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在畜牧经济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1年,中国猪平均存栏量4.68亿头(其中年底存栏4929亿头),总出栏量6.62亿头,出栏率141%,全国自繁自养头年均盈利500元左右。冯永辉《2010/2011年度国内生猪市场分析回顾及2012年走势预测》认为,未来10年中国养猪业发展趋势是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生猪市场盈利的黄金期,其主要特征是:一是,散户继续大量退出,规模化、集约化迅猛发展;二是,生猪市场盈利期大大延长,亏损期大大缩短甚至无亏损期。
种猪场主要是指曾祖代种猪场(习惯称原种场、纯繁场)、祖代种猪场(习惯称扩繁场、二元场)。种猪养殖主要侧重于优良品种的选育,通常包括曾祖代猪的引进和祖代猪的选育,有的还包括父母代猪的选育,注重种猪繁殖的质量。种猪养殖投入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市场风险较大。由于国内原种繁育技术相对落后,目前国内主要种猪品种多数源于国外且需要不定期的从国外引种以补充、更新国内核心原种群。中国种猪企业的下游客户主要是中小规模的养猪场,大型养猪场或养猪企业均自繁自养、种猪自给自足。根据国内普遍的育种体系,可将猪仔分类为纯种猪、二元种猪和三元商品猪。纯种猪是指未经杂交的生猪品种,用于优良基因的选育和扩繁,包括曾祖代纯种猪和祖代纯种猪。二元种猪是指长白公猪与大约克母猪或者是大约克公猪与长白母猪杂交所产生的一代杂种(长大或大长)母猪,即用来与杜洛克公猪进行杂交繁殖三元仔猪的种猪。目前国内的三元仔猪绝大多数是DLY(杜长大)三元杂交商品猪。
目前,全国母猪存栏饲养量接近5000万头,其中生产外三元的瘦肉型母猪(长大或大长)约占80%,即4000万头;若按年更新率30%计算,则每年需要优良瘦肉型父母代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约1200万头;要满足每年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需要,若祖代扩繁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每头每年能提供6头合格纯种母猪,则需要存栏祖代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200万头。同样计算,若纯种母猪年更新率也是30%,年需求纯种母猪(大白或长白母猪)60万头。此外,按人工受精公母比例1∶100计算,需要存栏优良瘦肉型种公猪(终端父本如杜洛克)约40万头,若公猪年更新率为50%,则年需求终端父本如杜洛克公猪约20万头。
就目前全国种猪市场的销售情况来看,未来10年除了国家核定的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外,其他种猪场很难再销售种猪。也可以这样说,10年后,100个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或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将占到整个种猪市场份额的80%以上。
以二元母猪市场来看,年提供10万头左右或以上的二元母猪种猪场(或企业),目前全国不到10个(均在国家生猪育种核心场名单内)。10年后,排名前100个有实力有品牌的著名种猪企业平均规模可能达到10万头,总规模可能达到1000万头,基本可以满足1200万头(二元母猪)的市场需求。
就父母代种猪(包括外二元母猪、土杂母猪)的市场来看,目前市场看似已经饱和,但实际缺口仍然很大,因为有许多种猪场无品牌或种猪质量很差,有产品无市场(许多种猪场种猪销售比例很低,且很多种猪不得不按商品育肥猪出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3500家左右的种猪场,其中所出栏的种猪能按种猪售出60%以上的绝对不到100家。随着规模养猪的快速发展、良种普及率的提高,未来10年每年良种猪的需求量会增长5%以上。因此,就目前良种猪市场来看,缺口仍很大,市场潜力也很大。
一般情况下,目前1个基础母猪500头的万头纯种猪场(曾祖代场或原种场),年提供纯种猪3000头左右,可年均净盈利500万~600万元(非种用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同样规模500头基础母猪的二元母猪场(祖代场或扩繁场),年提供种猪3000头左右,目前可年均净盈利200万~300万元(二元公猪及淘汰二元母猪转为商品育肥猪出售,按不亏不盈计算)。
育种是养猪业的制高点,也是我国养猪业的薄弱环节。国内企业需要研发高端种猪育种技术。我国的种猪繁育工作还停留在国外引种阶段,不能自主创新,导致我国原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即使在100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中,大部分种猪场都没有实实在在的育种,充其量算作是育种的初级阶段。多数种猪场(或种猪企业)连育种团队、育种部(室)、育种设备都没有,有1~2个专职育种技术员、育种硕士、育种博士或育种专家顾问就不错了。
目前,国内种猪场绝大部分都以杜洛克、长白、大白为主,均推广杜长大配套系种猪,核心群种源均来自于国外引种。本土品种的种猪场大都是以前国家及地方上定点的保种场,规模都不大,效益都不好。目前,国内存栏的母猪绝大多数是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长大或大长二元母猪已占到整个中国终端母猪市场的80%左右,而终端父本绝大多数是杜洛克公猪。
竞争激烈,种猪市场不规范。种猪市场不规范,进入门槛低,种猪市场鱼龙混杂。100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的评定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中国种猪市场竞争激烈,正在快速整合、优胜劣汰。
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由于养猪大产业的周期性、季节性波动,种猪业也几乎同步呈周期性、季节性波动,但其波动幅度没有肉猪市场那么大,比如多数正规化种猪场的种猪价格一般来说是相对稳定的。
客户随机性。由于没有哪个种猪场能占据绝对优势,导致各种猪场的随机性客户占绝大多数,只有少量的著名种猪场拥有部分相对稳定的客户群。
品牌战略。种猪企业越来越重视品牌,今后的种猪市场必将是品牌市场,没有品牌就没有市场。种猪市场集中化程度将越来越高,规模养猪客户逐步倾斜于品牌种猪企业。我国的种猪企业大都以“企业品牌”为主,种猪销售的好坏基本上取决于该企业名称的知名度,如大家熟知的“北京育种中心”“北京华都”“中山白石”“杭州大观山”“湖北天种”“河北裕丰”“广东温氏”种猪等。
育种趋势。当前,国际上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长得快的问题已经解决,我们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及种猪;其他如肉质好、抗病性好等问题仍是国际同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我国种猪企业的发展机遇。未来10年内,种猪及其配套系的适应性(主要是抗病性好、好养)、配套系商品代的适口性(主要是肉质好、好吃)将是猪育种主要发展方向。以杜长大为主的外三元配套系未来10年内仍是市场主角,但其市场份额将会迅速减少,10年后的市场份额会降到50%以下;以国内当地民猪、黑猪、土猪、野猪为主的杂交配套系将会快速发展,10年后的市场份额会提高到50%以上。广东的“土猪一号”目前发展趋势看好,就是一个例子。联合育种也是一种发展趋势。国内一些核心种猪场(种猪企业)实现猪的联合育种,也是当前我国养猪业提高猪育种水平、育种效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最经济的有效手段。
服务营销。服务将是种猪市场营销成败的关键因素。要有效地进行服务营销,就要做到:建立高素质营销服务队伍;培养大量的精通生产管理的人员住场服务,提供实用的差异化服务;完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建立自己的营销服务网络;建立完整的客户服务管理信息库等。
种猪产业化。随着养猪产业化及养猪业分工的进程,种猪产业化是必然的趋势。企业是种猪创新的主体,也是主要受益者。面对潜力巨大的种猪繁育市场,相关企业要抢占市场先机。北京育种中心、广东温氏、广东中山白石、广西柯新源、海南罗牛山、河北裕丰、河南牧原、四川铁骑力士、湖北天种、江西正邦、杭州大观山等著名种猪企业就是目前中国种猪产业化规模化的典型代表。
种猪市场垄断。经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整合,中国的种猪市场在未来的10内年内必将为一些(多说20家)有综合竞争力、有品牌、有实力的大型种猪企业所垄断。近几年,种猪产业整合兼并、控股收购案例很多,一些新兴种猪企业后来居上,如北京育种中心与华都合并,湖北桑梓湖被正邦收购,广西柯新源、湖北天种迅速扩张,中粮、大北农、金新农大举进军种猪业。
土洋品牌二分天下。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种猪育种公司大举进军中国种猪业,如大家较为熟悉的PIC、托佩克、海波尔、丹育国际等。由于育种技术上的差距,这些洋品牌在原种种源及育种技术上仍占优势。目前,国内多数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还打着这些洋品牌的旗号。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一些有远见的国内种猪企业正在打造自己的种猪品牌。未来10年,将是土洋品牌二分天下。
3.4.1 散户退出不可逆转
近年来,全国范围养猪散户大量退出,这个趋势将会继续且不可逆转,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1)疫病问题
猪病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养猪风险增大。许多散户、中小猪场甚至部分大型猪场,即使在高赢利期还在亏损,其原因主要是疫病问题和死亡率太高。
2)市场问题
养猪市场波动很大,过去的几年养猪市场复杂多变,无规律可循,难以预测,市场风险也很大。
3)经济问题(即农民收入水平问题)
现在农民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以前农民1年养猪也就净赚15000元左右,同时还得保证不闹疫情,若出去打工,一般也能赚这些钱。
3.4.2 规模化养猪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经济及规模化养猪的快速发展,规模化养猪所占比例增加,传统的农村散养猪所占比例减少,同时养猪产业化进程加快,集约化集团化养猪企业逐年增多,这将是中国养猪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10年内,自繁自养50~500头基础母猪或年出栏1000~10000头的中小规模猪场将是发展主流。预计到2020年左右,存栏50头基础母猪或年出栏10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或养猪企业)年出栏量将达到总出栏量的50%以上。农业部发布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出栏5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那么,若把出栏500头以上升级为出栏1000头以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0%以上是可行的。
3.4.3 未来10 年将是市场赢利的黄金期
•规模化养猪有利于疫病控制及生产水平的提高
规模化养猪在猪场选址、建设、设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防疫条件好,有利于疫病控制。规模猪场大都是自繁自养,更有利于疫病控制。规模化养猪更便于科学饲养管理、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养猪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都是散户无法做到的。散户由于粗饲粗养,因此猪繁殖力差、生长慢、料肉比低。
目前仍以散户养猪为主的国内养猪业,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不到14头,而像一些规模养猪企业,平均1头母猪年提供出栏猪达到20头以上,一般的中小规模猪场也能达到16~18头,生产水平差距很大。
•规模化养猪有利于市场稳定
由于规模猪场投资大、转向难,猪舍设计、建设又要求满负荷均衡生产,猪群存栏及出栏量均相对均衡、稳定。规模猪场生产周期较长,一般不会因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大幅度调整饲养规模。从长远来看,市场赢利期总比亏损期长,只要坚持均衡生产,肯定是赢利的。另外,市场预测的复杂性也决定了规模养猪的长期均衡生产。
•经济形势及政府有效调控有利于市场稳定
近几年,许多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开始进入养猪业,其中包括一些外资企业。一些饲料企业、屠宰企业、食品企业也都延伸产业链进军养猪业。这些大企业、大公司均在搞规模化养猪。规模猪场或养猪企业,在其扩充发展及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市场预测能力、生产规模适度调控能力。规模化养猪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养猪市场达到饱和程度,整个养猪业就会保持规模上的稳定。
近年来,国家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尤其是有关养猪业的优惠政策,如能繁母猪补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畜牧良种补贴等扶持政策,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养猪业的发展。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给畜牧业带来较大的影响,政府对于畜牧业的各种补贴仍将持续,而且力度会逐年加大。畜牧业尤其是养猪业仍大有可为。政府对生猪市场的调控措施也愈加有效,如《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等调控措施逐年完善,有力地促进了规模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所有这些,有力地保障了未来10年我国养猪业市场的稳定较长期地处于较高赢利水平的市场稳定。
3.4.4 现代猪业合作组织发展前景
1)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养猪业发展的优势
养殖户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关于疫病防治方法、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波动预测等方面的消息。成立养殖合作社,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为养殖户防治疫病提供指导,为养殖户的养殖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合作社可以聘请养猪专业人才,为合作社成员随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不定期地进行养殖技术讲座。合作社还可以集中采购饲料和疫苗,优化销售环节,扩宽销售渠道,与大型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产销对接,稳定养殖收入。建立完善的生猪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健全生猪产销信息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全面掌握产销情况,提醒合作社成员防范市场风险。尽可能地掌握更加全面的价格信息帮助合作社成员对生猪生产形势作出准确研判,以降低价格预期的误差,获得稳定的收入,规避市场风险。
2)专业合作组织在现代养猪业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养殖业与国际接轨,代表现代化养猪业发展模式的养殖合作社相继出现,养猪合作社的出现说明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生猪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其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开始呈现。养殖合作社是生猪养殖的理想模式,介于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场之间,是生猪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过渡类型。各地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究竟一个区域内发展多大规模、多少数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才适宜,才能与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却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对养殖合作社的研究,特别是对养殖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的研究,对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1)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形成规模优势
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迅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散养户已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同时还拥有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这部分养殖户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猪养殖模式,使自己的养殖生产获得更大的利益。从一个区域内生猪养殖合作社数量来看,太少,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过多,容易造成资源紧张,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积极要求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区域内的养殖合作社数量又是有一个极限值的。若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恰好能适应某区域内环境、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便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规模养猪能够一定程度地规避市场波动,能有专业的人员关心当前的生猪价格及后市走势,根据预期走势和合理调整存栏结构;规模养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规模养殖场投入大,经济实力强,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高,生产设施设备先进,在亏损的时候能够顶得住,保持生产后劲,为盈利期抢抓机遇奠定基础;规模养猪是实现组织化合作经营的基础。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发展组织合作经营,增强生产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基本组织形式;规模养猪是落实政府调控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政策措施的载体。如政策性保险制度因散养技术水平低,生猪死亡率高,保险公司对其保险只能亏本经营,为此现行政策性保险都确定最低参保养殖规模。
(2)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生猪养殖合作社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养殖方式,有其特定的养殖规模和模式,生产的生猪在销售上有其特定的门路。这使得与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配套的销售服务机构有着专业的服务能力,逐步使得合作社所在的地域形成各种专业村、专业乡,且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商品生产基地,推进郊区和农村养殖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专业化形成的基础上,养殖合作社配套建设相关服务组织机构,使养殖企业与养殖户能对市场信息及时准确地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
(3)有利于种、养结构优化
这种养殖模式变农户零星散养为规模集中连片饲养,使分散的养殖户把生猪养殖由家庭副业变成主业,使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中。生猪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优化了畜牧养殖业生产结构。就目前看来,在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各合作社都会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场所,一般为修建沼气池和种植作物、果树。这样的种植和养殖配合建设模式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4)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
生猪养殖合作社科学的管理可以使生猪得病几率降低、相关养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为保证粪污有效合理排放而建立的果林或相应种植作物,为保证生猪运输的运输业等。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前生猪养殖业已经成为许多小城镇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5)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为防止疾病的传播,生猪养殖合作社一般建设在距离村民生活较远的地区,这样的建设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养殖合作社一般都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区内同意的管理、规划、设计使养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污染也得到统一的处理,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目前,国家提倡建设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因此,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要结合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来进行。养殖合作社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数合作社区内都运用了循环原理,粪污能变废为宝,解决能源的紧张,减少农户的开支,使区域可持续发展。
3)现代猪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路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为载体,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猪产业。
(1)规范科学化
搞好生猪养殖场的区域规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改变目前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的格局。结合“十二五”规划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并做到规划细化,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建设规范化
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生猪养殖场,要高起点、高标准,不能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加以规范,要以统一防疫和粪污处理为重点,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沼气建设,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粪污处理,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
(3)管理企业化
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用规范化、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同一养殖场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督,严防瘦肉精、激素和恶劣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4)现代猪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保障措施
(1)落实经济效益,提高养猪积极性
生猪消费一直是肉类消费的主体,生猪需求的不断增长,说明中国生猪市场空间巨大,生猪养殖行业是很有前景的,提高养猪效益,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能更自发地引发他们的养猪积极性。
(2)把脉生猪市场周期,合理调节生产
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一直存在一个市场周期。根据这20多年的观察,即每3年左右为一个市场周期。每个市场周期又都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衰退期、低谷期、回升期。而生猪出栏价格的波动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市场信息缺乏,农户养猪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期市场价格是决定农户养与不养、多养还是少养生猪的唯一指标,很少有人研究价格变化规律,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不好就一拥而下,对市场形成强大冲击,引起剧烈的价格波动,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价格发现与分析工具的缺失,扭曲了农户的养猪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着未来生猪供求关系的平衡,使养殖风险更趋于复杂化,其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它的表现是:生产者根据上期价格作出本期的生产决策,当上期价格很高时,生产者增加下期产量;反之,当上期价格较低时,生产者会减少下期产量。而且从种猪到肥猪的饲养周期是3~4个月,这进一步使猪肉的产量调整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同时GDP对生猪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每当GDP增长速度超过10%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每当GDP进入平缓增长状态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进入低谷期。当GDP高速增长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农业土地、劳动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增产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市,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增多,农产品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猪肉消费快速增长。猪肉供需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
(3)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化解生猪市场风险
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一方面,生猪期货的适时推出,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了金融工具的保险,生猪期货能够为养殖户能够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跨市套利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生猪专业合作社能够给万千零散养殖户带来养殖方向。生猪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能够获得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资源规划的支持,结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政府积极地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保险等政策通过生猪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样既能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又能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还能减少政府部门的硬性操作和工作难度,为农户带来生猪收益的保障;2008年,生猪养殖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52.4%;畜牧行业主管部门要搞好监管工作和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建设进行技术指导,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通过与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对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施科技项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交流学习养猪经验,推广先进养猪技术;政府经济部门对于合作社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合作社农业财政补助和提供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支持,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生猪合作社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这将有利于生猪合作社进一步向成熟化发展。
(4)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产业链资源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克服单纯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国外生猪养殖同其他农产品生产一样,广泛推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除形成贸工农综合企业实行全链条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外,多数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还普遍通过合作社等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关系,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国内生猪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带动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带来商机,促进企业的规模发展与升级;此外和一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大的肉类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基地对接,产销结合。同时,生猪合作社要严格控制疾病和药物残留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生猪品牌,并通过广告宣传、产品推介等促销活动,提高生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使生猪产品能进入大型加工企业的同时,也能走进大中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例如,在发达国家,目前肉食品的销售渠道一般是屠宰者直接把肉制品提供给超级市场销售,肉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将越来越弱。
(5)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提升猪肉品质
合作社成员响应国家号召,每头猪均记录入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库,防止病死猪流入市场,给广大民众安全、可靠、放心的猪肉。在保证猪肉安全的基础上,合作社投入资金开发自己的专用品种,在饲养良种猪的基础上,去开发适合大众口味的生猪品种。合作社在拥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后,可以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大型超市、连锁店以及大型企业,形成自己的专有销售渠道。
(6)构建科学的预警机制
一是,对生猪行情监控。合作社通过与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根据交易所预测发布的未来6个月的价格信息来合理地安排养殖生产,适当调整出栏结构或先行卖出生猪。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同承担生猪市场的风险。二是,生猪预警监控。加大对种猪生产的监测,为分析判断市场变化提供较科学的依据;围绕生猪重点销售市场,发挥养猪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生产、流通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价格监测,建立产销之间的价格联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正面宣传力度,努力维护生猪生产的正常发展环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探索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大力开展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试点,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养殖经验的养猪大户纳入合作社保险体系中,化解疫病风险,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三是,生猪防疫监控。鉴于疾病现已成为影响种猪、商品猪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猪生产各环节的疾病防控便显得尤为关键。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加大监督力度和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加强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生猪免疫档案,加强生猪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管,防止疫病的流行,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状况和检测结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的可追溯制度,合作社成员要按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并如实做好记录,以备查验,并为打击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以及使用有可能造成畜产品安全问题的投入品的违法者提供法律依据。
3.5.1 发展中国家在生猪生产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1978年,世界60%的猪肉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量仅占40%。然而近年来发展形势却有所逆转,大部分猪肉来自发展中国家,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发展中国家的猪肉市场份额占全球猪肉市场的60%。迫于养猪生产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压力加剧,养猪生产有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类似于国内养猪主产区从发达省区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
3.5.2 养猪生产更加集约化与专业化
迫于经济与环保压力,养猪生产趋向集约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猪场由零散分布向局部区域集中。为避免局部地区猪场过度集中造成环境污染与生物安全问题,规划及审批部门要求养殖企业根据拟饲养量和粪污排放量,评估土地粪污的消纳能力,以确定区域猪场数量,避免养殖规模过大与养殖场过度集中给环境造成污染。对养猪生产而言,猪场根据自身条件和生产利润及其风险评估决定猪场的生产类型(仔猪繁育、育肥猪生产),养猪生产更加专业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3.5.3 禁用抗生素, 注重肉品安全
瑞典于1986年开始禁止使用抗生素,丹麦则于2008年全面实施禁用抗生素。1992—2008年,丹麦全国抗生素的使用量降低了50%。如今,治疗用抗生素需征求兽医师的同意。欧盟规定,自2006年起,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抗生素禁用之初,断奶仔猪死亡率较高,故而采取其他措施后,死亡率已恢复正常。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抗生素禁用对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很小,但是需要更新现有生产系统。抗生素禁用造成饲料转化率降低,猪群生长速度缓慢,断奶仔猪死亡率及治疗费用上升。然而抗生素禁用并未对丹麦养猪经济效益造成负面影响。
3.5.4 积极推进生猪的福利养殖
在现代养猪生产中,大部分猪是生活在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的环境中,地板下方是粪尿储藏池,妊娠母猪饲养于限位栏内。欧盟规定到2012年母猪配种后4周内可以使用限位栏,其他时间则禁止将其定位于限位栏中,未来集约化生猪养殖将更加严格执行动物福利的相关规定。当前已颁布2001/88/EC、2001/93/EC及96/61/EC等法规加强动物福利的执行力度。
3.5.5 积极寻找替代系统, 推动生猪福利养殖
许多欧洲国家以及北美少数国家采用替代系统实施生猪养殖,要求舍外或舍饲都必须为猪提供垫料。北欧与北美舍饲养猪生产替代系统的特征是建筑结构简单,且建筑材料保温性能差。消费者认为稻草垫料能改善猪群的躺卧舒适度以及稻草具有供猪群拱、咬的作用,可以提高猪群的健康与福利化养殖水平。在欧洲部分国家,如英国、美国中西部的许多母猪饲养在舍外。妊娠—哺乳母猪群体饲养于带有防寒设施的草地上。舍外养殖系统为猪提供了广阔的运动空间,但其环境控制难度大,动物福利受气候条件、寄生虫以及疾病检测滞后的影响。因此,当前的舍外养殖条件还不完善,未能充分实现动物福利。此外,实施生猪福利化养殖的必然代价是养殖成本增加,阻碍福利化养殖的进程。寻求传统养殖的理想替代系统,降低成本投入,提高生猪养殖利润,对推动生猪健康与福利化养殖具有重要意义。高度的集约化与完善的饲养管理是现代养猪生产典型的特征。尽管世界各地几乎都能养猪,但是迫于经济与环保压力等原因,生猪主产区逐步向饲料主产区转移,节约了饲料运输费用。但养猪生产由零散向集中分布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技能考核重点
•掌握猪的解剖生理特征;
•掌握猪的生物学特性与行为特点以及在生产上的应用办法;
•了解国内外的主要优良猪种外形及生产特性;
•熟悉猪肉的营养价值;
•掌握动物福利的五大自由;
•熟悉2003年英国农用动物福利法规中有关猪饲养的相关内容;
•掌握我国福利养猪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了解有关猪的文化内涵;
•掌握现代养猪发展趋势;
•掌握现代养猪合作组织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