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策 视听

【本策解读】

视听,就是视者看也,听者闻也;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诸葛亮曰:“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

本策共计2个自然段,主要论述视听之政,其内容为:①君臣为政,要见微知著,内外兼听。即察视微形,倾听细声,以内和外。②君臣之道,要多见多闻,善听善辨。即多见为智,辨别五音,闻怨进善。

本策主旨说明:一方面,君臣为政之道,重在务于多闻,善纳众言。视听之政就是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君臣为政之道,务于多闻,采纳众言,谋及庶士。以内和外,万物昭然。

另一方面,明君贤臣之法,贵在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五音不闻难别宫商,五色不见难别玄黄。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

本策经典表述: 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故人君多见为智,多闻为神。

【参考导读】

马黎丽等《诸葛亮全集》曰:“视听篇”论述君王应当重视了解下情,善于倾听来自下属和百姓的意见。

郑吟梅等《诸葛亮兵法》曰:“视听篇”论述了君王及当政者了解下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君王及当政者不仅要了解下情,“视微形,听细声”,而且要能体察尚未显露的细小苗头,并能由此看出事物的本质,发现隐患,听取极微小的意见,从而发现重大的问题。只有能察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的君王才是贤明的君王。

严锴等《诸葛亮兵书》曰:“视听篇”论述一国之君应广闻博见、从谏如流,“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能够广泛地倾听民众的心声,仔细观察百姓的疾苦,在处理国家政务时才能采取“对”的措施,这是成为一个明君的先决条件。如果国君只愿意听取奸臣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言辞,而塞忠谏之言,只看得到歌舞升平的华丽表象,又怎能期待国富民强呢?

【原文】

3.1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

3.2 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译文】

3.1 察看倾听的政务,就是要察看隐微的形体,倾听细微的声音。形体微小就不容易看见,声音细微就不容易听到。所以明君要从看到的细微之处发现事物的预兆,从听到的细微言论发现重大的问题;君臣要上下沟通交流,彼此呼应,内外应和协调,相互联系。所以君主治理国家的原则,关键在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要听取、考察进而采纳各级官员的意见,直到向普通人咨询问题。若能这样,万事万物就可以供君主的眼睛观察,来自各方面的声音就能帮助君主聆听得更全面。所以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上说:“圣人没有自己一成不变的观念,把百姓的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眼睛受心的支配观察事物,嘴巴受心的支配发表意见,耳朵受心的支配听取意见,身体各器官受心的支配协调运转。所以臣下身体里有心支配,好像国家有君主主政,君主与臣民沟通,心心相印,内外应和,朝廷内外各种问题就都会清楚明白。

3.2 君主如果只能看到日月闪耀的光辉,还不足以说明眼力就好;如果只能听见雷霆轰鸣的声音,也不足以说明听力就好。所以君主通过多见才能增长智慧,通过多闻才会具备圣明。没有听过宫、商、角、徵、羽这五种声音,就无法分辨宫音和商音;没有见过青、黄、赤、白、黑这五种颜色,就无法分辨黑色和黄色。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处事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白天处理公务大事,晚上处理后宫私事。有时百姓的怨愤叹息不能听到,有时臣下进谏忠言却得不到信任。听不到百姓怨愤的声音,遭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诉;进谏忠言而不被采纳,忠诚的人就得不到信任,反而会使奸邪之徒受到纵容。所以《尚书·皋陶谟》上说:“君主要察看下面的情况,从我们老百姓看起;君主要倾听下面的声音,也要从我们老百姓听起。”说的就是关于视听的道理。

知识链·耳目

论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题解】为政“耳聋目昏”是一种奸邪之道,周大夫富辰借此劝谏周襄王不要出兵攻打同宗同族的姬姓郑国。远亲不如近邻,君王应该酬答勋劳、亲爱亲属,接近近臣,尊敬贤人。

【原文】僖公二十四年正月。郑之入滑也,滑人听命。师还,又即卫。郑公子士、泄堵俞弥帅师伐滑。王使伯服、游孙伯如郑请滑。郑伯怨惠王之入而不与厉公爵也,又怨襄王之与卫、滑也,故不听王命而执二子。王怒,将以狄伐郑。富辰谏曰:“不可。臣闻之,大上以德抚民,其次亲亲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召穆公思周德之不类,故纠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诗,曰:‘常棣之华,鄂不桦桦,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阋(xì)于墙,外御其侮。’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今天子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其若之何?庸勋亲亲,昵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即聋从昧,与顽用嚚(yín),奸之大者也。弃德崇奸,祸之大者也。郑有平、惠之勋,又有厉、宣之亲,弃嬖宠而用三良,于诸姬为近,四德具矣。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狄皆则之,四奸具矣。周之有懿德也,犹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怀柔天下也,犹惧有外侮,扞御侮者莫如亲亲,故以亲屏周。召穆公亦云。今周德既衰,于是乎又渝周、召以从诸奸,无乃不可乎?民未忘祸,王又兴之,其若文、武何?”王弗听,使颓叔、桃子出狄师。

【译文】鲁僖公二十四年春季,郑军攻入滑国的时候,滑人听从命令服了郑。郑军回去,滑国又亲附了卫国。郑国的公子士、浅堵俞弥又率军队讨伐滑国。周王派伯服、游孙伯到郑国去请求不要打滑国。郑文公怨恨当年周惠王回到王城时不给郑厉公酒爵,又埋怨周裹王偏袒卫、滑二国,所以不听周王之命而抓了伯服和游孙伯。周襄王大怒,准备率领狄人攻打郑国。富辰劝阻说:“不可以。臣下听说,上等的策略是用德行来安抚百姓,其次是亲近自己的亲属,然后推及到别人。过去周公伤悼管叔、蔡叔不得善终,所以为亲属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以保卫周室。菅蔡郕霍等十二国,都是文王的儿子。邗晋应韩四国,都是武王的儿子。凡蒋刑茅胙祭六国,都是周公的后代。召穆公成周作诗说:“常棣的花儿,花蒂都有光彩。现在的人们,总不能像兄弟一样亲近。”诗又说:‘兄弟在家争吵,遇到外侮共同抵抗。’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能废弃友好亲戚。今天你不能忍耐小小的怨恨而要抛弃郑国这个亲戚,那又能怎么样呢?酬劳有功、亲爱亲戚、亲近近亲、尊敬贤者,这是最大的德行啊。接近聋子、跟从昏昧的人、支持固陋的人、重用奸诈的人,是最大的邪恶。抛弃大德,崇尚邪恶,是最大的祸患!郑国有辅佐平王、惠王的功劳,又是厉王、宣王的亲属,郑国能抛弃那奸佞的宠臣而重用三良,在姬姓诸国中属于近亲,它四种德行都具备了。耳朵听不到和谐的五音是聋子,眼睛分不清五色的文采是昏昧,心不以德义为准则是顽固,口不说忠信之言是奸诈。狄人都效法这些,四种奸邪都具备了。周室有美德的时候,尚且说‘不如兄弟亲近’,所以要分封建国。在它能笼络天下的时候,还担心有外来的侵略。抵御外来的侵犯,没有比近亲更好的了,所以以近亲来保卫周室。召穆公也是这样说的。现在周室德行已经衰败,在此时又要改变周公、召公的做法,而跟从邪恶用狄人,恐怕不可以吧?百姓不会忘记当年的祸乱,君王又要把它挑起来,怎么向文王、武王交代呢?”周襄王不听,仍派颓叔、桃子出动狄军攻打郑国。(左丘明编撰《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郭丹等译注) yeCeGvml+pVjIsWUb1yxddiAt/JWD2srSgy5ESij9iIsYeyoiA97RKqJymgLP5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