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 说服攻心技巧2

6.设身处地

有人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首先必须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就要失败。可是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找到别人的诉求,又怎么可能让对方喜欢呢?

让我们看看卡耐基是怎样做的吧!

卡耐基曾租用某家饭店的大礼堂来讲课。有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租金要增加三倍。卡耐基去与经理交涉。他说:

“我接到通知,有点儿震惊,不过这不怪你。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因为你是饭店的经理,你的职责是尽可能使饭店获利。”

紧接着,卡耐基为他算了一笔账:将礼堂用于办舞会、晚会,当然会获大利。但你撵走了我,也等于撵走了成千上万有文化的中层管理人员,而他们光顾贵饭店,是你花五千元也买不到的活广告。那么哪样更有利呢?经理被他说服了。

卡耐基所以成功,在于当他说“如果我是你,我也会那样做”时,他已经完全站到了经理的角度。接着,他站在经理的角度上算了一笔账,抓住了经理的诉求:赢利,使经理心甘情愿地把天平砝码加到卡耐基这边。

有家电视台,每周设置一次关于人生问题讲座的节目,收视率比其他同时段的节目要高出许多。

收视率之所以偏高,当然有许多的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观众们欣赏节目中的巧妙答话。

大多数有疑难问题而上电视请教的观众,在开始时会对解答者所做的各种忠告提出反驳或辩解,并且显得十分不情愿接受对方所言。但久而久之,于不知不觉中就会对解答者所说的每一句话都颔首称是,看着电视画面,觉得比在电影院看一场电影还要好。

凡电视台的主持人或问答者,无不是精挑细选才产生出来的,所以光是听听他们的说服方式也收益不少。

对于不易说服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对方认为你与他是站在同一立场的。通常出现在这类探讨有关人生问题的电视节目上的观众,以离婚女子占多数。此时负责解答疑难者常说的一句话是:

“如果我是你,我会原谅他,而且绝不与他分手。”

朋友们千万别认为话中的“如果我是你”只是短短的单纯的一句话而已,殊不知它能发挥的效力是多么不可限量!而这也是由于人人都认为自己是最可爱的心理所致。

如果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无意间使用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言词,由于你巧妙地运用这句“如果我是你”,结果就会弥补你言词上的过失。不仅如此,它还能促使对方作自我反省,并终于感觉到惟有你的忠言,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说过一句话:“假如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就是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了解别人的态度和观点。”因为这样不但能得到你与对方的沟通和谅解,而且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

7.晕轮效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某人对你有好感,那他就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建议;反之,无论你怎么说,他心里想的都是拒绝接受。在心理学上,这叫做晕轮效应,也就是说,人们都有以偏概全的心理倾向。对某人有好感,就会觉得他的举止言行一切都好。即所谓“爱屋及乌”;然而当对某人抱有反感时,就会觉得他处处不顺眼,“疑人偷斧”的故事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了解人们的这种心理,对于攻心是非常有用的。我们要想说服别人,使别人接受我们的意见,首先应该注意礼貌对人,尊重、体谅别人,建立起别人对你的好感。这样,你的事情就好办了。

有这样一个实例:一位工程师希望他的房租能减低一些。但他知道房东是个难缠的人,许多人试过都失败了。他想试试,于是主动向房东表示:“一旦合约到期,我就搬出去。”房东去他屋里找他,他热情地在门口欢迎,一开始并不谈房租的事。他说他十分喜欢这间房子,一住在这里我感到十分愉快,并极口称赞房东管理有方,表示很愿意再住几年,只是没办法,因为实在负担不起房租。房东见他如此热情,不知如何是好。房东开始诉说自己的苦衷,抱怨房客一点儿也不通情达理,有的甚至说些侮辱他的话。后又接着说,如果房客都像你这样,我就轻松多了。接着主动提出可以减些租金。工程师一边道谢,一边说出了一个能负担的数字,房东表示同意,离开时还关心地问:“房子有什么需要修理的地方吗?”这位工程师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以礼貌的行为,取得了对方的好感,使房东产生了对他有利的晕轮效应。

8.共同意识

曾有一部科幻小说,讲美苏两强冷战对峙,终于引发战争,正欲动用核武器时,突然传来一则消息,说火星人攻向地球了!此时,美苏立即打消对战的意念,同心协力对付共同的敌人。这篇故事看似单纯,但却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心理学技巧。

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共同”意识,简单地说,如模仿、流行等,看见别人做,自己也想跟着做。

人虽存有“共同”的心理意识,但是当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这种共同心理就产生不了作用。如前所述,美苏两国若无共同的敌人出现,则他们的共同心理就很难表现出来。

同样的道理也可应用于商场上:有两家厂商,为了生意上的竞争搞得很不愉快,如果突然听到消费者对他们提出了相同的指责,这两家厂商就会立即停止他们之间的竞争,而共谋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事之间也可以运用这种方式。假如同事与他人极不合作,始终对人有反感,如果你希望他帮忙,不妨对他说:

“如果此事我们无法办成,就要被降调到别处。”

听你一说,他心里必想:这件事还是需要我们共同来解决。

这就抓住了对方“共同”心理的弱点。

“共同意识”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有广泛的运用。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同样热情地举起拳头附和着。

为什么他们在演说中会与听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呢?其秘诀便在于他们所使用的言词和所持的态度。因为他们在演说中口口声声地说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大众,从而使听众产生共同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更是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需简单的几句话,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众人能产生“命运一致”的感觉。

现代的政治家也同样会使用类似的发言形式,如:

“我们要趁早开放牛肉的进口,使大家能吃到廉价的牛肉,所以我们必须行使我们共同的权利,以达成此一目的。”

听者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问题,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然而实际上那些人虽然使用了“我们”字眼,但也许他们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也说不定,可是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认为这是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物。

由于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加强烈,而不易与你的看法一致;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那也只是在为你自己的个人利益进行的一场表演而已。这样一来,就别想让他听取你的高见了。

如果此时你能使用“我们”这一字眼,会立即使人认为你我就是一体,是利害与共的。于是原本坚强的防御体系终会倒下,而在不知不觉中信服你的说法。

尤其是在男女的交往中,更须注意不说我和你,而必须使用我们两人,让对方更能产生你我是一体的共同意识。

美国前参议院议员洛兹,在欧战结束不久,被邀往波士顿去辩论国际联盟的问题。洛兹感觉到大部分的听众都对他的意见表示反对,但他又一定要设法说服他的听众。那应该怎么办呢?由正面进攻的方法向听众采取攻势吗?绝不能这样。他是一个懂得人们心理的人,要是用这种正面进攻的方法,只会引起众人更大的反感。于是,洛兹想出巧妙的手段。他注意缩小他和听众间不同意见的范围,同时聪明地提出他们之间共同的意识。即把双方不同的意见,不着痕迹地归纳在很小的枝节上面,反而说明他们的观点原是一样的。

他是这样说的:“各位先生、女士,我的同胞们,哈佛大学劳威尔校长给予我这样的一个好机会,使我可以在大家面前说几句话,真是觉得荣幸得很。我和劳威尔校长原是多年的老友,而且都是共和党的信徒。他是我们享有最高荣誉的大学负责人,也是美国最重要和最有权威的人,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学者,研究政治和史学的专家。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在方法上也许有不同的地方,但关于世界的安全和美国的幸福,我们的目的还是一致的。如果你们允许的话,我愿站在本人的立场,简单地述说一下。

以前,我曾经用英语说过好多次了。可惜有些人对我有些误解,许多高尚的人士,因为没有彻底了解我的旨意,以致发生了误会,以为我是反对任何国际联盟组织的。实际上,恰恰相反,我渴望世界上一切自由的国家都能联合起来,组成我们所谓的联盟,就是法国人所说的协会。只要这个组织真正能够联合各国,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争取世界的和平,促成世界裁兵缩军的实现。”

无论你怎样反对他,听了这段演说词,想来你总能平心静气,愿意继续静听他的意见了吧!这时候,他已经能够抓住许多听众的心理了,也许已经获得许多听众的同情,承认他们过去的反对的确是一种误会。你想使反对者改变心理,你应当效法洛兹。反之,假如洛兹不用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批评一般人对于国际联盟的错误见解,说国际联盟将是如何不可靠,将如何陷于失败的境地,那么,听众的心目中,只有更增加反对的意思,双方意见亦愈趋于两端了!

一位心理学教授说:

“无论什么人,只要有人明白地指责他们的意见是错误的,他们将立即产生反感,而且产生不可改变的决心。一个人的信念,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但要是有谁想来打消我们那种信念时,我们一定会十分坚决地以全力来保护。当然,这种保护并不是保护意见的本身,而是完全为了自尊心的不愿屈服。‘我的’两个字,在一切事业上,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人们视为十分尊贵。人们不但不愿别人指责错误,连批评也不太乐于接受。”

看来,要说服别人,就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则能使激烈反对你的人,不再和你唱反调,而平心静气地听从你的话。这样,你就有了解释自己的观点,进而打动人心的机会。

9.投其所好

很久以来,“投其所好”作为一个贬义词为人所鄙夷。这主要是因为“投其所好”者的目的往往是自私的,不可告人的。假如目的是光明磊落、合乎情、顺乎理的,“投其所好”就可以正名了。我们这里的攻心术的用法,正是着眼于后一种意义的理解之上。

你要对别人进行攻心,说服别人,有时就须投其所好。比如,有一位推销员,向美国一家餐厅部经理推销一种餐巾,对方的开价比他的进价还低两分钱。这是不能减低的两分钱。眼看生意要泡汤了,怎么办呢?他一下注意到这位经理的领带,于是大加赞赏,这领带颜色如何合适,经理搭配得如何得体。这使对方也注意到了他的领带。推销员系的是一条真丝领带,上面绣了一条栩栩如生的龙。餐厅经理当即表示他非常喜欢龙的形象,他家里挂着绘有龙的图案的壁饰。推销员听了,欣喜若狂,马上摘下领带,提议互赠,作为纪念。这正“投”经理所“好”。领带一换,两人便不同以往,两分钱的事自然好说。结果,一条领带唤来1200美元的订单。

显然,“投其所好”使这位推销员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走向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心理学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悦、兴奋,往往产生体谅、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带来排斥和拒绝。那么,正如管理心理学所证明的:“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必须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这表明,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得尽量地引导、激发他的积极情感。“投其所好”实际上就是一个引导和激发的过程。

这种过程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谈谈我们常见的几种:

一、发现对方的“耀眼点”

要善于赞扬别人,善于从体谅的角度真诚地赞美别人。而且要富于洞察力,善于发现对方的“耀眼点”。

一位教授在一个炎热难耐的夏天到一家餐馆去吃饭。这家餐厅无论是卫生条件、食品质量,还是服务态度,可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形容。服务员递菜单时的询问语气可以打上两个惊叹号。怎么才能使自己不倒胃口,并提出合理的就餐要求呢?教授说了一句话,即刻赢得了服务员的“优惠服务”。他说:

“今天这样的天气,那些在厨房烧菜的小伙子很辛苦。”

服务行业的人非常需要人们体谅和肯定他们的工作苦恼与工作成绩,但人们给他们的往往是指责。这就容易产生心理状态的不平衡,而发生争端。而这位教授恰恰巧妙、准确地赞扬了厨师们的可贵之处——在如此炎热的天气里,他们坚守岗位,为人家服务。教授的话使他们感到,他们从被训斥的对象变成被关注的对象,因此心情愉悦,服务也就周到了。

二、激发别人的“兴奋点”

一个小工厂的厂长,希望与一家大公司建立合作关系,遭到接待他的副经理拒绝。第二天,他找上门去,要直接面见总经理。他被告知十点以后见面,谈话时间不得超过十五分钟。

秘书把他引荐给总经理时,总经理正埋头看一大堆文件,没有抬头的意思。小厂长被冷落在一边。他要打破这种气氛,于是说:“没想到,总经理的办公室如此简洁、素雅,我还从未见过哪位企业家的办公室像你的这样别致、脱俗呢!”听到这话,总经理马上摘下眼镜,抬起了头。

于是,他们从企业家的生活态度,谈到环境与工作的关系,进而谈到事业的成败。总经理述说了那段充满艰辛、感人至深的奋斗史。

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功史都会不厌其烦地津津乐道,那是最能令其振奋的人生篇章。小厂长很懂说话艺术,谈话时适时提问,使总经理得以滔滔不绝地展开叙述。而整个交谈过程,小厂长始终都是一个认真、谦逊、专注的听众。

最后,合作关系建立了,小厂长与总经理也成了好朋友。

三、寻找对方的“兴趣点”

在说服别人时,我们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对方不是在听我们说,而是在做或想别的事情:或嘴里应付你,眼睛却注意别处,或转移话题,跟你瞎扯……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说,应该放弃你的话题,寻找他的“兴趣点”。

对一个集邮迷谈谈几枚好邮票,甚至送他几张,对一个足球迷谈谈他喜欢的球队如何取胜,球技如何高超,对于书法爱好者谈谈字的结构;对注重养生者谈谈气功、太极拳……当对方对你产生认同甚至好感时,你摆脱窘境了,再言归正传不迟。

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个不愿意见记者的赛马手,他的第一句话是:“请问骑马时您左蹬比右蹬多放几只眼?”两蹬放眼不一样,是骑士们常用的平衡术。记者用内行的语言和敏锐的洞察力,激起了赛马手的兴趣,采访也就顺利地完成了。

查尔斯先生在纽约一家大银行任职,他奉命撰写一篇有关某公司的机密报告。他只知道有一家公司的董事长拥有他需要的资料,查尔斯便去拜访这位董事长。当他走进办公室时,一位女秘书从另一扇门中探出头来对董事长说,今天没有什么邮票。

“我替儿子收集邮票。”董事长向查尔斯解释。

那次谈话没有结果,董事长不愿意提供任何资料。查尔斯离去时感到十分沮丧。然而幸运的是,他记住了那位女秘书和董事长听说的话。第二天他又去了,让人传话进去说,他要送给董事长的儿子一些邮票,董事长高兴极了!他紧握我的手,满脸笑容。“噢,他一定喜欢这张。瞧这张,乔治准会把它当做无价之宝!”董事长一面连连赞叹,一面抚弄着那些邮票。整整一个小时,我们谈论着邮票。奇迹出现了:没等我提醒他,他就把我需要的资料全部告诉我。不仅如此,他还打电话找人来,把一些事实、数据、报告、信件全部提供给我。出门时我想起一个新闻记者常说的话!此行大有收获!

查尔斯满载而归。从遭拒绝到被热情款待,他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在于能设身处地,抓住了董事长的爱子之心。

10.违逆效应

违逆效应,也就是利用人的违逆心理,来增强信息的可信度,改变人的态度。所谓违逆效应,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心理态势。例如,越是短缺的商品,人们越是千方百计地买;某篇文章被批判了,某本书禁止发行了,人们越是争相传阅,以求先睹为快;告诫青年人不要喝酒、抽烟,反而会促使他们偷偷地抽烟、喝酒。

人们的违逆心理是多种因素引起的,其中好奇心是一个主要因素。把某项活动搞得越神秘,人们就越感到好奇,从而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和注意,产生种种猜测,并千方百计去打听它,设法得到它。“禁果分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在改变人的态度时,根据违逆心理这一特点,把某种劝说信息以不甚泄露的方式让被劝说者获悉,或以不欲让人们多知的方式出现,就有可能使被劝说者更加重视这一信息,并毫不怀疑地接受它。花生从美洲引进法国的历史就很耐人寻味,它说明利用违逆心理能成功地改变人的态度。

法国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推广花生的培植。宗教界称花生为“鬼苹果”,医生认为它对人体健康有害,农学家则断言花生会使土地变得贫瘠。著名的法国农学家安瑞·帕尔曼敞在德国当俘虏时,亲自吃过花生,回到法国后,他决心要在自己的故乡培植它,可是很长时间他都未能说服任何人。于是,他耍了一个花招,在国王许可下,他在一块出了名的低产田里栽种了一批花生。根据他的要求,由一支身穿仪仗队服、全副武装的国王卫士看守这块土地。但这些卫士只是白天看守,到了晚上就全部撤掉了。这时人们受到禁果的引诱,每天晚上都来挖花生,并把它栽到自己的菜园里。花生就这样在法国得到了推广。

这说明:越是对人劝说,有时人们越不接受,越“不想对人劝说”,反而越能成功地劝说人们。 yQJQpyjS2pyUUb40J3omXOf2Rsbh4v/1n7mJJG7oL8QIDoAlPgdg23a6bt2ta9g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