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西京杂记》中的古代节日风俗

(一)七夕节

1. 穿针乞巧

【出自】卷一第十六:七夕穿针开襟楼

【原文】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节始于汉朝,相传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夜。传统习俗中,这一天的夜晚,女子会在庭院中向织女星“乞巧”,因此又称为乞巧节。在历代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穿针是七夕最早的乞巧习俗之一,自《西京杂记》起不绝于书。如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南朝·刘遵有《七夕穿针诗》:“步月有如意,情来不自禁。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了宫中度七夕的盛况也提及了穿针乞巧:“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可见这一习俗的延续性。

2. 戴五色缕

【出自】卷三第七十七: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

【原文】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

汉时习俗,七夕以彩线相缚,表示相爱。这种习俗并没有流传下来,反而端午节系五彩绳驱灾避祸成为了传统。

(二)重阳节

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

【出自】卷三第七十七: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

【原文】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

农历九月初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因此又称“重阳”。民间在这一天有佩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三种习俗从《西京杂记》的时代延续至今。茱萸辛辣芳香,可以治寒驱毒。因此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就记载道:“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上,辟除恶气而御初寒。”蓬饵,即蓬蒿糕。也就是今天重阳糕的一种。蓬蒿味苦、性温具有温经止血袪寒止痛功效,只不过为了追求口感,加之食用物种的逐渐丰富,人们更多地是选择了香甜美味的食材,蓬蒿糕也就不那么常见了。饮菊花酒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因陶渊明爱菊,后人争相效仿,于是重阳这一天赏菊和饮菊花酒之风盛行,也是上行下效之故。

(三)上巳节

【出自】卷三第七十七: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

【原文】上巳,张乐于流水。

上巳节在汉代以前为农历三月上旬巳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周代时,人们认为沐浴能治疗不育症,因此在上巳节这一天相约在水边沐浴,久而久之形成习俗。上巳节的传统习俗是踏青和祓禊,但随着礼教的主导盛行,祓禊更多的成为一种水边宴饮聚会的形式,如王羲之与友人的兰亭修禊,上巳节也因此多了一个流觞曲水的风雅习俗。 /h778VE+nk5BYc+28b9RoNie1oZTbC0GJ6JD1yAi1MmHaeCQjjF6vpcm8EIAXA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