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针对学生思维特点,实施巧妙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经常用“是吗”、“对不对”等直接式提问,最终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索然无味,失去答题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在问题设计时营造一定的“情境”来引起学生的探求欲。在教授新课时,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起他们认知的冲突,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关注的文本上来,可以提问:“从课题上看,课文会写些什么?”“你都想知道些什么内容?”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孜孜以求,加速思维。如果教师提问富有情趣,有意味和吸引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思考答案时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巧于设计问题,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产生学习动力,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因此体味到思考与创造的快乐。从教育心理上来看,也是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的。

不同学段的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不同。以高中学生为例,他们的思维创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中能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调控,确保思维的正确性和高效率,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因此教师在设计有效问题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实现有提问的有效性。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逐步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疑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向学生激疑提问但是却“启而不发”,或学生对某一问题仅是“浅尝辄止”。这时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逐步诱导,促其产生一种情不自禁用自己的见解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一位老师在教《项链》时,引导学生梳理情节、把握主人公玛蒂尔德形象后,以退为进,设计了如下问题:“如果删去小说的后一部分,即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这一部分,对原文有什么影响?”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在互动中互相刺激,互相启发。对莫泊桑小说的“意料之外、奇峰突起”的特点有了深刻体会。教师们在教《项链》时也常常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女主人公在得知花了十年的心血偿还的项链是假的之后,她会怎样想,怎样做呢?”这样的问题同样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思维情境,来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自我的创造能力,在多种可能性中去分析思考和判断。学生自我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这样的问题下得到充分的调动。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该对学生有激发的作用,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样的问题设计才是有效的、成功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感到挑战性,能引起他们认知上的冲突,问题易接受,学生在愉悦中思索,学习新知识。因此有效的课堂问题要讲究变中求新,或平中求奇,或以虚求实,或巧引矛盾对比,使学生在新鲜、兴奋的思维状态之中学习,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Q1j1ngtlGxq+/4Fh7vbeCTRSiDs9JUAzFWrq/L+gNyl0l9ihoVL4mC9nesDvqbG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