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物简介

名人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作家、哲学家、社会活动专家。1905年6月21日出生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他幼年丧父,继父希望他能够当上工程师,但他从小的愿望就是从事人文科学研究。

1924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29年,获大中学校哲学教师资格,随后在中学任教。以后,陆续发表他的第一批哲学著作:《论想象》、《论自我的超验性》、《情绪理论初探》、《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意向性》等。

1941年发表代表作、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受到人们的欢迎,被称作“反对附敌的哲学宣言”。1943年秋,《存在与虚无》出版,奠定了萨特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体系。

萨特反对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但支持中国的社会主义,1955年,萨特和其同学、情人兼终身伴侣、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访问中国。他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中国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是一种“深刻的人道主义”。

1964年,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萨特诺贝尔文学奖,被萨特谢绝,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给予的荣誉。

1980年4月15日,萨特在巴黎逝世。

成就与贡献

萨特是法国战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和《方法论若干问题》。这些著作已成为20世纪资产阶级哲学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资料。

萨特把深刻的哲理带进了小说和戏剧创作,他的中篇小说《恶心》、短篇集《墙》、长篇小说《自由之路》,早已被承认为法国当代文学名著。他的戏剧创作成就高于小说,一生创作9个剧本,其中《苍蝇》、《间隔》等,在法国当代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

地位与影响

自20世纪40年代,萨特既在战场上,也在文坛上参与反法西斯运动;20世纪50年代,萨特是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20世纪60年代,萨特和他的终身女友西蒙娜·德·波伏娃的身影出现在世界各地最敏感的前线上。

萨特的作品都是20世纪哲学和文学领域中出色的经典。法国哲学教授让·吕克·南希在《世界报》上著文说:“萨特是个古往今来从未出现过的两面神:没有一个哲学家像他那样在文学海洋中游弋,也没有一个文学家像他那样大举进行哲学操练;我们无法理解,逻辑思辨和形象推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竟然在同一支羽毛笔下毫无妨碍地非常清晰地表现出来。” tCohs/qHiLvlOBXRPFqAFiExGh8TA8KSqJzIWJ8yEM0jEGV8Mw7ZnsRaEovwkA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