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概述

1.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点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

(1)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2)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3)所谓组织性,指的是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新联系。

二、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儿童的思维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借助动作进行的思维。这种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1)智慧动作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2)儿童从12~18个月开始表现出智慧动作起,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园小班时期。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1)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征: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三)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1)抽象逻辑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2)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和运用概念。

三、表征

(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称为表征。

(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表征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

(3)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婴儿能表现出延迟模仿,可能就意味着表征的开始。

(4)幼儿的表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儿童的心目中,表征不仅是表征物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形象像不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自己确定的象征和交流意图的问题。②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表征方面,还表现在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③表征在幼儿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当他们在头脑里把一组相似的事物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时,就产生了初步的概念。

四、概念

(1)概念是以一类事物的底层相似性为基础所作的心理分类。

(2)儿童如果能对一些不同事物,表征出某些重要的相同的方面,就产生了对某一类事物的概念。

(3)婴幼儿是根据什么特征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呢?

首先,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

此外,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

(4)为什么说,幼儿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块白板?

①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对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心理学家把这些初步认识称为朴素理论。②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观念。③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5)概念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基本概念是核心层,围绕着基本概念还有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①基本概念是最容易表征的;②儿童最早形成基本概念。

(6)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上可分为实物概念、社会概念、属概念和初步的抽象概念。

实物概念:即具体物体的概念。幼儿掌握实物概念一般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只能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外部特征和在生活中发生的感知联系来概括。

第二阶段:按照物体的某一种特殊的非本质特点来概括。这种突出的非本质特点往往是物体的主要用途。此阶段是幼儿掌握实物概念的典型阶段。

第三阶段:能按物体的几种非本质的或自发的包括本质的属性形成实物概念。

第四阶段:能按物体的本质特点进行概括,从而形成实物概念。

社会概念:指关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的概念。幼儿掌握社会概念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笼统的两极,如“好人—坏人”。这时儿童所掌握的社会概念是不分化的,而且又是静止的。

第二阶段:以具体形象为分化依据,形成社会概念,如“警察叔叔是开红绿灯的”。

第三阶段:逐步以本质属性为依据,形成社会概念,如“工人是做工的”。

(7)儿童概念的发展,包括数概念的发展。

幼儿的计数受到以下五个原则的支配:

第一,一一对应原则;

第二,稳定次序原则;

第三,基数原则;

第四,抽象原则;

第五,次序无关原则。

五、问题解决和推理

(一)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

(1)儿童解决问题既是指直接的外部行为,也包括在心理上完成的内化活动。

(2)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对信息的编码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3)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二)推理

推理是根据已有信息引出新信息的加工过程。它是儿童在解决问题时最根本的策略。

(1)按逻辑学的分类,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2)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研究发现,25个月大的儿童也能进行类比推理。

(3)当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儿童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六、婴幼儿的社会认知

(1)儿童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物理世界的认识,也表现在对社会的认知中。

(2)注意共享也是婴幼儿社会认知机能的重要表现。

(3)了解别人的意图,是重要的社会认知。①两岁的儿童开始懂得别人心中的愿望;②2~4岁之间的儿童则介乎愿望和信念之间;③4岁儿童开始懂得信念,能使用特质称谓;④5岁的幼儿对具有积极特质的人的行为往往有高估的倾向。

(4)儿童解决问题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提示和鼓励。

(5)幼儿往往低估有意识状态下的人的思维,高估无意识状态下的人的思维,说明他们对思维的理解还是表面的。

【练习与思考】

一、不定项选择题

1.( )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等。

A.肤觉

B.感觉

C.嗅觉

D.知觉

2.( )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A.深度知觉

B.视知觉

C.方位知觉

D.感知觉

3.( )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A.有意识记

B.机械识记

C.意义识记

D.自传体记忆

4.我们在考试时,需要把记忆过的知识内容回忆出来,主要用到( )。

A.组织性策略

B.提取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复述策略

5.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是由( )研究发现的。

A.艾宾浩斯

B.华生

C.维果茨基

D.冯特

6.( )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A.视敏度

B.视觉集中

C.可知度

D.颜色视觉

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反映的是( )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A.味觉

B.嗅觉

C.听觉

D.视觉

8.实验研究发现婴儿更喜欢圆形,反映的是( )。

A.深度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C.距离知觉

9.( )岁是儿童掌握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A.2~3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10.4岁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为( )。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

11.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上可分为( )。

A.实物概念

B.社会概念

C.属概念

D.初步的抽象概念

12.人在集中注意时,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 )。

A.适应性运动

B.无关运动停止

C.刺激物强度

D.生理运动变化

13.儿童注意发展的第一个表现是注意的( )逐步增强。

A.稳定性

B.范围

C.分配

D.广度

14.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内耳半规管里的淋巴液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这种感觉叫( )。

A.前庭觉

B.痛觉

C.肤觉

D.温觉

15.正常婴儿主要依靠何种感觉定位( )?

A.视觉

B.听觉

C.触觉

D.运动觉

16.吉布森设计的“视觉悬崖”实验装置可以测查婴儿的( )。

A.深度知觉

B.方位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

17.读者头脑里的孔乙己形象是( ),鲁迅创作小说《孔乙己》时头脑里孔乙己形象是(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积极幻想

D.无意想象

18.形状知觉是以( )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A.听觉

B.视觉

C.肤觉

D.嗅觉

19.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

A.痛觉

B.听觉

C.味觉

D.视觉

20.( )是对自身与物体间的距离的感知。

A.形状知觉

B.方位知觉

C.空间知觉

D.深度知觉

21.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这是( )。

A.习惯化

B.去习惯化

C.兴奋性

D.条件反射

22.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可知度”。

A.班杜拉

B.皮亚杰

C.吉布森

D.格赛尔

23.当婴儿的手触摸到自己的脸时,手感觉到了脸,脸也感觉到了手。心理学家称它为“( )”。

A.感觉剥夺

B.双向接触

C.感觉轰炸

D.智慧动作

24.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 )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的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25.按识记的方式来看,识记可分为( )两类。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26.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越来越快

C.均衡递减

D.先慢后快

27.( )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

A.内隐记忆

B.元记忆

C.有意记忆

D.无意记忆

28.没有人能记得生命最初两三年的事情,这一奇怪的现象叫作婴儿期( )。

A.自传体记忆

B.记忆恢复

C.记忆缺失

D.记忆潜伏

29.( )现象是指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A.自传体记忆

B.记忆恢复

C.记忆缺失

D.记忆潜伏

30.( )是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

A.机械识记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31.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叫作( )。

A.提取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复述策略

D.特征定位策略

32.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33.当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我们称为( )。

A.特征定位策略

B.提取策略

C.视觉复述策略

D.复述策略

34.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 )。

A.动作

B.言语

C.表象

D.情绪

35.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

A.识记

B.再认

C.回忆

D.强化

36.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

A.机械识记

B.无意识记

C.有意识记

D.意义识记

37.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做( )。

A.去习惯化

B.抑制性

C.条件反射

D.习惯化

38.有实验表明,在短时记忆中,婴幼儿通常采用“( )”的方式力求记住目标的位置。

A.视觉复述

B.特征定位

C.复述策略

D.提取策略

39.有一种新的记忆理论认为,大脑在组织和编码信息时,产生一个概要的模糊版本。这个概要没有细节的基本内容,对推理至关重要。这种新的记忆理论叫( )。

A.视觉悬崖理论

B.内隐记忆理论

C.记忆恢复理论

D.模糊跟踪理论

40.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这种现象称为( )和( )。

A.首因效应

B.有意识记

C.内隐记忆

D.近因效应

41.( )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想象

B.表象

C.记忆

D.思维

42.( )是个体早先感知过的对象在头脑里的图像记忆。

A.幻想

B.表象

C.记忆

D.思维

43.( )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A.幻想

B.表象

C.记忆

D.思维

44.按照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将想象分为( )和( )两类。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积极幻想

45.( )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A.思维

B.注意

C.记忆

D.想象

46.思维具有( )的特点。

A.间接性

B.概括性

C.提取性

D.组织性

47.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 )。

A.记忆

B.思维

C.表象

D.表征

48.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 )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A.表征

B.逻辑思维

C.表象

D.形象思维

49.很多研究者认为,在生命的最初的几个月,婴儿表现出( ),可能意味着表征的开始。

A.智慧动作

B.形象思维

C.延迟模仿

D.逻辑思维

50.老师批改作业用红墨水,是为了引起学生的(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直接兴趣

D.间接兴趣

51.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辩证逻辑思维

52.儿童不受窗外其他孩子玩耍的笑声吸引,努力控制自己,专心做功课,这是( )的表现。

A.有意注意

B.有意后注意

C.无意注意

D.选择性注意

53.儿童想象发生的时间是( )。

A.刚出生

B.2岁左右

C.3岁时

D.6岁左右

54.一幼儿画画时,本来在画人,看到别人在画房子,就把人涂掉又去画房子,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

A.主题易变不稳定

B.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C.以再造想象为主

D.缺乏预见性目的性

55.在大街上遇到一位邻居,能立即把他认出来,这种心理现象叫( )。

A.回忆

B.识记

C.再认

D.追忆

56.关于对“思维”心理过程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以人原有的知识为中介

B.对事物的感性认识

C.对客观事物概括的认识

D.对现实间接的反映

二、填空题

1.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_________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______。

2.为什么90%的胎儿能在子宫里保持一个正常的胎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发挥的作用。

3.近几十年来,学者们改变了研究方法和反应指标,主要体现运用“________ ”“ ________”实验模式,并运用于婴幼儿认知特点和发展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耳目一新的成果。

4.婴儿对物体的探索有两个重要的器官,它们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就叫________。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就叫________。

6.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过_____________获得的。

7.________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8.视知觉的功能有:空间知觉、差异辨别、________、________、对象再认。

9.________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它具有重要的适应意义。

10.“可知度”概念是由_____________提出的。

11.________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的联系的理解,它是儿童日后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础。

12.________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

13.吉布森认为,注意与_____________是同一过程。

14.注意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两种。

15.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_____________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叫_____________注意。

16.儿童在识别颜色的过程中,一般是先认识颜色,然后学会标志颜色的________。

17.________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18.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叫作________。

19.________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0.对于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叫________,它的规律是________。

21.________就是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________是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22.________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23.幼儿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的效果还是_____________识记好。

24.3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正确辨别________,4岁的儿童能正确辨别________,5岁的儿童开始以________为中心辨别左右。

25.当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我们称为_____________策略。

26.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叫作_____________策略。

27.有一种新的记忆理论认为,大脑在组织和编码信息时,产生一个概要的模糊版本。这个概要没有细节的基本内容,对推理至关重要。这种新的记忆理论叫________。

28.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9.就本质而言,想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思维的初级形式。

30.________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31.________是个体早先感知过的对象在头脑里的图像记忆。

32.表象有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肤觉表象、动觉表象等。其中________,是最鲜明、最多样和最灵活的图像记忆。

33.________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34.________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能实现的幻想。

35.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首创性、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36.“医疗致因疾病”“教育致因疾病”等,是不适当的_____________导致的心理活动失调现象。

37.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在_____________周岁左右才能观察到。

38.分不清_____________的关系,是幼儿想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年龄特征。

39.________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40.儿童的思维遵循从________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41.________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4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________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3.________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

44.人的思维具有________、________和组织性的特点。

45.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儿童直觉行动思维的发生。

46.幼儿掌握的概念大致可分为实物概念、________ 、________和初步的抽象概念。

47.当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们认为,儿童头脑中拥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48.________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

49.人在集中注意时,通常表现出以下特点:适应性运动、 ________、生理运动变化。

50.最有效的记忆是将知识_____________的贮存和_____________的提取。

51.人类感觉器官的发展遵循的顺序:肤觉—________—听觉、味觉—听觉—________。

52.建筑工人根据设计图纸,在头脑中产生大楼的立体形状,这种想象属于;设计师设计出一幢大楼的形状,这种想象属于。

53.________大的婴儿就明确具有深度知觉。

54.与婴儿期记忆缺失现象相对立的另一现象是________。

55.________是认识活动的低级形式,属于感性认识;________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属于理性认识。

56.一个不能独立坐稳的婴儿不大会去抓超出腿长的苹果,就是_____________对触觉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

认知 感觉 知觉 视敏度 习惯化 可知度 感觉轰炸 注意 无意注意 记忆 意义识记 自传体记忆 记忆恢复现象 想象 表象 幻想 再造想象 思维表征 具体形象思维

四、判断正误

1.嘴是新生儿和婴儿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

2.弱刺激是不能引起无意注意的。( )

3.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就叫知觉。( )

4.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

5.肤觉具有性别差异,通常男孩比女孩敏感。( )

6.注意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

7.吉布森认为,可知度为儿童造就了学习的机会。( )

8.儿童好动,一般说来就是患了多动症。( )

9.儿童的年龄越小,无意注意的作用越大。( )

10.幼儿不使用意义识记。( )

11.创造想象所创造的新形象一般都与个人愿望相联系。( )

12.儿童自传体记忆有助于儿童利用已有经验预测将来的事件,但不利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

13.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叫感觉记忆。( )

14.无意识记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 )

15.遗忘是记忆过程不可缺失的方面。( )

16.材料难度越大,随着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异就愈大。( )

17.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信息。( )

18.记忆恢复现象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一致的。( )

19.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小班幼儿明显。( )

20.想象的素材是表象。( )

21.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 )

2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

2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活动,大部分是创造想象。( )

24.思维是人脑的机能,而人脑是物质发展的最高成就。( )

25.直觉行动思维是认识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 )

26.幼儿在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片空白、毫无观念的。( )

27.自我效能感是儿童日后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

28.年幼的儿童已经具有表征能力和形成概念的能力,它比我们通常想象的出现得更早。( )

29.儿童最早形成基本概念。( )

30.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

31.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

32.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 )

33.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

34.儿童年龄越小,视敏度越高。( )

35.人所获得的信息中70%~75%是通过视觉获得的。( )

36.色盲是一种遗传疾病,一般是女性多于男性。( )

37.方位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的距离的感知。( )

38.爬行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

39.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

40.3岁前的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长大后直觉行动思维就消失了。( )

五、简答题

1.你怎样理解“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这句话?

2.“习惯化”“去习惯化”不仅发生在婴儿身上,也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想想看,你自己有过吗?

3.手的触摸对儿童心理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4.婴儿听觉辨别能力反映在哪些方面?

5.为什么说儿童的视敏度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6.视知觉有哪些功能?

7.为什么说多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8.为什么要对儿童的感官保持适度的刺激?不适度刺激的危害是什么?

9.为什么说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

10.简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1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2.儿童的注意发展与信息的获得之间有什么直接关系?

13.影响儿童无意识记的因素是什么?

14.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之间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5.为什么说无意识记在幼儿期占主导地位?

16.为什么说幼儿的机械识记用得多,而意义识记的效果好?

17.“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幼儿回忆的效果好”,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

18.幼儿有哪些记忆策略?

19.为什么说最好的记忆策略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

20.“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这一命题对我们读书学习有什么启示?

21.为什么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2.梦是一种无意想象。你能回忆起自己的一个有趣的梦境吗?其内容有什么特点?

23.你曾经有过什么不适当的想象?你是怎样克服它们的?

24.幼儿想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线这一年龄特征?

25.谈谈怎样正确对待幻想。

26.思维有哪些特性?

27.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28.具体形象思维有哪些特点?

29.表征有什么重要价值?幼儿的表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30.婴幼儿根据什么获得概念?

31.为什么说,幼儿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块白板?这一命题对幼儿教育有什么实际意义?

32.幼儿掌握了哪些数概念的原则?

33.幼儿解决问题与哪些因素有关?

34.概述一下幼儿推理过程有哪些主要特点?

35.社会的支持对幼儿的社会认知有哪些作用?

六、论述题

试述心理学家如何运用习惯化、去习惯化来研究婴儿?

【练习与思考答案】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A 6.A 7.B 8.B 9.D 10.C 11.ABCD 12.ABD 13.A 14.A 15.A 16.A 17.AB 18.B 19.C 20.D 21.B 22.C 23.B 24.C 25.AB 26.A 27.A 28.C 29.B 30.B 31.B 32.A 33.D 34.C 35.D 36.B 37.D 38.A 39.D 40.AD 41.A 42.B 43.A 44.AB 45.A 46.ABD 47.D 48.A 49.C 50.B 51.B 52.A 53.B 54.A 55.C 56.B

二、填空题

1.动态 结果_____________

2.前庭器官

3.习惯化 去习惯化

4.嘴 手

5.感觉 知觉

6.视觉

7.视敏度

8.背景辨别 视觉填充

9.习惯化

10.吉布森

11.自我效能感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12.感觉轰炸

13.知觉

14.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15.无意 有意

16.词语

17.感觉轰炸

18.注意

19.记忆

20.遗忘 先快后慢

21.内隐记忆 元记忆

22.记忆恢复现象

23.意义

24.上下 前后 自身

25.复述

26.视觉复述

27.模糊跟踪理论

28.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29.形象

30.想象

31.表象

32.视觉表象

33.再造想象

34.积极幻想

35.独立性 新颖性

36.想象

37.2

38.想象与现实

39.思维

40.直觉行动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41.具体形象思维

42.表征

43.知觉特征

44.间接性 概括性

45.智慧动作

46.社会概念 属概念

47.形成知识 解决问题

48.具体形象思维

49.无关运动停止

50.分层次 按层次

51.前庭觉 视觉

52.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53.6个月

54.自传体记忆

55.感知觉 思维

56.前庭觉

三、名词解释

认知:就是人们通过心理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简言之,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感觉: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映。

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

习惯化:就是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可知度:就是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的。

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意义识记:是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

自传体记忆:是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记忆恢复现象:就是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这是幼儿特殊的记忆现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是个体早先感知过的对象在头脑里的图像记忆。

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表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即表征。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四、判断正误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五、简答题

1.答:认识就是人们通过心理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简言之,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在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中,都有认知的成分。在实际的认识活动中,以上两方面是结合在一起的。认识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过程,人的认识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体地说,人获得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而发展又是具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它的形成标志着获得新知识的可能性,因而知识就是这个过程的结果。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为我们提供有关物理世界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对人的心理和心理状态本身形成认识。

2.答:有过。例如,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或坐在教室里,或正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那些没见过的新东西,或是发生了变化的事物,如某座大楼上新悬挂了一幅广告,教室里的布置变了,等等。人在出生时,大脑中就具有一种对新奇事物的接近和好奇机制。习惯化就是指由于刺激重复出现,反应逐渐减弱。这时,人的注视程度、心率和呼吸频率都会减弱或减慢,表示兴趣降低了。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新刺激的出现,又会导致较强的反应。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作“去习惯化”。感知周围世界中的不变特征,寻求规律性,接受新刺激,探索新事物,贯穿于我们生命的始终。

3.答:手的触摸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手是婴儿接触物体、探索外界的重要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越来越倾向于用手探索物体。4个月婴儿的双手已具备双重功能,即支撑物体的辅助功能和探索物体的知觉功能。6个月以后,婴儿的口部探索减少了,而手的操作增加了。婴儿对不同的物体能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如触摸、抓握、轻拍、推拉、摇晃、旋转、摔打等。研究发现,婴儿有关手的大量技能,都是在第二个月到第六个月期间,通过大量练习而掌握的。其中,手的抓握动作具有最特殊的意义。抓握是婴儿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是形成操作物体和发展成复杂动作的基础,也是今后变成有目的的劳动的出发点。当然,抓握动作的发展必须与眼睛的视觉发展相结合和协调。

4.答: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婴儿听觉辨别能力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1)婴儿早期,大脑两半球就具备分别处理不同信息的分化,能辨别语言和非语言。婴儿对人类的声音具有惊人的感知能力,出生仅3天的新生儿就能表现出对自己母亲声音的偏好。如新生儿会在听到母亲对他的呼唤后,头部作出朝向的动作。此外,婴儿对语音,尤其是对女性的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好。(2)婴儿的听觉辨别能力不仅表现在语音听觉中,还表现在音乐听觉中。出生24小时的新生婴儿听到优美的乐曲能加速吸吮的节奏。可见,婴儿对乐曲的旋律是有感知能力的。1岁以后的婴儿听到音乐后,身体不同部位会发出律动;1岁半的婴儿在听到音乐后力图使自己的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协调;3岁前,婴儿的节律动作与听到的音乐之间的协调能力逐步提高;4~5岁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想象活动增加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音乐听觉重视不够,结果会导致音乐听觉能力的伤害和损失。(3)儿童听力的发展有一个发展过程,无论是在怀孕期还是在出生后,都要高度重视保护儿童的听力,保护好听觉器官,避免高频率噪声的刺激。

5.答:视敏度是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新生儿的视敏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具体说来:(1)新生儿的视敏度只是成人的1/10,他们对30厘米处的物体或图像看得最清楚,其最佳敏感范围相当于婴儿伸手取物的距离。(2)3个月的婴儿开始对物体聚焦,直到2岁左右,婴儿的视敏度才接近成人。(3)因此,保护儿童的视敏度,预防眼睛近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的重要责任。

6.答:视知觉的功能有:(1)空间知觉。知觉物体(包括图片、文字、符号等)的位置以及与周围事物的空间关系。(2)差异辨别。把一个对象与另一个对象的区别找出来。(3)背景辨别。把一个对象从其背景中区别出来,如检查色盲用的数字图。(4)视觉填充。当对象不完整时(如一朵花没有画完整)能正确识别。(5)对象再认。以前见过的玩具或到过的地方再次出现时,能认得出来。

7.答:(1)多通道感知,说明在实际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2)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的联系的理解。(3)跨通道感知是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它有助于新生儿正确理解刺激来自外部还是来自自身,如此才能够搜集、分析外部刺激和自身刺激的信息并加以分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正确理解自己的行动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4)2个月与9个月,是婴儿自我效能感发展的两个高峰。(5)自我效能感不仅保证婴儿正确处理自己的行动与结果的关系,也是儿童日后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基础。

8.答:(1)对于婴幼儿来说,对感觉器官的适度刺激是十分重要的。(2)适度的刺激有利于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有利于激发婴幼儿对外部环境的探索热情;有利于激发婴幼儿与他人交往的主动性;有利于促进心理活动从感知水平向更高级的认知水平演进。因此,在婴幼儿的教养中,为他们提供刺激丰富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事情。(3)如果婴幼儿生活在一个缺乏刺激的环境中,如长期营养不良,生活条件简陋,家庭气氛冷漠,人际关系疏远,缺乏玩具和游戏,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甚至剥夺,或不良的教养方式,或家长过多包办代替,或缺乏与儿童足够的交往,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婴幼儿感觉刺激的减少,会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损伤,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

那么,不适度刺激的危害又是什么呢?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就是感觉轰炸,这就是不适度的刺激。感觉轰炸指的是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如果拼命地把刺激给那些还没有做好接受准备的婴幼儿会导致他们退却,并且会对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乐趣构成威胁。

9.答:(1)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并发展最快的领域,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感知觉的发展是从婴幼儿降生就开始的,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就已完成。在婴幼儿早期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着主导的地位,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是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2)婴儿的感知觉多半是在摆弄玩具以及使用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他们是借助于感知动作、物体形状、颜色、大小、声音等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借助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世界的。即使是在3~6岁幼儿的活动中,感知觉仍占主导地位。(3)感知觉是人生最初的认识过程和活动,是婴儿认识世界和自己的基本手段,婴儿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其心理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0.答:在实际活动中,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只有无意注意的活动难以持久和深入,只有有意注意的活动容易变得枯燥乏味和疲劳。两种注意相互配合、相互交替,才能使活动和任务的完成达到最佳效果。

11.答:(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2)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①客观条件。首先,与刺激物的强度有关;其次,刺激物之间的对比,也能引起无意注意;再次,刺激物的运动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最后,新异的刺激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②主观条件。首先,是人的需要和兴趣;其次,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再次,人的知识经验会影响无意注意。在主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情况下,无意注意最容易发生。(4)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①对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运用意志,排除干扰;③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④培养间接兴趣。

12.答:(1)儿童的注意发展与信息的获得之间有着直接关系。注意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不能离开一定的心理过程而独立存在。(2)从出生到4个月,婴儿能在他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通过转动头和眼,注意事物的实际运动,注视知觉的排列,初步地发现物体及其排列的特征,从中得到信息。(3)随着生理的成熟,4~7个月的婴儿手的活动大大增加,使知觉得到了触觉的检验,这对于识别物体是十分有价值的。(4)婴儿学会走路后,活动范围大大增加,因而注意的范围也大大扩展。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搜集信息的方法更有效,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有用信息。(5)一般说来,在不同的活动中,儿童注意表现形式不同。注意的提高受儿童自身反馈的影响,同时也受言语的指导,与信息的获得之间有着直接关系。

13.答:无意识记是幼儿的主要记忆形式,引起儿童无意识记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指的是材料必须是直观、鲜明、生动;内部因素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也与儿童的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如有没有直接参加活动和实际操作)有关。其中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14.答:(1)无意识记是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2)无意识记是幼儿的主要记忆形式,在幼儿期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受活动动机和活动性质制约;游戏的方式比直接教授的方式识记的效果要好。(3)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都在发展,并没有出现有意识记增长而无意识记消亡的过程。(4)不同的年龄阶段,两种记忆的效果也不同。一般说来,幼儿的无意识记的效果好于有意识记。(5)幼儿的两种识记的发展除了与年龄、活动性质有关外,也与材料的难度有关。材料难度越大,随年龄增长的两种记忆效果的差别就越小。

15.答:(1)无意识记是幼儿的主要记忆形式,在整个幼儿期,无意识记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这是因为,引起幼儿无意识记的外部因素是直观、鲜明、生动的;内部因素也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特别是幼儿的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3)无意识记的本质依然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儿童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无意识记的效果也不断提高。

16.答:(1)机械识记是在不理解内容的条件下主要利用复述完成的识记;意义识记是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2)由于幼儿的知识和经验较少,难以将新材料与已有经验加以联结,同时,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还不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各个材料都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保存在头脑中,因此,相对成人来说,幼儿较多的使用机械识记。(3)有研究证明,幼儿对自己理解的材料的识记,要比对不理解的材料的识记效果要好得多。(4)总的说来,幼儿运用机械识记多,但记忆效果还是意义识记好。

17.答:“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回忆效果明显提高。”这一规律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既然幼儿的回忆能力受活动性质的影响,那么,我们要求幼儿识记的材料应是儿童熟悉的,看过或见过的,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材料。(2)要儿童识记的材料,就要事先提出明确的记忆目标,或让儿童去实际操作,并要表明需接受检查。(3)在幼儿回忆时,也可提示回忆的方向。总之,幼儿只有识记目标明确,识记效果才良好。

18.答:幼儿记忆策略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1)视觉复述策略。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这是幼儿经常使用的最简单的策略。(2)特征定位策略。是指幼儿对识记的对象附加一个特定的“标签”,以帮助记忆。5岁幼儿具有特征定位策略。(3)复述策略。幼儿掌握了口语后,经常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4)组织性策略。是指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分别组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材料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加以改组,以便于记忆的一种策略。(5)提取策略。一个人在回忆过程中,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就叫提取策略。提取策略的核心是对线索的利用。

19.答:这涉及记忆策略中组织性策略的运用问题。如果一个人能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并将新材料的信息归入知识体系的适当层次之中,那么,就能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20.答: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这一命题对我们青年学生读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人的一生中会接触到无穷无尽的信息,最有效的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地贮存和按层次提取。所谓分层次的贮存,就是将信息相互联系起来,有系统、有逻辑地组织起来,对新知识不断分类、整理,形成有意义的单元,不要杂乱无章、孤立地堆积在一起。而所谓按层次提取,就是在回忆信息时,首先要确定信息的性质,在相关的层次中检索,不要盲目碰撞。当然,要做到知识分层是不容易的事,需要长期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广泛涉猎百科知识,并要注重知识的质量,形成知识的结构或组织,分类贮存,按层次提取,做新时代有文化、有理想、有品位的好青年。

21.答: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类生产劳动的主要特点是在劳动之前,必须预见到行动的后果,然后按预设的目标去努力。农民种地、工人制作、艺术家创作、科学家假设、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等,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参与。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22.答:现在我都还能回忆起儿时许多有趣的梦境,有的梦还很离奇荒诞。但仔细想来,梦的内容有以下一些特点:梦是一种无意想象。梦中形象往往不是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再现,而是人脑对已有表象加工重新组合成的新形象。但由于梦是在睡眠状态下无意识地进行的,因而梦中所出现的形象或它们之间的联系、关系,有时荒诞无稽,离现实似乎很远,但构成梦境的一切素材,都是梦者曾经经历过的事物。因此,它是一种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23.答:我曾经有过不适当的想象。不适当的想象就是消极幻想。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它有可能导致人的心理活动失调。当时,我是这样克服不适当的想象的:首先,要及时摆脱不切实际的消极幻想,不能沉湎其中。为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再就是,我还通过转移注意力或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克服不适当的想象,命令自己把精力调动到学习和有关活动上去。

24.答:幼儿想象有以下特点:(1)主题与时间不稳定,易变换。(2)不易分清想象和现实之间的界线,幼儿的言谈中常常有虚构的成分,对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往往加以夸大。(3)缺乏计划性和预定的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过程的本身。(4)想象的创造成分还保留在具体形象的水平上,不能在词语水平上进行想象。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重视幼儿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线这一年龄特征?(1)幼儿想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常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是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有的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2)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是幼儿想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年龄特征,也是成人理解幼儿想象的重要基点。(3)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分清幼儿“想象”和“说谎”的界线,正确对待和引导他们,逐渐发展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25.答:(1)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实现的事物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2)根据幻想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可分为积极幻想和消极幻想两类。积极幻想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能实现的幻想。它是推动人们努力创新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消极幻想是指不符合客观规律与社会要求,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幻想。(3)在现实生活中,想象,包括幻想要适当。不适当的幻想可能导致心理活动失调。对于儿童的消极幻想,更是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会实践,克服消极幻想。

26.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组织性的特点。(1)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认识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2)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从同一类材料中,抽象和概括出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3)所谓组织性,指的是思维对原有经验的重组和改造,从而发现事物的新特征和新联系。

27.答: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思维遵循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路线逐步成熟。

28.答: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的主要思维特点。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①具体形象性;②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29.答:(1)儿童开始在头脑中运用表象预设动作的进程和结果,这就是表征。(2)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表征的出现,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如果说智慧动作是儿童最初思维的外部表现,表征则是最初思维的内部机制。(3)幼儿的表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幼儿心目中,表征不仅是表征物与真实物体之间的形象像不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于自己确定的象征和交流意图的问题;②幼儿的表征,不仅表现在对物体的表征方面,还表现在对模型、空间关系、手势和事件过程中;③表征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的作用是广泛的和深远的,当他们在头脑里把一组相似的事物表征为一个特定的范畴时,就产生了初步的概念。

30.答:(1)知觉特征是儿童形成概念的重要因素。①外部形象,尤其是强烈的知觉刺激,会影响幼儿的分类和概念的形成;②知觉特征的相似点,是儿童概念的起点。(2)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也是进行分类获得概念的重要因素。儿童头脑中的范畴类型,是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模式。(3)儿童成熟概念形式的获得,不仅需要一般能力的发展,也要求具体的知识内容和经验的发展。因此,儿童的概念有一个发展过程。

31.答:(1)研究发现,年幼儿童对物理现象、生物现象、心理现象都有自己的初步认识。心理学家把这些初步认识称为朴素理论。(2)孩子进入教室时,头脑里并不是一块白板,毫无观念。(3)儿童的朴素理论是今后学习的基础,但朴素理论的概念并不与科学概念有必然联系。(4)这一命题对幼儿教育的启示是:幼儿园和学校的“教学常常不只是传授新知识,它也包括改变原有信念,常常通过向儿童表明,他们的信念在一些情境中可行,但在另一些情境中则不可行;或消除老信念,代之以新的信念”。

32.答:幼儿的计数受到以下五个原则的支配:第一,一一对应原则;第二,稳定次序原则;第三,基数原则;第四,抽象原则;第五,次序无关原则。

33.答:问题解决是一种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活动。幼儿解决问题与以下因素有关:(1)儿童解决问题既是指直接的外部行为,也包括在心理上完成的内化活动。(2)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对信息的编码水平有直接的关系。(3)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的维度是单一的,因而不能正确解决问题。

34.答:推理是根据已有信息引出新信息的加工过程。幼儿推理过程有如下一些特点:(1)幼儿经常使用的推理是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年幼儿童倾向于归纳推理,青春期儿童倾向于演绎推理。(2)有研究发现,25个月大的儿童也能进行类比推理,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进行因果推理。(3)当代的发展心理学家们倾向于认为,儿童的头脑中拥有形成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最初的特殊资源。

35.答:(1)儿童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对物理世界的认知,也表现在对社会的认知中,而了解别人的意图,是重要的社会认知。(2)婴幼儿与他人的互动,是认识他人的行为和了解他人与自己关系的基本方式。儿童解决问题时,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如父母、教师、同伴的提示和鼓励。(3)儿童身边的每一种社会关系,都有独特的心理动力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到独特的、深远的影响。

六、论述题

答: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这就叫习惯化。与习惯化相对立的一个概念叫“去习惯化”。也就是说,当儿童感知到出现一个新刺激,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刺激时,就会作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有的习惯化就终止了。“习惯化—去习惯化”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这一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先后给婴儿呈现不同的刺激,当婴儿对这一刺激已经习惯而停止对该刺激作出反应后,如果呈现一个新刺激,婴儿的反应又会重新开始,这说明婴儿已经可以分辨两种不同的刺激了。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迭次出现,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探讨新生儿记忆和知觉等心理能力发展的奇异的窗口。总之,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方法是用来了解尚处于前语言时期的婴儿是否具有分类能力以及是如何进行分类的一个极其有效的技术手段,这一方法的发现有利于研究儿童的早期发展,因为早期婴儿的语言还未形成,通过自我报告法研究是不可能的,该方法突破了传统局限,为研究婴儿的感知觉能力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3lNoHszyQH8GPA9a21jCy714uUeSjTAa6K0SecUl7V5cUft++iv3HgTmkYoRO6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