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分析

一、工作压力源的概念

工作压力源是工作压力问题中最重要的内容,主要涉及引起工作压力的所有刺激。这里的工作压力源并不仅指工作环境中的各种因素,还包括与教师性格、感知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潜在工作压力的各种因素。因为工作压力直接影响工作绩效,损害教师身心健康,许多学者特别注重工作压力源研究,以便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先来看一下国外学者对工作压力源的几种重要分类方式。

视窗2-3

国外学者对工作压力源的分类

续表

从视窗2-3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工作压力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看出它们的共性,大致上可以认定工作压力源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组织特点、工作特点、个体特点和社会特点。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对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引起压力的组织特点:管理—监督问题、组织气氛、群体矛盾、低工作自主、低参与、低控制、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超负荷。引起压力的工作特点:工作的积极价值、工作的无趣、工作的负荷量、工作的丰富性。引起压力个人因素:员工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经济状况、健康状况、生活事件。引起压力社会因素:竞争增加、社会角色的变化、机构调整、双重职业、组织机构减少、技术变化、决定退休。

二、国内外教师工作压力源研究概况

整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压力源具有相当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即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也决定压力源的普遍性。让我们先来看看国内外有关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的一些研究。

克拉克(Clark,1980)编制教师职业压力因素问卷,经因素分析得出5个因素:专业的不足;校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工作负荷过重。杜汉姆(Dunham,1984)是教师压力研究的权威,在其著作《教学中的压力》中把教师压力的表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由体制和课程改变引起的问题;由角色冲突与角色混乱所出现的问题;由儿童行为与态度产生的压力;由不良的工作条件带来的压力;来自上级管理部门的压力;中级管理者的压力。 伯格(Borg)于1990年提出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因素有五个方面:学生的行为;工作负荷和时间压力;工作条件;与同事关系;学校的文化特质。杜汉姆(1992)列举出10项压力源:缺乏社会支持;经常变革;对这些变革缺乏信息;中青年教师得不到应有尊敬;国家课程;报酬和工作量不成比例;学生评价;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非接触时间;教学与升职之间缺乏联系。

蔡先口(1985)调查台北国中教师的压力,发现的因素有:与学校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学生课业学习方面;角色方面;工作负荷;学生的不良行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李虹(2005)从北京市两所高校取样编制的《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她认为高校教师压力源包括五个因素:工作保障、教学保障、人际关系、工作负荷和工作乐趣。李逢超(2008)编制了高校教师压力源量表,通过对量表项目进行因素分析,获得了9个有意义的因子:领导与组织结构、人际关系与自我身心、职业发展、工作负荷、工作无乐趣、工作适应、职称评聘与科研、学生、家庭生活。

按照之前总结的工作压力源四个主要方面,并参照国内外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划分方式,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我们可以把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因素(高校教育改革和薪酬待遇);组织因素(行政管理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与科研压力);工作因素(工作负荷,工作无趣,职业发展,人际关系,学生因素);个人因素(年龄,性别,个性特征,家庭生活)。

三、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分析

(一)高校教育改革和薪酬待遇

高校教育体制全面深入的改革,在给高校教师带来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带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和挑战。以往,高校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象牙塔,在评职称、升职、薪酬、课题申报等方面基本上论资排辈,教授、副教授等头衔一朝加冕即可高枕无忧,高校教师压力相对较小。后来,有些高校废除了职务职称终身制,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体制中,采用竞争上岗、评聘分开、挂牌上课等办法,使得高校教师的收入差距拉开了,科研任务加重了,同事间的竞争加剧了,仿佛待岗、下岗转瞬就会变为现实。面对这些改革冲击,无论职务、职称、学历高低,都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图2-1 体制改革带来待岗、下岗的压力

另外,随着社会生活中经济观念的不断加强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薪酬已经不能满足日常的生活需求。尤其是年轻教师面临着更多的生存考验,每个月除去房租和日常开销,已经所剩无几。为了生存,不得不考虑用一切可能的办法挣钱,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上,顶多是“凭良心”把教学科研维持在过得去的水平上。也有教师疑问,学校建设上大笔投入,领导办公室装修大手大脚,为什么就不能在年轻教师的住房问题上花点心思呢?目前高校教师工作待遇低、工作负荷重、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不高、薪酬低等问题,给高校教师带来的不仅是压力,还会促使教师产生跳槽、辞职等行为,甚至会影响下一辈人的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复旦大学就曾针对青年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出台相关政策,提高教师岗位津贴,免除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视窗2-4

复旦讨论大幅度提高教师岗位津贴 青年教师压力重重自称“夹心群体”

新报讯 记者昨天从复旦“人文振兴计划”启动仪式上获悉,复旦将大幅提高教师岗位津贴,尤其是重点帮扶青年教师们。

“写文章第一重要,其中技巧千百种,虽然我已经发表了30多篇文章,觉得有用的基本为零;教学第二重要,因为要面对老教授们不停地挑剔,还有一群学生也在不停评价;第三是人际交往,没有不停的交流和合作,横向课题根本不可能有,这可是直接影响收入指数的……”青年教师们颇为无奈地称自己为“青椒”,在不少高校BBS的青年教师交流板块上,几乎都能找到这篇《青椒生存指南》。据一份调查显示,青年教师的月收入在3000元至6000元之间。

在昨天举行的复旦“人文振兴计划”启动仪式上,部分从“青椒”阶段刚刚熬出头的老师们呼吁学校给予“青椒”更多的支持。一位教师在现场表示,刚刚博士毕业的青年教师,大多还没有在学术上做出足够重要的成就以吸引各种基金赞助,而此时成家买房等各种现实生活压力接踵而至。“青椒”们是大学校园中真正“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一个群体。

对此,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给予了积极回应。杨玉良表示,校方有望出台方案,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岗位津贴。

资料来源:《天天新报》2011.03.23

(二)高校行政管理与绩效考核

绝大多数高校内部行政机构设置沿袭政府部门的做法,总揽人事权力,依靠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约束教师行为,全面负责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这种做法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同时也助长了行政领导权力。很多高校教师抱怨行政部门架子大,既无法理解他们的教学科研工作,也不能表达他们的心声,出现了“外行管内行”的现象。高校行政机构普遍臃肿、效率低下,繁杂的工作事务额外加重了一线教师的工作负担。此外,高校行政管理和后勤部门的过度膨胀,不仅浪费了很多教育经费,还严重影响了办学效益。总之,行政机构的过度掌权、过度膨胀及其机械式管理,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结构失衡,高校教师自我管理权限不够,给高校教师的工作额外带来很多精神压力。

高校对一线教师的绩效评价自诞生以来就受到了各方面的质疑。教学方面的量化考核过细,使很多教师疲于应付,把本来很有创造性的工作简化成了一些机械性劳动。教学方面的考核标准多比较笼统,如“态度端正、效果好、考核合格、重视教书育人、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等,这些标准更多的像空架子,似给投机分子预留的空间。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作为被评者,既无参与权也无知情权,任由他人评说和指点,无力辩驳。学生评教方式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但其客观性、公正性和合理性目前也遭到很大的质疑。这些模棱两可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式的不当使用,既无法正确地引导教师行为,也给高校教师徒增烦扰。甚至很多高校教师辛勤工作、日夜操劳,由于高弹性的绩效评价,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三)职称评聘与科研压力

视窗2-5

大学教师压力大 评职称排在第一位

晨报讯 高校教师一直以收入稳定、社会地位高而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理想职业,而近期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份针对学校教师群体的心理调查却显示,高校教师其实也面临着很多的心理压力。

在南航人事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联合举办的“5·25”心理健康教育月的心理咨询活动现场,记者看到陆续有教师前来咨询。年近四十的徐老师(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高校教师的压力很大,包括生活压力、学习压力、工作压力等。一边做好教学、一边也要搞好科研。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工作了,压力很大。”据了解,随着多年的高校扩招,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而除承担教学任务外,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是重要的考量标准,要积极申报课题、并争取论文发表。在各高校的职称评定中,对于科研情况、论文发表等都有明确的指标。

南航自去年起,就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自编量表,对学校教工的主要心理压力及心理需求进行了调研,根据本次调查的500份样卷的调查结果显示,职称或职务晋升成为教师第一心理压力。而这样的问题在青年教师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除此之外,工作压力、工资待遇等成为困扰教师心理健康的最主要的因素,其次为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婚姻家庭等。

资料来源:《南京晨报》2011.05.26

高校教师每年除了要承担若干课时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按学校规定申报职称,发表一定数量、一定级别的学术论文或著作,承担一定档次的科研课题。而且职称越高要求越严,科研任务越重,动辄要求核心期刊(更有高校只看重在SCI、SSCI期刊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文章)、省部级课题之类。有些高校甚至将此规定列入每年的常规工作考核,直接与教师的收入甚至岗位挂钩。这种科研至高无上的考核管理制度有很大弊端。并不是每位高校教师都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以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每一位老师,或者以科研成果为优秀者的评聘标准,不仅扼杀了部分高校教师的科研兴趣,还助长了高校教师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引发作弊抄袭等不良行为。高校扩招以来,一线教师的教学任务、劳动强度都已超过以往,加上以科研成果为晋升加薪的唯一标准,如大山压在老师佝偻的背上。不仅南航如此,几乎对国内所有的高校教师而言,职称评聘与科研任务都是带来工作压力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导致教师工作倦怠的重要原因。

图2-2 职称评聘与科研压力

(四)工作负荷

近年来,高校抓住发展机遇,迅速扩大招生规模,但是高校教师严重缺编,使得师生比严重失调,高校教师的工作量陡增了好几倍。除了正常教学外,高校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特点进行创新教学,针对更多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讲解,加上批改作业、修改论文等更多琐碎的教学事务,其隐形劳动所付出的时间难以计算。有调查显示,高校教师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约在11个小时以上,睡眠时间远远不够。有68%的人感到工作压力大,有22%的人甚至认为压力“巨大”。目前大部分高校推行教师博士化,竞争上岗,所有教师都要申报课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教师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活不规律、睡眠不足、体力透支、身心俱疲。为了生存,提高收入,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得不到处兼职,上课赶场,他们所承受的工作压力更无法衡量。

视窗2-6

高校教师有点累——2—7月份工作流水账

2—3月,各类基金项目及其他立项申报,开学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3—5月,每周4学时的本科生课堂教学(40—60学时,外加备课、批改作业、实验指导等);本科生(5人)毕业设计工作及研究生论文指导工作;本科生科技创新指导工作(2—3组)。

4月份,指导和修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少则3次,多则反复修改7—8次),部分外校博士论文盲评工作(10份左右);新招研究生复试工作。

5月份,NSFC等各类基金评审;研究生学位论文(10—12份)评审和答辩(7组,30—35人左右);新招博士生复试、面试工作。

6月份,课程考试、阅卷等工作;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论文评阅和答辩工作;实验室毕业研究生的离校工作等。

7月份,暑假期间主要为科研工作。

另外,每月还有各类承担项目的科研月报、进展汇报(出差)、学术交流会(出差),外加月平均10篇左右的国内外期刊投稿论文的审稿。

资料来源:http://blog.sciencenet.cn/u/zmpenguestc 科学网2011年5月13日

以上是一位普通高校教师关于日常工作的博文,不难看出高校教师工作的繁杂、沉重与无趣。可是大背景就是如此,高校教师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合理规划教学科研与自我娱乐的时间,怎么才能更好地掌握时间,让一切游刃有余呢?本书的第七章会为您揭晓答案。

(五)工作无趣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教学内容的不断重复,教学方法的不断熟练,容易使人产生厌恶感,逐步丧失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兴趣。当一个人感觉在机械重复做事情时,倦怠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久而久之,各种重压下的高校教师对所从事教学工作的胜任感和成就感就会普遍降低,经常感觉自己在工作上缺乏进步,甚至比原有水平上有所降低。社会对高校教师有较高的期望,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学艺术、高的教学质量,更要有渊博的知识。面对社会的高期望,面对丰富的网络资源,面对日益更新的知识宝库,还有那无休止的教学工作,疲惫不堪的身躯已无力支撑自己去攫取新知,只能望洋兴叹,满眼惆怅。当高校教师感受到自己辛勤工作不被尊重、没有决策权时,就会对工作更加失望,丧失积极主动性,降低成就感,在工作中感受不到任何乐趣,从而出现脾气暴躁、厌倦工作等负面情绪。面对无趣繁杂的工作带来的各种烦恼,该如何打破这种充满阴霾的抑郁心境呢?本书的第四章将告诉您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积极改变现状,营造温馨轻松的氛围。

(六)职业发展

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高校对教学科研人员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学历直接与职务升迁和职称晋升挂钩。一般来说,在高校,学历职称越高,地位越稳定,经济水平越高,生活条件越富足。我国高校评职称过程中的重学历倾向,往往是造成教师情绪紧张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更新迅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再加上如今的学生视野开阔,几乎所有的高校教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知识匮乏感,进一步深造的渴望显得更为迫切。但目前形势下,高校教师工作量已饱和,深造机会又少,这让教师很容易陷入紧张焦虑中,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失去信心,产生教学业务荒废感。满怀着教书育人的澎湃激情,无论怎样都想在这里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可是这样的工作氛围、工作前景不禁让人唏嘘。如何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尽情翱翔,本书第五章会帮您合理协调两者间的关系。

(七)人际关系

由于工作性质,高校教师的生活圈子相对狭小,接触对象主要是家人、同事和学生。较小的交际圈子,不利于信息流通、资源获取,不能有效地开拓教师的视野;而较好的人际关系则能缓解教师压力,以更宽容的态度应对不公平的现状。当前改革使得竞争加剧,人事流动频繁,同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教师在为人处事方面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果教师缺少必要的社会心理支持,那产生压力也就在所难免。日常生活中,高校教师既要处理好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关系,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领导的不当批评、同事间的恶性竞争、教学理念的争执、学生的恶语相讥、家人的不理解等,这都会让高校教师陷入困境、无能为力。良好的工作环境,愉悦的生活氛围,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人际交往障碍所导致的心理压力不仅会影响工作绩效,更严重的是对心灵的摧残,对身体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良好的组织氛围成为各行各业就业人员的首选因素。当然,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不容忽视的。想必任何人都不愿意与锱铢必较、自私自利、争强好胜的人一起共事。如今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事业上富有竞争力,在待人接物上富有正义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自由人格。但在处理问题时,强硬的态度、坚定的立场、不愿屈从迁就、不懂谦让等个性,很容易引起争执而被他人所误解,让本来彼此间浅薄的人际关系蒙上层层冰霜。如何打造成功的人际关系,如何委婉有效地处理矛盾纠葛,如何排解人际关系中的压力,敬请期待第六章的精彩内容。

(八)学生因素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渠道的增多,现在的大学生借由网络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占有更多的资源;随着东西文化的交融,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学生个性更为鲜明、更有主见,这些日益凸显的张扬个性让很多教师煞费苦心、束手无策。很多老师课下辛苦投入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新奇性以及科普性,却得不到学生们的尊重和理解,仍被学生挑剔、讥讽为老古董;辅导员苦口婆心、耐心劝导极富个性的学生,总是无法达到预想的成效。这种高期望、高付出和低成效之间的差距让高校教师心灰意冷、无从下手。在高校教育改革后,教师成为“打工者”、“服务者”,学生成为“消费者”。师生关系前所未有的颠覆,意味着高校教师面对无理取闹需要做出更多的精神妥协。另外,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处于即将成熟而又不稳定的阶段,需要高校老师长期高度的情感关注。这不仅是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也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职责所在。但这种由学生带来的精神耗竭,直接损害身心健康,影响工作绩效,不容忽视。

视窗2-7

学生表现更差了 英国教师压力加大

新华社电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教师认为过去几年内学生表现变得更差,特征是学生在教室内变得粗鲁无礼、甚至带有攻击行为。

英国《每日邮报》6日援引英国教师和讲师协会所做的一项调查报道,大约三分之二的教职工不得不应对学生的拳打或脚踢行为,四分之一需要应对口出恶言的学生,1.5%教职工处理过学生刺伤或试图刺伤他人的事件。这些问题似乎更易出现在年纪更小的学生当中。三分之一小学教职工报告过学生暴力事件,而这一比例在中学教职工中为五分之一。

学生在学校糟糕表现影响到教学秩序。许多教职工说,他们因此经受压力、焦虑等健康问题。

教职工还受到来自家长的压力。调查表明,大约40%的教职工受到过家长的挑衅,超过80%的教职工遭受过家长言语上的不敬或侮辱。教职工认为家长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遭到惩罚或是得到的分数低。

近一半教职工说,他们因学生糟糕表现考虑过转换职业。超过三分之一的教职工因此失去教学信心。

资料来源:《新民晚报》2009.04.07

(九)个人特点

目前男性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明显高于女性,压力失衡程度也更为严重。男教师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是男性占主导地位,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也比较多、比较重。因此他们需要争取更多的项目,更高的职称,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来彰显男人应有的气质。可这些在委以他们重任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压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女教师一般承担的科研行政任务也较少,不会在事业上要求较高的进步。另外,由于男女的性别差异及角色认同的不同,“男儿有泪不轻弹”要求男性更多地独自承担,再苦再累也要自己扛;而女性则会更多地寻求同伴的支持,来排解压力,相较之下不难理解男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压力。

高校教师压力程度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呈递减趋势。研究表明30岁以下高校教师压力程度最大,41—50岁之间的高校教师压力失衡程度最小。30岁以下年轻的高校教师大多处于职业生涯初期,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还很欠缺,人际关系上还得不断适应,缺乏经验、资历、资本,还要与资历、经验、人脉都非常丰富的老教授竞争。为了拿到课题就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在承担学校分配的大量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买房、结婚等生活负担,导致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4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事业家庭基本上已无后顾之忧,他们还是要努力工作的,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在高校的任职情况,但是压力相对较小。50岁以上的高校教师基本上已经评上高级职称,或者已经功成名就,但他们还是要面临被新时代淘汰的威胁,以及退休、年龄增长带来的身体健康状况等问题。

外部压力源对每个具体的高校教师是否构成压力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征。很多研究表明,压力与教师个性特征显著相关,普遍认为容易产生压力的个性特质有A型人格、坚韧性低、自我效能感低、悲观主义、控制感低等。亚当斯(Adams)用实证的方法专门研究了职业压力与教师内在素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职业准备不充分、生活和工作满意度低、健康状况不佳、外控型、低自尊,这样的教师承受的压力往往比较大。还有研究发现孤独和压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习惯内归因的教师对压力的敏感性更大。

(十)家庭生活

每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高校教师也不例外。课堂上,老师是英姿飒爽的杰出栋梁;家庭里,老师也是父母的最结实的臂膀,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在这个愈加倡导人文关怀的时代,更加提倡对人权的尊重;不仅倡导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更要关怀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为了扮演好本职角色,大量的教学科研工作迫使教师在工作时间外依旧操劳,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人际关系间不停地转换,没有休闲娱乐,没有生活乐趣可言,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一项对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校教师中身体健康者只占10.4%,亚健康占45.55%,前临床状态占23.63%,疾病状态占20.42%。冯瑞,吕晓霞:《调查表明:工作压力成为教师的主要压力》,载《北京晚报》,2003.09.10。高校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而目前医疗费用之高又是远远超出一般高校教师经济承受能力的。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父母赡养、经济负担等家庭生活问题,虽说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压力,但对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的高校教师而言更是苦不堪言。

通过论述高校教师工作压力源,我们可以看到工作上的持久压力会严重影响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如此,还会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降低,并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如下视窗所言,很多高校教师碍于情面或对心理咨询心存偏见,不肯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考虑到这些因素,接下来,我们将会帮助高校教师对压力水平进行自我评估(参见第三章),以寻得恰当的心理援助。

视窗2-8

高校教师压力大碍于情面难解压

本报讯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却很少有人关注。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众多原因导致现在高校教师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问题。

日前,记者在哈市一些高校了解到,部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会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高级知识分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高于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而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教师承受的压力也高于普通人。据哈市南岗区某高校的王老师介绍,她刚到高校工作不久,但已经明显感受到来自各方的压力,这些压力让她的情绪变得很不稳定,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

据了解,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也面向在校教职工开放。然而,却很少有教师愿意走进咨询中心进行咨询。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老师,多数人表示不会进行心理咨询。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哈工大、黑大、黑龙江工程学院等很多高校采取了举办讲座、团体训练等活动的方式,让老师们通过团队活动缓解压力,这种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黑龙江工程学院心理指导中心主任杨晓梅老师建议:首先,教师们应该了解自己,能够及时察觉自己身体、心理的状况;其次,教师们不应该过分地苛求自己,不要一味地追求完美。当教师感觉到自己压力过大的时候,应该主动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另外,要相信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不要有顾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及时寻求帮助。

资料来源:《黑龙江晨报》2007.06.14 Jf96oVtqZb2k6AQl/tu6VHeKgR9WukXcEhg7OAXVvnhbN3zVHd5XhvTk5LmgLe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