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今年已逾花甲,此生求学,上过三个大学。第一个是“广阔天地”大学,修业五年,收获颇丰,可以说是奠定了我今后发展基石的五年;第二个大学,是“工厂”大学,修业二年二个月;第三个大学,拜邓公改革开放之福,在我离开学校十二年后,又重新跨入校门,就读于“河南师范大学”,攻读外语专业,经过四年的学习,一九八二年二月毕业,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然而,“广阔天地”的五年经历,自己总认为是获益非浅的五年。

我是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即人们常说的“77级”。毕业以后,奔波于两轮之间,躬耕于讲台之上。倏忽间,三十二年已过。却看园圃翠绿,姹紫嫣红,企盼大树挺拔,渐成栋梁。然而回眸一望,镜中已是双鬓染霜。常自思:蹉跎岁月,并无一事可成,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往的岁月,使我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不敢说是博览群书,总可以说是手不释卷,尤其是文史类书籍,自诩对中外历史,颇下过一番功夫。在此基础上,遂有将古代典籍翻译成现代白话文的想法。由于所学专业并非文史,按照专家们的说法,这样做有点儿“率尔操觚,不知深浅”之嫌。可是“广阔天地”五年的劳动和自学经历,加之坚韧、执着、喜欢挑战的性格,使我对此事欲罢不能。既然要做的是一件繁难的古籍翻译,与其翻译已经被他人翻译过的古典文献,不如知难而上,选择一部无人敢于问津的史书,《汉书》即成为我最终选中的古书。

绝大多数中国人称自己为“汉人”,称自己的民族为“汉族”,称我们使用的语言为“汉语”,称我们使用的文字为“汉字”。作为中国人,对于本民族的历史,尤其是西汉历史,确实需要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了解一个客观的,而不是像“戏说”一样虚妄的历史;真实的,而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讲的:“像一个小姑娘一样,可以任意被打扮的历史。”假若可以将这部《汉书》译著完成,正可以为此做出一份贡献。念及此,更让我下定决心,要做一次挑战。

《汉书》问世以来,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中国人对于西汉历史,尤其是后期历史,仍然了解甚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汉书》文字的难读。《汉书》甫一问世,人们就已经发现,其中许多古字古词难读,甚至于有许多地方很难读通,当时的许多著名学者,已经开始在为《汉书》作注,及至东汉末年,汉献帝更是诏命著名的历史学家荀悦,将《汉书》改写,编为《汉纪》,这恐怕是《汉书》最早的“译本”,但也正因为此,《汉书》中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变得支离破碎,直至后世宋代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从《汉书》中撷取了许多材料,但是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还是遭到舍弃,史书在对史实的编选时,本身就已经是精而又精,经过这样对《汉书》的一再删削修改,人们对汉史的了解,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数年来,历经寒暑,为了保持头脑清醒,我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在电脑前反复琢磨,仔细推敲,在每篇纪、表、志、传中逐字逐句地游弋、思索,选择合适的句式,找出每篇纪、表、志、传中,作者用辞的含意,上下文的关联,再将两千年前的古文,以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在此期间,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学者专家的注释中,辨别出对应的准确含意;即使有了这些,确保将整部《汉书》以“信、达、雅”的标准翻译出来,仍然是难乎其难。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汉书》中的每一篇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显然还不够,还要努力做到雅俗共赏。特别是在《汉书》这部古书中,保留了两千年前大量的诗歌,辞赋,奏疏,诏书,策问、对策,谏言。甚至于还有远古留存下来的《尚书》、《易经》卦辞。如果将这样的一些古文,仅仅满足于翻译出来,则完全失去了文章本身的韵味。这就如同是有好的食材,却被一个糟糕的厨师给任意糟蹋了。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古文时,必须要在“雅”字上面多下一些功夫,而这个“雅”的把握,正是古文翻译中最难把握的。在这方面,也是我最耗时、最费尽心力的地方。用“殚精竭虑、耗尽心血”来形容,丝毫不过分。在几年的翻译过程中,我有几次晕厥,有几次因为耳石症的发作天旋地转,病卧在床。真可谓是在“译”途中艰难跋涉。在此,我要感谢我的夫人吴华颖,她在医院工作,正是在她的精心呵护下,才没有出师未捷,中途夭沮。

译稿完成以后,出版仍然是一个难关,投了十余家出版社,均以出版社已经改制,现在是企业化经营,难以保证经济效益为由拒绝出版。在此,我要十分感谢新世界出版社的余守斌编辑,正是在余守斌编辑的鼎立支持下、多方协助下,这部译著才得以正式面世。

这部译著有着以下特点:

第一:整部译著,包括帝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均由一人完成,从而能够保证整部译著风格的完整性、用语的统一性。现代文的使用整齐划一,力求符合当代人的阅读欣赏习惯。

第二:为了让读者方便了解古代历史纪年,在《汉书》翻译时,凡是需要标注纪年的地方,尽可能地以括号形式注明现代人所使用的公元纪年,用两种纪年方式进行对比。

第三:在西汉二百三十年间的历史中,汉民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对抗与交往,以及不断地民族融合,一直是贯穿始终的最大民族问题,在《汉书》译著中,凡是有匈奴出现的地方,译者努力将历代匈奴单于的名称与汉代纪年进行对比,参考书目有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第四:将十二位帝王的纪年清晰地标注出来。参考书目有方诗铭编著的《中国历史纪年表》。

第五:《汉书》中有很多的诗词歌赋,有重要大臣的对策、谏言,皇帝的策问、诏书。这些历史文献有许多收录在汉以后各个历史时期出版的文选中,比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史记菁华录》(《史记》中有许多列传,与《汉书》中的传记相互重叠)等著作,并且《汉书》中,还有很多的文章、书信、诗词歌赋,这些著述有些经过现代著名专家、教授的现代汉语翻译,译文可谓华彩纷呈,精妙绝伦。同样也是抱着“百花齐放”的态度,不揣鄙陋,在《汉书》翻译中,译者不仅将这些诗词歌赋,著名的历史文献进行了现代汉语的翻译,而且力求在译文中做到古人翻译中所强调的“信、达、雅”,特别是诗词歌赋,均按照格律诗的形式,采用古体骈文的形式,大胆尝试,逐一进行翻译,以供文学、史学界大师们批评指正。

第六:《汉书》整部译著完成后,为了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可读性,译者经过反复地校对,力求做到译意准确,译文典雅,使得读者在进行阅读时,能够做到流利顺畅,老少咸宜,雅俗共赏。我们知道,《汉书》不仅是一部划时代的历史巨著,而且还是一部文学巨著。译者在翻译时,反复在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将整部译著译得典雅,既符合当时人的著述风格,还要让当代人在阅读时,无论老幼,无论知识程度深浅,均能读起来,琅琅上口,做到雅俗共赏。因此译者特别重视翻译后的修改,译者下了极大功夫,对《汉书》中部分译稿进行了数十遍的修改,尤其是七十传记,反复地进行修改,真可谓是字斟句酌,呕心沥血。从头至尾的修改,起码有十五次以上。

第七:在《汉书》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译者参阅了大量的古今参考资料,特别重视古今学者编著的参考书籍,主要参考书目有唐朝颜师古的《汉书注释》,清朝王念孙的《读汉书杂志》,清朝沈钦韩的《两汉书疏证》,清朝周寿昌的《汉书注校补》,清朝钱大昭的《汉书辨疑》,清末王先谦的《汉书补注》,清代数学家李锐的《日法朔余强弱考》,清代历史学家钱大昕的《三统术衍》,民国杨树达的《汉书管窥》。还有现代历史学家陈直的《汉书新证》,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的《中国天文学史》,现代历史学家姚明辉的《汉书艺文志注解》。对于难以解读的古文古字,译者使用的工具书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难字大辞典》、《说文解字》、《广韵》、《尔雅》、《汉文典》、《古汉语词典》等书籍。

尽管译者已经付出了艰辛努力,由于译者本人的知识疏浅,而《汉书》本身又的确是一部古朴深奥的古书,《汉书》译著中不可避免地还会存在许多错误。译者对于古文的理解,以及在现代汉语的表述方面,还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希望这部《汉书》译著面世后,能够在专家、读者的指导下,得到更多的批评和指正,以利在下次再版时修订。

二〇一四年六月一日星期日于珠海静思斋中 qirKMtyN5tyl6vezYbYOenorjyyrwJyMX7ODqpmaDRkCb5eh4dGuVNofWQ+ko3Q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