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受命于天的君王,或者是中兴的君王,一定会兴灭国,继绝世,参考或者继承前代的制度,举荐已经遭到灭国圣人的后代,这样做也是为了笼络人心,让治下民众心悦诚服,可以让四方诸侯都能够接受新的君主。据说当年武王伐殷,来到殷商的首都朝歌,还没有下车,即在蓟城追封黄帝的后裔,在祝城追封尧帝的后裔,在陈城追封舜帝的后裔。时代在发展,遵循分封先圣后裔的礼制没有改变。高祖除暴安良,拨乱反正,国家刚刚建立,席不暇暖,首先考虑的,即是为战国时的诸侯国君安排祭祀。在终南山访求四位贤者,经过魏国时祭拜魏无忌,到了赵国封赏乐毅的后人。在论功封赏功臣时,封爵还要看功劳的大小;授予官职时,还要看能力的强弱。后世的皇帝,一般均能够恪尽职守,先帝留下来的旧臣,也能够尽职守责。到了武帝朝,开国功臣已经先后离世。武帝提倡文学,遴选士人,访求民间的隐士、宿儒,公孙弘从海滨来到长安,最终登上丞相尊位,得到受封为列侯的殊荣。武帝又寻求前代君王的后人,询问民间耆老,找到周王室的后人,为他们封赏爵位,安排食邑。从此以后,做了丞相,可以受封为列侯,从武帝朝开始。元帝、成帝年间,又找到商朝君王的后人封为列侯。
汉朝建国,也有外戚参与,与高祖共同戮力打下天下,吕氏家族中受封为列侯的有二人。高祖与大臣们盟誓:“不是刘氏宗亲,不能封王;没有功劳,不是皇帝特许的,不能封侯,违背约定,天下共诛之。”后来,吕后要为吕氏家族的人封王,王陵在朝中当面与吕后争辩;孝景帝打算为外戚王氏封侯,丞相条侯周亚夫坚决反对,景帝为此很为难。最后,薄昭、窦婴、上官桀、卫青、霍去病,这些皇亲国戚,他们受封为列侯,也是因为建立功勋后才得以受封为列侯。再后来,皇后的父亲也可以受封为列侯,是根据《春秋》中的记载,周天子褒赏纪国君主,封为侯爵;皇帝的舅舅也可以受封为列侯,是根据《大雅》中的记载,周天子褒赏舅舅,封为侯爵,受封为列侯的标准已经变得比较宽泛。外戚受封为列侯,另外列表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