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感受教育的脉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在传统课堂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和理性至上的价值取向比较明显,教师主要是按照学科的结构传递学科的课程,学生主要是最大限度地接受制度化的学科内容,教师与学生在这种模式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失去了主体间的主动以及主体的作为,而共同演绎的更多是被动与异己的存在。教师成为制度化课程的教学机器,学生成为被填充的容器,“知识的在场”和“人的缺席”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奇异景观,教学的人文关怀被忽视。课堂教学往往始于教师精心设计过程行进的路线图,并具体细化为一步步细致且环环相扣的小步子,然后经由教师付诸课堂精确无误的演绎实施,最终达到预定的认知目的地。教学的标准化和机械化让师生一起远离了创造与活力。与此同时,社会传统文化中规训与服从的基因也惯性地渗透进课堂,加深了课堂教学文化对学生学习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桎梏,在“师道尊严”的文化恪守中,学生逐渐被训练成课本知识的奴隶和功利应试的机器。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已进入到了改革的“深水区”,“理想的课程目标越来需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课堂实践来加以实现”。但据2009年全国大样本的调查发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尚存在不小的距离和落差,大多数教师还比较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因此,基于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课堂教学转型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在面向新世纪又一个10年的重要关头,我国政府制定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回应学生多方面、“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及幼儿园三个专业标准的文件中,都把“学生为本”作为基本理念,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实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当今的以学生为本,从而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之中。这为当前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转型指明了方向。

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近年来也涌现出了一批在当地乃至全国业已产生较大影响的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336”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立体式、大容量和快节奏的教学要求,强化预习、展示和反馈的功能,推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和达标测评的教学环节。又如,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追求当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完全自我解决,当堂消化,教师不再留课外作业,切实实现减负增效。再如,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后茶馆式教学”的模式,着力建设“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的宽松教学文化。改革成功的范例不一而足,但是它们创造性的先行实践已经为课堂教学的转型做了生动的注脚。成功的课堂实践,教育的真谛和智慧富含其中,“深入课堂进行实证的剖析”成为探索课堂教学转型有效模式的现实选择。

纵观近些年来有关课堂教学转型的研究,理论界主要有如下几派观点:第一,文化重构说。即在教学理念上,推崇人的成长发展重于知识本身的掌握;在学习方式上,追求学习主体的建构重于知识本身的结构;在师生关系上,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先于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学习增值说。即课堂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学习的增值,其中包括动力值(更想学)、方法值(更会学)、数量值(达成多)和意义值(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第三,以学定教说。即课堂的教学始于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当堂课学习的疑难困惑以及真正的兴趣所在等一起构成课堂教学的形态与结构。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质与重点。

为了每一个孩子幸福快乐的成长,为了给每一个孩子的成功成才奠基,变革创新的情怀永远激励着热爱教育的人们不断追逐更高、更远、更美的梦想!

《教育转型视野下的课堂热点丛书》正是扎根基础教育的沃土,汲取实践智慧的营养,力争真实鲜活地呈现草根实践、田野研究的丰富成果,零距离地服务广大一线教师,分享经验,拓宽视野,启迪智慧!

《教育转型视野下的课堂热点丛书》主要面向中小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室教研员、教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及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人员。本丛书将集中推出一批以课堂教学的生动实践为特色的系列主题。

希望并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实现我们和谐奋进的研究团队的良好初衷!

胡庆芳
2014年国庆于上海 gDbFNZLU9pvwN46XZq7kUm6bf0DaoE4jEo3I/UxyHjIf2qgVlgEeZ/IF4NeIfnE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