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读书的核心——思考能力3

求异思维的训练技巧主要有:

一题多解法

这是在阅读教科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指不满足于已有的答案,要求自己运用多种办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种训练可以使解题时应用较多的知识,思路较多而灵活,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极有好处。

逆转思维法

即让思路沿着原先思路向相反方向前进,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我国青年史丰收创造的“速算法”,就是逆转思维的成果。按常规,加减乘除运算多从低位到高位计算,而他却反向计算,从高位到低位计算。逆转思维训练有利于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讨论争辩法

在学习过程中,开展课堂讨论或进行学术争辩活动,是摆脱常规思维,开辟新思路的有效途径。此外,也可同自己的师长、同学进行阅读经验交流,从而取长补短,开阔思路。

(2)集中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得到一种正确结果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说,如果某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为了寻求这一正确答案,要求研究者的每一思考步骤都指向这个问题的答案。它是目标集中的逻辑式推理思维。例如,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读史料,研究治蝗策的思维方式就是集中思维。他为了研究治蝗之策,收集了从春秋战国到明代2000多年有关蝗灾的记载,他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统计了111次蝗灾发生的时间,确认蝗灾发生的时间大多是夏秋,以6月多见;发生蝗灾的地区大多在“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衮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仅在元朝百余年的史书记载的大约400处受灾地中,95%的灾区都在上述地区范围内,其原因是这些地区湖沼较多。徐光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文章向群众宣传,并向皇帝呈递了《除蝗疏》。又如,我们平时读理论性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较多地运用集中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考虑问题的方向上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散思维强调思路多而新颖,集中思维强调惟一而必须正确。把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配合,反复交叉使用,可逐步接近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或正确的结论。正如日本创造学会的村上幸雄说:“人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发散’阶段,充分发挥想像力,以突破原来的知识圈;二是‘收束’阶段,对各种新奇的设想进行整理、分析和判断。从发散到收束,由收束再到发散,这样循环多次,创造性活动全过程才能完成。”如果我们在阅读中能自觉地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便会取得创造性成果。而且扩散性越大,集中性越好,创造的水平也会越高。

4.不仅要读,还要消化——理解能力

理解是阅读能力最主要的方面。所谓理解就是对所阅读材料的主要思想能明白,能消化,能吸收。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确定事物间的联系。理解就是揭示词、词组和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联系和关系。把已有的知识与阅读的对象联系起来,从而掌握阅读对象。

5.扩大词汇量,增加句法知识

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单位是词。

要正确理解文章,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单词的意义。除一般性的词汇外,各个专门学科还有其术语,理解这些专门词汇将成为进入该学科的敲门砖。

有学者提出“心理词典”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指,每一个读者都由其背景知识构成一套由若干“词条”组合成的认知系统。每当阅读时,阅读者就是通过这些“词条”的提取来理解文章内涵的。因而,扩大词汇量是增强阅读理解能力的第一步。

词汇量的增加需要平时大量的阅读和积累。阅读中的积累分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无意识的累积,自由读。这种阅读事先不确定阅读材料,天文地理、文学艺术、政治经济、体育卫生、时事新闻……只要自己喜欢的,无不可读。它的好处是便于利用点滴时间,坐船等车,课间休息,饭后余暇,随时可以读,随时可以停止;没有精神负担,读多读少,记住与否都无关紧要;且能够坚持不懈,常年不断。它的缺点是阅读只求兴趣,目的性不明,认记和累积耗时较多,而数量有限。

二是有意识的累积,选择读。先选择一些词语丰富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来读。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的小说、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梁实秋的散文和小品等等。

三是有确定目的的积累,根据自己今后学习的需要,或主攻的方向,有针对性地遴选阅读材料。若要掌握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用语,就多选读科学读物;要想丰富作文的语汇,就要读游记之类的散文;要使说话有雄辩力量,就该读论说文等等。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史书使人变得聪明,诗歌使人变得机智;数学使人变得精细;自然哲学使人变得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变得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变得善于争辩。”可见无论哪种学科的书籍,都对人的整体知识结构有帮助。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选择阅读材料,收获较大。为了巩固积累性阅读的成果,应常备一本词语记录本,把随时随地看到的生字、生词和俗语、谚语、格言、成语等,按音序记录下来。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就可以整理成各种便于比较、记忆和查考的笔记。

丰富背景知识的第二步便是对句子知识的掌握和对课文的理解。如果说词语是句子的建筑单位,那么,句子则是思想意义的构成单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应认真学习句法知识,如语法、修辞手法、逻辑方法、表达技巧等等。

6.抓住段落和文章的中心

理解段落的中心意思

文章的每一个段落总要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而这个意思的表达又总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按逻辑进行的。这样,在段落里面,就形成了一种表达结构,因此,要读懂段落,就要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

掌握段落内部的层次结构,通常应掌握内容层次发展的分界线。文章内容的层次总是按一定思路向前推进的,层次的发展变化在内容上总有个分界线,这个分界线一般来说就是表达发展变化的标志。因此,准确地把握表达内容发展变化的分界线,是掌握内部层次结构的关键。

文章段落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而句子又总是围绕着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思路有计划地组织起来的。因此,我们常说的读懂段落,实际上就是读懂这段的中心意思。一段文章内容中往往仅有一个中心句,这句表达主旨的话,即为全段的核心或关键,其他句子都是围绕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条分缕析,的表述。段落中出现的这种表达主旨的句子就是中心句。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准确地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对于理解段落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寻找到了中心句,就把握住了段落的核心,其他句子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寻找中心句的策略实际上是个抓主要矛盾的策略。

寻找中心句并非难事,是有规律可循的。通常情况下,中心句的出现有三种情况:一是出现在一段的开头,即在这一段中,首先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对本段的内容进行概括或揭示,然后再具体介绍或分析,这可称为“首括式”。二是把中心句置于段尾,具有总结式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可称为“尾结式”。三是出现在段落中间,这种表现形式是在段落中间安排一句话统领全段,这可称为“中领式”。

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理解性阅读,要求把重点放在思想内容的分析上,特别是中心思想的把握上。所谓中心思想,就是文章的基本思想,或者说主要意思。古人谓“诗言志”的“志”,“文以载道”的“道”,“意犹帅也”的“意”,“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的“主脑”,以及今人之谓题旨、主旨、论点、主题和主题思想等,笼统一点说,指的都是中心思想。当然,仔细分辨起来,它们的内涵和所确指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如论点是对议论文说的,是中心思想的核心部分;主题和主题思想是对文学作品说的,主题有时指题材,主题思想则指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和意义,比中心思想的含义要广些。其他的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所指含义也常有所不同,这里不再一一辨别了。

那么,进行理解性阅读时,应怎样把握中心思想呢?

一是要善于抓住关键性语句。“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中的“警策”之句,常常就是它的中心思想。有不少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在文章里点出来,而且总是安排在“居要”的位置上。有在标题中点明中心的,有在开头点明中心的,如《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有在中间点明中心的,有在结尾点明中心的。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中心思想,多数在文章中直接地点出来,少数则渗透全篇,需要透过逻辑结构的分析,才能从段意中概括出来。如《核舟记》的结尾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也是直接点出中心的。在阅读过程中,只要仔细认真,又善于抓住那些关键性的语句,某些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不难看出来的。

二是要分析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剧本和叙事诗,作者很少直接显露自己的观点,很少直接在作品中点出主题思想。这是由文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恩格斯在评述小说《城市姑娘》时指出:“作者的观点愈隐蔽,对于艺术作品就愈好些。”又在给明娜·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我认为文旨应当是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布局和情节中流露出来。”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在文学作品里,作者的观点往往隐藏在人物的纠葛所构成的场面和情节中。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确定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主要方法。

如《老人与海》,写古巴一个一生贫困、缺吃少穿的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一人在海上漂流84天仍一无所获,于第85天才捕到一条18英尺长的大马林鱼,经两昼夜的生死搏斗才降服马林鱼。后来归航途中,他又与群鲨搏斗。当他靠岸时,只剩一副巨大的骨架。主人公年老且穷,但就在他的身上,潜藏着人的尊严与勇气。在一场又一场的战斗当中,老人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没有被任何一次失败打倒。桑提亚哥是一个典型的“硬汉”形象。

三是要研究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部特质,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读古代、近代和现代作品,包括一些当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和作品的时代,才能较确切地揭示出文章的中心。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表达诗人在听到平叛消息后,急于还家的欢愉心情。如果我们不了解唐代连续8年“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生灵涂炭、“白骨成丘山”的灾难,以及诗人颠沛流离、飘泊他乡、“野果充饥粮”的生活,就很难理解诗人在听到收复失地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兴奋、激动、“喜欲狂”的心情。由此可见,深入研究作者的思想和生活,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中心思想。

在进行理解性阅读时,对时代隔得久远的文学作品,或思想博大精深的作品的主题思想的分析,由于情况复杂,常常会发生分歧。例如鲁迅《药》的主题思想,有的说是“表现亲子之爱”,有的说是“歌颂英雄人物”,有的说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等等。这些说法都触及到了小说的主题思想,不无道理,但又都不太确切。对于这类作品主题思想的分析,我们不仅要了解作家写作时的主观意图,而且要研究作品的客观意义。以《药》来说,鲁迅的意图是要暴露国民愚昧的灵魂,他在同孙伏园谈《药》时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导致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以愚昧的见解,认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总之,理解性阅读是在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的一种阅读类型,它强调的是对书中精神的理解,不要求对字、词、句的记忆,“意会”即可。理解性阅读对读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读者具备相当的基础知识,在阅读时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融会贯通。

7.实践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即使一个读者具备了如前所述的各种阅读理解能力,也有可能对有的书仍然读不懂。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很多情况下,如果读者没有读物中所讲述的事物的经验,即使看懂了字面意思,却仍然很难理解。

文章所表现的,就是作者将某种经验转化成语言的组合并传达给他人的东西。从读者一方看,就是通过语言的组合即文章获知作者的经验。这正如驾驶员在十字路口看到了红灯就应该想到必须停车,看到绿灯就想到可以继续前行。文章是复杂化的信号,如果不懂得红灯停绿灯行的信号功能,就无法驾驶车辆,同样,如果不领会语言的意义,就读不懂书。但是,只知道信号的意义,而毫无驾驶经验的人,在十字路口只能束手无策。驾驶员在知道信号意义的同时,必须还要有实际的驾驶经验。同理,读者不仅要知道语言本身的意义,而且或多或少也要结合自身的经验了解语言所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否则的话,就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含义。一方面是语言,或是象征物,另一方面是经验,或者说有被象征物,这两个要素是读书行为的两大支柱。

比如,没喝醉过酒的人,恐怕难以体会到柳永的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酒醒后恍如隔世、朦朦胧胧的意境;没有过恋爱经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爱情的描写和议论,恐怕也只能是抽象的理解,很难引起共鸣;对于爱情诗中的妙处就更难体会了。

对于名著的理解和欣赏,有许多地方受自己的经验限制,对于脍炙人口的名著,有时也读不出什么好。这也不必扫兴,无论怎样的名著也往往有不精彩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理解力过差;就是最精彩的地方,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同样领略。有人说,一年读一次莎士比亚,每次都可以有新发现。真正的名著,咀嚼一回,总可以得到些真味。不要只相信别人的说法,虽然明达的批评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可惜这样的批评并不多。我们和十个人相交,未必有两三位可以成为朋友;从书中所得的友谊温情,比例却比较高。有时我们自己的经验没有成熟,不能理解一部作品;有时同一作品,因为读的时间不同,给我们留下不同的印象,可以证明自己的经验往往对读书有很大影响。所以我们要想深入到书里去,非同时将生活经验尽力扩大不可。有批评家说,少年人读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会发笑,中年人读了会思想,老年人读了却要哭,也就正是这个道理。

因此,书本与生活不可以分开,应该把它们熔于一炉。书本帮助你理解生活,生活也能帮助你理解书本。

8.激活你的想像力

想像力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能力。一个想像力弱的人,从书里获得的感受必少;想像力强的人能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化,把历史带到眼前,远处的引到身边。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因素。”想像力是发明创造的一种能力,也是阅读的一种重要能力。阅读主要是靠语言文字、图形等第二信号系统的间接材料,虽然可以辅之以实地参观访问、实物模型、标本等实际材料,终究是有限的。特别是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没有想像力就很难把握。

想像力是很奇妙的。你没有到过桂林,只要读了有关游桂林的诗,就能根据诗中的描绘,想像出桂林山水的美妙。鲁迅小说《故乡》中,描绘杨二嫂的样子活像一个两脚圆规,读者就能在自己的头脑中,想像出杨二嫂的形象来。

如果你读的是一本抽象的科学理论书籍,你也会感到,那些公式、概念似乎都有生命,在你的面前活动着、发展着,甚至天体的演变也可以如一幅可见的画卷。

阅读想像是指在阅读中对语言符号所唤起的表象进行加工和重新组合,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形象思维的特殊形式。培养良好的阅读想像能力是文艺作品阅读与欣赏的前提,也是创造性阅读的必要条件。 R/vzpXF9Deu0B6rTMaovwHq6y7+O6H1KzPMapv5Z3gPa9a683Xk30IwUcKgXYXd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