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影视照明中光的分类及采光方向

一、照度与亮度

照度与亮度是影视照明的两个基本概念。照度是针对照明对象而言,亮度则是针对发光体而言。

照度是指物体表面单位面积被光线照亮的程度,单位为lux。照度的大小通常取决于光源的功率和光源与物体的距离,其规律为:

(1)照度的大小与光源发光强度成正比,在距离不变时,光源越强,照度越大。

(2)物体表面照度大小与光线投射方向有关,越趋于垂直投射,物体表面照度越大。

(3)在点状光源条件下,物体表面照度的大小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即遵循平方反比定律。假设照射距离为1米时物体表面照度为100 lux,当距离增加到2米时物体表面照度则为25 lux;反之,当照射距离缩短至0.5米时物体表面照度为400 lux。

亮度是指光源发光的强度值,单位是坎平方(nt)。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自己会发光,二是物体表面能反射光线和透射光线。

二、光的分类

通常情况下,影视照明可分为自然光照明和人工光照明。

(一)自然光照明及优、劣势

影视作品中的自然光照明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天然发光体或反光体照明,构建影视画面,完成影视造型的一种方式。自然发光体或反光体包括:日、月、星辰等。

1. 自然光照明的时间性特点

自然光照明的优势在于照度及亮度变化范围极大,照射范围极广;劣势在于自然光照明受时间限制,如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一天分为早、中、晚等。每一个季节和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光照特点都是有区别的。

图1-15

以晴朗天气情况下的一天为例进行解析:我们将一天分为早晨、上午和中午三个阶段,而下午与傍晚则与上午和早晨是呈对称关系的。

(1)我们将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到与地平面约呈15°夹角时段称为早晨(见图1-15)。早晨的光照特点为:太阳升起前是散射光,光线柔和,为散射光,如图1-16所示;垂直景物的受光面照度高、亮度大,而其他景物或景物背光面则照度低、亮度小。整个画面明暗反差较大,投影长,色温低(2800 K~3400 K),如图1-17所示。

图1-16 影片《战马》

图1-17 影片《战马》

(2)我们将太阳升起与地平面呈15°角到75°角之间的时段称为上午(见图1-18)。上午的光照特点为:物体表面照度较大,光线亮度较高且色温比较稳定,物体的块面和调子都很清楚,体积感强,质感好,景物层次分明,是影视作品创作中自然光照下拍摄的主要时段。如影片《音乐之声》中的下列两个场景,图1-19所呈现的时间段应为上午,因为空气中的介质较多;图1-20所呈现的时间段应为下午,因为空气中的介质较少。

图1-18

图1-19

图1-20

(3)我们将太阳升起与地平面呈75°角到90°角之间的时段称为中午(见图1-21)。中午的光照特点:由于空气中的介质减少,空气透视较差,因此画面空间纵深得不到体现;物体亮面位于顶部,且照度较大,投影极少或没有,因此物体的体积感较差;由于亮面和暗面色调反差过大,物体色彩还原度和质感表现均较差。影视作品很少在这一时段拍摄。若必须在这一时段拍摄,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这种情况:一是变直射光为散射光,通过布及其他纺织物的遮挡以降低光在物体上的照度;二是利用道具或物体自身某部分遮挡局部直射光,令其形成投影,如影片《老无所依》中的两个场景(见图1-22、图1-23)。

图1-21

图1-22

图1-23

2. 自然光室内照明法则

(1)照射到室内的自然光特点:

第一,具有方向性,室内景物会形成明显的明暗变化。

第二,经过介质(如窗户、玻璃、窗帘等)作用,光线会变得细腻、柔和。

第三,能构造人工光线达不到的真实环境气氛。

(2)在处理、运用自然光照明时,需注意的原则:

第一,不破坏自然光照明,需使用辅助光时,要做到不抢主体、不留痕迹。

第二,充分利用现场光,如墙面、室内光滑物体及镜面的反射光等。将自然光作为主光,现场光作为辅助光。反射光往往能将暗面细节展现出来。

第三,若需展现较大场景,多利用逆光或侧逆光。

3. 自然光照明的优劣势

自然光照明的优势在于能为影视作品提供照度大、光照范围广且真实自然的画面空间。但如何运用其照明优势、回避其劣势是影视自然光照明的重点。

自然光照明的劣势在于:

第一,因为画面中所有物体上的照度相近,所以找不到画面的“画眼”,即画面第一视点。影视画面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显得较“平”。因此,自然光照明时应尽量避免在直射光照下拍摄,如果是散射光照,则可以用人工光去强调“画眼”。

第二,亮部太亮,暗部太暗,从而使物体暗部失去颜色层次。此情况一般在光照极强的情况下才发生,可在物体暗部使用辅助光,以显示其层次。

第三,空间透视感差,尤其是中近景。拍摄时可充分利用物体的遮挡关系,造成空间上的纵深。直射光照下可通过对物体底部投影的强调,以明确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达到制造空间纵深的目的。

4. 特殊用光方式

(1)模拟用光,即光斑和光波纹的制造。影片《赤壁》中,思考是否与曹军开战问题时,孙权抽出宝剑,寒光闪过,于其脸部留下轮廓清晰的光斑;当人留恋于湖光山色间,波光荡漾时水面反射光作用于人身上形成的光波纹。以上两种情况皆为运用镜面物体的单向反射人为制造而成。

(2)夜景拍摄,凌晨5点至日出前或日落后的傍晚时分是夜景拍摄时段,因为天空中少量自然光线的存在可以显现画面中物体的轮廓。夜景拍摄也可通过使用滤色片提高光源色温使成像后画面景或物呈蓝色,以暗合观众对夜晚习惯性色彩认知的方式完成,哪怕拍摄时段为正午。

(二)人工光照明

对自然光照明的模拟,即真实再现自然光线下的照明效果是人工光使用的理论依据。

1. 人工光照明与自然光照明的区别

自然光照明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而人工光照明不受时间因素的影响。当影视尚处于纯技术阶段时,人工光照明很简单,只要能够看清楚视觉对象就可以了。而当影视成为一门艺术后,影视照明就承载了许多功能,尤其在人工光照明中。如刻画角色性格特点、烘托气氛及传情达意等。

需要人工光照明的地方往往是内景,而外景相对较少。

2. 人工光分类

(1)主光:也叫作“底子光”。主要功能是描绘物体或人物较大的块面关系、体积和结构,方向感较强。也就是说一个影视画面,一旦布好主光,画面的大关系,即黑、白、灰区域的分布就被确定下来。如影片《艺术家》中的画面(见图1-24),其中的主光为左侧光,它将图1-25的右上角划分为亮面;左边区域划分为暗面;其余区域划分为灰色面。在影视造型中,主光的位置需依靠画面造型及剧情推进的需要而确定,顺光、侧光及逆光均可作为主光使用。

图1-24

图1-25

理想且没有风险的主光位置一般位于被摄物体(人物)前侧45°左右位置。主光也可以选择如图1-26所示的窄光位置、宽光位置及面光位置,形成窄光照明、宽光照明及面光照明。

图1-26

(2)辅助光:辅助光对主光的画面表达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具体布光过程中,辅助光应在主光布光完成后再进行。一般情况下,辅助光使用散射光,使因主光作用而形成的物体暗部具有颜色层次,有展现物体暗面结构及勾画物体暗面轮廓的作用。图1-27为影片《花样年华》中的场景,画面中女主角脸部正面用光为主光,因为它奠定了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脸部侧面用光为辅助光,使女主角颧骨位置、下颌骨轮廓、耳部轮廓及结构、颈部边沿线等清晰可见,在画面色调上可以清晰见到明暗交界线、重灰色、灰色、脸部投影形成的重色及反光等。如何展现画面中物体结构和暗部颜色层次是运用辅助光的重要法则。

图1-27

辅助光与主光不能在亮度上形成冲突,否则就会在物体的亮面与暗面均形成投影,让人工模拟自然光效果失败。但这样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主光的亮度高于辅助光或辅助光的亮度高于主光,这两种情况都是可以成立的。图1-28中主光为右侧光,亮度较大,辅助光来源于左侧,亮度显然弱于主光,因为辅助光的使用丝毫没有影响主光作用下投影的生成与效果;而图1-29中,主光显然来自右侧,因为它奠定了整个画面大的明暗关系,辅助光来源于左侧。虽然辅助光的照射面积很小,但亮度大于主光。

图1-28/图1-29(影片《花样年华》)

在同一个影视画面中,主光只能有一个,辅助光可能也只有一个或者是若干个。

(3)轮廓光:轮廓光是指影视画面中用于勾画物体(人物)外部轮廓的用光方式。逆光是勾画表达对象轮廓的不二选择。逆光的运用可以起到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将物体或人物与背景分离。如图1-30所示,若没有使用轮廓光,人物将和背景紧贴在一起,影视画面的表现力将不复存在;二是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图1-30中正是在左右两边侧逆光作用下,将纳粹军官阿蒙葛斯的冷酷和犹太女孩海伦的惊恐精准地刻画了出来;三是通过轮廓光展现影视画面的空间纵深。如图1-31所示,在逆光的作用下辛德勒的脸部轮廓得到了很好地强调,明晰的轮廓线将人物向外推动,从而拉大了与背景的距离,使画面空间纵深得以加强。

图1-30/图1-31(影片《辛德勒名单》)

使用轮廓光勾画物体轮廓时,往往不使用其他光源或其他光源仅保持微弱亮度。而此时,逆光奠定了整个画面的明暗关系,是主光。

轮廓光在电视演播室中是极为重要的用光方式。无论是实景演播室或是虚拟演播室,轮廓光都是将主持人或嘉宾与背景分离的绝佳手段。从图1-32中可以看到,主持人头部及双肩部均被来自演播室上方的逆光照亮而形成亮部,从而将主持人与演播室背景进行了强制分离,在视觉上将主持人向前推进,使之更接近观众,拉大了与背景的距离感,空间纵深得以呈现。

图1-32

(4)背景光:背景光的主要作用是呈现人物活动场景。在演播室,或许一盏灯就可以构建背景光;在更大场景中,可能会使用几盏灯。背景光的运用可展现空间纵深,图1-33为影片《音乐之声》中的场景,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由左上角路灯作为主光所产生的光照效果,也可以看到来源于右侧的辅助光所展现的颜色层次与物体结构。但画面中森林的纵深感是无法通过这两种用光方式去获取的,于是在场景的左右两侧布置了数盏背景灯和运用远处现场灯光作为背景灯,构建出了由近及远且层次分明的森林空间纵深感。

图1-33

(5)装饰光:装饰光是对前几种用光方式的有益补充,主要作用是刻画细节。人工光的使用是以自然光运用的合理性作为参照标准的,在使用人工光照明时,难免会出现有违用光合理性和画面效果欠佳的时候。当影视画面中出现小瑕疵时就需要使用装饰光加以修饰,如通过装饰光降低人物鼻底投影的颜色深度和将脸部下颌骨轮廓勾画出来。

(6)眼神光:眼神光是专指对人物眼睛进行布光的用光方式,即通过制造眼睛中的光点,达到使其具有活力、可表达情感、能“说话”的目的。无论是影视作品或是演播室中,眼神光的使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图1-34是一个多人组合的电影画面,由于眼神光来源于画面左侧,故光斑均位于人物眼睛左侧,并与中间女主角的视线保持了方向上的高度一致。然而其他人的视线却并未与女主角保持一致,这与剧情和对主要角色的表达相关。在同一个影视画面里只能布一个方向的眼神光,否则就会失去用光的合理性。

图1-34(影片《音乐之声》)

三、采光方向

无论是自然光照明或是人工光照明,采光方向均为以摄像机位置为参照主体的拍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的位置关系。一般情况下可以分为顺光照明、逆光照明、侧光照明、顶光照明四种。

(一)顺光照明

当摄像机拍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基本保持一致时的采光方式叫作顺光照明。但拍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并不一定保持在一条线上,如图1-35所示,光源在摄像机左右约30°内的任意位置均可视为顺光照明,图1-36中的光源就接近摄像机左方约30°位置。

图1-35

图1-36

顺光照明是影视作品创作中最常见的布光方式。顺光能使被拍摄对象受光均匀,画面明亮,可以消除物体表面纹理及凹凸感。但顺光照明会削弱对物体体积感及质感的表现力,不利于空间纵深的表达。图1-37为影片《孔雀》中女主角躺在楼顶看伞兵们跳伞的场景,顺光的运用使画面中一切物体皆清晰可见,人物投影被极度压缩,画面空间感与体积感较差。

图1-37

(二)逆光照明

摄像机的拍摄方向与光源的照射方向相反时的采光方式称为逆光照明。拍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并不一定保持在同一条方向相反的直线上,光源照射角度保持在如图1-38所示的120°范围内均可视为逆光照明,图1-39中的光源刚好位于被拍摄人物正后方,叫作正逆光。

图1-38

图1-39

逆光照明往往使物体绝大部分体积处于暗面之中,仅能看到背光面和投影,而受光面被极度压缩,画面色调较暗。但物体边缘会显得异常明亮,可以鲜明地勾勒出被拍摄物体的轮廓特征,如图1-40所示。

图1-40(影片《辛德勒名单》)

(三)侧光照明

光源的照射方向位于摄像机拍摄方向两侧,顺光与逆光之间的90°夹角区域的采光方式被称为侧光照明。根据光源照射方向与拍摄方向夹角角度的不同,侧光照明可分为前侧光照明、斜侧光照明、正侧光照明、侧逆光照明(见图1-41)。在侧光照射下,被拍摄对象会形成明确的受光面,背光面、明暗过渡面及投影等,因此侧光可较好地塑造物体体积及表现物体结构,如图1-42所示。

图1-41

图1-42(影片《醉乡民谣》)

(四)顶光照明

当光源位于被拍摄物体上方,如图1-43所示立面图中摄像机的拍摄方向与光源照射方向形成60°至90°夹角的采光方式被称为顶光照明。这种采光方式在自然光外景照明中会偶尔出现(见图1-44)。由于顶光照明时物体暗面(或垂直面)接受的反射光线较少,画面的黑白反差较大,物体在地面上不能形成投影或仅能形成极少面积投影。因此,顶光照明在塑造物体结构和展现空间纵深方面是没有优势的。

图1-43

图1-44(影片《老无所依》) 5QQD1uYjoGi0D4wuE/VqsyLbg3Np7N8ydVXULy3CByz47a1QqQPoYrcR8xyXSVy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