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利用认知冲突设问,激活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对每堂课的内容一开始就感兴趣或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抓住激活学生思维的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的“障碍”,造成他们认知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认知的“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他们开始了真正的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语文课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死海不死》,教师一开篇就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a?

(2)“死”与“不死”矛盾吗?

(3)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

这一番提问,激发了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研读课文寻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种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结合了教材实际,抓住了突破口,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问”。又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教师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很自然就让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到孔乙己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一深刻的社会寓意,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由此可见,利用认知的冲突,抓住契机,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学习。

数学课例:

教师在教“圆的认识”时发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对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进入积极兴奋状态。另一位教师在教学《游戏的公平性》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抛两次硬币,如果第一次是正面朝上,那么第二次一定是反面朝上咯?”学生马上反应“不是的”。教师紧接着问:“你们不是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吗?那我抛两次当然就是一次正面一次反面喽!如果不是的话,那不是和你们的结论矛盾了吗?”这个矛盾的问题环境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反驳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动手操作的欲望,从而自然引入下一个学生抛硬币的活动。这个活动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它就是一个高效的操作,抓住一些近似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物理课例:

为了使学生对“静止”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启发学生对“静止”这一哲学概念的理解,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听说过用手抓飞行着的子弹吗?”问题提出以后,教室内鸦雀无声,教师稍稍停顿了一下,从学生们的脸上读出了惊奇、思考、疑问。教师接着娓娓道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两千米高空飞行时,发现一个小虫似的东西在身边蠕动,他伸手一抓,大吃一惊,原来抓的竟是一枚德国制造的子弹。”教师问:“子弹飞得那么快,真能用手抓住吗?”学生回答各异。教师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指出,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道理呢?这里实际包涵着一个哲学原理:“静止——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样的提问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悬念,激发了求知的兴趣和欲望。 /hKhNPILtqrwwdaipR9qBx2sTa8aKSNRxzMNbdMYVw7rO5lrwSVse31BXQnkkb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