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职业性向理论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现代社会的职业种类繁多,且越来越细化。如何科学合理的择业、就业或创业是职业教育中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职业性向理论注重探讨人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与社会职业选择相匹配的关联性问题,对于促进以就业导向为主的职业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学生的职业选择与规划

职业性向理论关注个人的职业意愿与渴望和社会职业类型之间的适配度。其研究对于学生职业选择与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职业性向专家霍兰德认为个人的职业性向与职业的适配度有密切正相关。当个体从事的职业与其兴趣相一致或吻合时,就可能发挥最佳水平,易于做出成就。即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取决于个体职业性向和职业环境之间的适配度(杜映梅,2006)。学生通过职业性向测验和评估,可以了解自我;通过职业分类,可以了解职业,从而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职场定位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个体寻找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锚”。

职业生涯规划是积极面对人生,思考个人一生的职业选择,职位的变动与职业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与安排,是一个值得所有人都关注的人生问题,尤其对青年人来说,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古人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都强调要尽早进行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职业生涯诊断,即认识自我、环境、关键成就因素和问题分析;确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订职业生涯发展策略、发展途径、角色和能力转换;职业生涯实施管理,明确职业发展方案(刘威,2004)。然而,我国职业教育涵盖了职高、中专、技校、高职、高专和应用型本科等多层次的办学模式。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刚入学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期。他们在中学阶段只是简单地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报考专业或填报志愿时,他们受父母、老师、社会的影响较大,通常根据考试分数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很多学生对选择或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怎样规划自己的职业人生,常常存在着许多迷惘和困惑。不少学生对将来所要学习的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没有清晰的认识,不了解自己的职业性向,也不了解社会职场的需求,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

职业选择是一个作出抉择的过程。正确的职业选择必须建立在符合现实、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符合个人发展的基础之上。为此,职业院校运用职业性向理论,通过职业性向测验工具对其职业的价值观、兴趣、人格和能力等要素进行测验,帮助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选择与人生规划就有了极为重要现实意义。学校要从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性向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对选择理想的职业、胜任的职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进行岗位需求分析,确定未来目标职业或岗位,找到适应自我的职位,找出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职业要求规划职业生涯和制订学习方案(张蔚,2011)。这样,让学生清楚地看到自己现有的能力与理想职业之间的距离,为确立职业目标和奋斗路径指明方向,尤其是立足当前的专业和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学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实用性就业技能,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以占据我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教育为例,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一大批适应国内外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职业教育过程中,运用探讨人们个性心理特征与社会职业选择相匹配关联性的职业性向理论,围绕“人职匹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从职业教育的教学与管理角度来说,无论是哪个层次的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或课程体系建设都是围绕和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通过对学生职业性向理论研究与要素测验,可以反映出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和要求。职业院校要在了解和掌握社会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增强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性向培养的针对性。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来体现。课程设置与学生职业性向发展能力培养相适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与课程设置如何适应学生职业性向要素,培养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的能力有着必然的关联性。因此,学校要根据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成果,关注学生择业、就业或创业发展,增加社会就业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设置。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市场需求情况,学校课程设置要为满足就业需要服务,及时开设社会需要的专业课程,满足学生就业发展需要。即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让学生按照个人职业性向所心仪的职业岗位的要求积极地来打造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好地为“人职匹配”创造条件,提升择业、就业或创业能力,提高自己从业的满意度。

三、促进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

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探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等构成要素,其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锻炼与强化过程。职业性向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和探索职业发展能力。从职业教育者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引导他们进行职业模拟选择,“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和择己所利”(刘威,2004)。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使其获得个体最适宜的职业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职业性向投入。特别是注重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或职业转换是相关联的,尤其是在人们有多种职业选择的现代社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每个人一生平均有4~5次的职业转换。美国的产业工人一生中岗位流动平均达17次之多;日本人一生中岗位转换也有6次以上,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的岗位转换平均也有3~4次(陈淑睿,2006)。在职业的多种选择中,强调的是个人首先要具备职业岗位转换能力,才能在职业变动时较快地适应新的职业。对于形成职业能力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哪些岗位适合自己,这些岗位对职业能力有哪些具体的要求,这些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才能取得就业资格等,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增强学习动力,并努力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职业院校要通过职业性向理论研究,以及要素的测验与分析,帮助同学明确职业目标和方向,找到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晋升方式和职业行为模式。比如,要指导学生针对所心仪的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要求,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应的职业性向,包括适应所有职业岗位的核心素质和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要运用职业性向理论研究,紧紧围绕“人职匹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向。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的职业性向要素,并有目的地进行塑造和培养。学校要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提供不同的实践平台,如专业技能实习实训、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课余勤工俭学等实习、实训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储备。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升自己的职业性向水平,将专业融入社会职业需求中,强化个人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才能够在长度、宽度和速度上确保自己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四、有助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就是选择并从事某一种职业。然而近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趋缓,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发展,高校连年扩招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机制下,如何引导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就业的职业,灵活就业,积极就业和充分就业,始终是职业院校关心的焦点问题。职业性向理论着重探究如何实现“人职匹配”程度,即职业的价值观、兴趣、人格和能力等职业性向构成要素不同的个人,对应与之适合的职业类型。其理想状态是适合的人找到适合的职业;适合的职业找到适合的人。这不仅使个体在工作岗位上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而且也容易使人产生较高的职业满意度。其就业质量也更高。所以,职业院校要运用职业性向理论研究,为学生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或为“人职匹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学校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实习实践等方法,形成理论、实践和经验为一体的综合课,既有就业、择业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培养和观念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现在与未来入职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最大限度地实现就业推荐工作中的“人职匹配”(张汝敏,赵培军和刘景芳,2010)。为此,职业院校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化与职业化的职业导师或就业指导队伍,运用职业性向理论及其构成要素的测验与分析,了解毕业生的职业性向,了解学生在不同岗位上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为有需求的毕业生提供“一对一”的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对照个人的主观条件和与其有一定可能性的社会职业岗位,使学生能结合自我职业性向特点与当前能找到的就业岗位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学校教师也可以为学生的职业转换和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从而帮助选择与其特性相近的职业,达到人与职业之间的合理匹配。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撰写简历中突出目标岗位所需能力的实践经历;为学生求职提供职业性向测验报告,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凸显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五、结语

从职业教育角度,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有助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也有助于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从学生个体视角,职业性向理论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类型和自己的职业性向,更好地进行职业选择与规划,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注重自己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职业性向构成要素的测验与分析,可以了解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为职业定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择业、就业或创业时的“人职匹配”度,从而帮助个体找到自己愿意并适合从事的职业。 eCd4wKQTwrxKB6A20pHEg8JqRMD60ChtgeXLvZwMrgIkgJmvsSoPJ0p+0OmI4f3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