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一、《便宜十六策》产生原因与历史地位

(一)产生原因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与思想家,也是千百年来举世公认的一代贤相、治世良才与治军奇才。诸葛亮一生著述颇丰,《便宜(biàn yí)十六策》是其“治国策”理论体系的核心著作之一。

三国·诸葛亮像

诸葛亮为何要创作、撰写《便宜十六策》一书?史料显示,一方面,诸葛亮善于精研前人文韬武略,勤于总结治国用兵经验。另一方面,为了兴蜀强蜀,北伐中原,完成先主刘备的未竟之业,需要提供理论指导与政策导向。基于此,诸葛亮在百忙之中,顺天应地、因时制宜地编撰了《便宜十六策》一书。

《便宜十六策》一书又在何时何地完成的?根据西晋·陈寿撰《三国志》、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东晋·习凿齿撰《汉晋春秋》、明·诸葛羲编《诸葛孔明全集》、明·罗贯中撰《三国演义》等史料推测,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一书的撰写应当在其成都担任丞相初期(公元221年前后)。换言之,就是在蜀汉政权初立、后主刘禅即位以后。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又称“治国便宜十六策”、“文武奇编”、“武侯十六策”。“便宜”一词为多义词:一则指便宜(pián yí);一则指便宜(biàn yí)。诸葛亮所论取“便宜(biàn yí)”之音意,即取“斟酌事宜、便宜行事、合乎时宜、方便顺当”等之义。古籍文献中多有此用法。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曰:“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又如《隋书·杨谅传》曰:“特许以便宜,不拘律令。”再如《汉书·刘敬传》曰:“敬脱挽辂,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宜。’”这里便宜一词,都指便宜(biàn yí)之意,要注意与便宜(pián yí)相区别。

(二)历史地位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一书遵奉儒家治国理念,大力倡导孔孟之道,推崇文武并用谋略。进一步而言,《诸葛亮治国策》一书的思想观念主要源于先秦两汉的儒家著作及部分法家著作等经典文献,既取《尚书》、《诗经》、《易经》、《春秋左氏传》、《道德经》、《论语》、《孟子》、《孝经》之言,又取《管子》、《孙子兵法》、《六韬》、《荀子》、《商君书》、《韩非子》之意,借鉴与吸收、继承与创新,由此形成了应对吴魏、振兴蜀国的治国之策。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一书是指导三国时期蜀国君臣治国、将帅作战的基本策略与行动指南。先秦政治家的治国思想主要是强调“富国强兵,争霸中原”,而诸葛亮的治国思想则主要是“兴蜀强蜀,匡扶汉室。”诸葛亮认为:“是以有文事必有武备,故含血之蠹,必有爪牙之用,喜则共戏,怒则相害。”诸葛亮强调:“故治国以文为政,治军以武为计;治国不可以不从外,治军不可以不从内。”诸葛亮“治国策”的核心要点与根本方法就是主张“文武兼备、富国强兵”。这是一条至关重要的历史经验。

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一书是一部专门、系统地论述治国之道、治国之策的划时代传世之作。诸葛亮《便宜十六策》一书被世人称为中国版的“君王论”,先于意大利政治家马基雅维利(公元1469—1527年)《君王论》一千二百多年。虽然往事越过一千八百余年,但诸葛亮源于治蜀兴汉的“治国策”一书所体现的治国思想、原则与方法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于今天的治国理政、富国强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诸葛亮的生平事迹与主要著作

(一)生平事迹

诸葛亮的生平事迹集中体现在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三国志》、习凿齿撰《汉晋春秋》、常璩撰《华阳国志》、司马迁撰《资治通鉴》、诸葛羲撰《诸葛孔明全集》、罗贯中撰《三国演义》、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等文献之中。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东汉末年琅琊郡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父亲诸葛皀,字君贡,东汉末年为泰山郡郡丞。诸葛亮少年丧父,与姐弟投奔叔父诸葛玄,辗转豫章、荆州两地。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在荆州去世后,迫于生计,十七岁的诸葛亮又与姐弟一块移居、结庐于襄阳城西的隆中。诸葛亮在隆中,躬耕陇亩,博览群书,精研兵法,胸怀天下,被世人称之为“卧龙”。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先主刘备兵败屯军新野,谋士徐庶向刘备推荐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徐庶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刘备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刘备三次造访,终于见到诸葛亮,演绎出“三顾茅庐”的佳话。诸葛亮“由是感激”,遂献出“隆中对策”作为酬谢。

襄阳·古隆中

先主刘备问计诸葛亮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给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对策。亮一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亮二曰:“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亮三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从此成为先主刘备的重要谋士与军师。东汉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正式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担任丞相。诸葛亮辅佐先主刘备开创蜀汉基业,辅佐后主刘禅振兴蜀汉匡扶汉室天下。诸葛亮主政治蜀,励精图治:对内厉行法治、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务农耕种,整军经武;对外联吴抗魏,重修盟好,征讨南中,七擒孟获,五伐中原,重创曹魏。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军营,葬于定军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封为武乡侯。

诸葛亮的一生,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青少年成长时期,共27年;第二个时期是帮助刘备创立和巩固政权的时期,从公元207年到222年,共16年;第三个时期是辅佐刘禅治理蜀汉、北伐曹魏的时期,从223年到234年,共12年。诸葛亮夙夜在公,兴蜀治蜀,其治国之策与治国要点被陈寿概括为“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等六大对策。诸葛亮的治国六策不仅安定了新兴的蜀国,也使得魏蜀吴三足鼎立成为现实,诸葛亮本人也因此堪称一代治国贤相、治世良才。正如陈寿评论所说:“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二)主要著作

诸葛亮既是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杰出的理论家、文学家。诸葛亮在统军作战、兴蜀强蜀、匡扶汉室的过程中撰写、创作了不少流传后世的优秀作品。

诸葛亮的著作主要有后人编撰的《诸葛亮集》等数十篇。其中代表性著作文章有:《隆中对》、《前出师表》、《后出师表》、《便宜十六策》、《将苑》、《答法正书》、《绝盟好议》、《诫子书》、《论诸子》等。这些著作集中体现在《三国志》《隋书》《唐书》《宋史》、《四库全书》等有关文献典籍之中。

一是魏晋学者编录概况。西晋陈寿首次编成《诸葛亮集》,开编撰收录诸葛亮文章之先河。西晋泰始十年(公元274),陈寿首次编成《诸葛亮集》计二十四篇。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曰:“亮毗佐危国,负阻不宾,然犹存录其言,耻善有遗,诚是大晋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辄删除复重,随类相从,凡为二十四篇,篇名如右。”此外,编撰的还有:裴松之注《三国志》、习凿齿撰《汉晋春秋》与常璩撰《华阳国志》、郦道元撰《水经注》、刘勰撰《文心雕龙》。

二是隋唐学者编录概况。唐朝编录文献主要有魏征撰《隋书·经籍志》、房玄龄撰《晋书》、魏征撰《群书治要》、虞世南撰《北堂书钞》、欧阳询撰《艺文类聚》等。

三是宋元学者编录概况。宋朝编录文献主要有张观撰《崇文书目》、郑樵撰《通志·艺文略》、李窻撰《太平御览》与《太平广记》、司马迁撰《资治通鉴》。元朝编录文献主要有脱脱撰《宋史·艺文志》。其中,《崇文书目》、《通志·艺文略》、《宋史·艺文志》刊载有“便宜十六策”。

明·诸葛羲撰《诸葛孔明全集》

四是明清学者编撰概况。明代诸葛亮著作编撰主要有王士祺编撰《武侯全书》、张溥编撰《诸葛亮集》、诸葛羲编撰《诸葛孔明全集》。清代诸葛亮著作编撰主要有朱瞞编撰《诸葛丞相集》、张澍编撰《诸葛忠武侯文集》(或称《诸葛亮集》)、姚振宗编撰《三国艺文志》、文澜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吴楚材撰《古文观止》收录有诸葛亮文章。其中,诸葛羲编撰的《诸葛孔明全集》卷七载有“便宜十六策”;张澍编撰的《诸葛忠武侯文集》卷三载有“便宜十六策”。

五是当代学者编撰概况。当代诸葛亮著作编撰有段熙仲等编校《诸葛亮集》(中华书局1960/2012);张连科等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罗志霖注译《诸葛亮文集译注》、袁钟仁译注《诸葛亮文选译》、朱大渭著《诸葛亮大传》、余明侠著《诸葛亮评传》等。其中,段熙仲等编校的《诸葛亮集》卷三与张连科等校注的《诸葛亮集校注》卷三均载有“便宜十六策”。

诸葛亮著作文章体裁多样,归纳起来看主要有诏、表、疏、议、书、教、戒、令、论、记、碑、称、答、对、笺、策等几种。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三类:一是法规条文类;二是文书策令类;三是表、疏、书、教、论、称、答、对等陈述散文类。

三、《诸葛亮治国策》参考文本与编译说明

(一)参考文本

诸葛亮著作刻本较多,本书《诸葛亮治国策》编著注译主要以明·诸葛羲编撰的《诸葛孔明全集》(中国书店)、清·张澍编撰《诸葛忠武侯文集》为底本,参考鉴用段熙仲等编校的《诸葛亮集》(中华书局)、张连科等校注的《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等版本。

(二)编译体例说明

《诸葛亮治国策》一书以《便宜十六策》原文章节为基础。诸葛亮《便宜十六策》原文计有七千六百余字,包括:治国、君臣、视听、纳言、察疑、治人、举措、考黜、治军、赏罚、喜怒、治乱、教令、斩断、思虑、阴察等十六策。由此《诸葛亮治国策》一书各篇章依十六策进行相关论述,基本体例设计为四篇若干章节。

(1)第一篇:诸葛亮治国策·文白对照。

文白对照,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对照翻译、对照排列,方便阅读,方便学习。本篇“文白对照”按十六策编排,即:第一策治国、第二策君臣、第三策视听、第四策纳言、第五策察疑、第六策治人、第七策举措、第八策考黜、第九策治军、第十策赏罚、第十一策喜怒、第十二策治乱、第十三策教令、第十四策斩断、第十五策思虑、第十六策阴察等。其中,每一策体例结构包括:

①本策解读:就是简要概括、提炼本章题目之义、本章主要内容及其主旨说明,侧重于白话文解读释明。另还有经典表述与参考导读等内容。

②原文与译文:原文就是照录各个章节文言文原文,排在左边。译文主要是以直译为主,尊重愿意,排在右边。对个别疑难复杂字词语句进行意译,力求行文流畅,通俗易懂,富有诗意。

③知识链:就是补充与各个章节内容相关联的代表性文献典籍,主要是为了增加各个章节的广度和深度,以便于在有限的篇幅实现知识信息最大化。

(2)第二篇:诸葛亮治国策·注释注解

注释注解,就是对文言文的词句、典故、成语、事件等进行解释、校注、扩展,以便于理解与阅读。本篇“注释注解”也按十六策编排,即:第一策治国、第二策君臣、第三策视听、第四策纳言、第五策察疑、第六策治人、第七策举措、第八策考黜、第九策治军、第十策赏罚、第十一策喜怒、第十二策治乱、第十三策教令、第十四策斩断、第十五策思虑、第十六策阴察等。其中,每一策体例结构包括:

①本策题解:就是简要概括、提炼本章题目之义,偏重于文言文注释注解。另配有诸葛亮相关文章专论。每策配选一个专论,计有十六个诸葛亮专论。

②注释注解:就是对各句原文的字、词、句给予简明、具体、尽可能全面的诠释,对个别生僻疑难字词标注汉语拼音,对个别重大事件、成语典故、重要人物予以较为详细的解释。

③知识链:就是补充与各个章节内容相关联的代表性文献典籍,主要是为了增加各个章节的广度和深度,以便于在有限的篇幅实现知识信息最大化。

(3)第三篇:诸葛亮治国策·原文诵读。

原文诵读,就是全文统排,美观得体,繁简同录,雅俗共赏。进一步而言就是去掉译文、去掉注释,全文照录,便于古文爱好者、研究者学习、阅读、诵读与欣赏。包括两部分:

一是简体字原文诵读,主要应对广大读者的简体字阅读习惯。对个别疑难字词标注汉语拼音,方便读者畅通顺利地学习、阅读与欣赏。

二是繁体字原文诵读,主要是适应于繁体字爱好者及港澳台读者的阅读习惯。对比欣赏阅读,增强亲切感。

(4)第四篇:诸葛亮治国策·传记年谱。

传记年谱,就是关于诸葛亮传奇经历的传记与生平事迹的年谱。包括两部分:

一是人物传记。主要收录陈寿撰《三国志》记载的诸葛亮传记,既有经典原文,又有通俗译文,具有权威性与经典性。

二是生平年谱。主要根据陈寿撰《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志》、习凿齿撰《汉晋春秋》、司马迁撰《资治通鉴》、诸葛羲撰《诸葛孔明全集》、张澍撰《诸葛忠武侯文集》等文献进行整理而成,具有权威性与可靠性。

本书在注释编译解读过程中,参考借鉴了诸葛羲、张澍、段熙仲、张连科、罗志霖、郑吟梅、何兆吉、马黎丽、沙超、严锴等学者的的著作及中国知识网有关研究诸葛亮生平事迹及其治国理政方面的学术论文,在此表示感谢。由于本人学识有限,注释译文未必允当,错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ygUfKPXDgdB5XSeGsCimbuajvUKF/oYIaGoU9IncelSnOtO1Q7FoFz73xXGCE7x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