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3 名家食味,浸润经典

【学习目标】

1.了解美食名家的食味故事,丰富饮食文化知识。

2.学会借鉴和制作经典美食,提高厨艺。

3.收集美食大家的食味故事,养成坚持积累的学习习惯。

【导学参考】

1.教师主讲苏东坡的食诗,学生自学讨论其他内容。

2.结合前两节的学习内容和章后复习题,组织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饮食文化知识竞答活动。

3.活动可设必答题、抢答题、讲故事、诵记诗词、美食创意等板块。

古人云:“君子远庖厨。”其实当你翻看那些名人名家的饮食人生,你会觉得这句话毫无来由,古代那些大家名士不但不远庖厨,而且深谙此道,津津乐道。他们以自己的食味人生来表现高尚的情操,美好的生活志趣,崇尚自由的人生观,以及他们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这里介绍其中几个著名的、很有影响力的名家食味,从他们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人生的启迪。

2.3.1 烹饪三圣

1)品德高洁、养生长寿的彭祖

彭祖是上古传说中的人物,原名钱铿,又称彭铿,或篯(jiǎ n)铿,是颛顼帝的玄孙,其父陆终,母亲女嬇。他自幼喜欢清静,不求名利,把修身养性看成头等大事,虽修行得道,却不事张扬。君王听说他品德高洁,多次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婉言谢绝。君王也常赏给他一些珍宝玩物,他都悉数收下,但立刻就用来救济穷人,自己丝毫不留。作为修炼人的彭祖,淡泊名利,戒绝美色,常内省己过,使内心保持安然洁净的状态,潜心修行,终成正果。

他精通滋补方术,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等丹方,所以面容总像少年那样年轻。他常不带路费口粮,出行几十天,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据晋朝葛洪《神仙传》载,他常吃桂芝,善养气。舜的时候,他从师尹寿子,学得真道,遂隐居武夷山。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被后人视为长寿的象征。彭祖成仙后,人们把他的论述记录下来,成就了《彭祖经》。

尧帝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尧帝率众治水,长期心怀部众安危,积劳成疾,卧床不起。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做了一道野鸡汤进献尧帝。数日滴水不进的尧帝远闻野鸡汤的香味,竟然翻身跃起,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尧帝在位70年,终于118岁仙寿,其秘密也尽在这借用了茶籽养生功效的野鸡汤中。彭祖因进雉羹于尧,受到尧帝的赏识,封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所以后世称他为“彭祖”。

彭祖是厨师行业的鼻祖,《中国烹饪史略》中称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在徐州地区还流传着这样的诗文:“雍巫善味祖彭铿,三访求师古彭城。”传说易牙的调味技术就是向彭祖学习的。现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五,苏、鲁、豫、皖等地的厨师都要到彭祖祠上香膜拜,并摆摊献艺,至今彭祖早已被尊为厨行的祖师爷。

2)“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伊尹

伊尹名挚,又名阿衡,“尹”是他的官职。夏末商初人,后为商朝宰相。辅佐了商朝三代君王,为商王朝延续六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活了100多岁,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圣人,史称“元圣人”。他出身庖人,在烹饪技术理论上立论精辟,又有治国的政治才能,被后世尊为“烹饪之圣”。

①伊尹生空桑。

传说伊尹的父亲是个家用奴隶厨师,擅长屠宰和烹调。母亲居于伊水岸边,是个采桑养蚕的奴隶。生他之前,母亲曾梦见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告四邻向东逃奔20里,但无人相信。东逃途中仍惦记乡邻的她回头看时,家乡已是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啼哭,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身为奴隶,却喜欢研究尧舜之道。他学识渊博,又有娴熟的烹调技术,身兼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和贵族子弟“师仆”的双重职务。他深谙历代明君施政之道,以治国安邦的贤才而远近闻名。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聘请他。有莘王拒不答应,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②伊尹说汤。夏朝末年,桀王暴虐无道,百姓怨声载道。伊尹心忧天下,胸怀匡扶国家,拯救黎民百姓的政治理想。他发现商汤能担当灭夏大任,便决定前往投奔。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汤发现伊尹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辅佐汤夺取天下,还辅佐三代商王,为商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死后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后来老子评价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就是伊尹。

③伊尹的烹调理论。五味调和的学问,全在于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巧妙配合。投放调料的先后次序和用量的多少都是有讲究的,剂量的差异也是很微小的。鼎中的变化,微妙深奥,难以用语言表达。高明的庖厨,虽然自己心中有数,却难以说清楚。这就如同阴阳变化生万物,以及四时推移变化的规律一样。作为一个庖厨,精通烹调之道,才能使烹制出的美味菜肴,达到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苦涩,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的境界。

伊尹的烹饪理论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烹饪的至理名言,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从古到今,一直是烹饪人所遵循的不变之规。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先河”,在中国烹饪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现今全国烹饪技能大赛的奖杯就命名为“伊尹杯”。

④伊尹发明汤药。相传伊尹擅长用草药治病,药到病除,人称活神仙。有资料记载中药汤剂创始人就是伊尹。

伊尹出身下层,有着不屈的性格。在为百姓治病的过程中,他尝遍百草,中毒无数次,得出草药生食不如煮熟的经验,他借鉴餐饮的养生之道,将草药混合煎成药水,创造了草药汤液。他还把医食同源的理念引进养生之道,认为食物与药物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张在日常饮食中的食补养生。

3)亦邪亦正的易牙

①易牙烹子。

春秋时代的齐国有一个为齐桓公烹饪的庖厨易牙,他厨艺高超,却人品低下,声名狼藉。

久居宫中的齐桓公,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腻了。有一次就半开玩笑地对易牙说:“我就是蒸婴儿的肉没有吃过。”易牙为了满足桓公的欲望,就将自己三岁的儿子蒸了献给桓公。齐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齐桓公得知吃的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心里很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生骨肉,是忠耿之臣,于是易牙便成为齐桓公的宠臣。后来大臣管仲生病,齐桓公前去探望,并问管仲:“君将何以教我?”管仲曰:“君勿近易牙和竖刁。”齐桓公说:“易牙烹子飨我,还不能信任吗?”管仲说:“人无爱其子,焉能爱君?”直到管仲死后,齐桓公仍不信其言。不久齐桓公病危,易牙果然拥立齐桓公的宠妾长卫姬的儿子作乱,闭塞宫门,把齐桓公活活饿死在病榻上。

②易牙淄渑(zīmiǎn)。有灵敏的味觉对于厨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易牙对于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有淄水和渑水两条河,相传这两条河水的味道各不相同,混合在一起就难以分辨,而易牙却能清晰地辨识淄水和渑水的不同味道。

传说当时曾有人问孔子:“把不同的水加到一起,味道如何?”孔子却说:“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可见当时易牙超级敏感的味觉,高超的厨技,连孔子都倍加推崇。

庖厨祖师易牙不但是一个善于调和口味的名厨,还是我国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他的厨艺高超,被后人尊为厨师的祖师。易牙能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旧彭城(今江苏徐州)流传这样一首诗:“雍巫善味祖彭铿,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八盘五簋宴王公。”盛赞易牙求师彭祖和他辉煌的烹饪成就。

易牙在人格上十分卑劣,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饿死齐桓公,拥立公子无亏,使齐国发生内乱。太子昭也逃亡到宋国,后来宋襄公率诸侯兵送太子昭伐齐,齐人杀死了无亏,立太子昭为齐孝公。易牙也逃到了彭城,在那里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饭馆,最后操烹饪业至终。

③杰出的厨艺。易牙虽然人品不好,道德败坏,但其厨艺确实天下无双,连亚圣孟子都曾夸赞他说:“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他对我国最早的地方菜——以味鲜咸脆嫩为特色的鲁菜的形成,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A.创制“鱼腹藏羊”。

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鱼腹藏羊”两鲜并用,互相搭配,成菜色泽光润,外酥里嫩,味道极其鲜美。这道鲜美无比的“鱼腹藏羊”正是易牙所创制。而“鱼”“羊”组合的“鲜”字也由此菜而诞生。

用料:鲜鲤鱼700克,净羊肉200克,香菇50克,冬笋30克,黄瓜20克,红辣椒15克,精盐、酱油各10克,料酒25克,醋、糖各 20克。

做法:将洗净鲤鱼整鱼剔骨后加调料稍微腌制;将羊肉、冬笋、香菇等切成米粒状,加调料放入锅中煸炒后填入鱼腹中;将鱼用猪网油裹好后放置于烤炉内烤熟;将红辣椒、黄瓜切成细丝,摆放在烤好的鱼腹上即可。

B.首创“五味鸡”。

易牙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造了食物疗养菜,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创举。有一次长卫姬生病,易牙以食疗菜进献长卫姬,长卫姬食后病愈,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和长卫姬赏识。如今易牙食疗菜在彭城广为流传。

C.发明“易牙十三香”。

易牙是香辛料的调和大师,是混合香辛料用于烹调的开创性人物。他发明的“易牙十三香”对中华的餐饮事业有着重大意义。

易牙虽有“杀子以适君”,并参与发动政变,被后人所唾弃,但后人对他的厨艺十分推崇。明代韩奕曾编写一部饮食专著,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明代人周履靖也曾托易牙之名撰写了烹饪著作《续易牙遗意》。台湾高雄每年都要在农历六月廿八易牙生日当天,在易牙庙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并举办易牙美食节。易牙作为厨艺的化身,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

2.3.2 风流千古的苏东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词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轼不但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他在烹调艺术上,也身手不凡,是古今难得的美食大家。

1)食趣

①饮食趣话与“东坡鱼”。

据说苏东坡很喜欢吃鱼。一次,他刚做好一道鱼肴准备吃时,恰巧他的好友佛印来了。为了不让佛印和自己分享这道美味,苏轼便顺手将鱼放到了书架上。然而,佛印早就闻到了鱼香味,可进屋却不见鱼的踪影,心想:“好你个苏东坡,竟然把鱼藏起来不让我吃,我偏让你拿出来。”

东坡笑着招呼佛印道:“你不在寺院,到这里有何见教?”

佛印说:“小弟到此只想请教一个字,你说姓苏的‘苏’怎么写?”

东坡一听,心想:“这不是明知故问么,肯定有鬼。”便假装认真地对佛印说:“‘苏(蘇)’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

佛印接着又问:“那把鱼放在草字头上呢?”

东坡忙说:“那可就不念‘苏’了。”

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恍然大悟,没办法只好拿出那盘热腾腾、香喷喷的鱼与他共享。佛印美美地吃了一顿,得意地回去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在礼尚往来的交往中,佛印也找到了一个回敬的机会,这就有了东坡鱼的故事。

“东坡鱼”原名“五柳鱼”,是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喜爱。

一日中午,佛印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也想难为一下苏轼,急中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两人同至禅房喝茶。喝茶时,东坡闻到阵阵鱼香,又见桌上反扣着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假装一本正经地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么这么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东坡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让我大饱口福吧!”

佛印这才知道上“当”了,但他不肯罢休,还想“捉弄”一下苏东坡,便说:“你说出罄中鱼的菜名,才让你享用。”苏东坡一向深谙烹饪之道,一闻便知。他笑吟吟地说:“五柳鱼呗。”佛印也笑着答道:“这条‘五柳鱼’总算让你‘钓’到了,不如改名叫‘东坡鱼’吧。”

②留世飘香的“东坡肉”。“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宋神宗十年秋,黄河决口,洪水肆虐徐州城,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身先士卒,率全城吏民抗洪七十余天,战胜洪水,重建家园。徐州百姓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民同甘共苦的父母官,纷纷杀猪宰羊,上府感谢。苏轼推辞不掉,便将这些肉烧熟回赠百姓。百姓食后,觉得此肉香酥味美,亲切地称之为“回赠肉”,这便是“东坡肉”的雏形。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又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极其窘困,在朋友帮助下,请得黄州城东一块旧营地,自己开荒种地补贴家用,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他亲自烹饪,把价贱如粪土的黄州猪肉烧制成令人垂涎的美味红烧肉,还赋《食猪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总结他独特的烧制方法和自得其乐的心情。

苏轼在徐州、黄州制作的红烧肉,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的,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还是他再任杭州太守时发生的一件美谈趣事。

那一年,西湖被葑草湮没了大半。苏轼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清除葑草,疏浚西湖,筑堤架桥,使西湖更加秀丽多姿。堆筑湖中泥土形成一条蜿蜒的长堤,人们称之为“苏堤”。优美的“苏堤春晓”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苏堤”增添了西湖景色,又可蓄水灌田,有利于农业、渔业和旅游业发展,为杭州百姓安居乐业建立了千秋不朽的功业。老百姓感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苏太守,赞颂他为民办的这件好事。人们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情系百姓的苏东坡收到猪肉后,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就吩咐家人把肉切成方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家人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酒香四溢,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不已。众口赞扬,趣闻传开,留世飘香的“东坡肉”成为中外闻名的中华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③至味养生的“东坡豆腐”。豆腐洁白如玉,柔软细嫩,清爽适口,营养丰富,历来受人欢迎。苏东坡的饮食喜好除了猪肉,再就数豆腐了。他还以“煮豆为乳脂为酥”的诗句来赞美豆腐为食之精粹。

黄州的豆腐自古出名。精于烹饪之道的苏东坡亲自操勺,创新豆腐菜肴。名品豆腐与名人烹制相得益彰,烹制出质嫩色艳,鲜香味醇的“东坡豆腐”。

“东坡豆腐”的制作方法:以黄州豆腐为主料,将豆腐放入面粉、鸡蛋、盐等制成的糊中挂糊,再放入五成热的油锅里炸制后,捞出沥油;锅内放底油、笋片、香菇和调味料,最后放入沥过油的豆腐,煮至入味,出锅即成。

“东坡豆腐”问世后,很快就在黄州流传开来。后来,苏轼又多次被迁职转移,走到哪里,他的“东坡豆腐”就在哪里广为流传。

豆腐食疗价值很高,烹饪方法也就相应很多。以豆腐为主料的传统名肴不胜枚举,“麻婆豆腐”“鲢鱼头豆腐”“八宝豆腐”“八公山豆腐”“奶汁淮王鱼汆豆腐”“洪武豆腐”“虎皮毛豆腐”“家常豆腐”“砂锅豆腐”等。民间的各种吃法更是不计其数,真可谓“子孙满堂”的“大家望族”。

④来自山野的天然珍味“东坡羹”。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谪居黄州,俸禄减半,而家里人口又多。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把每月少得可怜的薪俸分为30份,每份用麻绳穿起挂在梁上。每天取下一串钱,交给妻子安排一日三餐。如果当天有些节余,苏轼就非常高兴地把这些小钱装在一个罐子里,以备有客人来访时买酒喝。

这时,苏轼的老友马正卿专程来看望他,目睹“先生穷到骨”的生活,不禁心酸难过,便找到昔日同窗——黄州太守徐君猷,求他将临臬亭下过去驻兵的数十亩荒地拨给苏轼开垦耕种,以解决吃饭问题。徐太守欣然应允。

苏轼很高兴垦殖这片土地,不但解决了吃饭问题,更因其在黄州城东,是一块坡地,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植树种花的忠州“东坡”相似。苏轼一向敬慕白居易,于是他效法白居易,将其地称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他还在东坡上筑室,取名为“雪堂”,并亲自写了“东坡雪堂”的匾额。

“东坡羹”正是在这样生活艰难时期创制的。他形容自己当时的情形是:“时绕麦田寻野荠,强为僧食煮山羹。”

“东坡羹”实际是把野菜和米放入一钵中蒸出的一种野菜糊糊。它的做法是:将菘(白菜)、荠菜、芦菔(萝卜菜)、蔓菁(香菜)洗净,切成细末,撒上盐,腌制片刻,再用手将其揉成团,挤出汁,去掉辛辣和苦涩之味,加入生姜末。将泡好的粳稻米滤干,取炖钵一只,钵内涂抹麻油,注入水,先放菜末,再放米,将炖钵盖内涂上麻油,盖在炖钵上,钵上扣一只碗,放在饭甑上蒸熟,即可食用。无菜之时,可用瓜茄之类剁碎代替。

晚年的苏东坡被贬广东惠州,路经韶州,南岳狄长老特做“东坡羹”招待他。他高兴地写了《狄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中年失此味,想象如隔生。谁知南岳老,解作东坡羹。中有芦菔根,尚含晓露清。勿语贵公子,从渠醉膻腥。”

“东坡羹”充分反映了苏轼在艰难的岁月中,旷达乐观的心态和豪爽的性格,从中可见这位大文豪洒脱浪漫的人生情趣。

2)食诗

食过鲥鱼后赋诗

姜芽紫醋炙银鱼,雪碗擎来二尺余。

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食荔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豆 粥

君不见滹沱流澌车折轴,公孙仓皇奉豆粥。

湿薪破灶自燎衣,饥寒顿解刘文叔。

又不见金谷敲冰草木春,帐下烹煎皆美人。

萍齑豆粥不传法,咄嗟而办石季伦。

干戈未解身如寄,声色相缠心已醉。

身心颠倒自不知,更识人间有真味。

岂如江头千顷雪色芦,茅檐出没晨烟孤。

地碓舂秔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

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

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

3)茶诗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赏析: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凄冷的夜晚,诗人独自到江边汲水,江畔寂寥无人,正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象。踩在钓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随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归到家中,生炉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鱼眼起;听那煮茶声,嗖嗖如松风带雨鸣,未饮便先心神俱荡,孤窗外,偶尔传来长长短短的更声。这样的一个夜,真是“禅心夜更闲,煎茶留静者”。诗中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在幽静的月夜临江汲水煎茶品茶的妙趣,堪称描写茶境虚静清幽的千古绝唱。

4)酒诗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贬,生活颠沛流离。然而在艰辛的生活中,依然不减对美食的执着追求,饮食创造十分丰富。东坡美食的显著特点是:用料平常,加工不繁,粗中见细,化俗为雅。再配上东坡精美的诗文,饶有趣味的轶事传说,更是增添无尽的浪漫情趣,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史留下了一笔丰富灿烂的宝藏。

章后复习

一、知识问答

1.“筵席”实际上就是古代铺地的_________ ,筵与席的区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 我国五大历史名宴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3. 历史上被称作“阴谋之宴”的是_________ ,称作“保身之宴”的是_________ ,称作“夺权之宴”的是_________ 。

4. 孔府菜中的_________ 十分讲究火候,制作时,要求在三炷香烧尽前完成。

5. 孔府菜“阳关三叠”借用为唐代诗人_________ 写的_________ 谱写的曲子,寓意孔子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的人生名言。

6. 孔府菜“八仙过海闹罗汉”是以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种鲜味比喻“八仙”。

7.“烧尾宴”中“烧尾”的含义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8.“文会宴”上_________ 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_________ ,留下了_________ 的千古佳话。

9. 被后人评为吃垮大清江山的是_________ 宴。

10. 寓意为飞黄腾达的是_________ 宴。

11. 孔府菜中_________ 最能彰显孔府宴的礼仪风范。

12. 最能体现孔子饮食思想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

13. 孔府菜“怀抱鲤”是为孔子思念_________ 而做的。

14. 孔府菜“和而不同”与孔子名言_________ ,_________ 相得益彰。

15. 在我国饮食历史上被誉为“烹饪三圣”的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16. 中华美食技能大赛的奖杯是用_________ 的名字命名的。

17.“伊尹说汤”中的“汤”是指_________ 。

18. 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_________ 。

19.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私人餐馆的是_________ 。

20.“鲜”字的由来出自于传统菜肴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 创制的。

二、思考练习

1.说说“鲤鱼跳龙门”的寓意并创意一道菜肴。

2.从“北京烤鸭”创始人的创业史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三、实践活动

1.结合本章学习和课后查找资料,以“东坡饮食”为主题组织一次专题饮食文化交流。

2.将每周收集的经典菜肴或名家食味故事依次在课前交流。 GBTyF45DSZosQnVLN2hw525cQl+mHeMs4MIk5YKyspysmcnxJIaiLo0vxq/35Vg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