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孟龙潭,与朱孝廉客都中。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俱不甚弘敞,惟一老僧挂褡其中。见客入,肃衣出迓,导与随喜。殿中塑志公像。两壁画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天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见殿阁重重,非复人世。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朱亦杂立其中。少间,似有人暗牵其裾。回顾,则垂髫儿,冁然竟去。履即从之。过曲栏,入一小舍,朱次且不敢前。女回首,举手中花,遥遥作招状,乃趋之。舍内寂无人;遽拥之,亦不甚拒,遂与狎好。既而闭户去,嘱勿咳,夜乃复至。如此二日。女伴共觉之,共搜得生,戏谓女曰:“腹内小郎已许大,尚发蓬蓬学处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女含羞不语。一女曰:“妹妹姊姊,吾等勿久住,恐人不欢。”群笑而去。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四顾无人,渐入猥亵,兰麝熏心,乐方未艾。忽闻吉莫靴铿铿甚厉,缧锁锵然,旋有纷嚣腾辨之声。女惊起,与生窃窥,则见一金甲使者,黑面如漆,绾锁挈槌,众女环绕之。使者曰:“全未?”答言:“已全。”使者曰:“如有藏匿下界人,即共出首,勿贻伊戚。”又同声言:“无。”使者反身鹗顾,似将搜匿。女大惧,面如死灰,张皇谓朱曰:“可急匿榻下。”乃启壁上小扉,猝遁去。
朱伏,不敢少息。俄闻靴声至房内,复出。未几,烦喧渐远,心稍安;然户外辄有往来语论者。朱跼蹐既久,觉耳际蝉鸣,目中火出,景状殆不可忍,惟静听以待女归,竟不复忆身之何自来也。时孟龙潭在殿中,转瞬不见朱,疑以问僧。僧笑曰:“往听说法去矣。”问:“何处?”曰:“不远。”少时,以指弹壁而呼曰:“朱檀越何久游不归?”旋见壁间画有朱像,倾耳伫立,若有听察。僧又呼曰:“游侣久待矣。”遂飘忽自壁而下,灰心木立,目瞪足软。孟大骇,从容问之,盖方伏榻下,闻扣声如雷,故出房窥听也。共视拈花人,螺髻翘然,不复垂髫矣。朱惊拜老僧,而问其故。僧笑曰:“幻由人生,贫道何能解!”朱气结而不扬,孟心骇叹而无主。即起,历阶而出。
异史氏曰:“幻由人作,此言类有道者。人有淫心,是生亵境;人有亵心,是生怖境。菩萨点化愚蒙,千幻并作,皆人心所自动耳。老婆心切,惜不闻其言下大悟,披发入山也。”
【今译】
江西的孟龙潭曾和一位姓朱的举人一起客居京城。有一天,他俩偶然走进一座寺庙里闲逛。这庙的佛殿和禅房都不太宽阔明亮,只有一个老和尚暂住在里面。老和尚见客人进来,便整衣相迎,领着他们在庙里各处参观。
佛殿里供奉着一尊志公塑像,两边的墙壁上画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其中人物栩栩如生。东墙上画着散花天女,里面有个披着头发的少女,纤纤细手捏着一朵花,脸上露出甜蜜的笑容,樱桃小嘴微微张开,好像要说话,明亮的眼波像流动的清水一般。
朱生一下子被这个仙女迷住了,久久注视着,不觉神魂颠倒,恍恍惚惚,想入非非。突然间,身体好像变得很轻很轻,腾云驾雾似的飞到墙上壁画里去了。这时,只见重重的殿阁楼台,已不是人间景象。有一个老和尚坐在佛堂上讲经说法,周围站着许多听讲的人。朱生也混杂在里面站立倾听。过了一会儿,他感觉到好像有人在偷偷地拉他的衣襟。回头一看,原来就是那个披发的少女,她对着他妩媚一笑,转身就走。朱生立即迈步跟了过去。那少女转过弯弯曲曲的回廊,走进一间小屋。朱生见状犹豫着,徘徊不敢跟进。那少女回过头来,举起手里的花朵,远远地向他招呼,他这才放心大胆跟了进去。屋子里没有人,朱生冲上去拥抱她,她半依半就,于是就趁机欢好相亲。
事后少女关上门离去。临走时,吩咐朱生不要弄出声响,夜里她会再来。这样暗中来往,连续几天,少女的同伴们都有所觉察。她们跑到少女的小屋里,搜出了朱生,跟少女开玩笑说:“肚子里小郎君已经好大啦,干嘛还要蓬散着头发充大姑娘?”她们捧来金簪和玉珥,催促少女把头发梳成高高的发髻。少女低着头,含羞不语。一个女伴说:“姐妹们,我们不要停留过久,再待下去人家恐怕不高兴了。”说完,大家说笑着,纷纷道别而去。
朱生再看少女,发髻如同一簇乌云,高高地盘结在头顶上,发型像只展翅低飞的凤凰,比起头发纷披时更加艳丽动人。看看四周无人,两人又亲昵起来。兰麝的芳香,沁人心脾,欢娱之情,越来越浓。
正当两人难舍难分之际,忽然外面传来哒哒哒的靴子声和哗啦啦的铁链声。紧接着又传来纷扰喧哗、争辩不休的声音。少女吃惊地爬起来,跟朱生一起往窗外偷看,只见一个面色漆黑的金甲使者,手执铜锤铁链,被众女伴围着。金甲使者说:“都来了吗?”众女子回答说:“已经全到了。”金甲使者又说:“如果有谁私下藏匿着下界的凡人,大家要立即告发,千万不要给自己找麻烦!”众女伴又齐声说:“没有。”金甲使者转过身来,像老鹰搜寻猎物一样四处扫视,好像马上就要搜到藏匿者了一样。少女非常害怕,吓得脸如死灰,惊惶失措地对朱生说:“赶快藏到床底下去!”说完,就打开墙壁上的一扇小门,逃走了。
朱生趴在床底下,吓得不敢大口喘气。过了一会,听见哒哒哒的靴子声到了屋里,随后又转了出去。再过一会儿,嘈杂的声音渐渐远去,朱生怦然跳动的心这才稍微安定。可是,他侧耳细听,屋外面还有来往说话的人。朱生忐忑不安地趴了很长时间,只觉得耳朵嗡嗡作响有如蝉鸣,双眼直冒金星,这种情景,实在难以忍受,但也不敢乱动,只有等待着少女回来。朱生遭此惊吓,竟然都不记得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了。
这时,孟龙潭正在佛殿上参观,转眼之间找不到朱生,心里很奇怪,便向老和尚寻问。老和尚笑着说:“他听讲经说法去了。”孟生又问:“在什么地方?”答道:“不远。”稍等了片刻,老和尚用手弹弹壁画,大声喊道:“朱施主,你怎么去了这么长时间还不回来呀!”顿时,就见墙上显现出朱生的画像,他侧着耳朵站着,似乎在倾听什么。老和尚又大声呼喊:“你的同伴等你好久啦!”话音刚落,忽见朱生从壁画上轻轻飘落下来。到了地上,心如死灰,呆如槁木,直瞪着眼,腿足酸软。孟生见他这般模样,吓了一跳,就问他怎么回事,才知道朱生刚才正趴在床底下,听到敲击声像雷声一样,所以就冲出屋子探听。此时再看壁画上那位手举鲜花的少女,却见她头上那螺形的发髻高高地翘起,已经再不是原先双鬟下垂的少女发式了。朱生惊讶地问老和尚这是什么缘故。老和尚笑笑说:“幻境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贫僧怎能知道呢?”朱生心里郁闷,愁眉苦脸;孟生也心中骇怕,六神无主。于是两人马上起身沿着一级一级的台阶,走出了寺院。
异史氏说:“幻境是由人的内心产生的,说出这话的,像是一位深通哲理的人。一个人有了淫心,就会产生下流的幻境;一个人有了下流的心思,就会出现可怖的幻境。菩萨为了启发愚昧无知的人,显现千般幻境,实际上都是人的内心世界主动追求才产生的。老和尚苦口婆心很是诚恳,可惜朱、孟二人听了他的话没有大彻大悟,选择披发入山修养心性的道路。”
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顶,有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人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凌晨,道士呼王去,授以斧,使随众采樵。王谨受教。过月余,手足重茧,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日已暮,尚无灯烛。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诸门人环听奔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
惟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心奇之。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乃以箸掷月中。见一美人,自光中出。初不盈尺,至地遂与人等。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惊顾之间,已复为箸。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其饯我于月宫可乎?”三人移席,渐入月中。众视三人,坐月中饮,须眉毕见,如影之在镜中。移时,月渐暗;门人然烛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几上肴核尚故。壁上月,纸圆如镜而已。道士问众:“饮足乎?”曰:“足矣。”“足宜早寝,勿误樵苏。”众诺而退。王窃欣慕,归念遂息。
又一月,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心不能待,辞曰:“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纵不能得长生术,或小有传习,亦可慰求教之心;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弟子在家,未谙此苦。”道士笑曰:“我固谓不能作苦,今果然。明早当遣汝行。”王曰:“弟子操作多日,师略授小技,此来为不负也。”道士问:“何术之求?”王曰:“每见师行处,墙壁所不能隔,但得此法足矣。”道士笑而允之。乃传以诀,令自咒,毕,呼曰:“入之!”王面墙,不敢入。又曰:“试入之。”王果从容入,及墙而阻。道士曰:“俯首骤入,勿逡巡!”王果去墙数步,奔而入;及墙,虚若无物;回视,果在墙外矣。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
抵家,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去墙数尺,奔而入,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舐痈吮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今译】
本县有个姓王的书生,在兄弟中排行第七,是个世家大户的后代。他从小就爱慕道术,听说崂山上有许多仙人,就背起行李出门去游览访问。到了崂山,他登上一座山顶。那里有座道观,十分幽静。一位老道士盘腿坐在蒲团上,满头银发直垂到脖颈上,可精神健旺,神态爽朗超俗。王生见了老道士,叩头下拜,恭敬地向他请教,那道士所说的话,道理深邃玄妙,王生请求拜他为师。道士说:“像你这么娇气、怠惰的,恐怕干不了辛苦活吧!”王生急忙回答说:“弟子能吃苦。”道士的徒弟很多,傍晚时全回来了。王生一个个拜见了他们,就留在了观里。
第二天清早,道士把他喊去,递给他一把斧头,叫他跟着大伙儿上山砍柴。他恭恭敬敬地听从。过了一个多月,手脚全都磨出了一层层老茧,他吃不了这种苦头,暗暗地产生了回家的念头。
一天晚上,王生回到观里,看见有两个客人和师父一起喝酒。天色已经黑了,还没有点灯。师父就把纸剪成圆镜的样子,贴在墙壁上。一瞬间,那纸竟像月亮一样放出光芒,照亮了全室,连针尖大小的东西也可看得清清楚楚。徒弟们站在四周听候使唤,进进出出。一个客人说:“这样美好的晚上,难得的欢乐,不可不让大家痛饮一番。”道士听了,就从桌子上拿起一壶酒,赏给众徒弟,嘱咐他们尽情地喝。王生心里想:“七八个人,这么一壶酒,怎能让所有的人都喝足呢?”于是大家各自找来杯碗,争先恐后地抢着喝,惟恐壶里的酒没了。可是,尽管大家不停地轮流斟酒,可壶里的酒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减少。王生感到十分惊奇。
喝了一会儿,一个客人说:“承蒙主人赏给我们明亮的月光,可是这样喝闷酒没有意思,为什么不请嫦娥来助兴呢?”于是道士就拿了一根筷子,对准墙上的纸月亮扔去。只见一个小美人,从月光里走了出来。开始身长还不到一尺,落地后就和平常人一样高了。她腰肢纤细,颈项秀美,轻盈地跳起了“霓裳羽衣舞”。一会儿又唱道:“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那歌声清越悠扬,像从洞箫里发出的音响一样。一曲方罢,她盘旋而起,腾跃上桌,正当大家惊奇看着的时候,那嫦娥又变成了一根筷子。三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另一个客人说:“今天晚上玩得太高兴了!可我酒量有限,不能再喝了。到月宫给我饯行好吗?”于是三个人就离开席位,慢慢地移进月亮里去了。大家看见他们三个人都坐在月亮里喝酒,连胡子眉毛也可以看得清楚,就像在镜子里看到的人形一样。不久,月光渐渐暗下去,徒弟点起蜡烛,只有道士独自坐在屋里,客人已经不见了,而桌子上还留着菜肴果品,再看那墙壁上的月亮,则不过是圆镜般的纸而已。道士问大家:“都喝够了吗?”徒弟们回答说:“喝够了。”道士说:“喝够了就早些去睡觉,别耽误明天砍柴割草。”众徒弟答应着,退了下去。王生心里又高兴又羡慕,回家的念头也打消了。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实在苦得受不了,可道士连一点小小的道术都没有传授给他。王生感到不能再待下去了,就向道士告辞说:“弟子跋涉好几百里,来向仙师学道,纵然不能传我长生不老之术,倘若教我一点小法术,也可以安慰我求教的一片苦心;如今已过了两三个月,不过是每天早早起来上山打柴,天黑返回道观罢了。弟子从前在家的时候,可从来没吃过这样的苦呀!”道士笑笑说:“我原先就说你干不了苦工。现在果真如此。好吧,明天一早就打发你走。”王生说:“弟子苦干了几个月的活,只求师父传授一点小法术,也算我这趟没白来呀!”道士问:“你想学什么法术呢?”王生说:“常见师父随便走到哪里,墙壁都挡不住。只要能学到这个穿墙术,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把口诀传授给他,叫他照着念诵,念完后,道士喊道:“进去!”可是王生面对着墙壁,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进去吧!”王生果然慢慢地朝墙壁走去,可是一到墙壁前便被挡住了。道士说:“你低下头猛冲过去,不要犹豫!”王生向后退了几步,当真低着脑袋奔了过去;到了墙壁那儿,只觉得空荡荡的,一仿佛那堵墙并不存在;回头看,自己真的已站在墙外了。他高兴得不得了,进来拜谢了师父。道士说:“你回家后,要心地清净,摒绝邪念,否则法术就不灵了。”便给他一些盘缠,打发他回家了。
王生到家后,自夸遇到了神仙,再硬的墙壁也挡不住他。他的妻子不相信,王生就仿效上次崂山道士教他的方法,先离开墙壁几尺,然后向墙壁直冲过去。结果,砰的一声,一头撞到坚硬的墙壁上,猛然跌倒在地。妻子赶紧过去把他扶起来,一看,额头上鼓起一个鸡蛋大的包。妻子笑他瞎吹牛,王生又惭愧又气愤,但也只能大骂老道士没良心罢了。
异史氏说:“听了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不哈哈大笑的。岂不知在当今的世上像王七这样的人还很不少。现在有些见识鄙陋的家伙,喜欢奉承而不喜欢听忠告,就像喜好伤身的疾患而惧怕治病的药石一般。于是就有舐痈吮痔的小丑,专门向他进献发威风逞暴虐的坏主意,来投其所好,并且哄骗说:‘只要照这个法子办,可以横行无阻。’开头用的时候,未尝不有点效果,于是就以为天下万事,都可以照此办理,不到碰坏头摔跟斗,势必不肯罢休。”
孔生雪笠,圣裔也。为人蕴藉,工诗。有执友令天台,寄函招之。生往,令适卒。落拓不得归,寓菩陀寺,佣为寺僧抄录。寺西百余步,有单先生第。先生,故公子,以大讼萧条,眷口寡,移而乡居,宅遂旷焉。一日,大雪崩腾,寂无行旅。偶过其门,一少年出,丰采甚都。见生,趋与为礼,略致慰问,即屈降临。生爱悦之,慨然从入。屋宇都不甚广,处处悉悬锦幕,壁上多古人书画。案头书一册,签云:“琅嬛琐记”。翻阅一过,俱目所未睹。生以居单第,意为第主,即亦不审官阀。少年细诘行踪,意怜之,劝设帐授徒。生叹曰:“羁旅之人,谁作曹丘者?”少年曰:“倘不以驽骀见斥,愿拜门墙。”生喜,不敢当师,请为友。便问:“宅何久锢?”答曰:“此为单府,曩以公子乡居,是以久旷。仆皇甫氏,祖居陕。以家宅焚于野火,暂借安顿。”生始知非单。当晚,谈笑甚欢,即留共榻。昧爽,即有僮子炽炭火于室。少年先起入内,生尚拥被坐。僮入,白:“太公来。”生惊起。一叟入,鬓发皤然,向生殷谢,曰:“先生不弃顽儿,遂肯赐教。小子初学涂鸦,勿以友故,行辈视之也。”已而进锦衣一袭,貂帽、袜、履各一事。视生盥栉已,乃呼酒荐馔。几、榻、裙、衣,不知何名,光彩射目。酒数行,叟兴辞,曳杖而去。餐讫,公子呈课业,类皆古文词,并无时艺。问之,笑云:“仆不求进取也。”抵暮,更酌曰:“今夕尽欢,明日便不许矣。”呼僮曰:“视太公寝未。已寝,可暗唤香奴来。”僮去,先以绣囊将琵琶至。少顷,一婢入,红妆艳绝。公子命弹湘妃。婢以牙拨勾动,激扬哀烈,节拍不类夙闻。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罢。次日,早起共读。公子最慧,过目成咏,二三月后,命笔警绝。相约五日一饮,每饮必招香奴。一夕,酒酣气热,目注之。公子已会其意,曰:“此婢乃为老父所豢养。兄旷邈无家,我夙夜代筹久矣,行当为君谋一佳耦。”生曰:“如果惠好,必如香奴者。”公子笑曰:“君诚‘少所见而多所怪’者矣。以此为佳,君愿亦易足也。”
居半载,生欲翱翔郊郭,至门,则双扉外扃。问之。公子曰:“家君恐交游纷意念,故谢客耳。”生亦安之。时盛暑溽热,移斋园亭。生胸间肿起如桃,一夜如碗,痛楚呻吟。公子朝夕省视,眠食都废。又数日,创剧,益绝食饮。太公亦至,相对太息。公子曰:“儿前夜思先生清恙,娇娜妹子能疗之。遣人于外祖母处呼令归,何久不至?”俄,僮入白:“娜姑至,姨与松姑同来。”父子疾趋入内。少间,引妹来视生。年约十三四,娇波流慧,细柳生姿。生望见颜色,嚬呻顿忘,精神为之一爽。公子便言:“此兄良友,不啻胞也,妹子好医之。”女乃敛羞容,揄长袖,就榻诊视。把握之间,觉芳气胜兰。女笑曰:“宜有是疾,心脉动矣。然症虽危,可治;但肤块已凝,非伐皮削肉不可。”乃脱臂上金钏,安患处,徐徐按下之。创突起寸许,高出钏外,而根际余肿,尽束在内,不似前如碗阔矣。乃一手启罗衿,解佩刀,刃薄于纸,把钏握刃,轻轻附根而割。紫血流溢,沾染床席。生贪近娇姿,不惟不觉其苦,且恐速竣割事,偎傍不久。未几,割断腐肉,团团然如树上削下之瘿。又呼水来,为洗割处。口吐红丸,如弹大,着肉上,按令旋转:才一周,觉热火蒸腾;再一周,习习作痒;三周已,遍体清凉,沁入骨髓。女收丸入咽,曰:“愈矣!”趋步出。生跃起走谢,沉痼若失。而悬想容辉,苦不自已。自是废卷痴坐,无复聊赖。公子已窥之,曰:“弟为兄物色,得一佳耦。”问:“何人?”曰:“亦弟眷属。”生凝思良久,但云:“勿须!”面壁吟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公子会其指,曰:“家君仰慕鸿才,常欲附为婚姻。但止一少妹,齿太稚。有姨女阿松,年十八矣,颇不粗陋。如不见信,松姊日涉园亭,伺前厢,可望见之。”生如其教,果见娇娜偕丽人来,画黛弯蛾,莲钩蹴凤,与娇娜相伯仲也。生大悦,求公子作伐。公子翼日自内出,贺曰:“谐矣!”乃除别院,为生成礼。是夕,鼓吹阗咽,尘落漫飞,以望中仙人,忽同衾幄,遂疑广寒宫殿,未必在云霄矣。合卺之后,甚惬心怀。一夕,公子谓生曰:“切磋之惠,无日可以忘之。近单公子解讼归,索宅甚急,意将弃此而西。势难复聚,因而离绪萦怀。”生愿从之而去。公子劝还乡闾,生难之。公子曰:“勿虑,可即送君行。”无何,太公引松娘至,以黄金百两赠生。公子以左右手与生夫妇相把握,嘱闭眸勿视。飘然履空,但觉耳际风鸣,久之曰:“至矣。”启目,果见故里。始知公子非人。喜扣家门。母出非望,又睹美妇,方共忻慰。及回顾,则公子逝矣。松娘事姑孝;艳色贤名,声闻遐迩。
后生举进士,授延安司李,携家之任。母以道远不行。松娘举一男,名小宦。生以迕直指,罢官,挂碍不得归。偶猎郊野,逢一美少年,跨骊驹,频频瞻视。细视,则皇甫公子也。揽辔停骖,悲喜交至。邀生去,至一村,树木浓昏,荫翳天日。入其家,则金沤浮钉,宛然世族。问妹子,则嫁;岳母,已亡,深相感悼。经宿别去,偕妻同返。娇娜亦至,抱生子掇提而弄,曰:“姊姊乱吾种矣。”生拜谢曩德。笑曰:“姊夫贵矣!创口已合,未忘痛耶?”妹夫吴郎,亦来拜谒。信宿乃去。
一日,公子有忧色,谓生曰:“天降凶殃,能相救否?”生不知何事,但锐自任。公子趋出,招一家俱入,罗拜堂上。生大骇,亟问。公子曰:“余非人类,狐也。今有雷霆之劫。君肯以身赴难,一门可望生全;不然,请抱子而行,无相累。”生矢共生死。乃使仗剑于门,嘱曰:“雷霆轰击,勿动也!”生如所教。果见阴云昼暝,昏黑如
。回视旧居,无复闬闳,惟见高冢岿然,巨穴无底。方错愕间,霹雳一声,摆簸山岳;急雨狂风,老树为拔。生目眩耳聋,屹不少动。忽于繁烟黑絮之中,见一鬼物,利喙长爪,自穴攫一人出,随烟直上。瞥睹衣履,念似娇娜。乃急跃离地,以剑击之,随手堕落。忽而崩雷暴裂,生仆,遂毙。少间,晴霁,娇娜已能自苏。见生死于旁,大哭曰:“孔郎为我而死,我何生矣!”松娘亦出,共舁生归。娇娜使松娘捧其首;兄以金簪拨其齿;自乃撮其颐,以舌度红丸入,又接吻而呵之。红丸随气入喉,格格作响。移时,醒然而苏。见眷口满前,恍如梦寤。于是一门团圞,惊定而喜。生以幽圹不可久居,议同旋里。满堂交赞,惟娇娜不乐。生请与吴郎俱,又虑翁媪不肯离幼子,终日议不果。忽吴家一小奴,汗流气促而至。惊致研诘,则吴郎家亦同日遭劫,一门俱没。娇娜顿足悲伤,涕不可止。共慰劝之。而同归之计遂决。生入城,勾当数日,遂连夜趣装。既归,以闲园寓公子,恒返关之;生及松娘至,始发扃。生与公子兄妹,棋酒谈宴,若一家然。小宦长成,貌韶秀,有狐意。出游都市,共知为狐儿也。
异史氏曰:“余于孔生,不羡其得艳妻,而羡其得腻友也。观其容可以忘饥,听其声可以解颐。得此良友,时一谈宴,则‘色授魂与’,尤胜于‘颠倒衣裳’矣。”
【今译】
有个书生叫孔雪笠,是孔子的后代。为人宽和厚道,善于作诗。他有个好友在浙江天台县做县官,来信邀他前去。他到了天台,那县官却刚巧去世了。孔生穷困潦倒,流落在那里,无法回乡,只好寄居在菩陀寺里,受雇给和尚抄写经文,以维持生计。在寺庙西面百多步远的地方,有单先生的一所大宅院。单先生原本是官僚世家子弟,因为一场官司,弄得家境败落,加上人丁稀少,已经移至乡下去住,于是这座大院就空闲起来。
一天,大雪纷飞,路无行人。孔生偶然走过单家门口,正好碰到门里出来一个风度翩翩,仪容美好的少年,那少年一见孔生,马上迎上来,躬身施礼,寒暄几句后,便恳请孔生到他家里做客。孔生挺喜欢这个少年,便爽快地答应了,跟他一同进家去。院里房屋不很宽敞。室内到处挂着锦缎幕布;墙上还挂着很多古人的字画。桌上放着一部书,名为《琅嬛琐记》。孔生随手翻开看看,都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他以为这个少年住在单家大院,一定是大院的主人,也就没有询问他的家世。那少年倒细问了孔生的经历,对他的困境深表同情,劝他开馆收徒。孔生叹息说:“我是流落在外的人,没亲没友的,谁肯替我向人推荐呢?”少年说:“如果你不嫌我愚劣的话,我愿拜你为师。”孔生听后大喜,但是不敢当老师,只请求和他做个朋友。于是问道:“这房子为什么总是锁着呢?”少年回答说:“这座大院原是单公子的,因为单公子搬去乡下住,所以空旷了很长时间。我姓皇甫,祖籍陕西。因老家被野火烧毁,只好暂时借这里安家。”孔生这时才明白,原来少年并非单家房主。
当晚两人有说有笑,非常投机。谈到深夜,少年挽留孔生与他同在一床睡觉。第二天一大早,有个书童进屋生炭火。少年先起床,到内室去了。孔生还围着被子坐在床上。那个书童跑进来说:“公子的父亲来啦!”孔生吃了一惊,急忙下床。只见一位鬓发雪白的老人走了进来,向他殷切致谢,说:“先生不嫌我儿子愚笨肯教他读书,我很感激。不过,他刚刚开始学习,先生千万不要因为是朋友,就把他当成同辈相待。”说完,便赠送给他锦衣一套,貂帽一顶,鞋、袜各一双。等孔生梳洗完毕,便吩咐摆上酒菜。屋里摆设的桌子、床榻,主人穿着的衣服,都十分华丽,孔生都叫不出名目,只觉得光彩四射,眼花缭乱。斟过几遍酒,老人便起身告辞,拄着拐杖走了。吃完了饭,少年公子送上他做的课业,都是古文诗词,并没有当时流行的八股文。孔生问什么缘故,公子笑着回答说:“我不想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到了黄昏,又摆了酒宴,说:“今晚尽情痛饮,明天就不能这样做了。”并招呼书童说:“去看看太公睡了没有?要是睡了,就悄悄地把香奴叫来。”书童去了一会儿,先把用绣袋装着的琵琶抱来了。随后,进来一个丫头,穿红着绿,非常漂亮。公子叫她弹一曲《湘妃怨》。她用象牙拨片勾动琴弦,发出激越悲壮的声音,旋律节奏跟他以前所听到过的都不一样。弹完后,少年又让香奴大杯劝酒。就这样一直玩到三更才散。第二天,他们清早起来,一道读书。公子非常聪明,过目成诵。两三个月后,作文便极精彩警辟。他们约定五天喝一次酒,每次喝酒都叫香奴做陪。有一晚,孔生喝得多了一点,目不转眼地瞅着香奴。公子看出孔生的意思,就说:“这个丫头是我父亲收养的。哥哥远离家乡,身边没有家眷照料,我早就在日夜代你考虑,不久就可为你物色一个合适的伴侣。”孔生说:“你要是帮我找一个,一定要像香奴这样的才好。”公子笑笑说:“你可真是少见多怪,如果以香奴为好的标准,那么你的愿望也太容易满足了。”
孔生在皇甫公子家住了半年。一天,他想到郊外走动,来到大门口,看见两扇大门反锁着,便问是什么缘故。公子说:“家父恐怕由于交游而分散精力,因此闭门谢客。”孔生听后,也就打消了外出的念头。这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潮湿闷热,两人便移居到园亭里读书。孔生的胸脯忽然长起个像桃子样的大包,一夜工夫便肿得像饭碗那么大,痛得他呻吟不绝。公子早晚都来看望,急得寝食不安。又过了几天,毒疮更厉害了,连粥水也不能下咽。太公也来探望,见此情形,与公子相对叹气。公子说:“我昨天晚上想,先生的病,娇娜妹妹能够医治,便派人到外祖母家叫她回来。但不知为什么这么久还没来?”说话间,书童进来说:“娜姑回来了,还有姨娘和松姑也一同来了。”皇甫父子听了后,急忙跑进内室。不一会,公子便领着娇娜来看孔生。娇娜年约十三四岁,眼睛明亮美丽,机灵聪慧,细柳般的腰肢,显得格外动人。孔生望见这样娇美的女郎,立即忘了呻吟,精神也清爽起来。公子对妹妹说:“这是哥哥的好朋友,如同亲兄弟一样,妹妹要用心给他治。”娇娜听后,收起羞涩之态,撩起长袖,靠近床铺给孔生看病。在诊脉的时候,孔生闻到娇娜的芬芳气息,似乎比兰花还香。娇娜笑着说:“真该患这种病,心脉跳得很快呢。虽然病情很险,但还是可以治好的;只是毒疮已凝结成块,不把患处割去是不行的。”说完就从手腕上脱下一只金镯,把它放在肿疮上,然后用手慢慢往下按。肿疮在金镯里鼓起一寸来高,突出在镯子外,根部的余肿,都收束在镯子里,不像从前那么大了。她用另一只手撩起衣襟,解下一把刀刃比纸还薄的佩刀,一手按着镯子,一手握着佩刀,轻轻地贴着疮根割削。紫红色的脓血直往外流,污染了床席。孔生因为贪图接近娇娜的美丽姿容,不但不觉得痛苦,反而怕手术结束得太快,使他不能偎傍更多的时间。不一会儿,烂肉割下来了,圆圆的,如同从树上割下的木瘤子。娇娜又叫人送水来,为孔生清洗伤口。然后从嘴里吐出一粒红色小丸,像弹丸那么大小,放在伤口上面旋转。刚转了一圈,孔生就感到热火蒸腾;再转一圈,伤口酥酥发痒;三圈过后,遍体清凉,渗透骨髓。这时,娇娜收起红丸放入口里,说声:“好啦!”便快步走出房去。孔生跳下床,跑出去向她道谢。孔生顽固的恶疾好像突然消失了,但心里却老是悬念着娇娜那副光彩照人的姿容,简直无法抑制。
从此以后,他不再看书,成天痴痴地坐着发呆,百无聊赖。公子看透了他的心事,就说:“小弟为哥哥物色伴侣,已得到一位很好的。”孔生急问:“是谁?”公子说:“也是我的亲戚。”孔生沉思了很久,只说了一句:“不必费心了。”便转过脸对着墙壁吟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公子领会孔生的意思,就说:“家父仰慕你高才博学,常想与你结为姻亲。但我只有这个小妹妹,年纪也太小。我有个表姊,是我姨母的女儿,叫阿松,今年十八岁,颇不粗俗,也不浅陋。你如果不相信,松姐每天都去园亭,你可在前边等着,到时就可以看见她。”孔生照公子的指点,果然看见娇娜陪同一位美女走来,那美女画着又黑又弯的蛾眉,步态婀娜多姿,模样同娇娜不相上下。孔生一看,十分欢喜,就请公子给他做媒。第二天,公子从内室出来,向他祝贺说:“成了。”于是,另外收拾了房子,为孔生举行婚礼。当晚,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孔生原本以为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女,今夜忽然同床共枕,因此,他真怀疑月宫仙境也未必就远在云霄之中。婚后,孔生心情舒畅,日子过得很快活。
一天晚上,公子对孔生说:“兄长与我一起研究学问相互切磋的恩惠,我任何时候也不会忘记。但最近单公子打完官司回来了,几次催要房子,我们打算离开这里回陕西去。形势紧迫,恐怕再也难以聚在一起了。因此,心头充满离别愁绪,很不是滋味。”孔生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西去。公子却劝他返回故乡,他感到很为难。公子说:“不必发愁,我可以立刻送你回家。”说话间,太公领着松娘来了,赠送百两黄金给孔生。公子伸出左右手,分别与他们夫妇两人的手紧紧握住,并嘱咐他们闭上眼睛,不要看。孔生感到身体飘在空中,只听耳边风声呜呜直响。过了很久,公子说:“到了。”孔生睁眼一看,果然回到了自己的老家。这才知道公子不是凡人。他高兴地去敲家门。母亲开门看到儿子回家,真是料想不到的事,又看见带回一位漂亮的儿媳妇,更感到无比欣慰。等他们回头一看,公子已经不见了。松娘侍奉婆母很孝顺,她的美貌、贤惠远近闻名。
后来,孔生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延安府的推官,带着家属赴任。母亲因为路途遥远,没有跟去。松娘在那里生了一个男孩子,取名小宦。不久,孔生因为冒犯了上司,被罢了官,但有些公事尚未了结,不能立即回家。一次,孔生到郊外打猎,遇见一个俊美的少年,骑着一匹黑马,不断回头看他。他仔细一瞧,原来是皇甫公子。他立即勒住缰绳下马,两人悲喜交集。公子便邀请孔生一起走,到了一个村子,只见树木繁茂,浓荫遮日。公子家的大门上,钉着黄灿灿的大铜钉,豪华得如同贵族世家。孔生打听娇娜近况,知道已经出嫁,岳母也去世了,互相感叹不已。孔生住了一夜,告辞回去,又携同松娘和儿子一同来探亲。这时,正好娇娜也来了。她抱起松娘的孩子,逗弄着说:“姐姐乱了我家的种了。”孔生拜谢她从前治病的恩德。娇娜笑笑说:“姐夫高贵了。疮疤早已愈合,还没忘痛吗?”妹夫吴郎也来拜见,住了两夜才走。
一天,公子满面愁容地对孔生说:“老天爷降下了大灾大难,你能搭救我们吗?”孔生虽然不知道要发生什么事,但非常坚决地表示一切由他担当。公子急忙跑出去,把全家人都找来,在堂上团团围着孔生跪拜。孔生大惊,急忙询问原因。公子说:“我们不是人类,而是狐狸。今天要遭受雷劈的劫难。你如果愿意冒生命危险为我们抵挡这场劫难,我们全家就有可能活下来;不然的话,请你抱着孩子赶快离开这里,不要受我们的连累。”孔生发誓与他们同生共死。公子就叫他拿着利剑,站立在门口,并嘱咐他说:“雷霆轰击的时候,你可千万不要动!”孔生照他所说的站好。转眼间,果然看到乌云滚滚,天昏地暗,白天突然成了黑夜。回头看看所住之处,再也没有高大的门楼了,只见一个大坟堆,露出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洞。正在吃惊的时候,霹雳轰隆一声,山岳都震得颠簸起来了,紧接着袭来一阵狂风暴雨,连百年老树都被连根拔起。孔生被震得目眩耳聋,但他还是仗剑挺立,一动不动。忽然在翻滚的浓烟黑云之中,看见一个鬼物,尖嘴长爪,从洞里抓出一个人来,就要随着烟雾腾空飞起。孔生瞥见那人的衣服鞋子像是娇娜,急忙向上一跳,挥剑砍去,那人从空中落下来。忽然,一个疾雷像天崩一样炸响,孔生被击倒在地,死去了。一会儿,雨过天晴,娇娜已自己苏醒过来,看见孔生死在身旁,不禁放声大哭,说:“孔郎为我而死,我活着干什么呀!”松娘也赶出来,一起抬着孔生进去。娇娜让松娘捧着他的头,让哥哥用金簪拨开他的牙齿;她自己捏着孔生的两颊,用舌头把红丸送入他的嘴里,又嘴对嘴往里吹气。红丸随气进入喉咙,发出格格的响声。过了好一会儿,孔生苏醒过来了。看见亲戚妻子都站在自己面前,仿佛刚做了场大梦才醒过来似的。于是合家团圆,惊慌转为欢喜。
孔生认为阴冷的墓洞不可久居,就商量一起搬到自己家乡去。大家都表示赞成。只有娇娜闷闷不乐。孔生邀请她和吴郎一起去,她又担心公婆不肯离开小儿子,商量了整天也没有结果。突然,吴家一个小奴仆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地跑来,大家惊恐地问他,原来是吴郎家也在同日遭到劫难,全家都死了。娇娜捶胸顿足,悲痛不止。大家都来安慰、劝解。这样,一同回乡的事才定下来。
孔生进城办了几天事情,便连夜整理行装上路。回乡以后,公子全家住在空着的花园里。公子常常把园门反锁起来,只有孔生和松娘来到时才开门。孔生和皇甫兄妹下棋饮酒,谈笑欢声,如同一家人。小宦长大了,容貌清秀,只是常表现出狐狸的情态。他到街市去玩,人们都知道他是狐仙所生的孩子。
异史氏说:“我对于孔生,不羡慕他得到一位艳丽的妻子,却倾慕他得到一位亲密的红颜知己。看到她的容貌可以使人忘掉饥饿,听到她的声音可以使人欢笑。得到这样一位红颜知己,时常在一起聊天喝酒,那么,这种精神上的融洽,真是远远胜于夫妻之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