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影视布光法则

一、灯光基础四要素

影视场景布光完成后,在摄像机镜头中的成像质量如何取决于四个要素:光质、色温、光比和灯位。

(一)光质

光质是指无论是自然光或是人工光照明条件下所产生影调的“硬”或“软”的程度,通常情况下是由硬光和软光制造。

硬光:光线较强时(如直射光照明),影视画面亮面与暗面较分明且对比强烈,画面的灰色部分相对较少,而投射到地平面上的投影往往边沿线较清晰,因此影调“较硬”。

软光:也叫柔光,指光线较弱时(如散射光照明),画面的亮面与暗面在影调上比较接近且对比较弱,画面的灰色部分相对较多,而投射到地平面上的投影往往边沿线较模糊。

(二)色温

色温是由物理学家开尔文最早提出的十分有用的“代码”,可用于辨别光源颜色,它是表示光源光谱质量最通用的指标。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K。色温是按绝对黑体来定义的,当光源的辐射在可见区和绝对黑体的辐射完全相同时,黑体的温度就是此光源的色温。光源的颜色品质可以通过跟标准的黑体辐射进行比较来分类。

色温既然有单位,那就一定有值的高、低之分。低色温光源在能量分布中,红辐射相对要多些,因此成为“暖光”;高色温光源在能量分布中,蓝辐射的比重增加,因此成为“冷光”,所以光源的彩色特性可用色温的高低来表示。在黑体辐射中,随着温度不同,光的颜色各不相同,黑体呈现由红—橙红—黄—黄白—白—蓝白的渐变过程。

白炽灯的灯光颜色为暖红色,色温较低,约为2700 K;而日光灯的灯光颜色偏冷,色温较高,约为6000 K。

在影视照明时,可以通过控制光源的不同色温,来改变成像后的画面颜色。如在人的潜意识里认为夜晚应该呈蓝色,那么就可以通过提高光源色温让成像后的画面呈蓝色以制造夜晚的假象。还可以使用滤色片吸收光源中的某些光谱成分,以达到变换色温的目的。滤色片通常有雷登82和雷登85两种,雷登82是蓝色系列,用于升高光源色温;雷登85是红色系列,用于降低光源色温。

色温平衡:所谓色温平衡,一是指光源色温与摄像机要求的色温相一致;二是指在同一个场景中,各个光源的色温保持一致。

(三)光比

光比就是指光照度或亮度的比值。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相同反射系数的不同景物的表面,在同一光源照射下形成的照度值之比;或同一景物表面,其受光处与背光处照度值之比。

二是相同反射系数的景物,在不同光源照射时,光源亮度之比;以电视演播室为例,根据摄像机图像的对比度要求,标清演播室照明光比要控制在2: 1以内为宜;高清演播室照明光比可达到8: 1或更高。

对于高反射系数的景物,如浅色物体、表面光亮的物体等,因对光线的反射能力较强,所以要相应降低其照度。

尽量不要把两个极端反射系数的物体放在相邻位置上,以免造成过大的对比度,例如人物要避免同时穿浅色上衣和深色裤子。由于景物暗部反射系数较小,可适当增加照度,以降低亮部与暗部的对比度。

(四)灯位

灯位是指影视布光时不同的灯光位置,即不同的灯光位置或不同灯光位置组合可产生不同的灯光效果。

二、基本布光法

布光方式因影视剧情需求及布光人员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可以电视实景演播室、电视虚拟演播室、电视综艺节目的布光为例,解析影视基本布光法则。

(一)电视实景演播室布光

实景演播室布光分为传统式布光和现代布光,传统式布光是低色温布光,色温基本保持在3200 K左右,它对色彩的还原有一定偏差;现代演播室布光是高色温布光,色温基本保持在5800 K左右,色彩的还原度较好,物体点、线、面、体的呈现比较清晰。

总的说来,电视现代实景演播室布光可分为六种:三点布光法、基础光加重点光布光法、造型式布光法、反射式布光法、分区布光法及混合式布光法。

1. 三点布光法

三点布光法就是运用主光、辅助光、逆光三个位置点完成对人物造型的方法。如图1-45所示,这是演播室布光最基础的方法。从布光立面图(见图1-46)来看,辅助光位置要低于主光位置。逆光的使用需做到让人物头发有质感及两肩有亮线,因此其照度是最大的,约1200 lux。逆光与地平线角度约保持55°为宜,如果超过55°则双肩亮线过宽,从而失去“线”的性质,形成“面”;若低于55°则不能形成亮线或亮线过细,表达效果不明显。

图1-45

图1-46

2. 基础光加重点光布光法

基础光加重点光布光方法是现代演播室的主流布光方式。基础光可奠定整个画面大的色调关系,它是主光。重点光可强调画面“画眼”,即观众的第一视点,因此它能起到刻画细节的作用。演播室布光中的“画眼”就在主持人或嘉宾的脸部。现代演播室布光中的基础光往往是由LED灯、三基色灯等柔光灯灯具制造的,而重点光必须选择质量好、灯泡小、透镜好、光的分布很均匀的小型聚光灯。

图1-47为单人演播室的布光方法,重点光与基础光的夹角约为45°,但在布光时还可以选择25°和35°等不同大小的夹角。夹角越小,主持人的脸部越窄;夹角越大,主持人的脸部就越大。逆光可根据需要,布置单逆光或双逆光。图1-48为双人演播室的布光方法,基础光于左右两侧各增加一组,重点光也需增加一组,以保证每一位主持人或嘉宾面前均有一组重点光。

图1-47

图1-48

图1-49

由于现代演播室多采用柔光灯布光,而它的有效投射距离一般不超过3米,因此,无论是基础光或是逆光,一定要保证灯与人的距离不超过3米。

3. 造型式布光法

造型式布光法即局部式布光法。这是一种非常简单明了的布光方法(见图1-49),国内的演播室中尚不多见。它的主光往往是两台成像灯,通常置于摄像机上方。

4. 反射式布光法

反射式布光法是指在演播室内仅设置一个光源,依靠反光板的反射光线而获得其他布光点的布光方式。根据光源位置不同,可将此布光法分为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如图1-50所示,将光源置于主持人左前侧(右前侧亦可),于右前侧和后侧放置反光板并调整反光板角度,让光源生成的光成为主光,右前侧反光成为辅助光,后侧反光成为逆光。

图1-50

第二种方式:如图1-51所示,将光源置于主持人左方或右方正侧面,反光板置于主持人前和后并调整反光板角度,让光源形成的光成为主光,主持人前面的反光成为辅助光,后面的反光成为逆光。

图1-51

第三种方式:如图1-52所示,将光源置于主持人后侧,两块反光板均位于主持人前面,调整好反光板位置,让其中一侧的反光形成主光,另一侧的反光形成辅助光,而光源形成的光成为逆光。

图1-52

5. 分区布光法

分区布光法实为一种动态布光法。布光时将整个布光区域分为纵深度上的前、中、后三个区及横向上的左、中、右三个区。如图1-53所示,当主持人从后台进入演播室时,可根据其行走路线设置灯光的亮与暗。如主持人进入3B区域时2B区域灯光亮起形成主光,3A、3C区域灯光亮起形成辅助光,其他区域灯光保持熄灭状态;当主持人进入2B区域时,2B、3A及3C区域灯光熄灭,1B区域灯光亮起形成主光,2A、2C区域灯光亮起形成辅助光,3B区域灯光亮起形成逆光。

图1-53

6. 混合式布光法

混合式布光法就是将之前多种布光方式根据演播室的布光要求进行综合运用。如在反射式布光法中,当光源位于后侧,反光板形成的主光较弱时,可布置重点光,使主持人脸部成为视觉中心。

(二)电视虚拟演播室布光

电视虚拟演播室布光应首先完成对蓝幕或绿幕的布光(东方人多用蓝幕,西方人常用绿幕)。布光均匀,确保蓝幕或绿幕表面各个部分照度一致是布光的重点,否则就会出现抠像不干净的情况。其次是对主持人的布光,可采用三点布光法,但逆光需使用双逆光,以保证主持人的头部、两肩部和其他部位边沿均有明显亮线,否则也会出现抠像不干净的情况。各种布光完成后,主持人身下往往会形成投影,无须保留该投影时可用脚光将其去掉(见图1-54)。

图1-54

(三)综艺节目布光法

1. 正面光+两侧光布光法

这里的正面光实为主光。布置正面光时,需做到灯位等距离排列、呈线状且平行于演区,见图1-55。侧光分别布置于演区两侧。相声、小品类综艺节目往往采用如图1-56所示的布光方式,即侧光与正面光呈90°并布置于演区两侧。

图1-55

图1-56

这种布光方式简单明了,易于把握,是综艺节目常用的布光方式。

2. 主辅光布光法

主辅光布光法是指在综艺节目中将演区沿中线分为左右两个部分,然后分别将成组的主光和成组的辅助光置于中线两侧的布光方法。这种布光方法有两个要求,一是灯位等距离排列,呈线状且平行于演区边沿;二是辅助光的灯具数量比主光少且与演区的距离要大于主光与演区的距离(见图1-57)。

图1-57

3. 逆光布光法

逆光布光法常运用于较大型综艺节目中,可通过布光使若干的人与物层次分明,达到最大限度制造演区空间纵深的目的。如图1-58所示,逆光布光法需结合面光使用,根据不同演区布光要求布置不同排数的灯具,前后排灯需分组排列,若布置3排,前后划分为1+2;若布置4排,前后划分为1+3;若布置5排,前后划分为1+4;若布置6排,前后划分为2+4等。每一排PAR灯也按组等距离排列且灯具数量从前排向后排呈整体递减趋势。

图1-58

4. 侧光布光法

侧光布光法包括以下三种布光方式:一是将灯具等距离、成线状排列,分别布置于演区两侧,线状排列的灯具与演区边沿平行(见图1-59);二是将灯具等距离呈线状排列且与演区成90°直角竖立于演区边沿(见图1-60);三是将灯具排列成线,并在线的中点位置将其折为90°直角,分别置于演区后部左右两个直角上方(见图1-61)。

图1-59

图1-60

图1-61

5. 台面光布光法

综艺节目的演区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布光时需将每个面都纳入考虑范围,包括台面。台面布光包括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照亮台面,增加真实性;二是通过台面布光完成画面平面分割或空间占领。第一种情况的布光如图1-62所示,将灯具排列成线,使之略高于演区平面且平行于演区边沿,布置于演区两侧。后侧两只角的位置也需按一定角度设置两组成线状排列的灯具。第二种情况如图1-63所示,将灯光的投射方向垂直向上且排列成线状,布置于台阶地面两侧,这种方法可完成演区的平面分割。若让每一盏灯形成清晰可见的光柱,光柱就可以占领画面立体空间,加强地面与其他空间部位的联系。

图1-62

图1-63

6. 背景布光法

背景布光法也叫作光墙式布光法,使用LED灯布置光墙,通常置于演区后侧,有的紧挨着演区,有的距离较远。光墙以1米格为骨架,使灯与灯的距离前、后、左、右均保持1米,以避免灯在旋转时发生碰撞(见图1-64)。布置灯墙时要形成灯的分散区域和灯的集中区域(图1-64中红色区域),同时也需设置静态灯和动态灯,做到动静结合。

图1-64 pftYh0oaxUNjc/Xe8NhxmalO2siRIYQZ/ObOIJBy3834055Nc4BLhJpQlrJjPt9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