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创业不是打麻将

顶着挫折往前走

1998年11月,马化腾和张志东“合资”注册了深圳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并且是拿母亲的退休证注册的(当时创办公司的法人代表必须是待业或者退休身份,所以马化腾只好请来了“母亲大人”)。

对于创业,马化腾说要感谢家里人的支持,其中主要是父亲马陈术的支持,而当时马化腾的母亲黄惠卿其实不同意,不曾想最后却阴差阳错地成了腾讯的“董事长”。只是,这位法人代表很少上公司来。不过身为母亲,黄惠卿还是会很负责任地帮马化腾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的都是家里人,因为公司要节省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才行。

和黄惠卿相比,马陈术给儿子的帮助显得更大一些。当时,他帮助马化腾做账。后来有风险投资进入腾讯的时候,财务工作人员不是在腾讯公司谈事,而是跑到马化腾父母家里跟老两口直接对账,因为马陈术和黄惠卿都是学会计的。有二位老人掌舵把关,马化腾的账本一向都是认认真真的,从来没有做过半点欺诈的事情。后来公司状况比较好的时候,马陈术也始终不忘记提醒儿子要避免因为公司发展过快带来的资金和合作中的问题。

父母的谆谆教导让马化腾在创业之初奠定了小心行事、谨慎发展的原则,他始终相信:很多意外往往都是在人生最得意的时候发生的,所以一定要戒骄戒躁。

至于为什么将公司取名叫“腾讯”,一方面,马化腾的名字有个“腾”字,另一方面,“腾”也有腾飞发达的意思;而“讯”字更多是因为原公司润迅对马化腾的影响。

在马化腾和张志东联手成立腾讯之后不久,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三个人正式加入。这五个腾讯创始人的QQ号,是从10001到10005。

为了各司其职,马化腾在创立腾讯之初就和四个小伙伴划分好“势力范围”:马化腾是CEO(首席执行官),张志东是CTO(首席技术官),许晨晔是CIO(首席信息官),陈一丹是CAO(首席行政官),曾李青是COO(首席运营官)。

这五个创始人的股份构成是:马化腾出资23,75万元,占有47,5%的股份;张志东出资10万元,占20%;曾李青出资6,25万元,占12,5%的股份;陈一丹和许晨晔各自出资5万元,各占10%的股份。

尽管在五个创始人中,马化腾出的资金最多,不过他却要求将自己所占的股份降到一半以下,这才成了47,5%的占股。对此,马化腾的解释是:“要他们的总和比我多一点点,不要形成一种垄断、独裁的局面。”另一方面,马化腾却坚持自己拿出主要的资金,占大股,因为他不想让股权过于分散,导致在关键问题上没有人能“一锤定音”。

那时候腾讯公司规模很小,几个创始股东们都挤在了深圳赛格科技园4楼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厂房里。由于条件艰苦,马化腾和他的团队成员过着非常“IT”的生活方式——饿了吃盒饭,困了睡沙发。

腾讯在创立初期,几乎没有什么业务。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们也在步履维艰地行走着,他们时而困惑时而感慨,困惑的是他们还没有清楚地看到未来的出路,感慨的是创业的日子真的让人备受折磨。

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马化腾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周末。因为公司的办公场地是租用的房子,需要缴纳水电费,如果周日加班,机房就必须时刻运转,相应地就要消耗一定量的用电。这些在当时看来“庞大”的开支,几个创始人还是想能省则省的。

正是这个在当时看来不值一提的小公司,在创业之后的第十个年头即2008年,向世人展示出了一组“恐怖”的数据:QQ用户总数达到8,562亿,其中活跃用户达到3,551亿,最高在线用户数达到4530万;互联网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3030万,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付费包月用户数为1480万;腾讯第三季度收入高达20,245亿元,比同期的阿里巴巴、百度加起来还多5亿多元,而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是中国第二大、第三大互联网公司。

腾讯的启动资金是50万,在当时,50万绝不是一个小数目。不过对于比较烧钱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如果找不到实力更雄厚的投资方,找不到盈利点,多庞大的启动资金都会有花完的那一天。

那么,腾讯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业务呢?

当时马化腾的野心还十分有限,并没有后来那种“指点江山,谁与争锋”的霸气。他无非是想将互联网跟传呼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做出一个无线网络传呼系统。所以,腾讯最开始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传呼台做项目。而马化腾最感兴趣的IM软件开发暂且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副产品。

为什么是可做可不做呢?

答案和马化腾在润迅提出建议时被高层否定的原因一样:大家还看不到这种即时通讯软件的盈利点究竟在哪儿。当然存在区别的是,马化腾深知它是一个有着发展前景的新生事物,但对于创业伊始的腾讯来说,一上来就投入资金开发真是有些吃不消,所以只好暂且将其搁置了。

当时很多有志于创业的IT界人士都会选择一个比较受大众网民欢迎的软件,然后对这些软件进行汉化,因为大多数的软件都是从国外传过来的,这也是整个中国IT业的一种潮流走向。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硬件产品“汉卡”,软件产品中比较有名的是汉化的中文平台,还有当时丁磊的个人主页服务以及虚拟社区,都是经过汉化而完成的产品,另外当时最为盛行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等产品,大部分也都是经过汉化的,其基本的思路和Hotmail别无二致,区别就是汉化者用自己编写的代码重新构造了内核。

马化腾他们刚开始并不懂得市场营销,也不懂如何才能有效地运作自己的产品,只是从一个技术员的角度出发把东西做好,剩下的事情全凭运气。他们拿着自己的产品向运营商推销,却常常吃到闭门羹,甚至有些运营商一听说是“腾讯”的,连见面的兴趣都没有了。

面对产品推销的不顺,马化腾确实感到了一种挫败感,这和过去给润迅打工完全不同,过去是给公司给老板干,很多事情会有人想办法拿主意乃至补窟窿,现在情况不同了,马化腾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要顶住压力继续干下去。

腾讯的五位创始人没有被市场开拓时期的种种不顺所击垮,反而在每一次失败之后,都会积极地互相鼓励:不断尝试之后,总会有用户愿意接受我们。

1999年2月11日凌晨,腾讯终于开发出来一个中文的ICQ软件——OICQ正式上线,它成为了腾讯由低谷走向辉煌的重要关键点。

这个OICQ和今天的QQ差距还是很大的,准确地说,它只是一个ICQ的中文版而已,没有添加什么特别的创意,也正因如此,很多人后来给腾讯扣上了“抄袭”的帽子。

事实上,在中国早期的互联网领域中,类似OICQ这一类复制国外软件和网站模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也是很多互联网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种必然不是一种主观意愿上的“乐于抄袭”,而是客观条件制约下的“不得不抄袭”,或者更精确地讲,是一种“学习加上抄袭”的套路。

试想一下,当时腾讯只有区区十几个员工,资金不过百万元,他们也想自主研发属于自己的软件,但是受制于技术和资金,只好奉行了“拿来主义”。不过,也正因为当初的腾讯还是这样的小公司,有着“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也不易引起别人的关注。所以在OICQ推出之后,ICQ的东家美国在线没有发现在遥远的中国还有这么一个“孪生兄弟”。

在创业的道路上,怎样选对一条有发展前景的路至关重要,因为很多新生事物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性,谁也无法事先预料结局。而复制和学习的好处就是能够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风险。

其实在马化腾开发OICQ的时候,中国市场上早就有其他版本的汉化ICQ了,然而马化腾还是要坚持做下去,这是因为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一块还有特别的预算,所以有不少做即时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

OICQ出来了,马化腾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个软件变成钱。于是,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买家。当时,国内的一些邮局和银行系统,经常会拿出一两千万去做一些项目,对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绝对是很好的商机,马化腾等人积极联系了一些公司和单位,向他们推介OICQ这个项目,报价是30多万。

这一次投标马化腾没有成功,输给了有广州电信背景的飞华公司。

腾讯竞标失败自然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从现在来看,这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因为如果腾讯竞标成功,那么OICQ的专利权就会流落到他人之手,从此将和他们彻底无缘了。

后来,当马化腾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感到非常庆幸,他知道,如果当时有人反对继续做OICQ的话,他们也许就会和这个软件说“拜拜”了。

在马化腾看来,所有的困难和压力都只是暂时的,只要坚定地做好当下的事,转机和时运迟早都会到来。

“帝企鹅”是怎样炼成的

OICQ的时代到来了。

在仿制ICQ的时候,马化腾他们发现了ICQ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ICQ将所有的信息都保存在用户端,一旦用户换一台电脑登录的话,之前添加的好友将全部消失不见;而且ICQ只能和在线的好友聊天,也必须按照用户提供的信息来寻找好友,搜索能力很弱,用户体验还有很多提高的空间。

其实,这些看似细微的差别,如果放在中国网络用户使用市场中,是具备了很大的优势的。当时中国很多网民都是在网吧里上网,他们当然希望将OICQ上的信息存入服务器而不是用户端。马化腾在认识到ICQ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后,便着手进行改进。很快,他编写出了一套服务器中断信息保存的程序,无论用户更换多少台电脑,在登录OICQ时都会保留之前添加的好友。与此同时,马化腾还将前后两端的功能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让用户的体验快感达到最佳程度,比如,用户可以对离线的用户留言,只要对方上线就可以看到消息;用户可以根据在线用户的名单任意选择聊天对象。此外,OICQ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它可以让用户选择个性化的头像。几年之后,MSN才推出了类似的功能,由此可见马化腾对ICQ的改进价值有多大了。

在OICQ推出之后,它自身具备的优势立刻吸引了一大批用户,人们发现它和之前的ICQ相比,虽然在很多模式上非常相像,但是在功能上却有了很大的进步和超越,OICQ的人气越来越旺。马化腾看着日益增长的用户数,对OICQ也越来越有信心。

如何让更多的潜在用户了解和使用OICQ呢?办法只有一个:宣传再宣传。

马化腾深知,现代商业是需要高明的营销手段的,主要的手段就是商业宣传。纵观那些得到海外投资的中国各大门户网站,无一例外都是在做“广告轰炸”,其覆盖面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相关数据显示,1999年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在报纸和电视台做的广告花费超过1,5个亿。此外灯箱广告也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常用宣传手段。其中,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搜狐、新浪、易趣等网站构成了户外灯箱广告的主力军,也是曝光率最高的。

当时的腾讯公司还没有得到任何风险投资,只有启动资金那么一点钱,如果拿出几百万去做宣传,小企鹅能活活饿死。思前想后,马化腾只能另外寻找新的出路。很快,他将宣传推广的心思放在了BBS上。为此,他独自一人跑到国内大学的一些BBS上发帖灌水。

不得不说,马化腾的这一招还是非常管用的,也体现出了他敏锐的战术眼光。因为我国的互联网起步比较晚,能接触到它并熟悉掌握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大学生又是年轻人中的主力军:他们对互联网充满兴趣,喜欢上网也了解网络,所以将目标用户锁定在他们身上,要比放在灯箱广告牌子上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快,OICQ的用户群就被这些“天之骄子”们迅速占领了。

马化腾的另外一个推销地就是网吧。因为那时候家庭电脑还是比较少见的,人们上网的主要途径是去网吧。而网吧电脑里总会有各种已经下载好的休闲娱乐软件,网吧的这种“捆绑式软件”成为宣传OICQ最好的手段之一。

没过多久,马化腾的“企鹅时代”就到来了:1999年11月,OICQ的用户数量猛增到100万,2000年4月则达到了500万!

2001年5月9日,美国在线的ICQ用户数量突破了1亿大关,这个成绩让美国在线彻底消除了对即时通信的怀疑,让他们看到了在1998年投入2,87亿美金买下ICQ是多么明智的决策!不过,美国人并没有笑到最后,到了2001年底,中国本土的OICQ用户数量超过了9000万!更让人们感到吃惊的是,OICQ的用户数量差不多以每天39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这意味着OICQ比肩乃至赶超ICQ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要知道,OICQ实现用户数从0到9000万的增长只用了3年的时间。虽然从数字上来看,腾讯的成长似乎没有耗费多大的力气,然而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在这期间经受的磨砺和考验绝对无法用一个快速增长的“3年”一笔带过。而随着OICQ的迅速走红,ICQ终于发现了这个在悄悄成长的“孪生兄弟”,对它的来源与合法性提出了质疑。于是,一场有关技术专利的官司就在所难免了。

OICQ走红了,ICQ脸青了

1999年8月到9月期间,腾讯收到了来自美国在线发送的两封律师函,函件中指出,ICQ是他们的专利,而腾讯在1999年1月26日注册的oicq,com和在1998年11月7日注册的oicq,net两个域名中都包含了“ICQ”,这是对他们的知识产权的侵犯。美国在线提出,腾讯应当将oicq,com和oicq,net这两个域名免费转让给他们。

对于这样的两封律师函,马化腾也没有做出什么明确回应。然而美国在线似乎是动了真格的,他们于2000年3月3日正式向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全美仲裁论坛(NAF)递交了一份起诉书,同时以律师函的形式通知腾讯向全美仲裁论坛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

在这份新的律师函中,美国在线还特意指出,他们曾打过一个有关“smsicq”的案件,并且赢了官司,言外之意是法官会以之前的案例作为参考,腾讯将注定输掉这场官司。

尽管在域名这个问题上,美国在线似乎占了不少理,不过腾讯还是为OICQ进行了答辩,他们尖锐地指出OICQ毕竟不是在美国境内注册的,甚至也没有在中国国内注册,根本和ICQ扯不上什么关系。虽然这个申辩的理由也同样坚挺,但是全美仲裁论坛似乎并不买账。

在这次“辩论大赛”中,双方都是剑拔弩张、互不相让。美国在线指出,腾讯曾经用数字0来代替字母o,注册了一个0icq,这体现出了一种恶意的态度。腾讯也寸步不让,指责美国在线在正式诉讼开始之前的一个月,恶意注册了一个oicq,org的域名,这显然是对方为了达到其目的而采取的阴险招数。

2000年3月21日,一位名叫詹姆士·卡莫迪的仲裁员签署了仲裁判决书——腾讯须将oicq,com和oicq,net这两个域名还给美国在线。

2000年的一天,www,oicq,com忽然出现了万人同时掉线的事件,这个域名就是腾讯曾经用过的域名之一,不过这次掉线并非有人恶意“黑”腾讯,而是腾讯自己所为。这样做是迫于美国在线施加的压力。

对于腾讯输掉这场官司,一些业内人士并不觉得意外,因为早就有人指出,ICQ是美国在线的注册商标,所以凡是在名称中使用ICQ字样的同类型软件都涉嫌侵犯了美国在线的商标使用权。

官司输了,OICQ的人气并没有输。马化腾也没有太在意域名的更换和转让,甚至没有将这次更名事件作为一个特别的公告向用户告知,一切都在平静中悄然进行着,不过一些细心的用户发现了变化。

2001年3月25日,一直以“OICQ2000”为名字的小企鹅,在之后推出的0325版本中,安装文件改成了“QQ2000”,等到软件安装结束之后,在版权说明中也将之前的“OICQ2000”改换成了“QQ2000”,软件面板左下角处的主菜单按钮上的OICQ字样也被QQ2000所取代。

为什么OICQ忽然变成了QQ呢?

其实,早在美国在线和腾讯打官司之前,很多用户对OICQ这个名字就感觉有些别嘴,所以在日常交流中以“QQ”来代替。后来,腾讯也了解到用户的这个习惯,干脆将OICQ改成了QQ,这样既免去了专利之争,也符合了大众的习惯。QQ这个名字也更符合互联网称谓的惯用法则:简单、上口、可爱。

实际上,马化腾对QQ名称的及时更改,是一种很高明的经营策略,它避免了和ICQ发生更深度的法律碰撞,避免了官司缠身的厄运。更让马化腾欣慰的是,对于OICQ这个名字的消失,广大用户没有表现出异常或者不接受,相反还觉得是一种进步。这大概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腾讯的名字发生改变之后,头像也跟着一起变了脸。当时很多用户的反应是:新头像比之前的更漂亮了。

头像的变化其实并不是设计上的考虑,而是肖像版权问题。腾讯最初的头像都源自于已经流行了的卡通形象,比如唐老鸭、加菲猫、皮卡丘、大力水手、蓝精灵等。后来,与美国在线的一场官司让腾讯对版权问题更加重视,所以才将这些涉嫌侵犯版权的头像全部更换掉了。

虽然OICQ已经远去,但是新生的QQ似乎具有更顽强、更本土化的实力,给马化腾和腾讯带来了勃勃的生机,也为腾讯开启了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发展之路。

一分钱憋倒英雄汉

随着QQ的普及和用户群体的扩大,这只历经磨难的小企鹅已经成为了广大网民经常使用的IM软件之一,伴随着ICQ在国内用户的逐渐减少,浴火重生的QQ用户与日俱增,那只可爱的小企鹅真正地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马化腾还没有找到可以赢利的方式时,小企鹅渐渐长成了一个喂不饱的“七把叉”,食量惊人。原因很简单,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腾讯所需要的服务器数量也在增长,基本上每个月需要增加两台,而服务器需要花钱,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也需要花钱,这些投入是根本省不出来的。

2002年,马化腾在第三届西湖论剑上回忆道:“创业的第一年里,我们一直喂不饱那只小企鹅,赚钱的模式看不到。那个时候时间好像过得特别快,稍微一眨眼一个月就过去了,意味着你又要给员工发工资了。为了那只喂不饱的小企鹅,我们到处去蹭服务器,还到各大高校网站的聊天室里去灌水。起初很多人还看不上QQ(OICQ),一边用一边嘟囔着‘这垃圾,要不是上面美眉多,我才不用呢’。女孩子是吸引男孩子的动力,提升了用户的感受,QQ的用户数就腾腾地往上蹿。”

缺乏资金和技术,是当时很多创业的互联网公司都要面对的境遇。穷得连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都承受不起的腾讯。为了少花钱,甚至会到处去蹭别人的服务器用,从最开始的普通计算机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有时候,他们还会将程序悄悄放入别人的服务器里偷偷运行。

面临着缺钱的窘境,马化腾一度减少了用户账号的放出。不过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也是和扩大QQ用户群这个长远战略相违背的。

上线后不久,腾讯的账户上就只剩下1万多了,为了公司18名员工的利益,马化腾艰难地做出了出售QQ业务平台的决定,摆在马化腾和其他创始人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卖掉小企鹅。于是,马化腾开始和一些有意购买QQ的公司进行了实质性的谈判。

其实,马化腾何尝不想好好养活这只小企鹅?可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就找个买家将其“包养”吧。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买家谈何容易?在互联网企业日益增多的掘金时代,想要得到资本援助的企业遍地都是,而任何一个投资者也不是傻子,他们会小心再小心、谨慎再谨慎地选择投资对象,这给小企鹅的出售带来了一定困难。

当时,马化腾找了不少ICP(内容提供商),结果他们无一例外地要求独家买断。这是马化腾无法接受的,因为他还想靠着小企鹅多卖给几家公司赚钱。于是,马化腾又在琢磨能否“打包”卖给某个人。为此,他先后找了好几家公司商谈出售QQ的事情,然而最后都是因为价格问题不欢而散。

后来,终于有一个买主找到了马化腾——深圳电信数据局。深圳电信数据局将腾讯所有的计算机连同桌椅板凳都查了一遍,最后说只能给出60多万的价格。马化腾的心理价位是100万,心想就差40万,干脆卖了吧。结果当对方开始搬东西的时候,马化腾突然后悔了,终止了交易。

再后来,马化腾想到了丁磊,想到学习网易卖免费电子邮箱系统那样,帮着电信部门做一套有一定用户数量的系统。结果东西做出来了,却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答复,最终一套也没有卖出去,全都砸在了手里。马化腾还找到了丁磊,问他对QQ有没有兴趣,丁磊表示没有兴趣,因为他当时的兴趣都在电子邮箱上。

也有人说,马化腾当时还找到了刚刚临时成立的联想投资筹备小组,打算将QQ卖给他们。结果连报告都没有递上去,就被对方的基层员工给否了,理由是他们看不懂腾讯在做什么。

也正是因为贱卖QQ遭遇了太多的波折,马化腾才逐渐打消了卖掉QQ的念头,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QQ用户无时不刻不在增长着,而且就在他打算卖掉QQ的那段时间,短短几个月里QQ注册人数就增加了好几万人,每天都有新用户加入,而老用户的使用粘性依然存在。或许正是这个铁打的数据让马化腾意识到贱卖QQ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选择。试想一下,如果马化腾当时真的将QQ卖了出去,估计连肠子都要悔青了。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早有了定数,让马化腾注定“甩不开”QQ,而那些和QQ擦肩而过的无数个买家,恐怕在看到了QQ今天的成就之后也会懊悔不已吧。

正是这段经历,让马化腾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q0g+FxQrdzWwWZxjpDQ7Mbsq0Qhz0MgB0bdTVdwPCTO1UbEN+FGP+uVqfPL5hKy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