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关一扇门,开一扇窗

在云南,我曾经参与破获过一次毒品大案。根据提供的信息,我们抓获了一个可能知道这次毒品消息的人。然而,这个人戒备心理很强,我们几乎用尽了所有的办法——我们告诉他只要他招供,我们会保密,同时会向政府争取宽大处理,但从他口中套出的话,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信息——参与破案的人员都很失望。问讯似乎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这时,我突然想到我的教官曾经说过的话: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一扇窗。

我挥挥手,示意工作人员把他带走。此时,我一直留意着他的表情。

当门打开的时候,他停下来,努了努嘴,似乎下了很大的决心。我一直在期待着,我知道机会来了。他转过身,说了一句:“你们可以去找一个叫老张的人,他知道的比我知道的详细!”

嫌疑犯的这句话,让我们柳暗花明,找到了线索,成功地破获了这起贩毒案。

我们经常能够在电视上看到这样的镜头:

一个嫌疑犯在离开问讯室门口往前走的过程中,尤其是在走到门边时,往往会招认一些消息。这些消息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嫌疑犯通常觉得在走到门口时,有必要透漏一些消息给调查员。

嫌疑犯的这种行为,是一种自我知觉,在这个过程中,人非常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做出某些原本模棱两可或者是根本不愿意做的事情。

举个例子来说,医生站在病人的床前,会给病人一种压迫感;考试的时候,老师站在学生的身边,会让学生觉得被人监视,这就是一种知觉。

在美学习刑事侦查期间,教官对我们说:

人在生理与心理压力都比较小的情况下,会做出一些超乎往常的举动。

在正常情况下,调查员与嫌疑犯会根据对方的反应和外界条件来决定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这里主要强调嫌疑犯的言语和行为),特别当嫌疑犯面对不了解但又迫切需要了解的调查员时。这时,嫌疑犯的内心是矛盾的,存在着一种戒备感的同时,又想尽量通过一种稳妥的、自己信得过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秘密展示出来,同时又担心没有一种稳妥的渠道。

在审讯室内,四周的光线会比较暗,嫌疑犯的内心充满了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缺乏安全感。同时,调查员的眼神时时刻刻锁定在嫌疑犯的身上,会让嫌疑犯有着较强的戒备心理。

但是,当嫌疑犯离开这个环境,走到门口的时候,戒备感会很容易消失,更多的是一种提高的安全感。同时,距离门的位置比较近,安全感再一次得到提高。这种环境下,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压力都比较小,原本一直紧张的情绪得到缓解,思维会比较活跃,在这种时候透漏一些消息的可能性会远远高于在不安全的场所中。

这种心理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嫌疑犯在离开问讯室,打开门的时候,比在问讯室中更容易招供,甚至更容易透漏秘密的原因。距离门较近的位置让人有安全感,让人放松,从而放松警惕性和戒备心。 b2+J9lJeYfDqbn9/wnPcBAo5jFEi1+5AiKWwByheKSZq5rWEJ8FNiO6N6dGvgE7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