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认为,“如果说话的人是自己言语的受害者而不是主导者,如果他总是无法停止唠叨,好像不停地说话是他与外界唯一的联系方式,那么这种口舌之快很可能是某种心理疾病的信号”。
苏菲是个超级话痨,随时随地都要喋喋不休地叨叨,包括在生孩子的危急关头,她依然可以一边等待疼痛一边不停地抱怨自己为这个孩子付出了多少心血。最后,一个忙得脚不点地的护士忍无可忍,大声喊道: “ 快拿胶布来,封上这个女人的嘴!”
这个故事虽然可笑而略显夸张,但在现实生活中,像苏菲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他们似乎永远都不知道应该怎样管好自己的嘴巴,仿佛只有不停地说,才是真正的生活,而关于如何闭嘴,他们却从不去考虑。
话痨的背后藏着很多的深意。就连苏菲自己都承认,如果不让她说话,不如干脆叫她去死。只要3分钟不说话,她就会憋得浑身难受。沉默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局面,所以有的时候,她甚至会不分场合地说话,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琳每次谈起她的一位女同事就不停地翻白眼,恨不得能立刻冲到她面前,一脚把她踢飞。“唐僧在她面前算什么,她简直是骨灰级的唐僧。”琳总喜欢用这么刻薄的语言来形容那位女同事。
追其原因,是因为那个女同事非常能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她几乎一天到晚都在说话。不管是在茶水间、办公室,甚至卫生间、楼梯口,都能听见她叨叨的声音,简直无处不在。她的实际语言已经被人剥离了,幻化成一种符号,飞快地钻进别人的脑子里。不管她说的内容是什么,只要声音一响起,就已经让人烦躁不堪了。
可是突然有一天再次谈到那位女同事时,琳一改刻薄的语气,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能说能惹人烦了,因为她十多年来一直同一个不断贬低她、打击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你什么都不会做,
除了说、说、说!
难道你就没有一刻觉得疲惫?
没关系,
我早就该料到!
追究话痨形成的根源, 你会发现他们似乎更容易把他人视为威胁, 因为有了防备心理,他们试图掌控局面,而方式就是抢到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他们不停地说,不让对方抢去话头。在这种情况下,交流就变成了一个人的舞台,对方除了听,没有其他选择。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癔症患者身上经常出现。这些人将语言当做工具,也就是说,说话成了他们唯一能够主导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工具,他们认为不停地说话仿佛是有一种神效,对方似乎会为自己的魅力所倾倒,尽管真相是对方早已无比厌烦。
一些人的滔滔不绝则成为自欺欺人的工具。不停地说,是因为不想去思考,不想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他们或许非常焦虑、暴躁、冲动,或者有梦想,但是却又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去实现。语言之外的世界,是他们无法到达的地方。
想要管住自己的嘴,实际上也不是很困难。
当你发现自己有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滔滔不绝说话的问题时,务必对自己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最无法控制想说话的时候经常出现在什么场景?咨询那些和自己关系亲密,经常充当自己听众的亲人朋友,记录下自己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会格外唠叨。这是有效控制自己语言行为的第一步。
当你非常想开口,但自己也清楚这个场合不适合开口的时候,那就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情吧,比如在纸上涂鸦,或者玩手指游戏等。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安静下来,并且躲避想要说话的冲动。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一些小习惯已经逐渐取代了频繁的语言表达。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反思自己的内心。非常想说话,是因为不说话的时候自己会感觉恐慌?还是害怕被周围人孤立,害怕没有人注意到自己?或是想通过说话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对内心的真正需要看得越清楚,就越能够坦然面对一切, 而不会试图通过不停地说话来掩饰内心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