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项目二 羊的主要疫病

任务一 口蹄疫

基本概念

口蹄疫又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部皮肤发生水疱、溃烂。本病传播迅速,流行面广;成年动物病理多呈良性经过,幼年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口蹄疫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流行较严重。本病传染性极强,不仅直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经济贸易活动,对养殖业危害严重。

教学重点

口蹄疫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口蹄疫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口蹄疫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口蹄疫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口蹄疫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口蹄疫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是RNA病毒中最小的一个。病毒粒子直径为20~25nm,呈圆形,无囊膜。内部为单股线状RNA,占全病毒的质量分数为31.8%,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外部为蛋白质,其质量分数为68.5%,决定其抗原、免疫性和血清反应能力,并保护中央的核糖核酸不受外界核糖核酸酶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目前所知有7个主型,即A型、D型、C型、SAT(南非)Ⅰ型、SAT(南非)Ⅱ型、SAT(南非)Ⅲ型及Asia(亚洲)Ⅰ型,其中O型较常见。同一血清型内又有若干个不同的亚型。各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其亚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具有相当易变的特征。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水疱液以及淋巴液中。发热期,病畜的血液中病毒的含量高;退热后,在乳汁、口涎、泪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排泄物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牧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口蹄疫病毒对日光、热、酸、碱均很敏感。用地消毒剂有2%氢氧化钠溶液、20%~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碳酸氢钠溶液等。

二、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可感染多种动物,流行中最易感染的是牛,绵羊、山羊次之,各种偶蹄兽及人也具有感染性。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病毒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传播。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黏膜和皮肤感染。该病传染性很强,一旦发生往往呈现流行性。新疫区发病率可达100%,老疫区发病率在50%以上。流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3年左右大流行一次;但是近年连续流行,主要是动物的数量大、更新快。也常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如在牧区多为秋末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周左右,病羊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低下,常见口腔黏膜、蹄部皮肤上形成水疱、溃疡及糜烂,有时病害也见于乳房部位。绵羊多于蹄部,山羊多于口腔形成水疱,呈弥漫性口炎,如单纯于口腔发病,一般1~2周可望痊愈;而当累及蹄部或乳房时,则2~3周方能痊愈。一般呈良性经过,死亡率为1%~2%。羔羊发病则常表现为恶性口蹄疫,发生心肌炎,有时呈现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死亡率可达20%~50%,孕羊流产。

四、病理变化

病羊除见口腔、蹄部和乳房部等处出现水疱、烂斑外,严重病例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也有烂斑和溃疡形成。前胃和肠道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心包膜有散在性出血点。心肌松软,似煮熟状;心肌切面呈现灰白色或淡黄色的斑点或酪纹,似老虎身上的斑纹,称为“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过的肉,由于心肌纤维的变性、坏死、溶解释放出有毒分解产物而使动物死亡。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皮肤的棘细胞肿大呈球形,间桥明显,棘细胞渗出明显乃至溶解。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溶解。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根据急性经过、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取良性经过、特征性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现场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1)病毒分离与鉴定

一般采用组织培养、实验动物和鸡胚3种方法。

(2)血清学诊断

诊断口蹄疫时,要考虑到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为了了解当地流行的口蹄疫病毒为何型,可采取新鲜的水疱皮或水疱液,置50%的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到有关单位做补体结合试验或微量补体结合试验鉴定毒型。或送检羊恢复期血清,做乳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实验或放射免疫、免疫荧光抗体被动血凝试验等来鉴定毒型。最近国内外报道了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来检测口蹄疫病毒,从而使口蹄疫的诊断进入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的临诊诊断技术行列。确定毒型的重要性在于目前使用的多系单价疫苗,如果毒型与疫苗的毒型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防疫效果。

(3)类症鉴别

羊口蹄疫应与羊传染性脓疱、蓝舌病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

①口蹄疫与羊传染性脓疱的鉴别。传染性脓疱主要发生于幼龄羊,病羊的特征是在口唇部发生水疱、脓疱以及疣状厚痂,病变是增生性的,一般无体温反应,病料电镜观察可发现呈编制线团样构造的羊口疮病毒。

②口蹄疫与蓝舌病的鉴别。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而蓝舌病主要是通过库螨叮咬传播,口蹄疫牛、猪易性高,均可感染发病;蓝舌病在牛发病较少,猪一般不感染。口蹄疫的糜烂病灶是因水疱破溃而发生,而蓝舌病的溃疡不是由于水泡破溃后所形成,且缺乏水疱破裂后那样的不规则的边缘疮,通过血清学检验可区分口蹄疫病毒和蓝舌病病毒。

六、防治

1. 预防

(1)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羊舍卫生,经常进行消毒,平时减少机体的应激反应。

(2)预防接种

在疫区最好用于当地流行的相同血清型、亚型的减毒苗或灭能苗进行接种。

(3)消毒

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或用5%氨水消毒;羊舍、场地和用具以2%~4%烧碱液、10%石灰乳、0.2%~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毛、皮张用环氧乙烷、溴化甲烷或甲醛气体消毒;肉品以2%乳酸处理或自然熟化。

2. 治疗

对病羊首先要加强护理,例如圈棚要干燥,通风要良好,供给柔软饲料(如青草等)和清洁的饮水,经常消毒圈棚。在加强护理的同时,根据患病部位不同,给予不同治疗。

(1)口腔患病

用0.1%~0.2%的高锰酸钾、0.2%的福尔马林、2%~3%的明矾或2%~3%的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碘甘油或l%~3%的硫酸铜,也可散布冰硼散。

(2)蹄部患病

用3%的臭药水、3%的煤酚皂溶液、1%的福尔马林或3%~5%的硫酸铜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消毒软膏(如1∶1的木焦油凡士林)或10%的碘酒涂抹,然后用绷带包裹起来。最好不多次清洗蹄子,因潮湿会妨碍痊愈。煅石膏和锅底灰各半,研末,加少量食盐粉,涂在患部,也有良效。

(3)乳房患病

应小心挤奶,用2%~3%的硼酸水洗涤乳头,后涂以消毒药膏。

(4)恶性口蹄疫

对于恶性口蹄疫的病羊,应特别注意心脏机能的维护,及时应用强心剂和葡萄糖注射液,或给饮水中加些烧酒。为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感染,也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或环丙沙星。口服结晶樟脑,每次1g,每天2次,效果良好,且有防止发展为恶性口蹄疫的作用。

3. 扑灭措施

如果已经发生疫情,应立即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措施,尽快加以扑灭。疫区或疫场划定封锁界限,禁止人畜往来;对病羊实行隔离,固定饲养人员和用具,抓紧治疗;封锁区最后一只病羊死亡或痊愈后14d,经过全面彻底地消毒,方可解除封锁。消毒时可用2%的氢氧化钠、2%的福尔马林或20%~30%的热草木灰水。

防疫法要求不予治疗,直接无害化处理。

评估考核

一、名词解释

虎斑心

二、填空

1.口蹄疫是由 引起的以动物为主的急性发热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 等处皮肤形成和。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易感,常引起 受损而死亡。

2.对口蹄疫有效的常用消毒剂有 等。

三、选择

1.我国将口蹄疫列为( )病。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其他类

2.口蹄疫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

A.绒毛心

B.虎斑心

C.槟榔肝

D.脂肪肝

四、简答

1.简述口蹄疫与牛瘟的鉴别诊断要点。

2.简述羊口蹄疫的防控措施。

任务二 羊 痘

基本概念

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羊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典型的病程。病羊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羊痘中,以绵羊痘较常见,山羊痘很少发生。绵羊痘又名绵羊“天花”,是各种家畜痘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似无毛或少毛部位皮肤、黏膜发生痘疹为特征。典型绵羊痘病程一般为红斑、丘疹后变为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癍,脱落而痊愈。

教学重点

羊痘疫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痘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痘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痘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痘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羊痘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绵羊痘病毒分类上属于瘟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及痂皮内,病羊鼻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发热期血液内也有病毒存在。本病毒对直射阳光、高热较为敏感,碱性消毒液及常用的消毒剂均有效,2%石炭酸15min可灭活病毒,但该病毒耐干燥,在干燥的痂皮中可存活6~8周。

二、流行特点

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只发生于绵羊,不传染山羊和其他家畜。病羊和带毒羊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饲养人员、饲管用具、皮毛产品、饲草、垫料以及外寄生虫均可成为传播媒介。羔羊比成年羊易感,死亡率高,妊娠母羊可发生流产,故产羔季节流行可招致很大损失。本病一般多发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因素都可促使发病和加重病情。

三、临床症状

痘病毒对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具有特殊亲和力。病毒侵入机体后,先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再进入血液(病毒血症)扩散全身,在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内繁殖,引起一系列炎症过程而发生特异性的痘疹。

其潜伏期平均为6~8d,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结膜潮红,有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呼吸和脉搏增速,1~4d后开始发痘。痘疹多发生于皮肤无毛或少毛部位,如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开始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变成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的隆起结节。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疱,水疱内容物起初像淋巴液,后变成脓性;如果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天内干燥呈棕色痂块,痂块脱落遗留一个红斑,后颜色逐渐变淡。在胃黏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咽喉部和支气管黏膜亦常有痘疹。在肺见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肠道黏膜少有痘疹变化。此外,常见细菌性败血症变化,如肝脂肪变性、心肌变性、淋巴结急性肿胀等。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

非典型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临诊症状或经过,有的仅出现体温升高和呼吸道、眼结膜的卡他性炎症;有的甚至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或在局部皮肤上仅出现结节,很快便干燥脱落而不形成水疱和脓疱,呈良性经过。但有些病羊的痘疱内出血,称“黑色痘”;有些皮肤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的溃疡,发出臭味,称为“臭痘”和“坏疽痘”,呈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5%~50%。

四、病理变化

除上述临诊所见病变外,尸检前胃和第4胃黏膜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球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存在,严重者形成糜烂或溃疡。咽喉部、支气管黏膜也常有痘疹。肺部见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

五、诊断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不难诊断。对非典型病例,可结合群的不同个体发病情况作出诊断。

该病在临床上应与羊传染性脓疱、羊螨病等类似疾病进行区别。

(1)绵羊痘与羊传染病性脓包的鉴别

羊传染性脓包全身症状不明显,病羊一般无体温反应,病变多发生于唇部及口腔(蹄型和外阴型病例少见),很少波及躯体部皮肤,痂垢下肉牙组织增生明显。

(2)绵羊痘与螨病的鉴别

螨病的痂皮多为黄色麸皮样,而痘疹的痂皮则呈黑褐色,且坚实硬固。此外,从疥癣皮肤患处以及痂皮内可检出螨,皮内可检出螨。

六、防治

1. 预防

平时做好羊的饲养管理,抓好秋膘,冬春季节要适当补饲,羊圈要经常打扫,保持干燥清洁,做好防寒过冬工作。在羊痘常发地区,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无论羊只大小,一律尾内或股内皮下注射0.5mL,山羊皮下注射2mL。注射后4~6d产生可靠的免疫力,免疫期可持续1年。

2. 治疗

当羊发生羊痘时,立即将病羊隔离,将羊圈及管理用具等进行消毒。对尚未发病的羊群,用羊痘鸡胚化弱毒苗进行紧急注射。对病羊隔离、封锁和消毒。病死羊的尸体应深埋,如需剥皮利用,注意消毒防疫措施,防止病毒扩散。

本病尚无特效药,常采取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对病羊的皮肤病变酌情进行对症治疗,如用0.1%高锰酸钾清洗患处后,涂碘甘油、紫药水。对细毛羊、羔羊,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肌肉注射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每天1~2次;或用10%磺胺嘧啶10~20mL,肌肉注射1~3次。用免疫血清,效果更好。康复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预防量成年羊每只5~10mL,小羊2.5~5mL,治疗量加倍,皮下注射。若已进入脓疱期则应加大剂量。抗菌药物对痘病无效,但可防止并发感染,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应用。

补充内容

山羊痘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绵羊痘相似,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在分类上同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与绵羊痘相似。自然情况下,山羊痘病例较为少见。山羊痘只感染山羊,同群绵羊不受传染。山羊痘的诊断方法同绵羊痘。

临床上,通常与羊传染性脓疱进行鉴别。羊传染性脓疱在绵羊、山羊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于口唇和鼻孔周围皮肤、黏膜上,形成水疱、脓疱,后结成厚而硬的痂,痂皮下有肉芽组织增生性病变,一般无全身反应。山羊痘的预防,以往是用绵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将山羊痘病毒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制成的细胞弱毒疫苗对山羊安全,免疫效果确实,以0.5mL皮内或1mL皮下接种效果很好,应推广应用。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羊的一种 传染病,病羊 发生特异的痘疹。

2.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皮肤、黏膜的、脓疱以及 内,病羊 分泌物内也含有病毒。

二、简答

1.简述绵羊痘与羊传染病性脓包的鉴别诊断要点。

2.简述羊痘的防控及治疗方法。

任务三 蓝舌病

基本概念

蓝舌病是由蓝舌病病毒引起的,以库蠓为传播媒介,主发于绵羊的一种非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以发热、消瘦,口腔黏膜、鼻黏膜以及消化道黏膜等发生严重的卡他性炎症为特征,病羊蹄部也常发生病理损害,因蹄真皮层遭受侵害而发生跛行。由于病羊特别是羔羊长期发育不良、胎儿畸形、皮毛损坏及死亡等,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教学重点

蓝舌病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蓝舌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蓝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蓝舌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蓝舌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蓝舌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蓝舌病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环状病毒属。病毒核酸类型为双股RNA。已知病毒有24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缺乏交互免疫性。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畜的血液以及各脏器之中,病毒可在康复动物的体内存在达4~5个月之久。蓝舌病病毒抵抗力强,50%甘油中可存活多年,对2%~3%的氢氧化钠溶液敏感。

二、流行特点

绵羊不分品种、性别和年龄均可感染,而以纯种的美利奴羊更为敏感。牛、山羊和其他反刍动物包括鹿、麋、羚羊、沙漠大角羊等野生反刍动物也可患本病,但临床症状轻缓或无明显症状而以隐性感染为主。病羊和病后带毒羊为传染源,隐性感染的其他反刍动物也是危险的传染来源。

本病主要通过媒介昆虫库蠓叮咬传播。本病的分布多与库蠓的分布、习性及生活史密切相关。因此,蓝舌病多发生于湿热的晚春、夏季、秋季和池塘、河流分布广的潮湿低洼地区,即媒介昆虫库蠓大量滋生、活动的季节和地区。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3~10d。病初体温升高达40℃以上,稽留5~6d。其表现为厌食流涎,口唇水肿,蔓延至面颊、耳部,甚至颈部、胸部、腹部。舌及口腔黏膜充血、发绀,出现青紫色。在发热几天后,唇面、齿龈、颊部黏膜、舌黏膜发生溃疡、糜烂,致使吞咽困难。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溃疡损伤部位渗出血液,唾液呈红色,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口臭。鼻分泌物初为浆液性,后变为黏脓性,常带血,结痂于鼻孔周围,引起呼吸困难。鼻黏膜和鼻镜糜烂出血。有时蹄冠、蹄叶发生炎症,触之敏感,疼痛而跛行;病羊消瘦、衰弱,个别发生便秘或腹泻,常便中带血,最终死亡。怀孕母羊感染,则分娩出的胎儿可能畸形,如脑积水、小脑发育不足、回沟过多等。某些病羊痊愈后出现被毛变粗变硬、脱落等现象。

病程6~14d。发病率达30%~40%,死亡率达2%~3%或者更高。山羊的症状与绵羊相似,但表现一般比较轻微。

四、病理变化

病死羊口腔黏膜糜烂并有深红色区,口唇、舌、齿龈、硬腭和颊部黏膜水肿、出血;有的绵羊舌发绀,故有蓝舌病之称。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黏膜以及心肌、心内外膜可见有出血点。严重病例,消化道黏膜常发生坏死和溃疡。蹄冠等部位上皮脱落但不发生水疱,蹄叶发炎并形成溃烂。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根据典型症状和病变,可以作出现场诊断,如发热、口唇肿胀、糜烂、跛行、行动强直、蹄部炎症及流行季节等。

2. 实验室诊断

对疑病羊做实验室检查加以确诊。方法是采集怀疑患病羊发热期的血液或病尸肠系膜淋巴结、脾脏,接种于易感绵羊、乳鼠或鸡胚,分离病毒。用特异性阳性血清做补体结合反应或琼脂扩散试验,以鉴定病毒。进一步以分型血清做中和试验,以确定病毒型别。也常用荧光抗体技术,检查病料中的特异性病毒颗粒。

3. 类症鉴别

羊蓝舌病通常应与口蹄疫、羊传染性脓疱等疾病进行区别。

(1)蓝舌病与口蹄疫的鉴别

口蹄疫为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牛、猪易感性强,感染发病临床症状典型而明显。蓝舌病则主要通过库蠓叮咬传播,且蓝舌病病毒不感染猪,人工接种不能使豚鼠感染。口蹄疫的糜烂性病理损害是由于水疱破溃而发生,蓝舌病虽有上皮脱落和糜烂,但不形成水疱。

(2)蓝舌病与羊传染性脓疱的鉴别

羊传染性脓疱在羊群中以幼龄羊发病率为高,患病羊口,唇、鼻端出现丘疹和水疱,破溃以后形成疣状厚痂,痂皮下为增生的肉芽组织。病羊特别是年龄较大的羊,一般不显严重的全身症状,无体温反应。采集局部病变组织进行电镜负染检查,可发现呈线团样编织构造的典型羊口疮病毒。

六、防治

1. 预防

加强海关对畜产品的检疫工作,严禁从有此病的地区和国家购买牛、羊。非疫区一旦传入本病,应立即采取坚决措施,捕杀发病羊和与其接触过的所有易感动物,并彻底进行消毒处理。在疫区每年接种疫苗是防止本病的可靠方法。目前国外有鸡胚化弱毒疫苗和牛胎肾细胞致弱的组织苗,对绵羊有较好的免疫力。

2. 治疗

对患病动物要精心护理,严格避免烈日风雨,给以易消化的饲料每天用温和的消毒水冲洗口腔和蹄部。先用食醋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口腔,然后再使用1%~3%硫酸铜或1%~2%的明矾及碘甘油涂拭糜烂面。也可使用中药冰硼散外敷患部治疗。蹄部病患可先使用3%的来苏尔冲洗,再用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涂拭后以绷带包扎。对严重病例结合强心、补液。药物对本病毒无杀灭作用,但采取对症与加强护理相结合疗法,对加速病羊的康复、防止继发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预防继发感染可用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必要时患病动物和分离出病毒呈阳性的动物应予以捕杀。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蓝舌病是由引起的、以 为传播媒介的主发于绵羊的一种 传染病。

2.蓝舌病主要以 ,口腔黏膜、鼻黏膜以及消化道黏膜等发生严重的炎症为特征。

二、简答

1.简述蓝舌病与口蹄疫的鉴别诊断要点。

2.简述蓝舌病的防控及治疗方法。

任务四 羊炭疽

基本概念

炭疽是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羊多呈最急性,突然发病,眩晕,可视黏膜发绀,天然孔出血。

教学重点

掌握炭疽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炭疽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炭疽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炭疽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炭疽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炭疽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病原为炭疽杆菌。炭疽杆菌是一种粗而长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不运动。分类属芽孢杆菌科,芽孢杆菌属。本菌在形态上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在病料内,常单个散在,或几个菌体相连呈短链条排列,菌体周围绕以肥厚的荚膜,整个菌体宛如竹节状,但不形成芽孢;在人工培养物内或自然界中,菌体呈长链状排列,两菌接触端如刀切状,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芽孢,位于菌体中央;芽孢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10年之久,煮沸需15~25min才能杀死,临床上常用20%的漂白粉、0.5%的过氯乙酸和1%的氢氧化钠作为消毒剂。

二、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及人对该病都有易感性,羊的易感性高。病羊是主要传染源,濒死病羊体内及其排泄物中常有大量菌体;若尸体处理不当,炭疽杆菌形成芽孢并污染土壤、水、牧地,则成为长久的疫源地。羊吃了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而感染,也可经呼吸道和血吸虫昆虫叮咬而感染。本病多发于夏季,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

多为最急性,突然发病。病羊昏迷,眩晕,摇摆,倒地,呼吸困难,结膜发绀,全身战栗,磨牙,口、鼻流出血色泡沫,肛门、阴门流出血液,且不易凝固,数分钟即可死亡。在病情缓和时,羊兴奋不安,行走摇摆,呼吸加快,心跳加速,黏膜发绀,后期全身痉挛,天然孔出血,数小时内即可死亡。

四、病理变化

死后外观尸体迅速腐败而极度膨胀,天然孔流血,血液呈酱油色煤焦油样,凝固不良,可视黏膜发绀或有点状出血,尸僵不全。脾脏明显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呈现出血性胶样浸润。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依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可疑炭疽的病羊禁止剖检,病羊生前采取静脉血液(耳静脉),死羊可从末梢血管采血涂片。必要时可做局部解剖,采取小块脾脏,然后将切口用0.2%L汞或5%石炭酸浸透的棉花或纱布塞好。涂片用瑞氏染液或美蓝染液染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发现带有荚膜的单个、成双或短链的粗大杆菌即可确诊。有条件时可进行细菌分离和阿斯科利环状沉淀试验。

3. 鉴别诊断

羊炭疽和羊快疫、羊肠毒血症、羊猝狙、羊黑疫在临床症状上相似,都是突然发病,病程短促,很快死亡,应注意鉴别诊断。其中羊快疫用病羊肝被膜触片,美蓝染色,镜检可发现无关节长链状的腐败梭菌。羊肠毒血症在病羊肾脏等实质器官内可见D型魏氏梭菌,在肠内容物中能检出魏氏梭菌ɛ毒素。羊猝狙用病羊体腔渗出液和脾脏抹片,可见C型魏氏梭菌,从小肠内容物中能检出魏氏梭菌p毒素。羊黑疫用病羊肝坏死灶涂片,可见两端钝圆、粗大的B型诺维梭菌。

六、防治

1. 预防

对经常发生炭疽及受威胁地区的羊,每年用无毒炭疽芽孢苗(仅用于绵羊,皮下接种0.15mL)或第二号炭疽芽孢苗(绵羊、山羊均可,皮下接种1mL)作预防注射。当有炭疽病发生时,要及时隔离病羊,对污染的羊舍、地面及用具要立即用10%热火碱水或20%漂白粉溶液喷洒消毒,每隔1h一次,连续3次。对同群的未发病羊,使用青霉素连续注射3d,有预防作用。

2. 治疗

由于病羊呈最急性经过,往往来不及治疗。病程稍缓的羊,必须在严格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初期可使用抗炭疽血清,每次40~80mL,静脉或皮下注射。第1次注射剂量应适当加大,经12h后再注射1次。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常用,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5万单位,每隔8h肌肉注射1次。实践证明,抗炭疽血清与青霉素合用效果更好。

评估考核

一、名词解释

1.炭疽病

2.炭疽痈

二、填空

1.炭疽是由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 传染病。以 出血、血液呈煤焦油样凝固不良、皮下及浆膜下结缔组织、脾脏显著 为主要病变特征。

2.炭疽杆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但 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数160℃干热灭菌需才能破坏芽胞,但芽胞对 等药物敏感。

三、选择

1.我国将炭疽病列为( )病。

A.一类

B.二类

C.三类

D.其他类

2.炭疽尸体严禁剖检是因为在有氧条件下炭疽杆菌易形成( )。

A.荚膜

B.芽孢

C.鞭毛

D.菌毛

四、简答

1.简述炭疽病诊断要点及方法。

2.如何预防炭疽病的发生?

任务五 破伤风

基本概念

破伤风又称“锁口风”、“强直症”,是由破伤风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创伤性,人、畜共患的中毒性传染病。临诊上以患羊骨骼肌持续性痉挛和对外界刺激反射兴奋性增高为特征。

教学重点

掌握破伤风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破伤风的主要原因。

◆熟悉破伤风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破伤风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破伤风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破伤风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病原为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分类上属芽孢杆菌属,为细长的杆菌,多单个存在,能形成芽孢,位于菌体的一端,似鼓槌状,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荚膜。幼龄培养物革兰氏染色阳性,培养48h后常呈阴性反应。

破伤风梭菌产生破伤风痉挛毒素、溶血毒素及非痉挛性毒素,其中破伤风痉挛毒素引起该病特征性症状和刺激保护性抗体的产生。溶血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坏死,为该菌生长繁殖创造条件。非痉挛毒素对神经末梢有麻痹作用。

破伤风梭菌繁殖体的抵抗力与一般非芽孢菌相似,但芽孢抵抗力甚强,耐热,在土壤中可存活几十年;10%碘酊、10%漂白粉及30%双氧水能很快将其杀死。本菌对青霉素敏感,磺胺药次之,链霉素无效。

二、流行特点

该病的病原破伤风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羊经创伤感染破伤风梭菌后,如果创口内具备缺氧条件,病原在刨口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病。常见于外伤、阉割和脐部感染。临床病例往往找不出创伤,这种情况可能是在破伤风潜伏期中创伤已经愈合,也可能是经胃肠黏膜的损伤而感染。该病以散发形式出现。

三、临床症状

病初症状不明显,只表现起卧困难,精神呆滞。随着病情的发展,四肢逐渐强直,运步困难,头颈伸直,角弓反张,肋骨突出,牙关紧闭、流涎、尾直,常有轻度腹胀,先腹泻后便秘。体温一般正常,仅在临死前体温上升至42℃以上,死亡率很高。

四、诊断

1. 现场诊断

根据病羊的创伤史和典型的全身强直症状,不难确诊。

2. 实验室诊断

必要时,可从创伤感染部位取材,进行细菌分离和鉴定,结合动物试验进行诊断。

五、防治

1. 预防

在发生外伤、阉割或处理羔羊脐带时,应及时用2%~5%的碘酊严格消毒。

2. 治疗

将病羊置于僻静、较暗的厩舍内,避免惊动。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充分的饮水。对伤口要及时扩创,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坏死组织,可用3%的过氧化氢(双氧水)、1%的高锰酸钾或5%~10%的碘酊进行消毒处理。病初可先静脉注射4%的乌洛托品5~10mL,再用破伤风抗毒素5万~10万单位静脉或肌肉注射,以中和毒素。为了缓解肌肉痉挛,可使用氯丙嗪以每千克体重0.002mg的剂量,或用25%的硫酸镁注射液10~20mL肌肉注射。并配合5%的碳酸氢钠100mL静注。当牙关紧闭、开口困难时,可用2%的普鲁卡因5mL和0.1%的肾上腺素0.1~1.0mL混合注入两侧咬肌。如不能采食,可进行补液、补糖。当发生便秘时,可用温水灌肠或投服盐类泻剂。

配合中药治疗能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可应用“防风散”,即防风8g,天麻5g,羌活8g,天南星7g,炒僵蚕7g,清半夏4g,川芎4g,炒蝉蜕7g,水煎2次,将药液混在一起,待温加黄酒50g,胃管投服,连服3剂,隔天1次。上述方剂可适当加减,当伤在头部,重用白芷;伤在四肢,加独活5g。瞬膜外露严重者,重用防风、蝉蜕;流涎量多者,重用僵蚕、半夏;牙关紧闭者加蜈蚣1~2条、乌蛇3~6g、细辛1~2g。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破伤风又称“ ”、“ ”,是由 引起的一种 ,人、畜共患的中毒性传染病。

2.破伤风以患羊骨骼肌 和对 兴奋性增高。

3.破伤风梭菌芽孢抵抗力甚强,耐,在土壤中可存活 年。

二、简答

1.简述破伤风病诊断要点及方法。

2.如何预防破伤风病的发生?

任务六 羊布氏杆菌病

基本概念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本病分布很广,不仅感染各种家畜,而且易传染给人。

教学重点

布氏杆菌病的概念及特征、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布氏杆菌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布氏杆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布氏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布氏杆菌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布氏杆菌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布氏杆菌是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分类上为布氏杆菌属。本属细菌为非抗酸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呈球杆状。组织涂片或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且可见于细胞内,培养物中多单个排列。布氏杆菌在土壤、水中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一般消毒药能很快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本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对本病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主要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

三、临床症状

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发生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多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

四、病理变化

剖检常见的病变是胎衣部分或全部呈黄色胶样浸润,其中有部分覆有纤维蛋白和脓液,胎衣增厚并有出血点。流产胎儿主要为败血症病变,浆膜黏膜有出血点、出血斑,皮下和肌肉间发生浆液性浸润,脾脏和淋巴肿大,肝脏中出现坏死灶。公羊可发生化脓性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睾丸肿大,后期睾丸萎缩。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产胎儿、胎衣的病例损害,胎衣滞留以及不育等都有助于布氏杆菌的诊断,但确诊只有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得出结果。

2. 实验室诊断

布氏杆菌的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除流产材料的细菌学检查外,以平板凝集反应简便易行。绵羊和山羊的大群检疫也可用血清平板凝集试验和变态反应检查。

六、防治

1. 预防

在未感染羊群中,控制本病传入的最好办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羊或补充羊群时,要严格执行检疫。即将羊隔离饲养两个月,同时进行布氏杆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学检查阴性者,才可以与原有羊接触。清净的羊群,还应定期检疫(至少1年1次),一经发现,应立即淘汰。

2. 控制

本病无治疗价值,一般不予治疗。发病后的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评估考核

一、名词解释

布氏杆菌病

二、填空

1.布氏杆菌病是 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 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 和公羊发生 特征。

2.布氏杆菌病可以通过 散布本病。

三、选择

1.兽医人员的职业病的病原是( )。

A.结核杆菌

B.布氏杆菌

C.沙门氏

D.大肠杆菌

2.母羊得布氏杆菌病主要表现( )。

A.过敏

B.中毒

C.流产

D.发热

四、简答

1.简述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2.当发生布氏杆菌病时,应如何进行防控?

任务七 羔羊大肠杆菌病

基本概念

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呈现剧烈的下痢和败血症。病羊常排出白色稀粪,所以又称“羔羊白痢”。

教学重点

羔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羔羊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羔羊大肠杆菌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羔羊大肠杆菌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将其加热至50℃,持续30min后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

二、流行特点

多发生于数日龄至6周龄以内的羔羊,有些地方6~8月龄的羔羊也可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病的发生与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圈潮湿、污秽有关。冬春舍饲期间多发,而放牧季节则很少发病。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2d,分为败血型和下痢型两种类型。

1. 败血型

多发生于2~6周龄羔羊。病羊体温41~42℃,精神沉郁,迅速虚脱,有轻微的腹泻或不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也有的病例出现关节炎,多于病后4~12h死亡。

2. 下痢型

多发生于2~8日龄新生羔。病初体温略高,出现腹泻后体温下降,粪便呈半液状,带有气泡,具有恶臭;起初呈淡黄色,继之变为淡灰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羔羊表现腹痛,虚弱,严重脱水,不能起立。如不及时治疗,可于24~36h死亡,病死率为15%~17%。

四、病理变化

败血型羊,剖检胸、腹腔和心包,见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样物;关节肿大,内含浑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许多小出血点。下痢型羊,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胃内乳凝块发酵,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或充血。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主要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进行诊断。在分析这些资料时,必须注意发病季节、年龄及死亡率。

2. 实验室诊断

采取内脏组织、血液或肠内容物,用麦康凯或其他鉴别培养基划线分离,挑取可疑菌落转种三糖铁培养基培养后,反应符合大肠杆菌者,纯培养后进行生化鉴定和血清学鉴定,以确定血清型。有条件时可进行黏着素抗原检查和肠毒素检查。

3. 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B型魏氏梭菌引起的出生羔羊下痢(羔羊痢疾)相区别。本病如能分离出纯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六、防治

1. 预防

加强孕羊的饲养管理,确保新生羔的健壮,抗病力强。改善羊舍的环境卫生,做到定期消毒,尤其是分娩前后对羊舍应彻底消毒1~2次。注意幼羊的保暖,尽早让羔羊吃到足够的初乳。对污染的环境、用具,可用3%~5%来苏尔液消毒。

2. 治疗

大肠杆菌对氯霉素、土霉素、新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均具敏感性。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对症治疗。氯霉素以每公斤体重0.01~0.03g剂量,每天注射2次或每天每公斤体重口服0.055~0.11g剂量,分2~3次灌服;土霉素粉,以每天每公斤体重30~50mg剂量,分2~3次口服;磺胺脒,第1次1g,咽后每隔6h内服0.5g;呋喃唑酮(痢特灵),每次0.03g,每天2~3次内服,连用2~5d。对新生羔羊可同时加胃蛋白酶0.2~0.3g内服;心脏衰弱者可注射强心剂,脱水严重者可适当补充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必要时还可加入碳酸氢钠或乳酸钠,以防止全身酸中毒;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羊,可内服水合氯醛0.1~0.2g(加水内服)。

中药治疗用大蒜酊(大蒜100g,95%酒精100mL,浸泡15d,过滤即成)2~3mL,加水一次灌服,每天2次,连用数天。白头翁、秦皮、黄连、炒神曲、炒山楂各15g,当归、木香、杭芍各20g,车前子、黄柏各30g,加水500mL,煎至100mL。每次3~5mL,灌服,每天2次,连用数天。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羔羊大肠杆菌病是由 引起的羔羊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呈现剧烈的

2.羔羊大肠杆菌病时,病羊常排出 ,所以又称“ ”。

3.羔羊大肠杆菌病潜伏期 天,分为 两种类型。

二、简答

1.简述羔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2.羔羊大肠杆菌病应如何进行防治?

任务八 结核病

基本概念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

教学重点

结核病的特征、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结核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结核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结核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结核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结核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3种类型,即牛型、人型和禽型结核杆菌。本菌不产生芽孢和荚膜,也不能运动,伪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的方法为iehl-Neelsen抗酸染色法。

结核杆菌因含有丰富的脂类,故在外界环境中身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强,对热抵抗力差,60℃下30min即死亡,在水中可存活5个月,在土壤中可存活7个月,常用消毒药约经4h方可杀死,而在70°酒精或10%漂白粉中很快死亡。碘化物消毒效果甚佳,但无机酸、有机酸、碱性药物和季胺盐类等对结核杆菌的消毒是无效的。

二、流行特点

本病可侵害多种动物,在家畜中牛最易感染,特别是奶牛,其次是黄牛、牦牛、水牛,猪和家禽亦可患病,羊极少发病。单蹄动物罕见。

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严重病羊或其他病畜的痰液、粪尿、奶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及体表溃疡分泌物中都含有结核杆菌。健康羊吃喝了被细菌感染的饲料和饮水,或者吸入了含有细菌的空气,即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受到感染。

三、临床症状

由于品种不同,表现症状也不同。

1. 奶山羊结核

症状与牛相似。轻度病羊没有临床症状,病重时食欲减弱,全身消瘦,皮毛干燥,精神不振。常排出黄色稠鼻涕,甚至含有血丝,呼吸带痰音(呼噜作响),发生湿性咳嗽,肺部听诊有显著啰音。有的病羊臂部或腕关节发生慢性浮肿。乳上淋巴结发硬、肿大,乳房有结节状溃疡。

每当饲养管理不良时,即见食欲减退,迅速消瘦,奶量亦随之下降。尤其是在夏天炎热的时候,最容易引起体温波动,症状也随之加剧。

病的后期表现为贫血,呼吸带有臭味,磨牙,喜吃土,常因痰咳不出而高声叫唤。体温上升达40~41℃,死前2d左右下降。贫血严重时,乳房皮肤淡黄,粪球变为淡黄褐色,最后消化器官衰竭而死亡,死前高声惨叫。

2. 绵羊结核

因为此病为慢性病,故生前只能发现病羊消瘦和衰弱,并无咳嗽症状。

四、病理变化

肺脏的表面有粟粒大、枣子大至胡桃大的淡黄色脓肿,周围呈紫红色,最大直径达3cm,深度达4cm,压之柔软,切开时见充满豆渣样的内容物。常见肺脏表面有小米、大米以及花生米大的黄色及白色结节聚集成片,切时发出摩擦声,内含稀稠不等的脓液或钙质。肺脏切面的深部亦有界限性脓肿。有的全肺脏表面密布粟粒羊的硬结节。喉头和气管黏膜有溃疡。支气管及小支气管充有不同量的白色泡沫。纵膈淋巴结肿大而发硬,前后连成一长条,内含黏稠脓液。肋膜常有大片发炎,尤其与肺部严重病变区接触之处更为明显,发炎区域有胶样渗出物附着,发炎区之肋骨间有炎性结节,可见胸水呈淡红色,量增多。心包膜内夹有粟粒大到枣子的结节,内含豆渣样的内容物。

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肿,或者聚集成片的小结节。此等小结节或豆渣样内容物,或硬如沙粒(因钙化),切时发出摩擦声。

乳上淋巴结肿胀,内含豆渣样内容物,比肺中的脓稠,稍带灰色。

五、诊断

当羊发生不明原因的渐进性消瘦、咳嗽、肺部异常、慢性乳腺炎、顽固性下痢、体表淋巴结慢性肿胀等,可作为疑似本病的依据。但仅根据临床症状很难确诊。羊死后可根据异性结核病变,不难作出诊断,必要时进行微生物学试验。

六、防治

1. 预防

①将阳性反应的羊严格隔离,禁止与健康羊群发生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例如放牧时应避免走同一牧道及利用同一牧场。

②病羊所生产的羔羊,立刻用3%克的辽林或1%的来苏尔溶液洗涤消毒,运往羔羊舍,用健康羊奶进行人工哺乳,禁止哺吮病羊奶。

③病羊奶必须用巴氏灭菌法消毒后(最好煮沸)方可出售;禁止将生奶出售或运往健康羊场进行消毒。最好将病奶全部做成炼乳。

④如果病羊为数不多,可以全部宰杀,以免增加管理上的麻烦及威胁健康羊群。

⑤如果增添新羊,必须先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反应的方可引进。

2. 治疗

对于有价值的奶羊和优良品种的绵羊,可以采用链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对氨基水杨酸钠或盐酸黄连素治疗轻型病例。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病例,不必治疗,应该坚决捕杀,以防后患。

评估考核

一、名词解释

结核病

二、填空

1.结核病是由引起的人畜和禽类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和 结节病变。

2.结核杆菌敏感的常用抗生素有

三、选择

1.抗酸性染色法使结核杆菌菌体着色为( )。

A.红色

B.蓝色

C.黄色

2.结核菌素注射选择( )注射。

A.肌肉

B.皮下

C.皮内

四、简答

1.羊结核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2.羊结核杆菌病的防控。

任务九 羊快疫

基本概念

羊快疫由腐败梭菌经消化道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绵羊,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它以真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

教学重点

羊快疫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快疫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快疫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快疫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快疫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羊快疫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腐败梭菌是革兰氏阳性的厌气大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本菌在体内外均能产生芽孢,不形成荚膜,可产生多种外毒素。病羊血液或脏器涂片,可见单个或2~5个菌体相连的粗大杆菌,有时呈无关节的长丝状,在肝被膜触片中更易发现,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行特点

绵羊对羊快疫最易感。发病羊的营养在中等以上,年龄多在6~18个月。一般经消化道感染(腐败梭菌如经伤口感染则引起各种家畜的恶性水肿)。

三、临床症状

患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即突然死亡。有的病羊离群独处,卧地,不愿走动;强迫行走时表现虚弱、运动失调,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口流带血泡沫,多于数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病程极为短促。

四、病理变化

病死羊尸体迅速腐烂、膨胀。解剖可视黏膜充血,呈暗紫色。体腔多有积液。特征性表现为真胃出血性炎症,胃底部及幽门部黏膜可见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及坏死区,黏膜下发生水肿。肠道内充满气体,常有充血、出血、坏死或溃疡。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出血。胆囊多肿胀。

五、诊断

生前诊断比较困难,死后应注意检查真胃变化。确诊需要进行微生物学检查。

1. 实验室诊断

病死羊肝脏被膜触片,用瑞氏或美蓝染色液染片镜检,除见到两端钝圆、单个或短链状的粗大菌体外,还可观察道无关节的长丝状菌体链。其他脏器组织中也可发现病原。做动物试验,将病料制成悬液,肌肉注射豚鼠或小鼠,实验动物多于24h内死亡。死亡后立即采集脏器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极易获得纯培养。制片镜检也可发现腐败梭菌无关节长丝状的特征表现。

2. 类症鉴别

诊断要注意与类似病症羊肠毒血症、羊黑和羊炭疽的区别。

羊快疫发病季节常为秋、冬和早春;而羊肠毒血症多在春夏之交强青时和秋季菜籽成熟时发生。羊快疫有明显的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而患羊肠毒血症仅见轻微病损。羊快疫肝脏被膜触片多见无关节长丝状的腐败梭菌;患羊肠毒血症的血液及脏器中可检查出D型魏氏梭菌。羊黑疫的发生常与肝片吸虫病的流行有关,其真胃损害轻微。患羊黑疫时,肝脏多见坏死灶,涂片检查,可见到两端钝圆、粗大的诺维梭菌。羊快疫和羊炭疽,可用病料组织进行炭疽阿斯科利沉淀反应区别诊断。

六、防治

1. 预防

在该病的常发区,每年应定期注射有关预防羊快疫的单苗或混合苗。当本病发生严重时,应及时转移放牧地。对所有尚未发病羊加强饲料管理,防止受寒,避免羊采食冰冻饲料。同时可使用羊梭菌病三联苗、四联苗和五联苗进行紧急接种。

2. 治疗

由于病程短促,常常来不及治疗。对病程稍长的病羊,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剂量每次80万~160万单位,每天2次;也可给病羊内服10%~20%的石灰乳,每次50~100mL,连服1~2次。在使用上述抗菌药物的同时应及时配合强心、输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快疫由 感染引起,主要发生于 ,以炎症为特征。

2.羊快疫诊断可在 触片中发现病原。

二、简答

1.简述羊快疫的临床症状。

2.羊发生羊快疫时如何诊断确诊?

任务十 羊肠毒血症

基本概念

羊肠毒血症是魏氏梭菌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发病急、死亡快、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

教学重点

羊肠毒血症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肠毒血症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肠毒血症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肠毒血症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肠毒血症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羊肠毒血症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魏氏杆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革兰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本菌可产生多种外霉素,依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羊猝疽由D型魏氏杆菌所引起。一般消毒药均易杀死本菌的繁殖体,但芽孢抵抗力较强,在95℃下需2.5h方可杀死。

二、流行特点

发病以绵羊为多,山羊较少。通常以2~12月龄、膘情较好的羊为主。魏氏梭菌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通常羊采食被芽孢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芽孢随之进入消化道,一般情况并不引起发病。当饲料突然改变,特别是从吃干草改为采食大量谷类或青嫩多汁和富含蛋白质的草料之后,导致羊的抵抗力下降和消化功能紊乱。D型魏氏梭菌在肠道迅速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素症,发生休克而死亡。

本病的发生常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牧区以春秋之交抢青时和秋季牧草结籽后的一段时间发病为多;农区则多见于收割抢在季节或采食大量富含蛋白质饲料时。一般呈散发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很短,多为突然发病,很少见到临诊症状,往往出现临诊症状后便很快死亡。

症状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抽搐为特征,另一类以昏迷和静静死去为特征。前者在倒毙前,四肢出现强烈的划动、肌肉震颤,眼球转动,磨牙、口水过多,随后头颈显著抽缩,往往死于2~4h之内;后者病程不太急,其早期症状为步态不稳、后卧倒,并没有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咯咯”作响,继而昏迷,角膜反射消失;有的病羊发生腹泻,通常在3~4h内静静地死去。

四、病理变化

腹腔和心包积液。心脏扩张,心肌松软,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肺呈紫红色,切面有血液流出。肝脏肿大,呈灰褐色半熟状,质地脆弱,被膜下有点状或带状溢血。胆囊肿大。特征病变是肠道,尤其是小肠黏膜充血、出血,重病者整个肠段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故对此有“血肠子病”一说。幼龄羊一侧或两侧肾脏软化,肾脏软化如稀泥样。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急性淋巴结炎,切面湿润,髓质部分黑褐色。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散发、突发、死亡快、多发生于雨季和青草生长旺盛季),结合剖检病变及急性病例尿中含糖量明显增加,可作出现场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取小肠粪便,用2倍生理盐水稀释后,以4000转/分的速率离心30min,取上清液给4只小老鼠尾静脉注射,剂量分别为0.05mL/2只和0.1mL/2只,结果小鼠在4min内全部死亡。

病羊的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和肠淋巴进行组织触片,用革兰氏及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具有荚膜的粗大杆菌,呈单个或两两相连排列,菌体与常见产气荚膜杆菌一致。

病羊肝脏、脾脏、肾脏、心脏和肠淋巴组织接种在厌气肉肝汤中培养24h,长出丰茂、产气旺盛、肉汤浑浊一致的生长物,涂片镜检可见一致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两端钝圆,两侧平直或弯曲,呈单个或两两相连。

在兔血、牛血琼脂平板上,37℃下24h培养,呈β溶血,溶血直径2mm;培养24h后菌落多为圆形、光滑、隆起,边缘整齐,淡灰色;培养72h后菌落边缘略不整齐,表面幼辐射条纹,所谓“勋章样”。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18h后,牛奶凝固、产气,出现暴烈,发酵;能利用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果糖,水杨酸、甘露醇,产生硫化氢,靛基质和V-P试验为阴性,甲基红试验为阳性,尿素试验为阴性。

也可将肝脏、脾脏、淋巴结等病料组织做成悬液,给家兔腹腔注射,则家兔于一天内死亡,取材料染色检查,可发现病原典型特征。

3. 类症鉴别

诊断时注意以下几种羊病的鉴别。

(1)炭疽

炭疽可至各种年龄羊发病,临床诊断有明显的体温变化,黏膜呈蓝紫色,死后尸僵不全,天然孔流血,脾脏高度肿大,细菌学检查,可发现具有荚膜的炭疽杆菌。

(2)巴氏杆菌

巴氏杆菌病病程多在一天以上,临床表现有体温升高、皮下组织出血性胶样润湿,后期呈现肺炎症状,病料涂片可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巴氏杆菌。

(3)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病多发于6周龄以内的小羊,肾脏表面多呈青紫色,但不软化,各脏器内可培养出大肠杆菌。

六、防治

1. 预防

农、牧区春夏之际,应尽量减少抢青、抢茬,秋季避免过食结籽饲草和蔬菜等多汁饲料。当羊群出现本病时要立即搬圈,转移到高燥的地方放牧。在常发地区应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二联、四联或五联菌苗。

2. 治疗

对病程较缓慢的病羊,可使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羊80~160万单位,每天2次;内服磺胺脒8~12g,第1天1次灌服,第2天分2次灌服;也可灌服10%石灰水,大羊200mL,小羊50~80mL,连服1~2次。此外,应结合强心、补液、镇静等对症治疗,有时尚能治愈少数病羊。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肠毒血症是 产生毒素所引起的绵羊急性传染病。该病以 ,死后肾脏 为特征。

2.羊肠毒血症重病者整个肠段壁呈 ,故对此有“ 病”一说。

二、简答

1.简述羊肠毒血症的临床症状。

2.羊发生羊肠毒血症应如何诊断?

任务十一 羊猝疽

基本概念

羊猝疽是由C型魏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毒血症,临床上以急性死亡、腹膜炎和溃疡性肠炎为特征。

教学重点

羊猝疽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猝疽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猝疽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猝疽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猝疽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羊猝疽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魏氏杆菌又称“产气荚膜杆菌”,分类上属于梭菌属。革兰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本菌可产生多种外霉素,依据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可将魏氏梭菌分为A、B、C、D、E 5个毒素型。羊猝疽由C型魏氏杆菌所引起。

二、流行特点

发生于成年绵羊,以1~2岁的绵羊发病较多,常流行于低洼、潮湿地区和冬春季节,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呈地方性流行。

三、临床症状

C型魏氏杆菌随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进入羊的消化道,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内繁殖,主要产生β毒素,引起羊发病。病程短促,多未及见到症状即突然死亡。有时发现病羊掉群、卧地、表现不安,衰弱或痉挛,于数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严重充血、糜烂。

个别区段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体腔多有积液,暴露于空气易形成纤维素絮块。

浆膜上有小点出血。死后8h,骨骼肌肉间积聚有血样液体,肌肉出血,有气性裂孔,这种变化与黑腿病的病变十分相似。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采集体腔渗出液、脾脏等病料进行细菌学检查;取小肠内容物进行毒素检查以确定菌型。

3. 类症鉴别

应与羊快疫等其他梭菌性疾病、炭疽、巴氏杆菌等类似疾病相鉴别。主要通过病原学的检查和毒素检测进行区别。

六、防治

预防和治疗同羊肠毒血症。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猝疽是由 引起的一种,临床上以 为特征。

2.羊猝疽主要经 感染,呈性流行。

3.羊猝疽剖检,可见 和黏膜严重充血、糜烂。

二、简答

1.简述羊猝疽的临床症状。

2.羊发生羊猝疽应如何确诊?

任务十二 羔羊痢疾

基本概念

羔羊痢疾是初生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

教学重点

羔羊痢疾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羔羊痢疾的主要原因。

◆熟悉羔羊痢疾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羔羊痢疾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羔羊痢疾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羔羊痢疾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羔羊痢疾由B型魏氏梭菌所引起。该菌为革兰氏阳性厌氧性杆菌,在动物体内形成荚膜,能产生芽孢,一般消毒剂可杀死其繁殖体。

二、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在7月龄以内的羔羊,尤其2~5日龄羔羊发病为多。羔羊生后数日,B型魏氏梭菌可通过吮乳、羊粪或饲养人员手指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脐带或创伤感染。在不良因素的作用下,病菌在小肠大量繁殖,产生霉素(主要为β毒素),引起发病。羔羊痢疾的促发因素主要有:母羊怀孕期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骤变,寒冷袭来,特别是大风雪后,羔羊受冻;哺乳不当,饥饱不均。本病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特别是草质差的年份或气候多变的月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三、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1~2d。病初羔羊精神委顿,低头弓背,不想吃奶;不久即下痢,粪便恶臭,有的稠如面糊,有的稀薄如水,颜色黄绿、黄白甚至灰白,部分羔羊后期粪便带血,或为血便。羔羊虚弱,卧地不起,常于1~2d内死亡。个别羔羊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也有可能粪便带血或成血便),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最终昏迷。体温降至常温以下,多在数小时或十几小时内死亡。

四、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尾部污染有稀粪。胃内有未消化的乳凝块;小肠尤其回肠黏膜充血发红,常可见直径1~2mm的溃疡病灶,溃疡灶周围有一充血、出血带环绕;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间或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可见有出血点;肺脏常有充血区或瘀斑。

五、诊断

1. 现场诊断

在常发地区,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

生前可采集粪便,死后常采集肝脏、脾脏以及小肠内容物等作为病料。

(2)染色镜检

病料染色检查,可于肠道内发现大量有荚膜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同时于肝脏、脾脏等脏器也可检出魏氏梭菌。

(3)分离培养

本菌虽为专性厌氧菌,但厌氧条件不苛刻,较易培养。常用厌气肉肝汤和鲜血琼脂进行培养。纯分离物进行生化试验以便鉴定。

(4)毒素检查

利用小肠内容物滤液接种小鼠或豚鼠进行毒素检查和中和试验,以确定毒素的存在和菌型。

3. 类症鉴别

羔羊梭菌性痢疾与沙门菌病、大肠杆菌病等类似疾病相区别。

(1)羔羊梭菌性痢疾与沙门菌病的鉴别

由沙门引起的初生羔羊下痢,粪便也可夹杂有血液,剖检可见真胃和肠黏膜潮红并有出血点,从心血、肝脏、脾脏和脑可分离到沙门氏菌。

(2)羔羊梭菌性痢疾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

由大肠杆菌引起的羔羊下痢,由魏氏梭菌免疫血清预防无效,而用大肠杆菌免疫血清则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在羔羊濒死或刚死时采集病料进行细菌检查,分离出纯培养的致病菌株具有诊断意义。

六、防治

1. 预防

对孕母羊做到产前抓膘增强体质,产后保暖,防止受凉。合理哺乳,避免饥饱不均。做好圈舍及用具的消毒工作。一旦发病应随时隔离羔羊。对未发病羊要及时转圈饲养。在常发疫点可采取药物预防。羔羊出生后12h内,灌服土霉素0.12~0.15g,每天一次,连服3天。每年秋季及时注射羊厌气五联苗,必要时可于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

2. 治疗

可选用如下方法治疗:土霉素0.2~0.3g、胃蛋白酶0.2~0.3g,加水灌服,每天两次;磺胺胍0.5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碳酸钠0.2g或福尔马林的6%硫酸镁溶液30~60mL,6~8h后再灌服l%高锰酸钾溶液10~20mL,每天两次。再使用青霉素、链霉素各20万单位混合肌肉注射,每天两次,连用5d。在使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要适当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如强心、补液、镇静,食欲不好者可灌服人工胃液(胃蛋白酶10g,浓盐酸5mL,水1L)10mL或番木别酊0.5mL,每天1次。

可配合中药疗法,对已下痢的羔羊,可服用加减乌梅汤:乌梅(去核)、炒黄连、黄芩、郁金、炙甘草、猪芩各10g,诃子肉、焦山楂、神曲各12g,泽泻8g,干柿饼(切碎)1个,以上药研碎,加水400mL,煎至150mL,加红糖50g为引,1次灌服。或服加味白头翁汤:白头翁10g、黄连10g、秦皮12g、生山药30g、山萸肉12g、诃子肉10g、茯苓10g、白术15g。白芍10g、干姜5g、甘草6g,将上述药水煎2次,每次煎汤300mL,混合后每个羔羊灌服10mL,每天2次。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羔羊痢疾是初生羊的一种急性 症,以 和小肠发生为特征。

2.羔羊痢疾由 所引起。发病时采集病料,生前可采集,死后常采集 以及 等作为病料。

二、简答

1.简述羔羊痢疾的临床症状。

2.羊发生羔羊痢疾应如何确诊?

任务十三 肝片吸虫病

基本概念

羊片形吸虫病俗称肝蛭虫病,由肝片形吸虫及大片形吸虫在肝胆管内寄生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发全身中毒现象及营养障碍等症状的疾病。病羊大批死亡;慢性和急性症状的患畜因消瘦而使体重和毛、乳产量显著下降,肝脏因病变而必须废弃。本病通过饲草或饮水中的囊蚴经口感染。除牛羊感染外,亦感染猪、兔、马等动物,亦可感染人,是一种人畜共患病。

教学重点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肝片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肝片吸虫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羊肝片吸虫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肝片吸虫外观呈扁平叶状,体长20~35mm、宽5~13mm。自胆管内取出的鲜活虫体呈棕红色,固定后为灰白色。虫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头锥。头锥后方扩展变宽,形成肩部,肩部以后逐渐变窄。体表生有许多小刺。口吸盘位于头锥的前端;腹吸盘在肩部水平线中部。生殖孔开口于腹吸盘前方。虫卵呈椭圆形,黄褐色;长120~150μm、宽70~80μm;前端较窄,有一不明显的卵盖,后端较钝。

二、生活史

肝片吸虫的成虫寄生于羊及其他宿主的胆管内,产出的虫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并与粪便一同排出体外。虫卵在适宜的温度(15~30℃)和充足的氧气、水分及光照条件下,经10~25d孵化出毛蚴在水中游动,只能生存1~2昼夜,其生活期间如遇中间宿主-各种锥实螺(小土蜗、截口土蜗、椭圆萝卜螺及耳萝卜螺),则侵入其体内,经过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各阶段发育,最后形成大量的尾蚴自螺体逸出。尾蚴附着于水生植物上或水面上形成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即遭受感染,并移行到胆管寄生。在小肠内脱囊的童虫向胆管移行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穿过肠壁进入腹腔,经肝胞膜和肝实质到达寄生部位;二是钻入肠黏膜,进入肠静脉,经门脉循环到达肝脏,并最终移行至胆管。童虫在羊体内移行时,尤其是经腹腔和肝实质移行过程中,可造成肠壁和肝组织的损伤,引起急性肝炎、腹膜炎和内出血等。囊蚴进入羊体并在胆管内发育成虫,约需3~4个月。成虫可在宿主体内生存3~5年,但大多数虫体经1年左右可自行排出体外。大片吸虫的生活史与肝片吸虫相似。

三、流行特点

外界环境和季节对本病的流行有很大影响。常流行于河流、山川、小溪和低洼、潮湿沼泽地带。特别在多雨年份和多雨季节,由于淡水螺类剧增,本病流行严重。我国南方以9—11月份,牛、羊受感染最为严重。

四、临床症状

急性型(童虫寄生阶段)多因短期感染大量囊蚴所致。病羊初期发热,不食,精神委顿,衰弱,易疲劳、离群,肝区压痛明显,排黏液性血便,全身颤抖。红细胞及血红素显著降低,严重者多在几天内死亡。慢性型(成虫寄生阶段)主要表现消瘦,贫血,黏膜苍白黄染,食欲不振,异嗜,被毛粗乱无光,步行缓慢。在眼睑、颌下、胸腹下出现水肿,便秘与下痢常交替发生,最后可因极度衰竭死亡。

五、病理变化

剖检时,病理变化主要呈现在肝脏,其变化程度与感染虫体的数量及病程长短有关。在大量感染、急性死亡的病例中,可见到急性肝炎和大出血后的贫血现象,肝脏肿大,包膜有纤维沉积,有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腹腔中有血红色的液体,有腹膜炎病变。慢性病例主要呈现慢性增生性肝炎;在肝组织被破坏的部位出现淡白色索状瘢痕,肝实质萎缩、褪色,变硬,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表面;胆管内有磷酸钙和磷酸镁等盐类的沉积,是内膜粗糙,刀切时有“沙沙”的声音,胆管内有虫体和污浊稠厚的液体。病尸出现消瘦、贫血和水肿现象;胸膜腔及心包内蓄集有透明的液体。

六、诊断

1. 现场诊断

应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病理变化作出现场诊断。

2. 实验室诊断

有效检查方法是水洗沉淀法,即由直肠取粪便5~10g,加10~20倍清水混匀,用纱布或通过0.42~0.25mm(40~60目)筛子过滤;滤液经静置或离心沉淀,倒去上层浑浊液并加入清水混匀沉淀,反复进行2~3次,甚至上层液体清亮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体,吸取沉淀物,用显微镜观察有无虫卵。对急性病例,虫体未发育成熟,粪便检查无虫卵时,必须结合病理剖检,在肝脏和胆管中查找是否有大量幼虫生存。有免疫诊断法,如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对流电泳和间接血凝等,亦可取得较好的诊断效果。

七、防治

必须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1. 预防

应做好定期性预防驱虫、粪便管理及灭螺工作。

(1)定期驱虫

在本病流行区每年应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1~2次驱虫,一般可选择在秋末初冬进行。如进行两次驱虫,第二次可安排在翌年的春季。

(2)粪便处理

对蓄粪及时清理堆积发酵,杀死虫卵。

(3)饮水及饲草卫生

尽可能避开在有锥实螺滋生的地方放牧,以防感染囊蚴,饮用水最好使用自来水、井水或流动的河水。

(4)消灭中间宿主

肝片吸虫的中间宿主锥实螺生活在低洼阴湿地区,可结合水土改造,破坏锥实螺的生活条件,流行地区应用药物灭螺时,可选用(1∶50000)硫酸铜溶液或2.5μL/L血防-67灭螺。此外,还可辅以生物灭螺,如养鸭、鹅或其他水禽等。

2. 治疗

(1)硫双二氯酚(别丁)

剂量以每公斤体重100mg;一次口服,主要对成虫有效。

(2)硝氯盼(拜耳9015)

每公斤体重为6mg,一次口服,主要对成虫有效。

(3)丙硫苯咪唑(抗蠕敏)

剂量以每公斤体重15~30mg,一次口服,主要对成虫有效。

(4)碘硝晴酚

剂量以每公斤体重10~15mg,一次皮下注射,主要对成虫有效。

(5)双乙酰苯氧醚

剂量以每公斤体重100mg,一次口服,主要对童虫有效。

(6)溴酚磷(蛭得净)

剂量以每公斤体重12mg,一次口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

(7)三氯苯咪唑(肝蛭净)

剂量以按每公斤体重10mg,一次口服,对成虫、童虫均有效。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肝片吸虫病在 内寄生引起的慢性或急性

2.肝片吸虫病通过 经口感染。

3.实验室诊断肝片吸虫有效检查方法是

二、简答

1.肝片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2.肝片吸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任务十四 前后盘吸虫病

基本概念

前后盘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各属吸虫寄生所引起的疾病。成虫主要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的瘤胃和网胃壁上,一般危害不大,而幼虫阶段,因在发育过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可造成较严重的伤害,甚至可导致死亡。该病遍及全国各地,南方较北方更为多见。

教学重点

前后盘吸虫的生活史、临床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前后盘吸虫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前后盘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前后盘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前后盘吸虫病作出初步诊断。

◆学会前后盘吸虫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前后盘吸虫种属很多,虫体大小互有差异,有的仅长数毫米,有的则长达20余毫米;颜色可呈深红色、淡红色或乳白色;虫体在形态结构上亦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主要的共同特征为:虫体柱状呈长椭圆形、梨形或圆锥形;两个吸盘中,腹吸盘位于虫体后端,并显著大于口吸盘,因口、腹吸盘位于虫体两端,好似两个口,所以又称为双口吸虫。现列举我国常见虫种中的两种如下。

1. 鹿前后盘吸虫

新鲜虫体呈淡红色,圆锥形,稍向腹面弯曲,体长5~13mm,宽2~4mm。后吸盘较口吸盘大2.5~8.0倍。无咽,肠管分两支终于后吸盘的背侧。睾丸两个,呈椭圆形或稍分叶,前后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圆形,位于睾丸之后。卵黄腺呈颗粒状,分布于虫体两侧,从食道末端直达后吸盘。子宫弯曲,生殖孔开口于肠管分支处稍后方的腹面。虫卵椭圆形,淡灰色;长110~170μm,宽70~100μm;有卵盖,内含圆形胚细胞,卵黄细胞不充满虫卵。

2. 殖盘吸虫

虫体白色,呈圆锥形,其形态和鹿前后盘吸虫类似;长80~108mm,宽3.2~3.41mm;有肥厚的食道球,肠管略有弯曲,终止于卵巢边缘;睾丸前后排列。虫体的主要特征是有生殖吸盘环绕于生殖孔周围。虫卵长112~136μm,宽68~72μm。

二、生活史

前后盘吸虫的发育与肝片吸虫很相似,只需1个中间宿主,其中间宿主为淡水螺。前后盘吸虫的成虫在反刍动物瘤胃产卵,卵随粪一起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26~30℃),经12~13d天孵出毛蚴,进入水中,找到适宜的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发育形成胞蚴、雷蚴、子雷蚴及尾蚴,尾蚴成熟后离开中间宿主,附着在水草上形成囊蚴。羊等终末宿主吞含了附有囊蚴的水草而感染,童虫在小肠、真胃及其黏膜下组织、胆管、胆囊、大肠、腹腔液甚至肾盂中移行寄生3~8周,最终到达瘤胃内发育为成虫。

三、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夏、秋季节。其中间宿主分布广泛,几乎在沟塘、小溪、湖沼、水田中均有大量扁卷螺,在低洼潮湿地也有大量小锥实螺滋生,与本病的发生流行有直接关系。

四、临床症状

患羊主要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常有腥臭味;体温有时升高;消瘦,贫血,颌下水肿,黏膜苍白,后期可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五、病理变化

可见童虫移行造成的小肠、真胃黏膜水肿,形成出血点及发生出血性肠炎,严重时肠黏膜出现坏死和纤维素性炎症;肠内充满腥臭的稀粪;盲肠、结肠淋巴滤泡肿胀、坏死,有的形成溃疡;胆管、胆囊膨胀;在小肠、真胃及胆管和胆囊内可见数量不等的童虫。当成虫寄生时,其造成的损害轻微。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及可疑病羊进行实验室检查,发病时诊断可用粪便水洗沉淀法或直接涂片法显微镜检查虫卵;死后诊断则依据剖检的病变情况,发现相应的成虫或童虫后确诊。

七、防治措施

1. 预防

可参照片形吸虫病,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制订以定期驱虫为主的预防措施。

2. 治疗

①硫双二氯酚(别丁):羊为80~100mg,一次口服。

②氯硝柳胺:羊为90mg,一次口服。

③硝氯酚:按每公斤体重3~4mg,羊为4~5mg,一次口服。

④溴二羟苯酰苯胺:羊按每公斤体重65mg。一次口服。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前后盘吸虫病成虫主要寄生于羊等反刍动物的

2.前后盘吸虫病幼虫阶段虫体移行于 ,可造成较严重的伤害。

3.前后盘吸虫中间宿主为

二、简答

1.前后盘吸虫病的诊断要点。

2.前后盘吸虫病的治疗和预防。

任务十五 螨 病

基本概念

羊螨病是由疥螨和痒螨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螨病又叫疥癣、疥虫病、疥疮等,具有高度传染性,往往在短期内可引起羊群严重感染,危害十分严重。

教学重点

疥螨与痒螨病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螨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螨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螨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螨病进行检查诊断。

◆学会羊螨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1. 疥螨

疥螨寄生于皮肤角化层下,并不断在皮内挖凿隧道,虫体即在隧道内不断发育和繁殖。疥螨的成虫形态特征为:虫体小,长0.2~0.5mm,肉眼不易看见;虫体呈圆形,浅黄色,体表生有大量小刺;前端口器呈蹄铁形;虫体腹面前部和后部各有两对粗短的足,后两对足不突出于体后缘之外。每对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第1对足的后支条在虫体中央并成1条长杆,第3、第4对足上的后支条,在雄虫是互相连接的。雌虫第1、第2对足及雄虫第1、第2、第4对足的末端具有与不分节柄连接的钟形吸盘,无吸盘足的末端则生有长刚毛。

2. 痒螨

痒螨寄生在皮肤表面。虫体呈长圆形,较大,长0.5~0.9mm,肉眼可见。口器长,呈圆锥形。4对足细长,尤其前两对更为发达。雌虫第1、第2、第4对足和雄虫前足有细长的柄和吸盘,柄分3节。雌虫第3对足上有2根长刚毛;雄虫第4对足短且无吸盘和刚毛,尾端有两个尾突,在尾突前方腹有两个性吸盘。

二、生活史

疥螨与痒螨的全部发育过程都在宿主体上度过,包括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雄螨有1个若虫期,雌螨有2个若虫期。疥螨的发育是在羊的表皮内不断挖凿隧道,并在隧道中不断繁殖和发育,完成1个发育周期需8~22d。痒螨在皮肤表面进行繁殖和发育,完成1个发育周期需10~12d。本病的传播是由于健畜与患畜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所污染的厩舍、用具的间接接触引起感染。

该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发病时,疥螨病一般始发于皮肤柔软且毛短的部位,如嘴唇、口角、鼻面、眼圈及耳根部,以后皮肤炎症逐渐向周围蔓延;痒螨病则起始于被毛稠密和温度、湿度比较恒定的皮肤部位,如绵羊多发生于背部、臀部及尾根部,以后才向体侧蔓延。

三、流行特点

常发生于冬春舍饲季节,夏季放牧季节时症状不明显。不同年龄的羊均可发病,羔羊较为严重,尤以绵羔羊往往可能致死。传染途径多为直接接触传染,也可由中间媒介传染。

四、临床症状

该病初发时,因虫体小刺、刚毛和分泌的毒素刺激神经末梢,引起剧痒,可见病羊不断在圈墙、栏柱等处摩擦,在阴雨天气、夜间、通风不好的圈舍以及随着病情的加重,痒感表现更为剧烈;由于病羊的摩擦和啃咬,患部皮肤出现丘疹、结节、水疱,甚至脓疱,以后形成痂皮和龟裂。绵羊患疥螨病时,因病变主要局限于头部,病变皮肤有如干的石灰,故有“石灰头”之称。绵羊感染痒螨后,可见患部有大片被毛脱落。发病后,病羊因终日啃咬和摩擦患部,烦躁不安,影响正常的采食和休息,日渐消瘦,最终可极度衰竭而死亡。

五、诊断

根据羊的症状表现及疾病流行情况,刮取皮肤组织寻找病原,以便确诊。其方法是:用经过火焰消毒的凸刃小刀,涂上50%甘油水溶液或煤油,在皮肤的患部与健康部的交界处刮取皮屑,要求一直刮到皮肤轻微出血为止。刮取的皮屑放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待大部分皮屑溶解后,经沉淀取其沉渣镜检虫体。无此条件时,亦可将刮取物置于平皿内,把平皿在热泪上稍微加温或在日光下照晒后,将平皿放在黑色背景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有无螨虫在皮屑间爬动。

1. 与湿疹的鉴别

湿疹痒觉不剧烈,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无传染性,皮屑内无虫体。

2. 与秃毛癣的鉴别

秃毛癣患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境界明显,其上覆盖的浅黄色干痂易于剥落,痒觉不明显。镜检经10%的氢氧化钾处理的毛根或皮屑,可发现癣菌的孢子或菌丝。

3. 与虱和毛虱的鉴别

虱和毛虱所致的症状有时与螨病相似,但皮肤炎症、落屑及形成痂皮程度较轻,容易发现虱及虱卵,病料中找不到螨虫。

六、防治

1. 预防

每年定期对羊群进行药浴,可取得预防与治疗的双重效果。加强检疫工作,对新购入的羊应隔离检查后再混群。保持圈舍卫生、干燥和通风良好,定期对圈舍和用具清扫和消毒;对患畜应及时治疗,可疑患畜应隔离饲养;治疗期间,应注意对饲管人员、圈舍、用具同时进行消毒,以免病原散布,不断出现重复感染。

2. 治疗

①敌百虫0.5%~1%水溶液喷洒。

②螨净(二嗪农)0.5%溶液喷洒。

③倍特50mg/L水溶液喷洒。

④氰戊菊酯500mg/L喷洒。

⑤依佛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2mg,皮下或肌肉注射。

⑥通灭(多拉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2mg,皮下或肌肉注射。

以上每种治疗方法应间隔5~7d重复1次。

⑦药浴疗法。该法适用于病畜数量多且在气候温暖的季节,也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方法。药浴时,药液可选用0.025%~0.030%林丹乳油水溶液,0.05%蝇毒磷乳剂水溶液,0.5%~1%敌百虫水溶液。0.05%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05%双甲脒溶液等。大规模药浴最好选在山羊抓绒、绵羊剪毛后数天时进行。药液温度应按药物种类所要求的温度予以保持,药浴时间应维持1~2min,药浴时应注意羊头的浸浴。大规模治疗时,应对选用的药物预做小群安全试验。

药浴前让羊饮足水,以免误饮药液。工作人员亦应注意自身安全防护。因大部分药物对螨的虫卵无杀灭作用,治疗时可根据使用药物情况重复用药2~3次,每次间隔5d,方能杀灭新孵出的螨虫,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螨病是由 寄生在体表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

2.疥螨寄生于 ,并不断在 挖凿隧道。痒螨寄生在

3.绵羊患疥螨病时,病变皮肤有如干的石灰,故有“ ”之称。

二、简答

1.绵羊患疥螨病的诊断要点。

2.绵羊患疥螨病的治疗和预防。

任务十六 虱 病

基本概念

本病有各种羊虱引起,山羊比绵羊发生更多。

教学重点

羊虱病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及防治措施。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羊虱病的主要原因。

◆熟悉羊虱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掌握羊虱病的防治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根据临床症状对羊虱病进行检查诊断。

◆学会羊虱病防治方案的制订并能有效实施。

教学内容

一、病原

其病原为羊虱。羊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吸血的,有山羊颚虱、绵羊颚虱、绵羊足颚虱;另一类是不吸血的,为以毛、皮屑等为食的羊毛虱,寄生于羊的为山羊毛虱和绵羊毛虱。

山羊颚虱寄生于山羊体表,虫体色淡、长1~5mm。头部呈细长圆锥形,具有吸式口器,其后方陷于胸部内。胸部略呈四角形,有足3对。腹呈长椭圆形,侧缘有长毛,气门不显著,跗部分为9节组成,雌虱腹部末端分叉,雄虱末端钝圆。

二、生活史

羊虱是永久寄生的外寄生虫病,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虱在羊体表以下完全变态方式发育,经过卵、若虫和成虫3个阶段,整个发育期约1个月。成虫在羊体上吸血,交配后产卵,成熟的雌虱一昼夜内产卵1~4个,卵呈长椭圆形,黄白色,大小(0.8~0.1)mm×0.3mm;有卵盖,卵被特殊的胶质牢固黏附在羊毛上,约经2周左右发育为若虫,再经2~3周蜕化3次而变成成虫。雌虱产卵期2~3周,共产卵50~80个,产卵后即死亡。雄虱的生活期更短,于交配后死亡。1个月内可繁殖数代至十余代。虱离开羊体,得不到食料,1~10天死亡。

三、流行特点

虱病是接触感染的,可经过健康羊与病羊直接接触,或经过管理用具、互相接触机会增多,加之羊舍阴暗、拥挤等,都有利于虱子的生存、繁殖和传播。

四、临床症状

虱在吸血时,分泌有毒的唾液,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引起发痒,羊通过啃咬或摩擦而损伤皮肤。当大量虱聚集时,可使皮肤发生炎症、脱皮或脱毛。由于虱的长期骚扰,病羊烦躁不安,影响采食和休息,以致逐渐消瘦、贫血。幼羊发育不良,奶羊泌乳量下降。单体虚弱,抵抗力降低,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五、诊断

在体表发现虱和虱卵即可确诊。

六、防治

1. 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及兽医卫生工作,保持羊舍清洁、干燥、透光和通风,平时给予营养丰富的饲料,以增强羊的抵抗力。

②对新引进的羊只应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及时隔离治疗,防止蔓延,对羊舍要经常打扫、消毒,垫草要勤换勤晒,管理工具要定期用热碱水或开水烫洗,以杀死虱卵。

③及时对羊体灭虱,应根据气候不同采用洗刷、喷洒或药浴。

2. 治疗

杀灭虫体。同时环境消毒消灭传染源。

①敌百虫。按每公斤体重100mg,配成2%水溶液,灌服。

②依佛菌素。按每公斤体重0.2mg,皮下注射。

③双甲脒。按1∶(300~400)稀释,体表喷洒。

评估考核

一、填空

1.羊虱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 ,另类是 ,以 等为食的羊毛虱,寄生于羊的为 虱和 虱。

2.羊虱诊断时在体表发现 即可确诊。

二、简答

1.绵羊患虱病的诊断要点。

2.绵羊患虱病的治疗和预防。 SJLx7Bq0ObTuGMcEepGejQ3OgZpYcdhF1kumJNPJgz0dxnErwz97mP8AH572Tv6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