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困难是弹簧

某些时候,面对挫折和失败,人们要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消极的生活态度之间作出选择。你可以勇往直前也可以畏缩不前,你可以开拓征服也可以怯懦投降,你可以直面惨淡也可以逃离避世。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你的性格和所处环境决定了你的选择和处理方式,而非经过一番客观冷静地推理。态度决定了结果。因此,要想把握和改变命运,你需要先弄清楚积极处世的力量和消极生活的恶果。

在心理学上,专家们认为:处理问题的方式有四种,即两种积极方式和两种消极方式。两种积极方式即直接积极和间接积极;两种消极方式则表现为畏缩和逃避。习惯上,每个人只会选择一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在生活中,越是以消极方式处理问题,越是可能遭受挫折。而大多数情况下,消极方式最容易被人采纳,如果长期采用消极的处世方式就会沉溺在失败中,无法自拔。

试问一下你自己:“我经常会采用哪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呢?”下面我列出了五类回答,你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类。

1.运用积极主动的方式

这是一种主动的、充满自信的、积极自救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你会迎难而上,一旦困难阻挠了你,你会想方设法将它搬开,或者绕道前进。它属于一种进攻型方式,要求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摸清障碍,然后通过思考、讨论,清除障碍、解决问题。你清楚自己的所需和所求,所以你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尽力争取成功。

当然,这种主动的方式要求以谨慎作为辅助。如果盲目而愚蠢地运用这种方式,它所带来的后果将不堪设想。一如有些军队,面对优势强大的敌手,仓促应战,结果可想而知。也有一些人,过于自负,自视清高,而内心却充满绝望感。他们对抗整个世界,最终自取灭亡。不过,这样病态的偏执狂毕竟少见。综上所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以培养积极主动且有效的处世方式为目标。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的生活经历便证实了这种处世方式的价值。

这位“二战”时的盟军司令在《远征欧陆》中讲述过一件事,当时他刚刚被任命为欧战区的总司令,第一次向白宫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报告战况。他讲道:

德军刚占领沙漠之地托布鲁克时,盟军将士情绪低迷,但是这两位国家元首并不悲观,他们没有选择防御策略、等待失败,而是努力寻找进攻并赢得胜利的方略,这一点让战士们深受鼓舞。

这段描述中,艾森豪威尔对比了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的表现。其实,在他的战斗经历中,他同样未向消极臣服过,否则,他也不可能领导联军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他在阐述如何在军事上取胜时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制订严密的计划,之后奋战到底。”

《自传研究》的作者威尔斯曾阐述过自己的三条生活准则。其一,倘若你有所渴望,就要竭尽全力争取,当前不是你抱怨结果的时候。其二,只要奋力沿着理想坚持到底,世上就不存在最令人失望的结果。其三,倘若生活不尽如人意,那就改变它,一定不要容忍庸庸碌碌,只要追求,最终的结果就一定不是死亡,不是世界末日。

这三条原则都极具指导意义。

再举一个化妆品制造商的故事——伊丽莎白·艾登,她的故事体现了积极主动处世的巨大价值。这个化妆品王国的缔造者,所创立的品牌就价值一千七百万美元!那么,究竟是什么帮助她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也许艾登在各种商务会议上对经理人说的话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来,必须奋斗、奋斗,再奋斗。显然,这种生存方式就是我们说的积极的、主动的处世态度。

弗兰克·莫塞莱曾讲过一个小孩子的动人故事。

那孩子很小,大概一周岁,会讲几句简单的话,对任何事物还没有什么亲身体验,但他却要穿过矮栅栏,去抓足球。出于本能,我想帮助这个孩子,但他的母亲阻止了我,她轻声说道:

“不要帮助他,让他自己来。”

“但是栅栏对他来说太高了!”

“是的,但他并不知道这些。小孩子们总会做一些他们可能完不成的事情,但他们会竭尽全力,反而有时会因此而成功,这也就是他们惹人喜爱的地方。虽然小孩子们整天哭着喊着要星星、要月亮,但没准哪天真有个小孩能摘到星星和月亮。”

正当莫塞莱和这位妈妈谈话的时候,孩子把椅子倚在栅栏旁边,开始往上爬,他发现高度还是不够,便又在椅子上放了一个盒子,喘着粗气站上去。他的小脸憋得通红。突然“砰”的一声,小孩跌到栅栏的另一端。他抓起球,带着胜利的表情冲妈妈咯咯地笑了。

对小孩子来说,他可能并不了解栅栏高度和自身限制之间的关系,但是他有挑战一切的勇气。那些能够采取积极主动方式处理问题的人,一定是对自己成熟的判断力、敏锐的反应力和综合素质充满信心的人。

积极主动的方式,有助于人们在追求梦想和目标的过程中,形成富有开创性的行动方案。同时,它也可以有效地遏制消极被动的态度和悲观沮丧的情绪。消极的因素破坏我们严密的计划,悲观沮丧容易让我们失败。积极主动者常采取直接方式追求目标,做事非常果敢。如果你渴望获得成功,那就从现在起改变自己,加快在社交生活中积极进取的步伐。

2.运用间接的准积极方式

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避免直接解决问题时产生的矛盾冲突,试图绕道而行;运用间接方式,防止产生敌意,逐步试探着解决问题。采用这种处世方式的人,想努力获得成功,却希望别人为自己打头阵。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另一种主动解决问题的形式,采用这种方式的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欲望,但一直为想要的东西努力寻找解决方案。

很多人特别善于使用这种间接处理问题的方式,也难怪,这样的方式好处多多!它的最大回馈就是树敌少,方式灵活巧妙。间接方式与直接方式不同,前者很好地维持了对方宝贵的自尊,使其认为可以操控一切;后者则不然,它给对方传达的是一种操控、逼迫的感觉。这样的人总是期望别人尊重自己,思想和行为上均不愿意遭到他人干涉。要是你做的事情涉及他人的利益,那么你一定要记住,间接的方式会把敌意化解到最小。

比如你的妻子批评你的胡子时会这么说:“吃饭前,你最好先刮掉那该死的胡子。”或许,接下来将是一场吵闹,但最终毫无结果。但要是她这样说:“你知道吗?你刮胡子后真的特别英俊,正好离吃饭还有不少时间,你要不要刮刮胡子?”这样的沟通方式不错吧?这就属于间接策略。

有不少人,无论男女,大多反应迟钝、胆小怯懦、做事缺乏主动性。他们认为稳妥至关重要,所以几乎不用大脑思考,张口就说“不”。他们毫无理由地反对任何变化,情感因素多于理性思考。事实上,一个真正积极和稳重的人会权衡好情感、决定和行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此,一位商人曾经跟我讲过他的经历。这位商人和他的合伙人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起因是这样:二人闲谈时说到一个话题,商人提出了一个建设性意见,谁知合伙人马上恼羞成怒,不分青红皂白大发脾气。第二天他还带了一位律师来,声称要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于是,两人的合作宣告“破产”。

其实整个事情本身,根本不涉及利益纠纷。那位合伙人只要稍作分析,就会发现朋友提出的是一个互惠互利的意见,但后来出现的这种结果,可以说对所有人都没有好处。他们两人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真是令人惋惜!那位商人当时对我说,他无法理解合伙人的怯懦和缺乏安全感,这两种因素深深扎根在他心里,使他无法听取任何建议,不作思考便妄下结论。他用错误的决定做了一件荒谬的事!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以后,商人终于理解了合伙人的行为。他的合伙人每作一个决定往往要花上两三年的时间,更何况他当初那么仓促地提出建议,合伙人自然无法接受。不过那位合伙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也认为自己的确有些小题大做。这种笨拙、消极的处世方式让两人痛失了一次合作的良机。至于那位合伙人,他不具备获得机会的资格,机会只留给那些非凡的积极挑战者。

由此可知,消极处世的态度就是一个破坏者。

3.运用逃避的消极方式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句话耳熟吧?逃避似乎是解决问题的最简捷途径,但逃避是蠢人的选择,因为它意味着彻底失败和盲目逃离,这样的人根本无法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一个长期逃避、消极处世的人,会养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这种习惯会磨灭自尊心和安全感。就比如兔子,这种动物哪怕受到最微小的惊吓也会飞奔逃窜——由于习惯了躲避困难,它在无形中放大了对困难的恐惧;而当真正的危险来临时,它早已被吓得呆若木鸡,只能坐以待毙。那些消极者大多都像兔子一样,他们越是逃避就越被消极恐惧的情绪所折磨,直到有一天,灾难降临,他们再也承受不起,只能束手就擒。我们可以称这些人是“兔人”,“兔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拒绝直面人生问题。他们渐渐变得神经质甚至因此患上恐惧症;他们推卸责任,背信弃义,整天沉醉于自己不切实际的梦想中。这些热衷于白日梦的“兔人”将自己封闭在消极状态中,暗示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他们不安、恐惧,设想一切都还不错。这些人自欺欺人,表面上光鲜过人,内心却自卑得要命。他们以为可以戏弄别人,其实但凡有智商的人都能看出他们愚蠢、避世的本质。

“兔人”们对逃避技巧的运用得心应手,他们永远以逃跑的姿势去面对别人的进攻。长此以往,这样的人痴呆了,疯掉了。他们把自己当成拿破仑或上帝,这不是耸人听闻,消极态度产生的结果只会比这更严重。弗兰德斯·邓巴在《精神和肉体》中证实“兔人”会让自己患上很多疾病——一般都是他们常常提起的。这些受其宠爱的疾病被邓巴博士称为“可爱的疾病”。她说:“这并非子虚乌有,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如此。他们为了逃避学校、逃避工作、逃避与恋人争吵等麻烦,会让自己头疼、胃疼、起疹子,产生各种各样的病征。就连伟大的政治家格雷斯顿,时常也为了逃避给虎视眈眈的民众作演讲而患上感冒。”

“兔人”总是无条件地向现实投降,听命于人,不敢激烈抗争。他们就像是摆在门口的那块擦鞋毯子,上面织着“欢迎光临”,然后任凭其他人在自己身上蹭来蹭去。他们从未想过要得到尊重,也只会被人们用来擦鞋。他们就是失败、懦弱、得不到任何机会的消极胆小鬼。

4.运用消极的酸葡萄心理

你明确自己的欲望,却不想付诸行动实现它,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地解决问题的方式,你都不会选择,你只会告诉自己:“我就是很想获得它,但能否得到无关紧要。”我曾经就是这样一个人。下面我就不再用名人的故事举例,说一说我自己的亲身感受吧。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每一次小朋友们的聚会上都会出现一个十分健谈的人。此人可谓是聚会的焦点,但我对他很不屑,认为他就是一个“聚会动物”。我暗暗告诉自己不要向那人学习,我在人群当中显得那么的谦逊,那么的深沉。无论如何,我都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聚会动物”。很久以后,我领悟了积极态度的力量和消极态度所产生的恶果。我终于明白,那个时候的自己是多么的可笑——这不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吗?!

5.运用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样的人大多躺在别人的阳光下晒太阳,露出一副洋洋自得的表情,纯粹就是个奴仆、马屁精、跟屁虫。他们恭维那些意气风发的积极者,厚颜无耻地对其摇尾巴,追随其左右。他们企图领受到积极生活者所散发出的个性魅力。你曾经见过的那些“知名”人士——如果你记忆力够好的话,就一定对他们在电影院与人厮打、在夜总会用鞋子盛酒喝的事迹印象深刻——那便是例证。这些人不过是和约翰·苏利文——一个获得过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的爱尔兰人——握过手,就因此变得不可一世。

他们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中不知所措,他们大声呼号:“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很脆弱啊,究竟谁能赐给我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种人对周围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异常敏感。他们只会阿谀逢迎;只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强者光芒的笼罩,任由其支使;他们还会用情感招数哄骗妻子和他人的同情。此外,毫无主见、情绪波动明显、附庸风雅、异想天开都是这些人的特点。

但是因为依附心理,他们也会心怀愧疚。虽然已经完全放弃了自我,但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心甘情愿。他们明知自己的弱点在于不敢与消极心态作战,不愿尝试积极进取,却从未想过改变。他们披着胆小如鼠的脆弱外衣,永远不敢奢望成功。

他们乖戾,愤世嫉俗,害怕别人扯下自己的虚伪面皮;他们寄希望于附庸名人,以为这样就能得到接纳和尊重,殊不知他们自己也无法确定这个想法是否真实。时间久了,这样的人便丧失了斗争能力,缺少了信心,可为时已晚,他们已被消极的依赖心理主宰,失去了生活能力。

有一位美国的北方人讲到他第一次到美国最南部地区旅行时的经历:

当时我听到一只猎犬正在撕心裂肺地嚎叫,便大声问当地人:

“您听到狗叫了吗?它是不是出什么事了?没有人帮助它吗?”

“听到了,您不要担心那只狗,它根本就没事,它只不过是被困在了仙人掌丛中。但它不仅不想出来,而且谁要是帮助它,它就咬谁。”

这可以算是一个消极者的例子,但我们中间还是有不少积极生活的人。

我的朋友弗雷德·费里希在菲律宾吕宋岛时,当地的一个小男孩走到他面前——当时他是在自己的帐篷外面——询问道:

“先生,你需要椰子吗?”

他告诉孩子需要,然后男孩借了他的刀子,走到附近马路对面的椰子林,选了最高的一棵树,像猴子一样敏捷地爬了上去。一会儿,男孩拿回三个大椰子,蹲在地上剥皮。弗雷德·费里希问他:

“你为什么要爬到最高的那棵树上摘椰子?所有的树上都长着椰子啊!难道最好的椰子是长在最高的树上?”

男孩回答:“先生,不是这样的。最高树上的最好椰子被摘的概率最小,因而它被留在树上的时间最久,所以我就能又快又多地摘到好椰子。”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恰好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

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只留给那些积极者,消极者一点儿机会也没有。甜美的果实并非镜花水月,它们也在等待人们大胆采摘。只要我们积极争取,就一定能获得生活中“最好的椰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失败习以为常,因而获得的甘甜果实少得可怜。我们看他人争取所需时,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可轮到自身时,便犹豫不决。其实,存在这样想法的人应该感到羞愧,这是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有误。

我们需要找到让自己陷入消极状态的原因,你可以进行自我分析——是年轻时经历的情感挫折无意中阻碍了你发挥潜力吗?还是其他的什么原因?你也可以寻求心理学家或精神分析学家的帮助,他们会让你看清束缚自己的枷锁,找到致使你消极避世的动因。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你自己寻找根源。经过认真研读本章列举的五种处世方式,你会发现一个沉浸在消极状态中的人并不是有意为之的。回顾一下我们过去的经历,可以肯定,只有当我们运用前两种方式的时候才可能成功;而那些失败的体验,一定是因为我们用了消极的处理问题方式所致。

当我们再次遭遇挫折时,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达成愿望或是认为它超过了自身承受的限度、要将之弃置不顾的时候,一定先扪心自问如下问题:

.我的失落感是不是下意识产生的?

.我之所以会感到困难是不是我自身抵触情绪所引发的反应?

.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觉自己丧失了竞争力、无法成功完成任务的?这种感觉根源于什么?有什么合理的解释?

.我有竭尽全力地做那些我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吗?上一次这么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我可能从来没有做过,那么千万不要在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投降认输。现在我可以尝试一次,看看结果会怎样。我尝试着做了,但失败了,那么我失败的原因究竟有哪些?这些原因真的存在吗?其中的部分原因我能克服吗?我失败了,那么我是否有尽全力争取过,还是随意敷衍、没有努力、抱了很大的投机心理?

.当我想到成功将近时是否会感到紧张和焦虑?是什么令我担心?是什么令我紧张?这些原因真的值得我恐惧吗?难道这些原因都不过是帮助我推迟实际行动的微不足道的借口?

.我为什么不愿考虑接受这个建议?我要是赞同了这个建议,是否会与我的愿望、信念以及衣食无忧的生活产生冲突?这个建议是否让我感到自卑?接纳这一建议后,在执行过程中,我会承受不必要的负担和责任吗?我目前的生活会受到干扰吗?

.回答上面的问题时,我是下意识的,还是经过刻意思考的?事到如今,我是不是从未认真考虑过自己的某一个具体目标?找到一个实现梦想、积极处世的方式是否真的对我有帮助?

一定要好好思考上述问题。心理学家发现,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找不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困难,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更不要说合理分析它了。在一次芝加哥中西部心理学会的会议上,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必须先认清问题。

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科学而且便于应用,只要应用这个方法就可以解决生活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困难,至于剩下不到百分之五十的困难,会在行动过程中逐步合理地解决掉。这样的好方法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只要你掌握了它,就相当于掌握了一笔极为丰厚的财富。现在你只需阅读以下内容,就能掌握它的妙用。难以置信吧!

西北大学心理学系主任罗伯特·哈伯·西塞尔教授、阿尔弗雷德·凡·多森副教授以及两位研究生——李斯特·塔德门和哈伯·克劳——共同研究出了一项法则,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步法。此法则是这四位研究人员送给世人的一份礼物。通过实验,他们发现这个四步法不仅在处理问题方面价值巨大,而且还能帮助人们克服自身缺点,比如懒惰。下面请你跟着我做,拿出一张纸,画出一个四行的表格,在每一行中按顺序填写:

A.目标

B.优势和劣势

C.解决方法

D.好的解决方法的标准

好了,你学会了吧?是不是很简单?心理学家建议我们不要寻求朋友的帮助,那是徒劳的;更不要一个人呆坐在椅子上反复思索一件事,那样更是浪费时间。

上面的方法被称做“西北体系”。在研究报告中西塞尔教授说,这一体系可以迫使受试者者直面自己的目标,并借此解决过半的问题。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混乱的逻辑,以及模棱两可的答案,帮助人们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凡·多森副教授也阐述道:“我们之中有太多人缺乏安全感,并且缺少制订计划的能力,甚至从早上起床开始便不自信。我们这个体系将每一个步骤都分好类,并加上个人的实践规划,可以有效帮助人们挣脱‘焦虑感’的束缚。”

他援引了一个案例,一位上夜校的学生向他咨询职业规划的问题。那位学生现在从事文秘工作,可她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胜任更有挑战的职位。于是,教授让她填写了“西北体系”。四栏都填好后,教授发现,女秘书在第四栏中填写的是:“敏于思,慎于行;虚心听取导师意见;选修人力资源课程。”这是一个明确的行动计划,她逐一完成后,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自信。不久,她向公司提出申请某个主管职位的要求,经过一番考察,她成功了。

这个体系不错吧?许多人通过它获得了成功的机会。要是你现在有什么困难,就马上尝试一下“西北体系”吧! sAcojIBl7CkA4nfDuBnhodGQ7xYiz5WlhxYt9uambnA5Qa62G3Q9kOUZa5Kdxmp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