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借双慧眼看自己
——反应模式

处于同样的压力情境下,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认为“我命休矣”,有的人则可以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截然不同的反应模式与个体的特点、认知、组织状况等密切相关。

一、压力反应模式

(一)反应模式

个体应对压力的模式分为任务取向和防御取向两种。

其一,任务取向。当个人觉得有把握处理压力时,会采取直接行动去解决问题,排除压力,这种倾向被称为任务取向。基本上,任务取向的反应表示个人同意并接受这一压力,通过改变自己或外部环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例如:职业女性面对事业和家庭,选择请钟点工或和丈夫分担家务,是改变外在环境;选择降低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以家庭为重心,是改变自己。

其二,防御取向。当个人感到无法处理压力并且感到威胁时,不是采取行动来解决压力,而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这种倾向被称为防御取向。防御取向的行为有两种:一类是通过哭泣、反复诉说及悲伤等过程来应对压力,这类似“心理损害复原机能”。另一类是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来应对压力。所谓心理防御机制,指的是运用回避、否认等消除焦虑和恐惧的技术。弗洛伊德认为,心理防御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过程,人在需要时都会运用防御机制。防御机制可以用来维护理想中的自我形象,使人们对生活中的自我感到满意。但是,防御机制往往会成为人生中的盲点,自己不愿意正视和承认。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否认、投射和合理化。

一是否认。假如一个人被告知得了绝症,只有三个月的生命,他会想:“不可能,肯定是医生把别人的检查结果和我的弄混了。”再如,当被告知有朋友或亲人突然死亡,他会说:“不可能,你们搞错了!我不信!”在有关死亡、疾病和类似的痛苦经验中,人们常常会运用否认机制。否认是心理防御机制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之一。人们通过拒绝接受或拒绝相信那些引起焦虑和压力的信息而把自己从不愉快的现实中解救出来。这种防御机制的功能在于保护个人不在瞬间被极具威胁的事实打倒。

二是投射。假如一名学生得知期末考试有一门功课不及格,他本来很难过,但是一想到某个同学已经有三门功课不及格,他的压力就会减轻。投射是通过夸大别人的问题而转移个体对自己问题的注意,从而减轻焦虑。如果一个人看到了自己的失败和缺点,就会感到焦虑。但是如果他通过无意识的活动把自己的邪念、缺点或罪恶的冲动投射到别人身上,就可能使自己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三是合理化。学期末,张三没有完成老师开学初布置的论文。他解释说:“前些天我生病了,一直在养病。昨天要去图书馆的时候发现自行车丢了。后来步行到图书馆,发现我要借的书被别人借走了。但我还是尽量完成了论文,只是要打印的时候刚好打印机没墨了,那个时候已经很晚了,所以今天没法交论文给您。”这就是合理化,合理化是指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提供解释而编造某些合理但不真实的理由的做法。

(二)反应形式

压力的反应是一个从消极适应到积极适应的连续过程。有很多反应不一定是完全消极或完全积极的,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在此,只讨论消极和积极的适应行为。

其一,消极无效的压力反应。如果个体应对压力的行为是消极的,那么,这种应对方式对压力的缓解通常是无效的,如果该种方式长久持续下去,则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伤害。消极无效的压力调适方式有:自我防御行为、过度抽烟、酗酒、药物滥用、网络成瘾、疯狂购物等,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个体身心俱竭。

长期消极无效的压力处理方式,使得个体在生理、心理、情绪和精神各方面都呈现能量耗尽的情况,这种情况就是精疲力竭。克里斯蒂娜·马斯拉赫(Christina Maslach)提出,这种障碍有三方面的特征:第一是情绪衰竭,此时人会感到虚弱、紧张和麻木,许多患者还会体验到一种生理上的不适,感到自己已经是蜡烛燃尽,因此对学习、工作抱一种抵制的态度;第二是自我感丧失,此时个体开始与周围人疏远,对他人非常冷淡,好像他人与物品没有区别,根本不值得关心;第三是能力下降,此时个体总是感到无助、绝望或愤怒,工作表现极差,并因此而损害到自尊,急于换工作或改变职业。

其二,积极有效的压力反应。韦顿(Weiten)认为,积极有效的压力调适方法就是直面自己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压力调适方式。他认为,积极有效的调适方式是:直接面对问题;不离开现实世界;准确和真实评量压力情况,而不是扭曲事实;学习认识压力,并拒绝使用有伤害力的情绪反应去处理压力;意识清楚又理性地去评估选择可行的行动;不采用不实际的想法,不异想天开。

马斯拉赫也提供了许多积极而有效的压力调适方式,例如:若感受到强大的工作压力,个体除了努力工作外,还可以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使自己承受较少的压力;或是让他人参与到自己的工作当中,以分散工作权责,减轻工作压力。

(三)教师的反应形式

教师面对心理压力也表现出两种反应:一种是理智性反应,另一种是非理智性反应。理智性反应是指人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产生心理压力时,能冷静地分析压力产生的原因,积极寻找缓解压力的对策,进一步分析实现目标的各种主客观条件,适时调整目标,改变方法或变换行为方式等,变压力为激励力量的一种反应形式。这种反应一般不会带来心理问题。下面是教师心理压力的非理智性反应的几种表现形式及其后果。

1. 攻击反应

有的教师遇到心理压力后,会产生气愤和不满的情绪,然后对构成其压力的对象或目标发动攻击。攻击行为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攻击,就是把攻击矛头指向引发其压力的人或物;另一种是转向攻击,就是把攻击矛头指向非直接引发其压力的人或物。比如,有的教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往往拿学生出气,或者拿家人出气。这样容易产生偏激的心理,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却引发了新的矛盾,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2. 回归反应

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化解各种压力,往往表现出一种与年龄、身份不相称的反常的幼稚行为,似乎又回到了幼儿时期,以简单、幼稚的方式(如大发脾气、又哭又闹等)来对待无可名状的压力。有一位老教师,连评两次高级职称都失败了,眼睁睁看着比自己年轻的同仁一个又一个地晋升了高级职称,加上个别素质不高的同事在旁边冷嘲热讽,这位教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认为校领导有意为难,于是冲到校长室,以死相逼,闹出了一场令人心酸的风波。其实这是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神经质的表现,以为这样能够获得别人的同情和照顾。显然,这类教师的理智程度和自控能力已到了危险的边缘。

3. 冷漠反应

有的教师碰到压力后,不是积极行动力图改变现状,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漠并非没有心理上的愤怒和不满,不过是将这种情绪暂时压抑下去。这样的人尽管表面上看似无动于衷,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内心却异常痛苦。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却没有信心加以排解,长期经受内心冲突和痛苦造成的,如果说前两种反应多多少少算是一种发泄的方式,那么冷漠反应则是强行压抑自己,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会更为严重和可怕。

4. 固执反应

有的教师已明显感受到了压力,却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消极反应形式,使其原有的行为凝固化。例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教师教法陈旧,已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领导与同行三番五次提醒,自己通过听课、评课也有所感,但仍然固执己见,不思改变。这类教师往往因为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而阻碍了理智性反应。

5. 自卑反应

一些教师一遇到压力或阻力就主动放弃原有追求目标,意志消沉、不思进取,陷入万念俱灰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降低了自身对外界的积极反应能力,从而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

处在种种压力情况下,教师会产生苦恼、焦虑、极端不安、过度疲劳、气愤、悲伤等心理反应。如果长期感受到过重的压力,则会给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威胁,并影响着教师的身体健康,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对压力认识的误区

有些人存在着有关压力的错误观念并转变为行为,而这些行为或多或少具有破坏性。因此,当个体努力寻找解决办法之前,走出这些常见的误区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1:所有压力都是有害的

压力既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积极压力可以给个体提供激情和喜悦,也可以帮助个体在期限前完成任务、进入新的环境、应对紧急事件、达到最佳表现方面提供精力和专注力。

误区2:压力管理的目标应当是消除压力

压力不能也不应该被消除,正如压力理论之父塞里所说,只有死人才没有压力。压力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控制压力,从而降低它们转为有害的不良压力的几率或缩短压力持续的时间。

误区3:良好的生活状态应该没有压力源

和压力一样,施加于心理和身体的压力源是永远存在的。重要的是控制压力源并理解它们,尽可能使它们在程度上和数量上不至于使个体负担过重。但是挖掘个体的潜力取决于使个体承受一定的压力。

误区4:压力越少越好

这也不一定,当面临挑战和紧急事件时,唤醒越高越有利于达到某一特定点。压力可以转化为行动,形成对事件的理解,并能提高注意力。

误区5:如果个体足够努力,就总能适应困难的环境

这一观念存在两大方面的谬误。第一,每个人都有其适应能力的极限。如果身体、社会或心理压力在某一时刻超过了个体的压力上限,疲倦最终会使人崩溃。第二,“尝试更加努力”未必总是有利于不良压力的解决,因为任何活动都需要时间以休息和恢复,所以休息和暂时逃避可能更加有效。

误区6:遗传因素决定某些人总处于高压状态

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遗传基因与社会前景会影响个体对压力的抵抗力,使人变得脆弱。但环境与生物遗传因素除了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以外,还会影响个体对压力的容忍度。无论在什么背景下,大多数人都能够承担应负的责任,采取足以使压力明显降低的建设性措施。

误区7:身体锻炼消耗体能,否则这些能量可用于应对压力

由于身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适度的、循序渐进的身体锻炼有利于增进体能。那种“我没有足够的体力去锻炼,我保留体力来满足我生活的需求”的说法是没有运动生理学依据的。

误区8:冥想是无稽之谈

冥想本身是一种高度有效的控制压力、恢复平静的方式,它通过内心反复凝神来实现思想的沉寂。研究表明,冥想这种方法能有效预防和降低与压力有关的疾病和心理障碍。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知道,压力既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或介于两者之间,能够造成压力的事情的范围也是非常广泛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体是否受到压力的不是外界因素,而是个体对这些因素作出的反应。如果承受力强,个体的反应就能应对压力并享受其挑战;相反,承受力差,个体甚至会被压垮。各种要求都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承受力也是这样。个体在要求和承受力之间要保持合理平衡。如果要求低于承受力,个体会觉得这个要求索然无味,缺乏刺激;如果要求超出承受力,个体就会感到紧张过度,甚至最终被压垮。一旦出现过度紧张状况,个体可以想方设法降低要求,直到把它限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或者还可以想办法增强承受力,直到它能满足要求为止;也可以同时既降低要求又增强承受力,直到二者达到平衡。

三、容易受压力影响的人

不同的生活背景、性格、经济条件,使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承受压力的能力。一般而言,孩童时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日后的观念有极大的影响。例如,一个精神紧张的母亲,事事处处均非常执着和计较,她所教养的孩子也会承袭这种习性,偶遇不顺便显得焦虑不安。相反,一位冷静的母亲,懂得引导孩子减压,引导孩子面对和分析现实状况。孩子长大后,其控制压力的能力较前者会强得多。

1. 力求完美的人一般较容易感到压力。重视每一件工作,无论是义务或分内,均力求做到最好,没有回旋的余地。这样不但给自己造成压力,也会使周围的人感到喘不过气来。

2. 主观和偏激的人。他们牢骚多,事事看不顺眼,不能忍受一点瑕疵。

3. 过分自我的人。这种人自以为是,不懂得与人沟通的技巧,将自己关在小圈子里,总觉得所有的人都不喜欢自己。

4. 适应能力差的人。面对新环境,每个人都会感到一定的压力,一旦居住环境有变或工作学习方面出现变动,适应能力差的人即感到非常困扰。

5. 具有双重或多重性格的人。由于判断事物具有多重标准,因此在决定一件事是否应该做的时候,就四处询问亲友。可是,当得到若干不同答案之后,越发迷惑了。愈多问,愈复杂,压力愈重。

6. 自卫性强的人。经常害怕别人侵犯自己的利益,因此筑起越来越高和越来越坚固的围墙,对于每个接触的人,都用尽方法去试探,生怕所遇非好人。

7. 思想未成熟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非常脆弱。例如,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新手,因工作失误被上司责怪后,他会感到苦恼,除了自怜之外,还害怕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这是不成熟的表现,也会带来新的压力。

8. 神经过敏的人。时常顾忌太多,又容易激动,造成或多或少的压力。这种人疲于感受外界事物,使身体疲倦,以致失眠,影响日常工作。

9. 好胜心强的人。凡事都耍威风,且具有很大野心,害怕失去权势,为了保持现有的一切以及拓展势力,给自己增添不少压力。

10. 过分坚守原则的人。做事按部就班,不愿打破规律,出现一点岔子或变动,往往变得手足无措,疲于应付。

11. 表现出色的员工。为了保持良好的工作水准,在上级面前要不断地显示自己有建树。事实上,在如此优秀的基础上再要做出新的突破是很难的,于是,出色的员工比平庸的员工压力更大。

12. 做什么事都希望受到表扬,这种人易被压力困扰。

四、压力管理

压力不仅关系到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个体和组织的工作绩效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压力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是组织和个体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压力管理并不是完全不要压力,而是将压力控制在一个良性的范围内。有效的压力管理,既应学会与社会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压力源共存,也应学会必要时在环境中寻求改变。

(一)组织压力管理

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组织在进行压力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第一,引导原则。压力是必要的,压力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员工来讲有些外部因素是不可控的,比如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时,为了组织的利益和生存,必须战胜对手,这时变压力为动力,引导压力向积极的一方面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第二,岗位原则。组织中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员工面临的工作压力不同。一般来讲,岗位级别越高,岗位责任越大,压力就越大;岗位的创新性越强,独立性越高,变数越多,压力就越大;员工履行岗位职责失职造成的后果越严重,造成后果的责任越明确,压力就越大。因此,针对不同岗位的员工应采取不同的压力应对策略。

第三,具体原则。压力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主观感觉,因此在进行压力管理时要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四,区别原则。有些压力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比如由于员工之间不团结、人际关系复杂造成的工作压力,由于岗位职责不清、分工不合理所造成的压力;有些压力(比如来自工作本身的压力)则只有通过提高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解决。

(二)个人压力管理

第一,查找自己最主要的压力源。压力源是造成压力感的源头,清楚了压力源,就可根据压力的种类,制定切实可行的压力管理策略,从而缓解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如果压力源是可承受的,就要想办法予以克服。比如,觉得自己知识欠缺,就要进修学习;觉得自己欠缺时间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就要学习时间管理;如果缺乏自信,就要进行自信心的培养;如果是人际关系紧张,就要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如果对他人存在信任危机,就要健全心理素质,培养团队精神等。

其次,如果压力源是不可承受的,就要选择远离。比如,觉得工作负担太重,可以休息一段时间;人际关系过分紧张,就要尝试调换工作岗位;觉得难以胜任目前的工作,可以考虑换个工作等。

第二,积极调整工作中的压力。首先,建立和扩大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是指遭遇困难时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的家人、朋友、领导或同事。因此,扩大社交网络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社会支持的功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情感型支持,包括情感上的投入、喜欢或尊重;二是评价型支持,是通过分享观点,提供与自我评价有关的信息,例如上司告诉某个员工他的工作做得很好;三是信息型支持,指提供各种不同的直接帮助。社会支持的目的是使个体被照顾,拥有自信或价值感,感到自己是社会网络中的一员。社会支持系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果生活环境变化了,那就要重新建立新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就需要我们以开阔的胸怀接纳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以建起新的社会支持系统。

其次,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良好的工作习惯能使人头脑清晰,做事有条不紊、井然有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工作习惯不好,不但思路不清,每天忙忙碌碌、事倍功半,而且会于无形之中造成很大压力。

最后,学会适当放松。教师面对着社会、职业、生活及个人成长等多重压力,只有适当地放松自己,给自己减压,才能提高生活质量。

本章案例解读

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所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心理疾病发生率竟高达50%。案例中的赵老师在情绪和生理上的症状,清楚地表明了她背负着巨大压力。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的压力源是一直存在的,如社会的期待、学校的要求、学生的成长、同事的竞争、个人的发展等。赵老师遇到的这些情况,几乎每位中学班主任都会遇到,但并非所有的班主任都表现出如此强烈的反应。赵老师情绪性较强,而发展动力较弱,难以将不良压力转变为积极压力,才导致身心憔悴。

针对赵老师的情况,根据本章的论述,她需要从认知入手,调整自己的认知,直面压力并对压力源进行合理的评估;其次,调整对自己的工作要求,不一定要事事争先,而是找出自己擅长的领域,在那个领域做出成绩。同时,她还要运用情绪调节策略,增加对积极情绪的关注和表达,稳定情绪。相信赵老师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她能够逐渐积极主动地应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主观幸福感。 amNOdRFz7oZGrorb2WtHfKCrfkz4XZnb45KVyNlhvkj6+AXW85Jd8t/blO92ybO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