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夏、商、西周

开天辟地

中国人总是自称为“炎黄子孙”,奉炎帝、黄帝为自己的祖先。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从黄帝开始写起的。从黄帝到今天,历时共有四千多年,当代人习惯上称之为“上下五千年”。

在四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精彩的故事,发人深省,启人思索。

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是怎么来的呢?远古人类对此充满了好奇,在他们中间,流传着很多创世神话。古代希伯来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古代中国人则认为是盘古创造了世界。

根据中国的神话传说,在天地尚未成形之时,到处是混沌一片,整个宇宙就如同一个大鸡蛋一样。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人类的始祖——盘古终于诞生了。盘古睁开双眼,看到四周一片黑暗,对宇宙十分失望,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它。

于是,盘古左手持凿,右手操斧,想把这一团混沌之气彻底分开。他使出了浑身之力,结果他成功了。轻的气向上飘浮,形成了天空;重的气向下沉落,形成了大地。从此便有了天地之分。

那时天地刚刚形成,一切都不稳定。盘古害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重新变得混沌不清,就用双手将天空紧紧托起,再牢牢地踏住大地,使天地难以聚合。

盘古一直保持着这种姿势,他全身的骨骼整天响个不停。原来,他在一天天长高。

就这样,每当天增加一丈的高度,地就加厚一丈,而盘古的身高每天也增长一丈。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与地之间的距离达到了九万里,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会合拢在一处了。

盘古看到天高地阔的景象,心里非常高兴。没过多久,他发现自己的心情与整个世界有着奇妙的联系。他高兴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晴天,他生气的时候,天上乌云重叠,阴郁难测。

而盘古的行为与世界的联系也很紧密。如果他因难过而哭泣,一滴滴眼泪顷刻变成倾盆大雨,冲洗着大地;如果他因发愁而叹气,嘴里喷出的气息就形成一阵狂风,沙尘、泥土吹得漫卷天地。盘古眨一眨眼睛,一道闪电就在天际闪过;盘古睡觉时如果打呼噜,他的呼噜声就变成了雷鸣。

由于盘古在开天辟地时耗尽了精力,所以在不久之后,他终于倒了下去。

在盘古临死之前,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变成了万事万物。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从此天地间有了光明。他的头部变成了东岳泰山,四肢变成了其他四岳高山。他的血液变成了分布于大地上的江河,胡须和头发变成了各种植物,牙齿和骨骼变成了泥土中丰富的矿产。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诞生了。女娲造人,据说女娲是个“人头蛇身”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后,她在天地间到处游历,看见清清的河水缓缓流淌,鱼儿欢快地畅游,垂柳伸展着细长的枝条,大片大片的树林碧绿芬芳,鸟儿在其中欢快地鸣叫着,大地布满了肥沃的田野,高山连绵起伏,一切都那么充满生机,女娲觉得自己非常喜欢这个世界。

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女娲觉得这片世界还不是完整的。她想,这么美丽的地方应该由一种生灵来掌握才对。

于是,女娲就用自己的神力为天地间创造灵长。女娲信步来到黄河边,看见奔腾的河水和两岸富饶的土地,于是决定让这里成为灵长的发祥地。

女娲用水和好了一大堆芳香的泥土,然后用手轻轻地捏起泥人来。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捏个女的。女娲捏好一个,向泥人吹一口气,往地上一放,这泥人就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捏一个,活一个;捏两个,活一双。她捏多少,就活多少。他们成群结队地围在女娲周围,吵嚷跳跃。

女娲很高兴,她从此不知疲倦地捏着小人,小人多了,女娲就不再孤独了。但是她觉得新世界毕竟太大了,捏成的小人就如同大海里的一滴水。她想造更多的人,于是她仔细地想了一想,又看到山崖上垂下的长长的藤蔓。她灵机一动,折了一支藤蔓,然后把藤蔓伸到水里,再拿上来伸到河边上的泥潭里,搅浑了浑黄的泥浆,然后用力一甩,无数个泥点飞落到地上,立刻变成了无数个小娃娃。有的泥点大,有的泥点小,就形成了高矮胖瘦各异的小娃娃。

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人,大人们从此一块儿劳动,一块儿生活,繁衍着子孙后代;小孩们先是嘻嘻哈哈地打闹玩耍,后来都慢慢地长大成人,也做了父母,繁衍着子孙后代。

女娲成功地造了人类,人类也按她的嘱托开拓了这个新世界。由此,女娲在我国被尊称为“人之祖”。

“四氏”的传说

女娲造人以后,世界变得更加美丽而富有生机,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之祖”则是我国原始社会的人类。

相传,原始人的工具非常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安全得不到保障。后来,人们发现鸟儿能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于是,人们便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从此,人们住在树上,就安全多了。这位教大家“构木为巢”的人叫“有巢氏”。

有了住的,还要解决吃的。早期的原始人类,也不知道利用火,他们的食物,包括植物果实和打来的野兽,都是生吃的,是真正的茹毛饮血。后来,原始人发现有的野兽被自然界的火烧过后,味道更加鲜美,如此经过多次实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个叫“燧人氏”的人发现,如果拿一截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就会钻出火星来;有些燧石经过敲敲打打,也能敲出火来。于是,燧人氏开始教会大家人工取火。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相传,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又不知过了多久,人们又学会了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着、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传说,这些技术都是“伏羲氏”教给大家的。

这样渔猎的时期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有个叫“神农氏”的人发现人们若是偶尔把一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地面上就会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长成了更多谷子。于是,他开始教会人们大量栽种谷子。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

相传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据说,医药事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黄帝战蚩尤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出现了最早的文明。那时候,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有一个农业部落,尊黄帝为首领。这个部落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沿着洛水向南迁移,又北渡黄河,来到河北的涿鹿一带定居。

黄帝看到涿鹿一带地肥水美,非常高兴,于是作出决定,在这里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当时,陕西北部有个部落,首领叫炎帝。这个炎帝整天勤于政务,使本部落兴旺发达起来。南边九黎族的首领蚩尤听说炎帝非常富有,就起了掠夺之心,带领军队打了过来。炎帝打不过蚩尤,就向黄帝求助。

黄帝是个富有正义感的人,为了除掉这个侵略其他部落的祸根,他率领本部落的军队,与炎帝兵合一处,准备在涿鹿之野与蚩尤展开一场决战。

黄帝在平时驯养了熊、虎等6种猛兽。这一次,为了对付敌人,这些猛兽也加入了战斗。蚩尤的军队虽然厉害,但怎么打得过这些猛兽?更何况黄帝的军队确有强大的战斗力,也很不好对付。

涿鹿之战的结果,蚩尤被彻底打败,军队向南逃奔,再也不敢侵犯炎帝、黄帝的地盘了。

关于这场大战,有许多情节离奇的神话传说。

有的说,炎黄联军追杀蚩尤军队时,蚩尤不知通过什么关系,竟然请到了“风伯”、“雨师”前来相助。霎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降下了倾盆大雨。一时间炎黄联军无法作战。而黄帝竟然也能通神,请到了法术高明的九天玄女,很快驱散了风雨。

也有的说,蚩尤在作战时使用法术,布下了一场妖雾。结果黄帝的军队不辨东西南北,在战场上处于不利地位。黄帝非常聪明,造了一辆指南车,使军队辨清方向,抓住有利战机进行作战,终于生擒了蚩尤。

还有的说,蚩尤是一个非常顽强的人。他被活捉后,黄帝传旨将他杀死,在他死去的地方居然长出一片红枫林,枫叶上还沾着斑斑血迹。

中原各部落看到黄帝把强大的蚩尤给打败了,对他很敬佩,黄帝的威望与日俱增。可是,没过多久,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也出现了矛盾,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涿鹿县东南)打了一场大仗,号称阪泉之战。

这场大战的结局是,黄帝取胜,炎帝兵败认输。从此以后,中原地区的部落首领联合起来,成立了部落联盟,公推黄帝为首领。

后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恢复了联合对敌的关系,并逐渐融合在一起,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为什么我们现在自称为炎黄子孙,答案也在于此。

黄帝不但是个政治家,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发明家。他教会人们盖房屋,还发明了车、船、衣裳等。黄帝的正妻嫘祖心灵手巧,是养蚕技术的发明人。她无私地把养蚕、缫丝、织帛一整套技术传授给民间女子。于是,丝和帛出现了。

尧舜禅让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位非常出色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是尧、舜、禹。

尧在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待人非常和气,大家和他共处时都感到如春风拂面。人们见到他时,总是见他忙忙碌碌,为大家办事,一点也不懈怠。这样一年年过去了,尧渐渐老了,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别人,让自己度过一个清闲的晚年。

他听说许由是个有才华的人,就想传位于他,于是派使者去找许由。但许由一心想在深山隐居,无意功名富贵,一听到使者的话,就跑掉了,还到河边去洗耳朵。

有一天,尧召集四方的部落首领商量由谁来继承他的地位,没想到,众诸侯全都认为舜可以成为尧的继承者。尧不知道舜是什么人,就说:“既然你们觉得舜那么好,就把他的情况向我介绍介绍吧。”于是,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谈起了舜的经历。

原来,舜的父亲为人非常糊涂,所以得了一个瞽叟(音gusou,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的诨号。舜的生母早就去世了,后母生了个儿子,名叫象。母子两人对舜非常不好。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却能孝顺父母,爱护兄弟,受到邻里的一致称赞。

尧听了大家的话,觉得舜这个人真是个孝子,堪称世人的表率。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为妻室,并派舜到各地去与人民群众一起劳动,试一试他的才能。

那时候,舜已经三十多岁了,而娥皇、女英连二十岁都不到,但他们的日子却过得挺和美。舜结婚以后,与两位妻子到历山脚下耕田,又去雷泽岸边捕鱼。那里的风俗不好,人们常常为了一些事情而朝吵暮闹,谁也管不了他们。舜一到那里,就用德行教化群众。从此,那里的人们互相谦让,再也不争来吵去了。

舜还到黄河沿岸去制造陶器。那里的人们不安心工作,所制造的陶器非常粗劣,而舜制造陶器时总是一丝不苟,一点也不敢马虎。那些制陶器的人非常佩服舜,就把他当成学习的榜样,所以黄河沿岸产的陶器全是精美之物,扬名天下。

由于舜每到一地,都能影响、带动一批人。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之后就形成村落,两年之后发展成为城镇,三年之后竟然具有城市的规模。舜的威望也越来越大。

舜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家去了。尧知道舜确实有才能,非常高兴,就为他盖了一座粮仓,分给他很多粮食和牛羊。象见舜得到那么多好东西,非常嫉妒,就与父母一起商量,想害死舜,吞并他的财产。

有一次,瞽叟叫舜去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踩着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竟然把梯子撤了,还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这个儿子活活烧死。幸亏舜戴了两顶遮太阳用的斗笠。他一只手拿着一顶笠帽,飞快地跳了下来。舜平安地落在地上,一点事儿都没有。

瞽叟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在几天之后又派舜去挖井,等到舜挖得很深时,就用泥土、石块将井填平。可是舜早就料到父亲可能暗害他,就在井底挖了一条斜道,在父亲、弟弟忙着填井时,从斜道挖开一个出口,逃命去了。

象以为舜这一次肯定难逃一死,就想去霸占两位嫂嫂。他跑到舜的房间,拿起一把瑶琴,高高兴兴地弹奏起来。正在这时,舜回来了。象大吃一惊,只得说道:“哥哥!我是多么思念你呀!”舜念起兄弟之情,原谅了象。

尧听了有关舜的故事,觉得舜确实是一个难得的贤才,就将位子让给舜,这种领袖交替的形式被人们称为“禅让”。舜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恪尽职守,并提拔“八恺”、“八元”等人才,帮助他处理政务。“八恺”、“八元”是十六位贤士,他们成为舜的辅佐之臣后,没有辜负舜的信任,干得非常出色。

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可各部落首领都不同意。舜只好继续待在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上,为民造福。

大禹治水

在尧执政时期,黄河流域总是出现大洪水。人们的生命财产往往被洪水吞没,黄河两岸的居民非常痛苦,企盼尧能派一个治水英雄来帮助他们。

尧召开会议,商讨治水的事情。大家一致推荐夏后氏的部落首领鲧来治水。尧虽然对鲧不大放心,但一时之间又找不到其他的能人,也只好同意了。

鲧用了9年的时间治水,他只知兴建堤坝,采取“堵”的办法对待洪水。结果,黄河的水势不但没有遏制住,反而更加严重,甚至冲垮了大堤,黄河两岸的村庄又被水淹没了一片,百姓逃的逃,亡的亡,景象惨不忍睹。

那个时候,尧已经把位子禅让给了舜。舜见鲧越干越糟糕,简直是在劳民伤财,就把他贬到羽山。后来,他又觉得这种处罚太轻了,干脆派人杀了鲧。

鲧虽然死了,可黄河之灾依然没有减小,舜又开始寻找新的治水人才。他挑来选去,却选定了鲧的儿子禹。禹接受任务后,到黄河两岸进行实地考察。他认为,要想治服洪水,必须改变本部落治水的老办法,而采用疏通河道的策略,让波涛汹涌的洪水东流入海。

禹带领助手伯益、契、后稷,跑遍了黄河岸边,只要发现一个地方存在隐患,就到各个部落找人来开渠排水。每当修建大渠的时候,他不但指挥施工,而且参加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在施工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挖山掘石。禹带领人们没日没夜地苦干。

禹累得脚掌生了老茧,小腿上的毛也磨光了。西到戎狄,东到黄海、东海之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他治水付出了那么多的精力,生活却简简单单。人们看到,禹住的只是很简陋的草房,吃的食物很普通,比一般群众的粗茶淡饭还要差一些。

人们非常崇敬他,尊称他为大禹。

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家务农,日子过得很不容易。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却没有进去,而是奔向河滩,努力治理洪水。有一天,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禹正从门外经过,听见婴儿的哭声,他多想回去看一看自己的儿子啊。可他还是硬起心肠,没有进去。

这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很快流传开来,成为千古美谈。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大禹终于将洪水引入大海,将肆虐的洪水治服。黄河两岸又恢复了安定与幸福,人们非常感谢大禹,到处传颂他的功德。

舜到了晚年,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了禹。后来舜帝南巡,死在苍梧,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因为悲痛欲绝,也投洞庭湖而死。

这个时候,禹想把位子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各部落的首领都不同意。

于是,禹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南)正式称王,国号为夏。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终于建立了。

夏禹到了晚年,知道伯益曾经辅助自己治水,功劳很大,于是决定立他为自己的继承人。可是,他却在暗地里培植儿子启的势力。

禹死后,启认为夏朝天下是他父亲通过不懈努力得来的,理应由他来继承。伯益见启不好惹,就将本部落迁往箕山南边(今河南登封县)。启为了争夺王位,竟然带兵袭击伯益,伯益不幸死在乱军之中。

启非常兴奋,就在钧台(今河南省禹县)大宴群臣,做了夏朝的第二代王。从此,禅让的传统就被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取代了。

后羿之死

夏启去世后,他留下的众多儿子为了争夺王位,竟然兵戎相见。最后,启的一个儿子太康取得胜利,君临天下。太康把都城迁到斟寻(今河南巩县一带),整日不理朝政,就知道各处打猎。

太康的五个儿子预料到父亲的统治必然不能持久,只得离开,逃到外邦去了。临走的时候,他们一边哭泣,一边唱着一首歌。这首歌就是著名的《五子之歌》。

可是太康还是一心只想着玩。有一次,他听说洛水南岸有不少野兽,就去那里打猎。太康到了洛水南岸,发现那里挺好玩,就在那里呆了一百天。

这时候,东夷族兴起了一个有穷氏部落,首领名叫后羿。据传说他是个神射手。当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后羿为了解救万民,射下了其中的九个太阳。

后羿得知太康出去打猎,都城没有得力的将领镇守,就与宰相寒浞(音zhuo)一块儿统率军队夺取了斟寻。占领斟寻之后,后羿又派人马把守洛水北岸,阻止太康回来。

太康听说京城失守,这才后悔起来。可他身边的军队太少,根本没有实力与东夷族抗衡,他毫无办法,没过几年就一命呜呼了。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没过几年,仲康想联合各路诸侯讨伐后羿,可是后羿先下手为强,带兵进攻有夔氏部落,把该部落的首领伯封给杀了。这一下,各路诸侯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仲康又气又恨,得了一场重病死了。他的儿子相继位后,为了使后羿不再注意他,将都城迁往帝丘(今河南濮阳)。

后羿打败伯封后,将伯封的母亲玄妻掳入宫中,立为王后。玄妻的头发很黑,容貌极为出色,深得后羿的宠爱。从此以后,后羿整日沉迷于射箭和美色,不怎么处理国家大事了。

宰相寒浞不但不劝阻后羿,反而引诱他到各处射箭,自己则与玄妻私通,共同筹划消灭后羿的大业。寒浞为了取后羿而代之,还四处结交官员,拉拢人心,势力日渐雄厚。而后羿整天只知玩乐,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一天,后羿高高兴兴地打猎回来,玄妻依寒浞之计,摆下宴席,与后羿饮酒作乐。正在这时,埋伏在暗处的刺客冲了出来,将后羿乱刀砍死。后羿的两个儿子不在都城,听到噩耗后赶回来,结果在城门下被寒浞杀了。

后羿死后,寒浞便自立为王,立玄妻为王后。没过多久,玄妻为寒浞生下了两个儿子,一个叫浇,一个叫豷(音yi)。这两个孩子长大以后非常勇猛,成为寒浞的左膀右臂。

后来,寒浞听说斟寻氏和斟灌氏听从相的号令,非常生气,就派浇和豷带兵把这两个部落灭了。这兄弟二人乘胜攻入帝丘,相全力进行抵抗,不幸战死在沙场。

相的王后缗(音min)见情况不好,就从宫墙狗洞逃出,回娘家有仍氏那里,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少康。

少康长大成人后,寒浞父子还不放过他,他只得逃到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

后来,少康组织了一支军队袭击有穷氏,结果取得胜利。寒浞被擒,他的两个儿子死于沙场。少康非常高兴,将寒浞处死,报了灭国之恨。

少康复国后,夏朝结束了一百年的混战,经济开始恢复。这在历史上叫做“少康中兴”。

伊尹伐桀

夏朝统治中国四百多年后,出了一个昏庸的王,叫桀。桀为了显示武力,带兵去讨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县)。这个部落的首领知道无法与夏朝抗衡,就献了一个美女妺(音mo)喜给桀,想讨好他。桀很高兴,与有施氏讲和了。

桀回转京城后,整天和妺喜饮酒作乐,游玩嬉戏,把朝政都荒废了。为了让妺喜高兴,他还劳民伤财,造了一座寝宫,供自己与妺喜居住。

过了十几年,桀派兵攻打岷,那里的首领向桀献了两名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桀得了新欢,渐渐讨厌妺喜,将她放逐到洛水之滨。

为了讨二位美女的欢心,桀又组织老百姓造了一座瑶台。老百姓不堪重负,都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句话的意思是,夏桀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大臣关龙逄(音pang)觉得夏桀这样发展下去不行,就到寝宫劝告他,说他沉湎于酒色会失去人心。桀非常生气,就把关龙逄杀了。

在桀恣意横行时,在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商族的始祖契曾经和大禹一起治过水。夏桀的时候,商的首领是汤。汤对夏桀的行为非常不满,暗地里积蓄力量,准备消灭夏朝,取而代之。

一次,商汤的左丞相仲虺(音hui)带贡品去朝见夏桀,途中在有莘氏部落待了几天。他发现有莘氏首领的奴隶伊尹很有才华。这伊尹虽只是个厨子,但谈起国家大事时头头是道,有许多看法还是真知灼见。

仲虺大喜,就要替伊尹赎身,但有莘氏首领说什么也不同意。仲虺只得怏怏不乐地走了。

听说伊尹是难得的人才,商汤也非常高兴。他听从了仲虺之计,派人到有莘氏首领的府上求亲,说自己想娶他的女儿,但想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

有莘氏知道商汤实力雄厚,自己若能攀上这门亲事,对本部落的发展会有好处,就答应了。

汤结婚后,就向伊尹请教为政之道。伊尹对他说:“执政与做菜的道理相同。我在有莘氏做菜时,盐不会放得太咸,也不会放得太淡。只要把佐料放得恰当,主人吃起菜来才觉得有滋有味。执政的时候,过于急躁或过于懈怠,都不能把事情办好。”

他还指出,夏王已经失尽民心,如果商族能充分发展自身力量,一定能够灭掉夏朝。商汤很高兴,就取消了伊尹的奴隶身份,拜他为右丞相。

伊尹上任以后,先组织军队灭掉了追随夏桀的一些小部落,再派出一些探子,打听各部落的具体情况。

等到时机成熟后,商汤、伊尹率领军队,进攻夏朝。商汤的部队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与夏桀打了一仗。夏桀吃了败仗,一直逃到南巢(今安徽巢湖市西南)。

商汤追到南巢,将夏桀流放在那里。几年后,夏桀郁郁而终。

商汤灭了夏朝,自立为王,建立了商朝。他把首都定在亳(音bo,今河南商丘)。商汤死后,伊尹仍尽心辅佐国君,勤于政事。后来,商汤的孙子太甲称王时,忘乎所以,恣意妄为。伊尹就废了太甲,将他流放到桐宫(今河南偃师县),自己执掌政权。

后来,太甲改正了错误,伊尹又请他重登商王的宝座。太甲重新执政后,老百姓们都说他是个明君。

盘庚迁都

商汤建立商朝时,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在此后的三百年中,由于王族内部动乱,再加上黄河下游经常闹水灾,商朝不得不屡屡迁都,前后共搬迁达五次。

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

但是,盘庚迁都的想法却遭到大多数贪图安逸的贵族的反对,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很厉害。

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盘庚并没有动摇迁都的决心。他把奴隶主贵族召集起来,对他们发表了两篇训诰。

第一篇训诰是劝说,告诉大家搬到殷去的好处。他说:“我要遵照先王关心臣民的样子,关心你们,保佑你们,带着你们去寻求安乐的地方。你们如果不与我同心,先王的在天之灵便要责罚你们,降下不祥来了。”第二篇训诰是威胁,用强硬的口气,警告大家一定要老老实实地服从迁都命令,否则就要进行严厉的制裁。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的主张,挫败了反对势力,终于带着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可是斗争并没结束。老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生活不习惯,吵嚷着要回老家。奴隶主贵族就乘机起哄,煽动大家要求搬回老家去。

盘庚又发表了一篇训诰,用强硬的语气制止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对。过了几年,局面才安定下来。奴隶们在这里被迫没日没夜地劳动,把殷建设成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都市,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以后二百多年,一直没有迁都。所以商朝又称做殷商,或者殷朝。

从那时候起,经过三千多年的漫长日子,商朝的国都早就变为废墟了。到了近代,人们在安阳小屯村一带发掘出大量古代的遗物,证明那里曾经是商朝国都的遗址,就叫它“殷墟”。

从殷墟发掘出来的遗物中,有龟甲(就是龟壳)和兽骨十多万片,在这些龟甲和兽骨上面都刻着很难认的文字。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才把这些文字弄清楚。原来商朝的统治阶级是十分迷信鬼神的。他们在祭祀、打猎、出征的时候,都要用龟甲和兽骨来占卜一下,是吉利或是不吉利。占卜之后,就把当时发生的情况和占卜的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文字和现在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后来就把它叫做“甲骨文”。现在我们使用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

在殷墟发掘的遗物中,还发现大量的青铜器皿、兵器,种类很多,制作很精巧。有一个叫做“司母戊”的大方鼎,重量有八百七十五千克,高一百三十多厘米,大鼎上还刻着富丽堂皇的花纹。这样大的青铜器,说明在殷商时期,冶铜的技术和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

盘庚迁都,一度复兴了商朝,使得殷商这个奴隶制国家,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放出了灿烂夺目的光彩,成了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高宗武丁

商朝传到武丁时,国家出现了昌盛的局面,武丁死后也被人们尊称为“高宗”。

武丁是盘庚的侄儿。盘庚迁殷后,商朝得到了复兴,我国奴隶社会又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盘庚死后,其弟小辛继位,小辛死后,武丁的父亲小乙继位。但小辛、小乙都没有治国的才能,商朝又走向了衰落。

当武丁长大成人后,为了让他了解人民生活的艰难,以及他们对商王的态度,了解诸侯的动向以及如何使他们归顺的策略,同时为了使武丁学到更多的本领,将来成为一个善于安邦治国的君王,小乙决定让武丁隐瞒身份,到社会上去闯荡。经过一番游历,武丁深切地体会到了人民的疾苦。

商朝是奴隶制社会,那时,奴隶不被当做人看待,他们是奴隶主的私有品,可以买卖,甚至屠杀。武丁有一天遇到一个叫傅说的奴隶,发现他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足智多谋。武丁十分欣赏他,便对傅说说:“假如我有一天做了国王,我一定让你做我的宰相。”

傅说以为武丁在说梦话,他根本不知道武丁正是国王小乙的儿子。

武丁继位后,下定决心振兴商朝,但是他刚继位,根基不稳,于是他决定让傅说来辅佐自己治理江山社稷。但是武丁没法直接和臣子说想请一位奴隶入宫,因为那时他自己的地位也尚未稳固。

于是武丁对大臣们说:“我梦见上天赐给我一个贤人,这个贤人穿着奴隶的衣服向我走来,口中说道:‘我姓傅,名说,能得到我的人,就能治理好国家。’”

于是,武丁在朝廷的百官中寻找有没有像傅说的人,朝廷百官中自然没有。武丁便请画工把傅说的形象画下来,到处张贴,说商王要寻觅这位贤人。武丁还故意把事情张扬出去,闹得全国人人皆知。

不久,武丁的大臣在虞山下的岩石间,果然找到了一位名叫傅说的奴隶,对照图像,果然一模一样。官吏们认定,这正是商王要寻觅的神人。于是便把他带入宫中,请武丁辨认。

武丁见傅说来了,喜出望外,说:“这正是我在梦中见到的天赐的贤人啊!”

第二天早朝,武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任命傅说为左相,帮助他处理国家政事。

从此武丁在傅说的辅佐之下,对农业、牧业生产十分关心,整天勤于朝政,与傅说共同商讨治国之道。大臣们对武丁也是唯命是听,认为他是神的化身。

傅说对武丁说,你我都受过苦,都知道奴隶的生活,一定要禁止随意屠杀奴隶。武丁觉得很有道理,一一答应,并公布了许多法令。武丁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拥护,在百姓中的威望日渐提高。

武丁重新任命各级官员,将三年来尽职尽责的大臣提拔重用,而那些擅离职守的则被放逐。武丁对大臣声称这是天帝的旨意,那些被放逐的大臣虽有怨言也不敢违背,因为武丁执行的是天意。

在武丁统治时期,国力日益强大。商王朝也不安于现状,四处举兵,武丁曾率军队征伐西北方向的土方、鬼方、吉方、羌方,以及江淮流域的虎方,又攻伐荆楚。商朝的势力已经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每到一地,武丁都对当地臣民说他是按天帝的旨意行事,如果违背他的旨意,就是不尊重天意。

在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统治达到极盛。历史上将这一段时期称为“武丁盛世”。

姜太公钓鱼

商朝统治了中国近六百年后,出了一个暴君,叫纣(音zhou)。纣是一个酒色之徒,宠爱妃子妲(音da)己,每日饮酒作乐,不管百姓死活。他们经常待在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享用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还在朝歌城里造了一座“鹿台”,储存了很多金银珠宝。

纣王把成吨的酒倒入水池里,称为“酒池”;把成堆的肉悬挂起来,形成树林的形状,称为“肉林”。

纣王还喜欢虐待奴隶。他把铜柱烧红,然后让奴隶抱住铜柱,称这种刑罚为“炮烙”。他将奴隶砍成肉块晒干,称为“肉脯”;把他们剁成肉酱,称为“肉醢”。大臣梅伯劝谏了他几句,纣王竟然怒气不息,将他剁成肉酱。

在商纣王恣意横行的时候,西部的周族逐渐兴盛起来。周族的祖先是曾帮助大禹治水的后稷。纣王的时候,这个部族的首领是周文王。文王尊敬老人,爱护幼童,以仁义治天下。很多诸侯见周族势力雄厚,都望风归顺。

这时,在周族领地的渭水之滨,来了一位白发老者。此人姓姜,名尚,字子牙,因祖先的封地在吕,所以又名吕尚。他在这里隐居,无事时就以钓鱼为乐。其实,他并不想在清山秀水中了此余生,而是等待时机,想辅佐明主,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一天,周文王想出去打猎。这位部族首领非常敬畏上天,每次进行重大活动都要占卜。这次他也请太卜占一卦。太卜占完卦后对文王说:“您这次出去打猎,既不能捕到龙,又不能捉到熊,却能找到辅佐您成就大业的贤人。”

文王很高兴,带领文臣武将出了门。在回来的路上,文王看到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渭水河边一块大石头上垂钓。这位老者头戴斗笠,腰杆挺得笔直,手拿一根渔竿,鱼钩居然是直的。

一般人都知道,直的鱼钩只能通过挂住鱼的两腮来侥幸钓得鱼,与弯鱼钩相比,效率要低得多。这位老人为什么要用如此笨拙的办法来钓鱼呢?

这位老人正是姜尚,他是想用这种奇怪的钓鱼方式,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尽管周文王身边的文臣武将、左右随从很多,姜尚却面不改色,仍然低头钓他的鱼。周文王觉得这个钓鱼老头不是凡人,就下了车,主动跟姜尚搭起话来。

姜尚见文王主动和他说话,果真有礼贤下士之风,确是一个值得为之效力的明君,就与他畅谈起来。通过一番交谈,周文王发现,这个钓鱼老者精通军事,对排兵布阵非常在行。姜尚还告诉文王,要想振兴周族,就必须发掘人才,使用人才,把人才看成兴邦之本。

周文王非常高兴,诚恳地请求姜尚放弃钓鱼生涯,助他一臂之力。姜尚慨然应允。周文王喜出望外,说道:“我的太公(即祖父)曾说:‘只有贤能之士来到周族,周族才能真正兴旺发达。’您不是这位贤能之士谁是?我的太公盼望先生很久了!”

于是,文王扶着姜尚,与他同登龙车,下令起驾回宫。回宫之后,文王拜姜尚为军师,让他掌管周族的政治、军事,作为辅弼重臣。这一年,姜尚已八十多岁。

因为周文王认为自己的太公盼望姜尚很久了,姜尚就被称为“太公望”,民间则称姜尚为“姜太公”。

姜尚知道崇国(今陕西户县东)是商朝西边最大的属国,对周族的威胁很大,就劝文王消灭它。文王就与姜尚统率大军,征讨崇国。崇侯平时仗着纣王的势力,欺压百姓,横行霸道,等到周族军队兵临城下时,老百姓都不肯为他出力。结果崇国被周族占领。

周文王在崇地建立了周的都城,名叫丰京。

牧野之战

周文王定都丰京后不久,得了一场重病死去了。他的儿子姬发继承了王位,就是周武王。周武王让姜尚加紧训练军队,准备讨伐商纣王。武王的弟弟周公、召公由于才华出众,成为武王的重要谋臣。

周武王在即位的第二年,统率军队来到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会合了八百诸侯。周武王召开誓师大会,指出纣王昏庸无道,已经没有资格君临天下,要大家团结起来,共同除掉这个独夫民贼。可是,武王通过慎重考虑,仍然认为伐纣的时机尚未成熟,命令八百诸侯各回领地,等待他进军的命令,自己也回转丰京。

过了几年,纣王越来越昏庸暴虐。纣王的叔叔比干几次劝谏他,一次比一次强烈。商纣不听良言,反而对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窍,倒很想知道王叔的心是什么样子!”于是,可怜的比干被挖心而死。

纣王的哥哥微子悲愤交加,离开了商朝领地。纣的另一个叔叔箕子屡次劝谏无用,便装疯自保,仍被纣王囚禁起来。

这时,周族发生了大饥荒,老百姓生活无着,都希望通过对商作战得到财富,缓解经济压力。周武王觉得伐纣的最好时机已到,就问军师姜尚:“商朝出现了内乱,大臣们有的被处死,有的远逃他乡。在这种情况下伐商,是否能得到益处?”

姜尚说道:“现在的伐商时机,真是老天爷赐给您的。如果您不好好利用,说不定会引来祸殃!”

武王同文王一样敬畏天命,命太卜占卜,测知此次用兵胜负如何。占卜的结果为凶兆。但姜尚力劝武王不要失去这个大好时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拜姜尚为元帅,二人统领五万军队,三百多辆兵车,来到盟津。八百诸侯纷纷前来会师。武王写了一篇散文《太誓》,命人向将士们宣读:

“现在纣不纳忠言,只听女子妲己的胡言乱语,把上天都得罪了。他用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忠心耿耿的贤臣,疏远自己的亲人。所以,我要代天伐罪,征讨这个人间祸害,希望大家与我共同努力。”

大家认为武王的文章鞭辟入里,义正词严,一齐欢呼起来。这时武王军队的士气无比高昂,全都怀着必胜的信心。

周武王统率雄兵,渡过黄河。此时,纣王的主力部队正在东南一带与夷人作战,远水解不了近渴。纣王临时拼凑了十七万军队,其中不少是解除了镣铐的奴隶。于是,商、周军队在牧野展开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

战斗打响后,姜尚不顾年迈,亲自率领虎贲勇士冲锋陷阵。商朝军队敌不过姜尚,丧失了锐气。武王的将士们和各路诸侯见元帅如此英勇,个个不甘落后,拼命杀敌。商军中的奴隶们早就听说武王以仁义治国,居然掉过头来,帮助周军作战。这被称为“前徒倒戈”。

纣王的军队虽多,却打不过周族军队和奴隶们,死伤无数,他们的血都能把杵漂起来。

纣王逃回朝歌,知道大势去矣,就在周身缠上白布,并在鹿台放了一把大火,自焚而死。妲己想,商纣王虽然死了,新的胜利者也许会宠爱她。但是姜尚不肯饶恕妲己,用剑将她杀死。

不久,周武王征服了商朝的大部分领地,建立了周王朝,把国都从丰京迁到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是为“西周”。

死不食周粟

商朝末年有个诸侯国名孤竹,孤竹国君名初,生有三个儿子,但他不喜欢长子,也不喜欢小儿子,只喜欢次子。

大儿子叫伯夷,秉性忠厚,不会变通,更不会溜须拍马。他与父王一起的时候,常常按着自己的想法去说,有时为了一点小事还和父王争论起来。正因为这样,所以老国王不想让伯夷继位,改立了次子叔齐。

叔齐为人聪明,也十分忠厚,而且还十分懂礼貌,不会像大哥那样为了点小事和父王争论不休。他和父亲在一起时,总是先听完父亲的意见,有不一致的便委婉地提出来,父亲如果一再坚持,他就不再和父亲理论,因为他不想惹父亲生气。另外,叔齐也非常尊敬长兄伯夷,遇上问题总会向伯夷请教。伯夷也很喜欢这个弟弟,尽管自己的世子位置被弟弟占了,但他一点不怨弟弟,他知道这是父亲的意愿。

孤竹国的国王一天天老了,终于有一天得了大病,怎么医也不见好。老国王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于是把叔齐叫到身边对他说:“我们孤竹国的江山社稷就交给你了,你一定不要辜负我的希望,把孤竹国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其实,叔齐并不想继承王位,他认为哥哥伯夷才是最好的人选。但他看到父亲那样期盼的眼神,又想到父亲不久就将离开人世,为了不让父亲悲伤,他只好含泪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老国王又把大儿子伯夷叫到床边,对伯夷说:“儿啊,我将你弟弟立为世子,你会怪我吗?我这样做,还是为了孤竹国着想,因为我觉得你弟弟叔齐聪明,有治国之道,才将他立为世子。我死之后,你一定要好好辅佐叔齐。”伯夷看着病重的父亲,也是默默地点了点头。

说完这些,老国王就离开了人世。

老国王死后,叔齐不想违背先人立下的规矩,留下历史的骂名,被别人说长道短。于是他找到哥哥伯夷,想请伯夷来当孤竹国的国王。

伯夷不想违背父亲的意愿,便对叔齐说:“你是世子,又博学多才,知道治国安邦之道,父亲让你继承王位是正确的。”

叔齐并不灰心,他对哥哥说:“父命难违,可是我们也不能违背先祖的规矩呀!”叔齐再三恳求伯夷,伯夷只好答应。

当天晚上,伯夷怎么也睡不好觉,他想起弟弟的言行,越来越觉得只有弟弟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自己怎么办才能让弟弟当上这个国王呢?于是伯夷在第二天早晨,早早起来,打点了一下行装,悄悄离开了王宫。

那天晚上,叔齐也是同样睡不好觉,他想:哥哥如此厚道,一定能治理好我们孤竹国,一定让长兄明天就继位,以免夜长梦多。于是第二天早晨,他匆匆穿戴整齐,就去找哥哥,可到哥哥住处一看,哥哥已走了。叔齐十分难过,他知道大哥不想为难他才离开王宫出走的。叔齐想:在这种情况下,我再继位,岂不更被天下人耻笑吗?我一定要找到大哥,和大哥生活在一起。于是叔齐也悄悄离开了王宫。

伯夷、叔齐都走了,孤竹国又不可一日无君。众大臣没有办法,只好让那个爱玩的老三继承了王位。老三整天荒废朝政,孤竹国日渐衰落。

叔齐离家后,到处打听哥哥的下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伯夷。兄弟俩一见,涕泪交流,紧紧抱在一起,久久不愿分开。两人一商议,决定不再回宫,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下来,过一种平和安乐的生活。

那时,正是商纣王统治的时期。纣王昏庸无道,人民流离失所,兄弟俩很难找到一个安稳的地方。正当他们为此发愁时,他们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们:“西伯侯姬昌那里国泰民安,政通人和,是一个世外桃源,是安身的好场所。”

就这样,伯夷和叔齐又经过几天的行走,终于来到了周国。一看这里果真如那位老者所说,不仅环境优美,而且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处处是一派平和安定的气象。

兄弟俩便在这里安下家来,他们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建了一个小屋,又开垦出一片土地,每年只交很少的赋税。兄弟俩很满足,觉得周文王、武王确实是两位不可多得的君主。

但是,没过多久,兄弟俩却听见周武王和姜子牙挥师东进攻商的消息,兄弟俩大吃一惊。他们认为纣王就是再昏庸、残暴也毕竟是众诸侯的天子,为臣的就应该忠心不二,而不应该去攻打商纣。于是二人丢下手上的农活,不顾生死地冲到队伍面前,截下了周武王的车,对周武王说:“武王,您是一位明君,可为什么攻打商纣?”

周武王回答说:“商纣祸国殃民,弄得民不聊生。商纣昏庸无道,十分残暴,百姓忍无可忍,我是顺应民意。”

伯夷、叔齐又说道:“昏君是昏君,但毕竟是一国之君,我们做臣子的只有相劝,而不能反叛,那样是大逆不道,讨伐纣王就是欺君罔上。”

周武王一听无法和他们理论,就让官兵将二人推到路边。人马浩浩荡荡直奔前去,只留下烟尘和伯夷、叔齐二人相伴。二人十分生气,自言自语道:“不义之师,不仁之师。”

没过多久,这支人马又杀了回来。二人起初还以为自己的规劝起了作用,暗自高兴。于是二人又静下心来种田耕地。他俩并不知道,这一次,周武王仅仅是演习而已。

又过了两年,周武王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再度起兵,讨伐商纣。不久,伐纣成功,纣自杀,天下也成了周朝的天下。二人得知此消息后,觉得周武王与纣王没有什么两样,都一样残暴。他俩再也不想生活在这里了。

因此,伯夷、叔齐又离开现在居住的地方,来到几乎没有人烟的首阳山定居下来,他们决定再也不与周人往来。他俩认为周人都是反臣,不能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不与周人说话,不种周人的地,不吃周人地里长的粮食。

但整个天下都已是周朝天下,他俩不吃周朝的粮食,只好吃野菜、树叶充饥。有的好心人想给他们点吃的,他俩却不要,对周人说:宁可饿死,也决不吃周朝的粮食。没过多久,二人便饿死在首阳。

二人死不食周粟的事很快传到了周武王耳里,武王认为这是自己的罪过。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让百姓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于是周武王体验百姓生活,了解百姓疾苦,成为了一代受人尊敬的好国君,在百姓中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周公辅成王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只坐了两年江山就死去了。他的儿子继位为君,就是周成王。由于周成王只有十三岁,就由王叔周公承担治国重任。

周公勤于政事,甚至达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也就是说,周公忙得不可开交,洗一次头的中间,要三次停下来,接见人才;吃一顿饭的中间,也要几次放下饭碗,接受贤人的拜访。

在武王生前,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只承担看管纣王之子武庚的职责,没有周公权力大。武王死后,他们眼见周公管理整个国家,心里非常嫉妒。成王十五岁时,已经很懂事了。管叔、蔡叔就造谣说周公有篡权的野心,想废掉成王,自立为天子。

成王听到谣言,以为周公真有夺位之心,对他非常讨厌。于是,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躲避着周公,怕自己一不小心,被周公所害。周公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可是他清楚,现在正是国家的关键时刻,如果一味与旁人争斗,实际上就是将国家推向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忍耐。

这时,姜太公和召公找到周公,提出要离开镐京,到各自的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说道:“现在国家还有许多困难,正需要咱们三人齐心协力,你们怎么能离开我呢?”

两人答道:“当初武王待我们三人很好,可是现在您却有废主自立之心。既然这样,我们还有什么必要继续留在朝堂之上呢?”周公见姜太公和召公相信了谣言,就流着眼泪向他们表明自己忠心护主的诚心。姜太公和召公这才信任周公,消除了对他的猜忌。

可是没过多久,管叔、蔡叔和武庚竟然发动叛乱,企图颠覆成王的政权,夺取天下。此时,东方的夷人也趁机起来造反。

周公勃然大怒,命令姜尚去东方坐镇,自己亲自率领一支军队讨伐武庚。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周公东征”。战争打了三年之久,最后周公取得胜利。武庚在沙场丧命,管叔、蔡叔做了俘虏。夷人也臣服于姜尚。

周公免去管叔的职务,将蔡叔流放到远方。管叔羞愧难当,上吊自杀了。

可是,周成王依然不信任周公,怀疑他有野心。周公非常难过,决心不再辅政。在为成王举行“冠礼”仪式后,他依依不舍地离开镐京,到楚国去了。

转眼到了秋天,就在庄稼还没有收割的时候,突然刮起一阵狂风。田里的庄稼全部倒伏,大风甚至将一些树木连根拔起。老百姓很害怕,认为上天要惩罚周朝了。

周成王也惶恐不安。这时,他在周公的府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长匣子,叫做金匮。金匮中藏有周公的一篇祷词。原来,武王当初得病时,周公就向周族的列祖列宗祈祷,要代替武王去死。史官们也向成王证明,周公祈祷一事完全是真实的。

成王非常感动,认为叔叔既然如此忠诚,绝不会起篡位之心,于是派人把周公请了回来。

周公回京之后,周成王对他充分信赖,君臣齐心协力,治理国家。周公让姜太公到临淄(今山东淄博)当齐侯,镇抚东方的部族。为防备商朝贵族再度造反,周公还在镐京之西建一座陪都,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又名成周,把商朝贵族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周公代替成王执政的时间共有七年。在这七年之间,他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典章制度,受到后世的称赞。周成王二十岁时开始亲政,他勤于国事,使周朝更加兴盛。周公死后,成王以天子之礼将他厚葬。

国人暴动

周成王和周康王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被称为“成康之治”。可是,以后的周王室加重了对平民和奴隶的剥削,使用了很多酷刑。

周朝的第十代君主是周厉王,他整天向老百姓搜刮财富,百姓们怨声载道。就是这样,还是满足不了他的欲望。大臣荣夷公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他把山林、江河、湖泊都收归国有,不许老百姓进山砍伐、打猎,也不许老百姓下河打鱼。

周厉王真是糊涂至极,居然听从了这样一个坏主意。京城里的人非常气愤,到处议论厉王的所作所为,都说他不是一个好君主。大臣邵公觉得厉王与民争利的行为很糟糕,就对他说道:“现在老百姓纷纷议论,就是因为你的那种政策太不得人心了。”

厉王却说:“你的话很有道理,我自然有办法让老百姓闭上嘴巴。”没过多久,他就从卫国请来一位巫师,让他监视京城里的人,谁要是有什么不利于天子的言论,就进宫报告。然后,厉王就将巫师检举的老百姓杀掉。

这样一来,国人再也不敢随意发表意见了。人们如果在街上遇到熟悉的人,也不说什么,只用眼神交流。周厉王觉得自己的办法很有效,就得意洋洋地对邵公说:“现在我能使老百姓不再议论我了。现在没人说话,岂不是天下太平?”

邵公听了这番话,哭笑不得,就对厉王说:“您的做法并不高明。堵老百姓的口,比堵河流还危险。您如果坚持这样干,是会招来大祸的!”

公元前841年,老百姓再也不能忍受周厉王的残暴统治,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被后人称为“国人暴动”。

参加暴动的人主要是平民,也有一部分奴隶和贵族。暴动声势浩大,加入者越来越多,总共有几万人。这些暴动者拿起武器、农具,拼命地向王宫进攻。王宫卫士见暴动者人多势众,知道惹不起他们,吓得躲避起来。

周厉王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带着一批亲信仓皇逃出京城。他驾车跑了三天三夜,一直逃到彘(音zhi)才停了下来。

厉王不能返回京城,就在彘居住下来,继续称孤道寡。因为那地方离汾水很近,人们又称他为汾王。

再说京城里的暴动者,他们烧毁了宫殿,发现厉王跑得没了踪影,就想将太子靖杀掉泄愤。他们听说太子逃到大臣召伯虎的府中,就将召伯虎的府第团团围住,向他讨要太子。召伯虎无奈,只得让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靖出府送死。

召伯虎的儿子刚出府门,就被愤怒的百姓当众责打。大家你一拳,我一脚,没过多长时间,就将他打死。召伯虎眼睁睁地看着儿子被打死,却毫无办法。

暴动者散去后,贵族们废去了厉王时的苛政,然后商量由谁统治天下。大家知道,如果迎回厉王,会导致更大的灾难发生。于是,众人公推周公(这个周公是成王时周公的后代)与召伯虎联合执政。这种执政形式,被人们称为“共和行政”。

14年后,周厉王死去。召伯虎对外宣布太子未死,安排太子登基,他就是周宣王。

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非常昏庸,平时只知道饮酒、嬉戏,不肯用心处理国务。在周幽王登基的第二年,泾、渭、洛地区出现了大地震,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可是幽王不管百姓死活,只是一味享受,还派人到处搜寻美女。

有一个叫褒珦的大臣,劝幽王不要再贪图享受了。周幽王见这个臣子竟然敢指责自己,勃然大怒,将他关入大牢。

褒珦之子洪德知道幽王喜欢美女,就想通过进献女色之举救回父亲。在一个小山村里,他发现了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孩,就将这女孩买回府去,取名为褒姒(音si)。洪德找人教褒姒宫中礼仪,又教她歌舞,想让她彻底迷住幽王。

褒家一共向幽王进献了九名美女,其中褒姒最受幽王的青睐。周幽王一时高兴,就将褒珦放了出来。

从此以后,周幽王整天围着褒姒转。没过多长时间,褒姒就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伯服。周幽王的皇后是申侯之女,生下一子名叫宜臼,被立为太子。为了让褒姒心满意足,周幽王把申后和太子都废了,立褒姒为后,又立伯服为太子。

可是,褒姒是一个冷美人,进宫以后从不曾展示自己的笑容。一天,有人不慎撕裂了一块帛,竟然换得了褒姒的一个笑容。幽王大喜,立刻找帛来撕,想看看褒姒是怎样的笑法。可是帛撕毁了无数匹,也换不来她的笑脸。

幽王手下有一个大臣叫虢(音guo)石父,是个奸邪小人。他对幽王说道:“若要娘娘发笑,其实不是一件难事,只要点燃烽火台就可以了。”

原来,周朝为了确保都城安全,在骊山一带修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在烽火台上有驻守的官兵,他们一旦发现有外敌入侵,就燃起狼烟。一座烽火台点燃,与之相邻的烽火台也会点燃,二十多座高台一起燃起熊熊烟火,使附近的军队得到警示。

虢石父接着说:“若是烽火台点燃,附近的诸侯必然赶来救援,会跑得狼狈不堪。娘娘见此情形,哪有不笑之理?”幽王觉得此话有理,就同意了。

一天,周幽王兴冲冲地带着褒姒登上骊山,想一睹诸侯们的狼狈样子。天黑下来之后,幽王传下旨意,让人在烽火台点起黑烟。附近的诸侯发现烽火台上浓烟滚滚,以为有外族前来侵犯,急忙整理盔甲,带兵来救。

一时间,骊山上下旌旗招展,到处都是军队。褒姒见众诸侯跑得满头大汗,还不知道已经受骗上当,不由得放声大笑。这一笑,直笑得幽王心花怒放。这时候,众诸侯已经知道受了幽王的骗,气愤不已,各自回转领地去了。

再说被废太子宜臼逃出京城,到申国去见外公。申侯听说女儿无故被废,就联合西方的犬戎部落攻打镐京。幽王见有敌情,就命人迅速点起狼烟。可是,众诸侯已经上了一次当,以为这次又是幽王、褒姒耍弄他们呢,所以一个也不来救援。

结果,周幽王、褒姒狼狈而逃,在骊山被犬戎追上。幽王、伯服死于乱军之中,褒姒被俘。周王室的金银珠宝也被犬戎抢得一干二净。

犬戎军队撤走后,申侯立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为了躲避犬戎的威胁,在郑、秦等诸侯的护送下,向东迁到洛邑。人们把平王到周朝灭亡的时期称为东周。东周时期,周天子的势力小了,众诸侯都不服从天子的管理,于是天下大乱。 EUQ5O8IM5jaKm1HEow0AkLUF3jnIygQRpbJM+LI4fIrRboHP995f6/6VEsm0W2V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