他们知道我的厉害,让他们后悔莫及。”

这时,警察说道:“那么,你和他们又有什么分别?你这样做,想过你的家人和他们的家人的感受吗?你的父母,以及他们的父母,都会受到打击。”此话一出,罪犯身体一颤,沉默了。

警察继续说:“他们伤害你虽然有错,但是你用更极端的方法报复同样也是错误的,并且,这根本无法解决问题,而你的父母也会因此受到伤害。”

听完这一番话,罪犯低下了头,决定不再报复别人。

从此番对话来看,警察寻找到了对方内心波动的临界点。比如,“你的父母会受到打击”,这也就是告诉对方“你的父母会为你难过”,而这句话就是让对方的心理防线崩溃、放弃报复念头的关键,同时我们也不难猜出,这便是罪犯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部分。FBI认为,掌握成功与犯罪嫌疑人交锋的关键,就是掌握犯罪者的内心情绪和心理变化。正如FBI犯罪心理学家西蒙斯所言:“早一步下手,就离成功早一点。”意思就是告诉人们要迅速出击,掌握先机。要知道,如果没有一双抢占先机的慧眼,也就无法顺利掌握对手的心理情绪变化。由此可见,寻找对手内心的波动点,抢占先机是人们首先需要学习的读心技巧之一。

5.FBI:从心理需求或动机分析,寻找隐藏的真相

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路易斯·弗里赫曾说过:“人们时刻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这是一种本能。如果能从罪犯的心理需求出发,就能找到他们的杀人动机,而找到罪犯的杀人动机,也就等于找到了凶手。”对此,FBI犯罪心理学家西蒙斯认为,动机是人类行为最为深层的驱动力,它主要是受心理系统的驱使,有时候甚至连犯罪者本人在作案后,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

不过,无论犯罪动机多么难寻,FBI都不会放过一丝一毫的获得线索的机会。从犯罪者的心理需求和犯罪动机入手,读出对方作案的真实目的,才是FBI一直努力做的工作。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行事时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关系角度考虑的。比如,接近对自己有利的人,这就是一种心理需求,也可以说是人际关系交往的动机。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人们在求职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会是企业给予自己怎样的待遇,而企业考虑的则是职员的个人能力,职员能否给企业带来好处,最终双方在满意或对对方感兴趣的前提下,达成想要的关系。

在FBI犯罪心理学家西蒙斯看来,犯罪者的思维逻辑也都是先从自身利益考虑的。比如,为了钱财作案、为了嫉妒作案、为了自尊作案、为了感情作案、为了仇恨作案等。对此,心理学家西蒙斯表示:“当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情时,必然是在心理需求和动机的驱使下完成的。当然,也可以说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最在乎的东西,或者说最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当你在拓展人际关系之时,应该尽量多地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你就能很快吸引住对方的注意力,这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十分有利。

在“国际性犯罪心理”的辩论会上,各国代表就“如何预防犯罪活动”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一位希腊犯罪心理学家首先发表意见,他说:“想要有效地抑制犯罪活动的频发,就要制定严酷的惩罚制度,使犯罪者不敢去越过这条红线,这样也就达到了控制犯罪活动的效果。”同时,他还认为,对于犯罪者绝对不能手软、姑息,应以雷霆手段处罚。这位希腊犯罪心理学家发表完意见后,FBI犯罪心理学家代表站起来说:“严厉打击犯罪者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一些更加重要的问题——犯罪者之所以犯罪,必然是有一定的动机的,而这个动机就是他们的心理需求。如果只是制定严厉的处罚制度,却不了解其作案动机,那么只能表面上减少犯罪事件,却不能完全杜绝犯罪事件。我们认为,应当从犯罪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对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进行研究,找到他们的作案目的,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杜绝犯罪。”

结果可想而知,FBI代表的言论,得到了各国代表的认同。其实,FBI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了解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从而找到更好的防御措施,避免犯罪行为的频发。而在案件发生后,FBI也需要根据犯罪动机和犯罪者的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帮助FBI了解和还原案发时的真实情况,从而找到破解案件的线索。对FBI特工来讲,每一次破解案件都像在破解谜题一样,因此,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让人迷惑不解的问题,案情很容易陷入迷局。所以说,在FBI实际办案的过程中,分析犯罪动机和犯罪心理,与找到罪犯有着密切的关系。

维基解密网站(Wikileaks)成立于2006年12月,是一个大型的文档泄密和分析网站。就网站发布的机密信息而言,其目的是揭露政府和企业的腐败行径,在美国乃至全世界可谓是赫赫有名。由于该网站有十几个国家的支持者,所以很难被审查和追查,并且它本身的存在就有一定的秘密性质,因而它并没有承受太大的外界压力。

2010年7月28日,维基解密网站泄露了9.2万份美军驻阿富汗的秘密文件,一时间在全世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而让美国联邦情报中心的官员们费解的是,如此多的机密文件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其中的一些内容,甚至就连FBI情报系统都不太了解。经过FBI特工们紧锣密鼓的调查,一名叫布拉德利·曼宁的美军一等兵引起了FBI的怀疑。经过继续调查之后,FBI了解到,真的是这名一等兵泄漏了这些机密文件。

FBI得到的信息中显示,布拉德利·曼宁负责情报分析工作,他每天至少阅读情报14个小时,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大部分时间是没有周末的,甚至他曾一连8个月面对信息文件。从布拉德利·曼宁的工作态度来看,他是深谙机密信息的重要性的,但是,他又为什么把如此多的机密文件,一下子在网上公开呢?他的犯罪动机是什么?从这一系列问题出发,FBI对布拉德利·曼宁的个人经历展开了调查。

调查发现,布拉德利·曼宁原本是一个特等兵,但是因一次酗酒,与一名士兵发生冲突,趁着酒意殴打了该名士兵,而他的上级对他进行了处罚——将其降为一等兵。这让布拉德利·曼宁感到自己的事业和人生正在变得支离破碎,所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的情绪一直处于沮丧之中,而且他感到自己异常孤独(因为降职的关系,使他失去了一些朋友)。紧接着,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爆发,由于心理上对战争和自身职业的不认同感,使得布拉德利·曼宁逐渐产生了“破坏情绪”。

在FBI审问的过程中,布拉德利·曼宁提到一件事,或许这也是让他最终走向网络泄密道路的推动因素。有一次,布拉德利·曼宁负责调查那些因反伊拉克政府而被拘留的人,但是在调查的过程中,他发现那些所谓的反伊拉克政府的人,反对的并不是政府,而是政府某些地方的腐败现象。当布拉德利·曼宁把发现的这些信息报告给自己的上级,并希望上级能尽快释放那些被拘留的人时,上级却对他说:“你最好闭嘴!”

审问期间,布拉德利·曼宁对FBI特工抱怨道:“长官根本不听任何意见,这让我对军队失去了信心。”从那以后,布拉德利·曼宁就对所有的事情都怀有置疑,即使是简单的一件事情,他也觉得事件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认为,有必要让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的世人,知道隐藏在背后的真相,所以,他就把几万份的机密文件放在了网络上。

尽管布拉德利·曼宁最后的话,让FBI特工深有感触,并且很同情他的遭遇,但是FBI不得不把他送到军事法庭,因为他违反了美军保密规定中的条例,触犯了机密信息制度的底线,对国家安全造成了危害。

可见,任何犯罪行为都有其动机,哪怕是被FBI犯罪心理学家称为“无意识的行为”,也有其内在的行为动机。在FBI特工寻找线索、分析心理动机、获知作案真相的过程中,最不能忽略的就是犯罪嫌疑人在心理需求的驱使下,所产生的犯罪动机。在FBI办案的过程中,会针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动机,寻找合理的解释,这样一来,真相自然也就水落石出了。当然,FBI特工也经常遇到一些无法解释的犯罪动机,但在FBI特工看来,无法解释就意味着案情还有谜团没有解开。在遇到这种情况时,FBI通常会调查到底。

FBI犯罪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遭遇巨大的打击或挫败时,通常会产生偏激的思想,有的人会戏弄他人获得内心的满足;还有人会通过一些行为犯罪,来实现自己的存在感。总而言之,基于人们自身的需求,都会出现说谎的时刻,甚至会报复他人或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的行为往往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所形成,有时候并不是自身所能掌控的。也就是说,在心理压力和内心需求的驱使下,人们的行为很可能会脱离控制,这也是犯罪事件的隐患之一。

其实,无论犯罪嫌疑人所说的话是真是假,FBI都只会相信“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动机的”,而FBI只需要找出对方说谎的动机,还原事件真相即可。当然,FBI也不会忽略两点:有时候同样的犯罪行为,可能是因不同的心理动机引起的;而同样的心理动机,也可能会引起不同的犯罪行为。但FBI知道,犯罪者的犯罪动机不同,所做出来的犯罪行为往往也不尽相同。比如,因贪婪杀人的动机,比因恐惧或自卫杀人的性质要严重很多。对于FBI来说,了解各种犯罪行为动机以及犯罪性质,有助于FBI对罪犯的罪名确定,更有助于FBI推断犯罪嫌疑人的下一步行动,从而有利于FBI侦破案件。 n4lVxcn9dloOyePaQ4UAfs/rqFuBb8XQT4Zk+56Wjp0nk5APKI7FF7zcBU3/31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