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千秋历史,万古饮宴

【学习目标】

1.了解筵席的由来和蕴含在名宴中的历史文化。

2.掌握中国筵席的特点和五大历史名宴,讲述名宴故事。

3.根据中国筵席特点,借鉴饮宴中的文化内涵创意菜肴。

【导学参考】

1.小组自主学习,合作创办一期电子板报或手抄报,介绍古代筵席由来、特征,介绍五大历史名宴的相关知识、传说故事、学习心得,并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交流。

2.查阅其他历史名宴的资料、图片,并选取一则展示介绍。如敬老礼贤的“千叟宴”,明哲保身的“韩熙载夜宴”,暗藏玄机的阴谋之宴“鸿门宴”,奢靡亡国的“酒林肉池”,以智慧化干戈的“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名宴。

3.以“承传在历史名宴中的礼仪文化”为主题作总结汇报。

2.1.1 筵席的由来及其特征

1)筵席的由来

上古时期没有桌椅,人们席地而坐,出于礼仪和卫生的考虑,先民便在地上铺垫用竹草编织的席子供人就座。“筵席”实际上就是古代铺地的坐具,而且称谓上有筵有席。唐代学者贾公彦疏证云:“凡敷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即谓之席。”筵多用蒲苇等粗料编成,席一般用细料编织。筵与席的区别是:筵下席上,筵长席短,筵粗席细。筵与席同设,是表示富有和对客人的尊重。古代的席,大的可坐两三人,小的仅能坐一人,所以先民饮食聚餐,最早为一人一席,这便是古代的“分餐制”雏形。

古人在席前设几,用来搁置酒肴(或做老年人倚凭身体之用)。“几”是一种矮小的案子,根据不同的质地分为玉几、雕几、彤几、漆几、素几等。宴饮时,依据人物的身份地位摆放不同的几。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帝王、诸侯、卿、大夫都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宴会要按等级来铺设几、席。如天子之席五重,设玉几;诸侯之席三重,设雕几……

古时端放食物的托盘叫“案”,一般为长方形,案下有足,搁放地上,一案只能放一鼎。因此,古人吃饭,就是“跪”坐在“筵”“席”之上,面对案几而食。于是,“筵席”一词逐渐由宴饮的坐具引申为整桌酒菜的代称,人们便用“筵席”通称所有的酒席,也叫“宴会”“筵宴”“筵席”等。

2)中国筵席的特征

中国的“筵席”名目繁多,形式多样,突出表现为以下三大特征:

(1)酒为席魂,菜为酒设

“酒为席魂,菜为酒设”是中国筵席的鲜明特征。人们以酒来助兴添欢,活跃气氛。厨师们尊循宾客的意愿,围绕着“酒”来巧妙设计安排上菜程序。先以冷菜劝酒,再上热菜佐酒,又以甜食和蔬菜解酒,以汤品和果茶醒酒,进而用主食压酒,用蜜脯化酒。席间推杯换盏,觥筹交错,皆以饮酒为主。所以,筵席酒菜量大,口味偏淡,与日常饮食的菜肴特点不同的是,利于佐酒的松脆香酥的菜肴和汤羹比重较大,而饭点常常是少而精。这样既使客人快乐喝酒,又避免了酒醉伤身,有失礼仪。而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主食偏少不利于均衡膳食营养。筵席中“强劝酒,一醉方休”的陈规陋习,都是传统筵席应该改进的方面。

(2)讲究座位安排,处处以礼酬宾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悠久的饮食礼仪,中国筵席以礼酬宾的风尚世代沿袭传承,礼仪贯穿了筵席的始终。如宴前要发请柬邀约,安排车马迎接客人。宾客到时,主人要在门前恭候迎接、寒暄致意。将客人引领入室后,要敬烟献茶,专人陪侍。宾主入席时,要互相谦让上坐,布菜敬酒“请”字当先。宴罢退席时,要反复酬谢,还要恭送至大门外,以示尊敬和挽留之意。

古语说“无礼不成席”,传统礼仪讲究长幼有序,体现在餐桌文化上就是座位安排有尊卑之别,主从之分。传统筵席的座位排次礼仪考究,筵席设于堂和设于室的尊卑位次有所不同。古代的堂一般是不住人的,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如果筵席设于堂内,座位尊卑顺序依次为:南面(座在北而面朝南)、西面(座在东而面朝西)、东面(座在西而面朝东)、北面(座在南而面朝北)。古代的室一般是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如果筵席设于室内,座位最尊的是东向(座在西而面朝东),其次是南向(座在北而面朝南),再次是北向(座在南而面朝北),最卑是西向(座在东而面朝西)。现代筵席一般是远离门口面对门的座位为上座,靠近门口背对门的座位为下座。上述礼仪是筵席的基本礼仪,关于筵席礼仪的细则和其中的故事传说可参考本书第3章“承传文明古风的食制食礼”,这里不多赘述。

敬酒之礼也是筵席上最为重要的礼节之一。客人入席后,主人率先起身敬酒,客人要起身回敬。主人还要殷勤让菜。且有“鸡不献头,鸭不献掌、鱼不献脊”的习俗,客人食毕,要请客人到客厅吃茶小坐,寒暄告别。总之,中国筵席礼仪周全,亲和温馨,展现了中华民族待客以礼的传统美德。

(3)品种繁多,搭配讲究,出菜有序

筵席的菜肴品种繁多,在搭配上注意冷热、荤素、咸甜、浓淡、酥软、干湿的调和搭配。上菜顺序别有讲究,一般先冷后热、先咸后甜、先酒菜后饭菜,最后是汤菜。味美质优的菜先上席,大菜间隔上席,鲜、辣、甜味菜肴后上席,这样使筵席气氛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显示出筵席的丰富多彩。其节奏和谐,色彩纷呈,味道淳厚,赏心悦目。

2.1.2 林林总总的历代名宴

1)冠盖古今的“满汉全席”

民间对“满汉全席”起因的说法有很多种,但从史料来看,“满汉全席”实则是满汉饮食文化日益融合的见证。

清朝刚入关夺取天下时,满族贵族仍旧沿袭席地而坐、解刀进食的旧习,不懂得精烹细作,不讲究菜肴的组合布局。后来,满汉杂居,满族官员在与汉族官员的交往中,尝到了汉族的各种美味佳肴,尤其是汉民族在宴饮美食间呈现的丰厚的文化底蕴,使他们赞叹不已。汉席装饰豪华雅致,席面布局精巧,进菜程序搭配有方,礼仪周到隆重,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仿效汉人的筵席程式,引进汉族厨师,融合满汉饮食特点。正是满汉两族生活文化互相渗透融合,才形成了博大丰富的“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最初主要是由满点、汉菜组成。满点又称“满洲饽饽席”,汉族人称“满洲筵席”。一桌席面上以点心为主,菜肴品种很少,烹调也很简单。汉菜品目丰富多彩,烹调精细考究。两者加在一起合成“满汉席”。清朝以后,达官显宦,豪绅巨贾,互比阔气,饮食争逐,沿袭成风,加上这种筵席涉及许多方面的全面配合,加了一个“全”字,名曰“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的特点是:筵席规模大,进餐程序复杂,用料珍贵,菜点丰富,料理方法兼取满汉,南北风味兼有,有满汉大席和烧烤席之称。

满汉全席菜点品类繁多,又受到其他筵席的影响,因当时有号称一百零八品的全羊席和全鳝席,这种形式影响了满汉大席,致使后来的满汉全席有了一百零八道菜的名目,甚至还多达300余品,有中国古代筵席之最的美誉,可谓中华传统美食的巅峰之作。

这种宫廷筵席,可谓山珍海味,水陆杂陈,民间是不能问津的。但从烹饪文化这个角度来看,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烹饪园地一朵奇葩。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饮食市场的发展,“满汉全席”很快由官场步入市肆,沈阳、大连、天津、开封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也都陆续有了各具特点的“满汉全席”。源出于官场的满汉全席,进入市肆后得到新的发展,各地的满汉全席虽有相似的格局,却没有通用的菜单。

“满汉全席”规模宏大,排场壮观,极为奢华。现代饮宴虽不倡导这种奢华之风,但它菜肴丰盛,礼仪讲究,荟萃经典,冠盖古今,堪称“中华第一席”,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值得餐饮人士潜心研究的饮食文化之瑰宝。

2)堪比皇宫御膳的“孔府宴”

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城山东曲阜的孔府被誉为“天下第一家”。它是孔子后裔的府第,兼具家族和官府职能。

从明清到近代,历代“袭封衍圣公”官列“文臣之首”,权势十分显赫。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迎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筵席无所不包,集中国筵席之大成。“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古代筵席的典范。

孔府宴文化深厚,典故丰富,可以说款款有寓意,道道有故事,集中展示了福、寿、喜等传统餐饮文化内涵,那一道道浸润心脾的美食,把论语典籍、孔府轶事融汇其中,滋养着食者的身心,让其他菜品难以望其项背。几乎每道孔府菜都有典故。

①八仙过海闹罗汉。孔府名菜“八仙过海闹罗汉”是受神话传说的启发创作出来的,是一品集多种名贵食材融于一体的海碗汤菜。菜品以鱼翅、海参、鲍鱼、鱼骨、鱼肚、虾、芦笋、火腿8种鲜味比喻“八仙”。集多珍于一肴,聚红、白、黄、绿、黑多色于一菜,鲜艳夺目,豪华气派,一向有“此菜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之誉。

“八仙过海闹罗汉”的制作是将鸡脯肉剁成泥,在碗底做成罗汉钱状,称为“罗汉”。制成后放在圆瓷罐里,摆成八方,中间放罗汉鸡,上面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青菜叶,再将烧开的鸡汤浇上即成。

这道菜被尊为孔府喜宴的头道大菜。此菜一上席,才能开锣唱戏,盛宴宣布正式开始。宾主在品尝美味的同时听戏,热闹非凡,也奢侈至极。

②怀抱鲤。孔子的儿子“鲤”少年夭折,孔子极其悲痛,茶饭不香,日夜思念儿子。膳食供者见状,极其感动,决定做一道菜,既表达孔子对儿子的深情,又能有效地宣泄孔子的伤情。思来想去,烹制了一道寓意深厚的鱼菜敬献孔子。

“怀抱鲤”造型别致,在一只南瓜雕成的渔船中,分隔摆放着两只烧好的鲤鱼,一大一小,小鱼面向大鱼之怀,其情可亲,其状可爱。孔子忙问:“此为何菜?”供者答:“‘怀抱鲤’,大鲤鱼抱小鲤鱼也。”孔子叹然,肃穆地接纳了这番情义。从此,这道菜成了孔府的传统菜,以至孔子死后,墓葬都仿照“怀抱鲤”的格局,让儿子的墓葬在自己的前面,表现出一种“抱子携孙”的寓意。

③阳关三叠。“阳关三叠”是孔府菜中的招牌菜,又名“三色鸡塔”,本是为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曲子,借为菜名。诗中这样写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真挚的友谊和依依惜别之情。此菜外焦里嫩,鲜香适口,色泽金黄。“阳关三叠”精选虾肉、鱼肉、鸡肉,配以海苔形成红、白、绿三色,好似三条线。寓意孔子的君子三戒:“少年戒之色,中年戒之斗,老年戒之贪。”

④诗礼银杏。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不学诗就不会说话,不学礼就不懂得立身行事。

孔子的后代自称是诗礼世家。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造诗礼堂,堂前有两棵银杏树,郁郁葱葱,枝叶繁茂,春华秋实,果实硕大丰满,孔府乃诗书礼仪之家,重视树木,如同树人。在收获银杏的日子里,孔府就会邀客会友欢聚宴饮。孔府宴中的银杏,即取此树之果,故名“诗礼银杏”,这道菜是孔府宴中特有的传统菜。

⑤和而不同。此菜又称“菠菜糕”,将菠菜和肉皮冻两种不同的食材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感,所配食的小料中芥末与芝麻酱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口感,与孔子名言“君子和而不同”相得益彰。

⑥七孔灵台。孔子崇尚周礼,重周抑商,特别不喜欢商纣王。一次,膳食供者做了一盘冷猪心,准备给孔子端上去,子路连忙制止。膳食供者不知缘由,子路道:纣王暴虐,曾剜出忠臣比干的心做菜下酒,还说,都说你有颗七巧玲珑心,我今天要品尝品尝。孔夫子如果看见你做的这道菜,说不定会想起比干和纣王的故事,大不悦。膳食供者说,菜已经做了,不能扔吧?孔子听到两人争执,问什么事,两人只好说了。孔子听后,也觉得食之不礼、弃之可惜,沉吟片刻后缓缓地说,以后这道菜就叫“七孔灵台”吧。“灵台”,心的尊称,七孔灵台,对比干之心的尊称。一个命名,就把平常的食用之物改为带有祭奠意义的纪念之物。

⑦一卵孵双凤。孔府传人孔令贻在世的时候,已经是清朝,按例孔府应该给朝廷献贡菜。因为是贡菜,款款必须吉祥。但这一次,他有些为难。难的是贡菜如何让两宫皇太后都喜欢。当时,东宫娘娘慈安和西宫娘娘慈禧都是得罪不得的,弄不好,会有杀身之祸。孔令贻想了半天,最后想出一道菜,也就是“一卵孵双凤”。此菜寓意巧妙,“一卵”暗喻清帝,“双凤”示意两宫,三方都摆得合体,堪称创举。所谓“一卵孵双凤”,是以西瓜大卵,内孵两只雏鸡谓之双凤,寓意典雅,夏令时宜。

⑧“通天鱼翅”与乾隆嫁女。“通天鱼翅”是山东名菜,出自孔府。传说此菜是由乾隆嫁女而产生。此女是圣贤皇后所生,备受宠爱。这位公主脸上有块黑痣,据相术家说这块黑痣主灾。破解的唯一办法是下嫁给比王公贵族更显达的人家。经过再三考虑,只有衍圣公是最为显达的特权之人,皇帝到曲阜都得向孔圣人行三跪九叩大礼。乾隆第一次来曲阜就说定了这门亲事。

由于当时规定皇族满汉不能通婚,为了避开公规,皇帝就将女儿寄养到中堂于敏中家,由于敏中出面和孔家订婚,以于家闺女的身份与七十二代衍圣公孔宪培结婚。完婚后,皇帝对孔家恩宠倍加,乾隆皇帝多次带皇后来曲阜,孔家大礼相迎。其间,孔府举办宴会时就有命名为“通天鱼翅”的大菜上席。于夫人死后,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给于夫人建有专祠幕恩堂,兼以感谢皇恩。

⑨孔门豆腐。说起“孔门豆腐”还有一段民间故事,一个人生启示。以前,孔府有一个姓韩的豆腐户,祖祖辈辈给孔府制豆腐。韩家俩兄弟,分居过日子,每天各自给孔府送一块豆腐。

韩老大除了每天给孔府送豆腐外,再做一点卖。卖不出去的,只好腌渍。有一年夏天阴雨连绵,一连七八天雨不停,豆腐都长毛了。靠着盐水的地方长红的,没泡着盐水的地方长灰白色的。舍不得扔,老婆便用煎饼卷着吃。孩子见娘吃也要吃,韩老大尝了尝,没曾想,闻着臭,吃起来香。后来,加上花椒、大料,味道就更好了。韩老大带了一块到孔府说:“给公爷送点小菜尝尝吧。”衍圣公开始直摇头说臭不能吃,一尝也觉得好吃。

乾隆在孔府刚吃了满汉酒席,衍圣公用翡翠盘子端来了一小块臭豆腐,说:“这臭豆腐样子丑,吃起来挺美口。”乾隆一看,心里很不自在,勉强尝了一块,觉得味道还真不错。乾隆欢喜地说:“把你的豆腐户让给我吧。”回京的时候,乾隆真的把这家豆腐户带走了。从那以后,北京也有了“臭豆腐”。

再说那韩家老二,这一年也遇上三伏连阴天,豆腐没卖出去,韩老二就把它切块放在箅子上晾晒,烧火时不小心把箅子烧着了,上面的豆腐有的烧煳了,有的熏黄了。韩老二舍不得全部扔掉,把熏黄的放在盐水里煮了煮,一吃觉得味道不寻常,就送给衍圣公尝尝,衍圣公觉得不错,又让厨师在煮豆腐时放了桂皮、花椒、辣椒粉等,那豆腐更加风味别致了。

有一年乾隆来曲阜,孔府摆了豆腐宴招待皇上,其中上了一道熏豆腐,没料想皇上对熏豆腐大加赞赏,临走又把韩家老二也带进了京城。熏豆腐便成了曲阜的特色风味名小吃。

世事洞明皆学问,创意只在有心人。孔门豆腐的传说是中华烹饪史上又一个美丽的误会。

⑩带子上朝。清光绪年间,七十六代衍圣公随母亲彭氏及家人专程进京为慈禧太后祝寿。随行佣人中还特地带上了孔府膳房的张昭贞,打算在京都给太后进献一桌“孔府宴”作为寿礼。贺寿筵席上,慈禧太后品尝着由圣人之家进献的“孔府宴”,心中美意溢于言表。席面一道罕见的菜肴热气腾腾,红中透紫,紫中含红,熠熠发光。太后举箸品尝,酥软香甜,烂而不腻,入口即化,别有一番风味。慈禧连吃三口,赞不绝口。便问这道菜的名字,正在配席的彭氏回禀:“百子肉”,听到名字,慈禧略显遗憾,觉得名字不雅,便说:“我看就把这道菜改叫‘带子上朝’吧!”经慈禧的金口玉牙,“百子肉”身价大变,吉祥雅意的“带子上朝”被正式列入孔府菜谱,寓言辈辈为官、代代上朝。

总而言之,“孔府宴”礼仪周全、典故层出,菜名典雅得趣,文化底蕴浓郁厚重。其美味、故事和思想的完美融合,将中华民族喜庆祥和、福寿、仪礼的文化内涵发挥到了极致。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饮食思想。孔府菜历时数千年,以孔子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为依托,不断发展完善,雅俗兼备,独具一格,是中国菜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是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

3)“全聚德”百年炉火烤制享誉中外的“全鸭宴”

用同一种主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筵席的特点之一。全国闻名的“全席”有:天津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席、佛教全素席等。

全鸭宴,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原来以经营挂炉烤鸭为主的“全聚德”烤鸭店,随着业务的发展,厨师们将从鸭身上取下的鸭的舌、脑、心、肝、胗、胰、肠、脯、翅、掌、血等为主料,加上山珍海味,精心烹制出风味不同的菜肴,全席一共有100多种冷热鸭菜,故名“全鸭宴”。

全聚德烤鸭,选取用填喂方法育肥的特种纯白北京填鸭,这种北京填鸭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肉食鸭,再经过一套近乎完美的精湛技术烤制而成。它外形美观,丰盈饱满,色泽鲜艳,吃起来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将美味的面酱涂于饼皮上,再放入鸭肉片和大葱,用手卷成筒状,美美地享用,真是一件快意的事。它使来京观光的天下游客锦上添花。人们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全聚德烤鸭真遗憾。”

北京“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当年从河北冀县一个贫穷山区创业来到京都。起初在北京前门外肉市街买卖鸡鸭。他做生意用心揣摩,灵活经营,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平日省吃俭用,几年下来便有丰厚的积蓄。杨全仁每天上班路经一间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铺。这间铺子生意不景气,最后濒临倒闭。精明的杨全仁抓住机会,盘下了这间店铺。

有一位风水先生围着店铺前前后后转了两圈,禁不住夸赞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店铺两边的两条小胡同就像两根轿杆儿,将来盖起一座楼房,便如同一顶八抬大轿,前程不可限量!不过……”风水先生将头一摇又说,“以前这间店铺太倒运了,晦气太重。除非将‘德聚全’旧字号倒过来,称为‘全聚德’,才能冲其霉运,一帆风顺。”

“全聚德”这个名字既合杨全仁名字中的“全”字,又表明了他仁厚重德的经营理念,正合他的心意,杨全仁眉开眼笑,当即定下名号。接着,他又请来书法家钱子龙题写匾额。闪光的“全聚德”金匾苍劲有力,浑厚醒目,为小店增色添辉。

“全聚德”的生意蒸蒸日上。精明能干的杨全仁到处查访名师,千方百计与宫廷御膳挂炉烤鸭的孙师傅交朋友,并重金礼聘到“全聚德”。有了精熟清宫挂炉烤鸭技术的孙师傅,“全聚德”如虎添翼,烤出的鸭子外形美观、丰盈饱满、色呈枣红、皮脆肉嫩、鲜美酥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为“全聚德”烤鸭赢得了“京师美馔,莫妙于鸭”的美誉。

一炉百年的薪火,铸就了“全聚德”,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记录着几代人的艰辛与成就。“仁德至上”的企业精神传承着中华民族千年不朽的仁义谦恭、诚信为本、德以兴业的经营理念。现在,“全聚德”已经形成了集团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全聚德”商标驰名海内外。

4)飞黄腾达的“烧尾宴”

“烧尾宴”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足堪与“满汉全席”相媲美。

①“烧尾”的含义。关于“烧尾”的含义,说法不一: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尾巴。人的地位骤然变化,如同猛虎变人一般,尾巴尚在,故需将其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会受到羊群的排斥而不得安宁,只有火烧新羊之尾,它才能被接受,才会安定下来。人从平民进到士大夫阶层,如同新羊出入羊群一样,一时难以适应新环境,故需为之“烧尾”。三说是鲤鱼跃龙门,必有天火把尾巴烧掉才能变成龙。这三种说法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取名为“烧尾宴”。“烧尾”,取其“神龙烧尾,直上青云”之意。这层含义出自“鲤鱼跃龙门”的传说。

②“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河水被龙门山阻挡,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孟津出发,通过洛河,伊河来到龙门北山脚下,但高高的龙门山上无水路,它们聚集在这里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不知如何是好。一条大红鲤鱼提议跳过龙门山,但众多的同伴都惧怕摔死。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先替大家试跳。只见它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空,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剧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它竟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见此情景,吓得缩成一团,不敢再去冒险。

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

鲤鱼们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摔了下来,额头上还落了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

后来人们以“鲤鱼跳龙门”来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鲤鱼跃龙门是吉祥的象征,寓意着希望以后可以出人头地,飞黄腾达。

③李白题诗。唐朝大诗人李白专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唐朝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举国富强。国都长安,更有“冠盖满京华”之称,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烧尾宴”正是初盛唐时期丰富的饮食资源和高超的烹调技术的集中展现,是初盛唐文化的一朵奇葩。“烧尾宴”汇集了前代烹饪艺术的精华,同时给后世很大的影响,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④菜肴“鲤鱼跳龙门”。

A. 主料辅料。

活鲤鱼1条约750克,白萝卜1个,绍酒15克,香菜10克,精盐5克,鸡蛋皮1张,味精1克,鸡汤1 500克,发菜5克,粉丝15克,鸡爪4个。

B. 烹制方法。

a. 用白萝卜雕刻4个龙头,将粉丝扎成大拇指粗、13.2厘米长的龙骨,下油锅炸膨胀,取出用鸡蛋皮缠紧,作为龙身,龙的鳞甲用香菜叶摆成,龙爪用鸡爪代替,取两个白萝卜墩,上面插上竹签备用。

b. 将鸡汤加绍酒、精盐放在汤锅内烧沸,加味精出锅,倒入专用的鱼锅内,上桌后点燃锅架下的酒精。

c. 将活鲤鱼捞出,快速从背部开刀,顺鱼脊骨直剥,另一刀从鱼皮下直剥,取出两块鲜鱼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装回鱼身原处,将鱼头、尾部各插入竹签上,放在两条龙的中间,摆成鲤鱼跃龙门的姿势,即时上桌。

d.快速用筷子剥出活鱼皮下的鲜鱼片,放入已烧沸的鸡汤锅内,盖上锅盖。等锅开时,用勺给每人盛一小碗鲜汤和鱼片,然后将鱼骨架和两条龙全部撤去,除去萝卜墩和竹签,随即刮净鱼鳞,掏出内脏,洗净血污,将鱼架仍放入原盘中。与此同时,给鱼锅内加鸡汤,点燃酒精烧沸,将鱼架、龙身全部放入鱼锅,盖上锅盖,烧开后,再次盛汤,饱尝烧尾风味。

C.风味特点。

本菜工艺性强,形象逼真,鲤鱼在条盘中间,昂首腾起,跃跃欲试,似跳龙门之势,又有两条金龙腾云驾雾,气势非凡。此菜汤鲜肉嫩,味道醇正,食法特别,大有“烧尾宴”之风范。

5)风流雅致的文会宴

古代民间有农历三月上巳到水上沐浴除灾祈福的习俗。其实也是一种游春活动。文人雅士在这一天登临山水、会友联谊。

东晋永和九年的春天,王羲之邀请了四十一位亲朋好友,这其中有当时的书法家和诗人及名士,在风景秀丽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兰亭深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环绕。他们列在溪水两旁,借“曲水”设宴,以流觞行令。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清澈湍急的溪水两旁,任盛满酒的酒杯在水上漂流,停在谁面前就由谁饮酒赋诗,吟不出诗者要罚酒。这就是饮食文化史上被传为佳话的“曲水流觞”。当天共写诗35首,合编为《兰亭集》。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乘兴书写了《兰亭集序》。据说,他在几天后再写近百次,但都比不上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

《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作品,王羲之开创了介于草书与楷书间的行书,创造了书法发展中一种新的书写形式和字体,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习书法者必习此帖,其精妙绝伦的书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真迹由于被李世民陪葬而失传,但从唐代以来留下了多种摹版,供后人临摹。而王羲之所作的《兰亭集序》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兰亭文会是古代著名的雅士之宴、文酒之宴,历来被文人雅士所追捧效仿。

“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彩,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地方。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宴上创作出来的。

千秋历史,万古饮宴。历史的酒宴林林总总,除以上介绍的五大名宴之外,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名目的酒宴。一席酒宴就是一部历史,就是一幅风俗画,值得我们去寻根探究。 Ip+qNGyX6F/khvnRCL6wjvaHFn2DIu0r0/yL1gJONV5lpgYelIPWr3G/zQ2z6H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