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方评估力破政策“中梗阻”

2014年5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了打通抓落实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力破“中梗阻”,决定对国务院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全面督察。这次督察,既有各级政府的自查与实地检查,又要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

近年来,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得到了公众的欢迎与支持,但一些好政策在基层难以得到“足额”落实,以致出现中央开会“议”了事,“决”了策,但下面没有“行”,导致基层不见“效”。这其中,既有一些地方政府对政策理解不够、对问题重视不够的原因,也源于有些政策本身触及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导致政策在落实环节被“层层消解”。

从中国以往对政策落实情况的评估来看,政策制定者或执行者的内部评估居多。由于缺乏独立性,评估不仅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甚至还成了个别地方政府或部门自我吹嘘的契机,异化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遮羞布”。如果评估仍然限于“体内循环”,政策落实的“肠梗阻”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这次国务院提出对政策落实“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正是通过引入“外力”,割断了政策实施义务主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联系”。专业评估组织、媒体舆论、研究机构、一般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第三方”的介入,可以避免政策执行过程中被偷换概念或执行随意性等问题,同时还扩大了公众有序参与的途径。

当然,要让第三方评估成为裁判,就必须让第三方评估机构具备“裁判员”的“资质”。一方面,第三方评估要具有独立性,不能成为“黑哨”。另一方面,第三方评估结果还要发挥实际影响力,即找出来的问题要与问责机制“对接”,所提建议也要有过硬的渠道落实。

引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也离不开各项配套措施的跟进。比如,第三方评估的弱点在于信息劣势,因此需大力推进地方政务的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市场尚不成熟,与之相关的法律还须完善;由于政府部门与第三方评估之间客观存在利益冲突,还须在政策框架下通过多主体评估相互参照、公开招投标等加以规避,等等。

只有评估到位,那些“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庸政者”和“懒政者”,才会打消“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这种敷衍了事的心态,中央出台的各种政策措施,才有望真正落地生根,惠及民生。a6eglzrJr6+lGSHsA5pH+USBuIj0X+Ip0i5E0anK5dWQuD3ASKMV7nGwRaeZAef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