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从事着有趣职业的那些有趣的人当中,乔布斯寻找满意工作的复杂历程还是很常见的。2001年,4个刚大学毕业的朋友开始了一段横穿全国的公路之旅,去采访那些“围绕着对自己有意义的东西而生活”的人。这群朋友向那些人请教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塑造得令人满足,并把这次旅行拍成了一个纪录片,后来扩充成一部系列片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PBS)上播放。最终,他们成立了一个叫“寻路之旅”(Roadtrip Nation)的公益组织,旨在帮助其他年轻人复制他们的旅行。“寻路之旅”的重要性在于,它保存了一个庞大的视频资料库,里面有为这个项目而做的大量采访。对于人们最终如何找到一份有吸引力的职业,如果想深入了解其中的真实情况,这可能是最好的资源。
只要花些时间看看这份档案(网上可以免费观看),你很快就会注意到:乔布斯的历程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其说是个例外,不如说是个规律。例如,在对公共电台主持人艾拉·格拉斯(Ira Glass)的采访中,就如何“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和“知道自己将来擅长什么”,三名大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他的看法。
“在电影里,人们会说,你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格拉斯对他们说,“但是我不信那一套。事儿是一步一步做的。”
格拉斯强调,要在某方面有所擅长,这需要时间。他还详述自己花了多少年去熟悉电台,才得到一些不错的选择。 “关键是,要强迫自己去完成工作、强迫技能形成。这是最难的阶段。” 他说道。
几个采访者备受打击,因为他们可能希望听到一些更鼓舞人心的话,而不是“工作是艰难的,所以忍着吧”。格拉斯注意到了他们的表情,但他继续说:“我觉得你们的问题在于,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总是试图抽象地做出评判。这是一个可悲的错误。”
档案里的其他采访都同样说明:你很难提前预测自己最终会对什么产生热爱。例如,天体生物学家安德鲁·斯蒂尔(Andrew Steele)声称:“不,我那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反对那些要求现在就决定将来要干什么的体制。”其中一名学生问斯蒂尔是不是在开始博士研究项目时“希望有一天能改变世界”。
“不,”斯蒂尔回答道,“我只想多些选择。”
阿尔·梅里克(Al Merrick)是海峡群岛冲浪板(Channel Island Surfboards)的创始人。他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来说明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才无意间找到了激情。“人们总是急于开始生活,但这是个悲哀。”他对采访者说,“我不是一上来就想建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尽量做到最好。”
在另一个视频中,在华盛顿州斯坦伍德市(Stanwood)工作的著名玻璃艺术家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带领着学生们参观他的工作室。那是一个改造过的谷仓,四周是茂密的太平洋西北部森林。“我有一堆不同的兴趣,但没有一个重点。”其中一个学生苦闷地说道。莫里斯看着她说:“你永远无法确定,也不会想确定。”
这些访谈都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 有吸引力的职业通常有着错综复杂的起源,因此不能简单认为只要追随自己的激情就可以了。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有些人感到意外,因为他们长期以来陶醉于激情假设的光芒之中;而对于采用严格的同行评议的方法来研究职业满意度的众多科学家们来说,这个结论并不意外。几十年来,他们不断得出类似的结论。但直到现在,在职业咨询这行,也没有多少人真正重视过这些。接下来,我们要关注的正是这些被忽视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自己的工作,而那么多人做不到这点?“克利夫笔记”对这一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总结如下:职业满意度受很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使职业与事先存在的激情相匹配”这一简单概念不在其列。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项研究所揭示的客观现实,下面列举我看到的比较有意思的三点结论:
结论一:职业激情是稀缺的
2002年,一个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罗伯特·瓦勒朗(Robert J.Vallerand)所带领的研究小组,对539名加拿大大学生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回答下面这两个重要问题:这些学生是不是拥有激情?如果有,那么是哪些方面的激情?
激情假设的核心是假设我们都拥有某种事先存在的、有待发掘的激情。这项研究正是为了检验这一假设。结果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84%的人被确认为拥有激情。对支持激情假设的人来说,这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但如果再深入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具体追求,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前五大经过确认的激情为:舞蹈、冰球(提醒一下,他们是加拿大学生)、滑雪、读书和游泳。这些激情虽然在学生心里分量很重,但是对于职业选择并没有多大贡献。 事实上,在确认出来的所有激情中,只有不到4%与工作或教育有关,其他96%都是某种爱好或兴趣,比如运动和艺术。
很多人可能一时半会儿接受不了这个结果,因为它是对激情假设的一个严重冲击。如果我们连相关的激情都没有,那么追随激情又从何谈起?至少就这些加拿大大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人需要一种不同的策略来选择职业。
结论二:激情需要时间
耶鲁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艾米·瑞斯奈斯基(Amy Wrzesniewski)一直在研究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还是一名研究生时,她便在《人格研究杂志》(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上发表了一篇具有突破性的论文,探讨工作(job)、职业(career)和天职(calling)的区别。按照瑞斯奈斯基的表述,工作是谋生手段;职业是使工作渐入佳境的途径;而成为天职的工作则是组成人生的重要部分,是个人身份的关键部分。
瑞斯奈斯基调查了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从医生到程序员再到文员。她发现大多数人可以坚定地将自己的工作划分为这三类中的某一类。对于这种划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某些职业要优于其他职业。例如,根据激情假设预测,在与一般激情相匹配的职业人群当中,如医生或教师,把工作真正视为天职的人应该占有很高比例;而在不那么光鲜的职业,即那种不会有人梦寐以求的职业里,把工作视为天职的人应该几乎没有。为了验证这种解释,瑞斯奈斯基观察了一组职位相同、职责几乎一模一样的员工:大学行政助理。她发现了一个让自己也很意外的结果:将自己的岗位视为职业、事业或天职的员工人数大致均等。换句话说, 工作类型本身似乎并不一定决定着人们对其喜好的程度。
不过,激情假设的支持者会反驳说,像大学行政助理这样的职位会吸引各种不同的员工。有的人选择这个岗位可能是出于对高等教育的激情,因此会热爱这份工作;而有的人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如工作稳定、待遇不错等,误打误撞地从事了这份工作,因此他们会有一个较低层次的体验。
但是,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还没结束。她调查了这些助理,想明白为什么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会如此不同,结果发现,最能准确预测一名助理是不是将其工作视为天职的变量是她从事这份工作的年数。换句话说,经验越多的助理,越有可能爱上自己的工作。
这个结果是对激情假设的又一次冲击。瑞斯奈斯基的研究表明,最快乐、最有激情的员工不是那些将激情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从而擅长于自己所做事情的人。仔细想想,这是有道理的。如果有了多年的经验,你就会在自己的事情上更加出色,而且会产生效能感。你还会有时间发展牢固的同事关系,会看到自己的工作给他人带来的巨大好处。且不论这种解释有多合理,重要的是,它与激情假设相矛盾:激情假设所强调的是当下的幸福感,而且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将自己的职业与某种真正的激情相匹配。
结论三: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在一场题为《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的热门TED演讲开始后不久,作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Pink)在讨论他的著作《驱动力》( Drive )时告诉听众,过去两年他一直在研究人类行为动机的科学。“我可以告诉你,(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这两者相差悬殊,”他说,“如果你学习过一些科学课程,你会发现,科学知识和商业行为之间有条鸿沟。”他所说的“科学知识”指的是一个有着40年历史的理论框架——“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可以说,对于“为什么有些追求能给人动力而有些不能”这个问题,这是目前科学给出的最佳解答。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不管是在工作场合还是在其他场合,如果想要获得动机,你都要满足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而这些需求是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内在动机所必需的,因此被称为“营养物质”(nutriment):
自主: 感觉对自己的生活拥有控制力,并且感觉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重要的。
胜任: 感觉自己擅长于自己所做的事情。
归属: 感觉自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
最后一项需求是最不令人意外的:在工作中感觉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很紧密,你会更喜欢工作。前两项需求才比较有意思。例如,自主和胜任显然是相关的。在大部分职业中,如果在自己的事情上做到更好,那么你不仅会因表现出色而产生成就感,而且,作为奖励,通常还能更多地掌控自己的职责。这些结果可以用来解释艾米·瑞斯奈斯基的发现:经验更多的助理会更喜欢他们的工作,原因之一可能是胜任和自主需要时间,而这两者会带给你愉悦感。
同样有意思的是这几项基本心理需求所不包含的内容。请注意,科学家们并没有发现“使工作与事先存在的激情相匹配”这一点对动机有多重要。相比之下,他们真正发现的那些特质更为宽泛,并不指向某种具体的工作。比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假如他们愿意为达到精通程度而付出努力,那么胜任和自主在很多不同的职业中都是可以实现的。这一信息虽不像“要追随自己的激情,这样你就能立即获得幸福”那样令人鼓舞,但事实的确如此。换句话说,“正确地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