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2004年将其给表妹辅导功课的视频传到网上开始,基础教育领域的慕课学习就拉开了序幕。此后,经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阿拉帕霍高中(Arapahoe High School)和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等校自2005年开始翻转课堂的实践,“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迅速地在全球扩张。然而,这一阶段,基础教育领域内慕课的特点是基于学科,以学科知识点的清晰讲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思维。
慕课2.0则是华东师范大学学者在这一基础上借助于慕课平台开发的跨学科创新实验课程。这是一门非传统的课程,与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与化学等课程的学习不一样,是一门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是一门线上和线下学习相结合的跨学科的实验/实践课程!
第一,这些“课”不以掌握具体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些什么,让学生在“亲力亲为”中成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为方便学生的学习,课程开发者在各专题方面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不过这些知识只是为学生的创造与创作提供一些基础。当然,跨学科创新课程的开发者确信:学生在运用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对这些相关的知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这些“课”没有固定的答案,它欢迎学生的奇思妙想。跨学科创新课程的开发者认定,有时候奇思妙想的过程比奇思妙想得到的结果更为重要,它对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更有帮助。
第三,这些“课”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的,有些甚至就是来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比如:每天花多少时间做作业,学习成绩可能最好?怎样的膳食结构才最为健康?我们能不能自己动手建座大桥?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更好地提升,也更能找到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机会和路径。
第四,上这些“课”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人兴趣爱好发展的过程。相信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一定会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活动。也就是说,这些项目都是个性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挑选。这些“课”可以由学生自己单独完成,也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不过跨学科创新课程的开发者相信:如果在老师指导下,与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来完成,学生会有更多的收获,团队意识能得到加强,每一位学生也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享受。
第五,这些“课”是综合性的、跨学科的。世界本来就是综合的,所以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综合地思考,需要用跨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第六,互动性。即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在网上收集资料,在网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在网上提交各种材料与展示学习的成果。这将极大地方便学生项目的完成。
简而言之,开放性、体验式、实践性、个别性、跨学科性与互动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