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心理压力

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压力存在时有生理变化,必然也有心理变化。生理和心理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在生理上越感到衰竭,我们对压力的心理反应便会越明显。心理变化有适度与过度之别,适度的心理反应能唤起和发挥机体的潜能,增强抵御和抗病能力;过度的心理反应,超过了机体自身的调节和控制能力,就可能引起各种生理或心理问题。当然,有些人可能会对压力做较长时间的抵抗,但最终也会因为生理的衰竭而造成心理功能的失调甚至崩溃。心理反应可以分为情绪反应、行为反应、认知反应等方面。

一、情绪反应

压力会通过心理作用使个体产生不良情绪,而不良情绪也会破坏个体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压力给个体及其心理都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当我们遇到各种不好的事情时,如丢失财物、亲友别离、环境变化、工作挫折、家庭不和等事件,我们的心理平衡极易受到影响,从而使自己处于悲观、消沉、烦恼、紊乱的心理状态中,而在此状态下生活或工作,便可能会使我们注意力分散,原有的正常反应不断发生失误。

长期的过度压力会使人精神萎靡不振,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并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愤怒等情绪。

焦虑:压力分类的方式有很多种,如长期与短期的,身体诱发与情绪诱发等。身体诱发的压力指由环境对人身直接侵扰而产生,情绪诱发的压力则指压力来自个人的思考过程或态度,而非压力来源直接与身体接触。任何外界刺激物均能导致身体不平衡,从而造成压力反应。由情绪诱发的压力是个体考虑到且担心外界可能加诸身体的压力感。压力来源于一种期待的过程,个体期待某种事情或情境将会发生,并引起不愉快的后果。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给人们带来压力,如担心家里被盗、火车出轨、是否得了癌症等等,之所以会给我们带来压力,就是因为我们相信可怕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这些我们想象或道听途说的事情,使我们抽象地去预测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了我们的情绪,这种情绪反应被称为焦虑。

焦虑是由对我们的安宁构成威胁的、但还没有发生的事件所引起的,这些威胁往往是很模糊、难以被明确地界定的。焦虑经常伴有某些生理症状,如出汗、紧张或者脉搏加快。处于焦虑状态的个体往往会怀疑现实的真实性,曲解威胁性事件的特性,也怀疑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也经常被焦虑所困扰,严重地影响到工作和生活。焦虑不仅与心理问题有关,某些身体的疾病也会引发焦虑,如糖尿病、低血糖及某些心脏疾病。

愤怒:愤怒是一种为世界各国人所共有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人类最早的情绪表达方式之一,是压力累积的结果。可以说愤怒是当人们面对挫折、伤害或受到威胁时所表达的自然情绪,连婴儿肚子饿了、尿布湿了都会以啼哭(即愤怒)来抗议肢体上的不舒适。愤怒的程度可以从稍微不高兴到怒火冲天、怒发冲冠。表达愤怒与侵略性不同,当人们有机会表达愤怒时,大多是短暂而且低程度的。大部分的愤怒源自人们认为别人对待他们不公正,或对某种事情的发生无法接受。所以,愤怒的人最基本的情绪反应是不相信,例如,乳腺癌患者的乳房切除手术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刺激,其反应是由不相信—本能地拒绝—再到愤怒的过程。愤怒是一种情绪对压力来源的反应,当个人知道得了不治之症时,强烈的“无助感”也极易导致愤怒的情绪。

某些文化概念与宗教传统教导人们压制愤怒的情绪,但是,个人无法表达感受是非常不健康的。其实,愤怒也是生存的工具,有其正面的功能,此种刺激能转变成力量。从不满与愤怒中个体开始设想如何面对挑战、改变现状、采取行动去转换或消除压力来源。所以,正面的愤怒经验具有目标导向的作用。

二、行为反应

过度的压力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失衡,随之可能会造成行为上的改变。如睡眠质量不断下降,或者失眠,或者每隔3—4个小时就会瞌睡一次;对酒精和尼古丁的需求增加,严重的还会出现吸毒现象;拒绝接受新信息,甚至会把重大的机遇拒之门外,认为自己太忙了,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由于感到自己的身体健康状态急剧下滑,因此会不断出现迟到、旷工、懈怠等现象;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他人;重新划分界限,把本应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给别人,在减轻自己压力感的同时也导致了与周围人关系的恶化;放弃已经有的爱好和兴趣,完全丧失自己的人生目标,觉得生活无意义等等。再如,那些近期配偶去世的人,在极度痛苦的时期,他们没有食欲,体重急剧下降;他们睡眠时间很少,经常被噩梦惊醒;他们可能忘记吃药。尤其是女性,她们中的很多人通过过量饮酒来逃避。还有一些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他们改变了饮食习惯,改变了作息时间,增加了社交的范围,开始了真正自己闯天下的人生,因此,他们报告自己在进入大学后压力有所增加。增加的压力会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改变自己一些原有的行为,如,对酒精和尼古丁的需求增加,不断出现迟到、旷课等现象等等。

曾有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检验童年高压经验对一个人长大后行为的影响。研究人员对几千名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询问了他们的童年经历及现在的行为习惯和现在的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多于一半的回答者都至少具有以下经历中的一种:遭受性虐待或身体虐待、同酗酒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看到母亲被父亲施暴。他们这样的经历越多,成年后行为的危险系数越大。也就是说,童年期的高压体验(包括吸烟、过量饮酒、滥用药物、过度肥胖等)严重威胁个体的身体健康,并且事实上,他们比那些身体健康状况很差的人看起来更像是病人。这一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高压经历导致了危险行为,这些行为更加直接地导致了疾病。因此,我们可以说,过度的压力在改变行为的同时,也会间接地导致疾病。

三、认知反应

过度的压力会让人注意范围缩小,难以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经常遗忘正在思考和谈论的事情,出现中途“思维短路”的现象。长期处于过度压力的状态下可以使个体记忆力减退,对非常熟悉的事物的记忆和辨别能力下降。同时,过度的压力使个体的反应速度下降,为了弥补这种不足,个体往往采取莽撞的行为,导致决策的失误。总之,在压力状态下,个体的认知功能会下降,变得缺乏必要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最终的后果是对现实的判断缺乏效率,客观公平的评判能力降低,思维模式也会变得混乱无章。

本章案例解读

人人都知道,压力会导致许多问题。许多人认为压力或烦恼大部分是虚构的产物,或是只存在于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中,也就是说它不是真实的。因此,虽然威胁或是挑战可能是主观想象的,但是其在生理上造成的结果却是显而易见的。设想我们正被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持刀持枪威胁,这些情节会使得你体内的腺体大量分泌,造成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组织蠢蠢欲动、瞳孔放大、体内所储存的脂肪和血糖释放到血液中、排泄失禁等。以上这些征兆是人类收到危险的信号时所产生的反应,而且也会在心理上留下痕迹。许多诱发恐惧、愤怒及忧伤的事件被认为是伴有压力的。我们不应该向压力屈服,因为我们有能力来选择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挑战,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想法。其实专家学者发现,能够成功处理压力的人是那些将压力来源视为可以被克服的,并勇于向压力挑战的人。

最后附上在成都“第四城”论坛被网友热烈围观的一套《人生压力图》漫画,这组由“愤怒的文子”上传的“压二代”漫画,一共有10幅,分别描述人生中要遭受的压力。通过这组漫画,我们发现,其实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压力,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夸大它对我们的影响,而是迎接这些压力,找到应对这些压力的有效方法。 Gr41hBdy0HjCdHrMcc3bDVRHyKjA+RFb2LkjunkrWE/4K6sZv7e9lL1JWgwhUQ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