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Chapter 3

买房那点事儿

房子,安身之所,在中国人或者说亚洲人的观念中,更是家庭的象征。记得快离开家乡到北京参加工作时,父母殷殷叮嘱的除了保重身体、好好工作、继续学习外,就是不要乱花钱,要攒下钱来买房子。工作的第四个年头,趁着所在机关住房改革每月发放房补的大好政策,自己也一咬牙毅然投入到了买房大军中。虽然每月到手的工资几乎全部贡献给贷款银行,但心里分外满足,感觉自己终于在北京有“家”了。此后一度热播的电视剧《蜗居》,其实也深刻反映了国人这种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的心态。

出于对房子天然的“热爱”,我从2011年到英国学习就开始关注房地产。彼时英国刚走出经济危机,一度低迷的房市开始复苏,一套位于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的90平方米两居新房,市值50万英镑,约合500万元人民币。考虑到区域价值和人均收入水平,这个价格比同时期的北京房价合理。英国的租售比也显然比北京更加有吸引力,租售比一般在3.5%~4%,北京金融街附近房产的租售比只有2%左右。

于是我得出结论,英国人一定也是非常爱攒钱买房的!恰恰相反,在英国买房的不是年长收入丰厚的就是外国人;英国年轻人更倾向于租房。

当我于2014年在伦敦定居后,几乎在安定下来的那一刻,买房就成了首要任务。奈何M先生是典型的德国人德国思维,对于什么有自己的房子才叫有家的感觉完全不能理解,“难道租的这房子不是家吗?有人的地方就有家嘛”,他理直气壮地反驳我;对于每个月交2000英镑给房东他也不以为意,理由是租房灵活,没有负债压力感;德国人买一块地自己盖房的传统,也让他对英国房子的质量、外观深为忧虑,更不要说伦敦的高房价了,对他来说简直是抢劫,“肯定有泡沫!看看德国的房价,多么合理!”面对M先生,我明白必须逐一反驳他的论据,而且要道理充分,如果无法令严谨的德国人充分信服,后果将十分严重。

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我与M先生展开了关于是否该在伦敦买房的辩论。我说:“先抛开买房、租房哪个才算家这种心理问题不谈,咱就聊聊在伦敦买房是否划算这回事。”“第一,你说租房灵活,买房负债有压迫感,我不同意。买了房虽然每月必须还房贷,但毕竟是我们拥有的一笔资产,如果某天还不了贷,至少房子的部分资产价值还属于我们。”

M先生说:“每月还贷会降低生活质量。”

我心里暗喜:小样儿,就跟这儿等着你呢。我打开显示各银行房贷利率的网页,以汇丰银行和哈里法克斯银行为例给他分析:“英国目前利率极低,如果我们对未来利率看涨,可以选择2~5年的固定利率,期满后随当时利率浮动,这样计算下来年利率为3.3%;如果我们首付比例高,每月还贷远低于现在支付的房租,不会影响生活质量。”

“可是首付支付过多,用光所有积蓄,心里也不舒坦的……”

“我们买房是首套自住,首付比例最低可以到10%;而且如果房产价值低于50万英镑,可以向政府申请‘帮助购买’(Help to buy)项目,首付只需5%。所以其实首付多少,我们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可以根据看中的房子的价值来决定。”

M先生估计没有料到我准备如此充分,有些接不上话来。我赶紧跟上一句:“不用担心贷款额度,你是德国人,信用状况优秀,所在公司名气响亮,这些在银行进行贷款评估时都是加分因素!”

M先生没有被我的马屁拍晕头脑,抛出撒手锏:“伦敦的房价已经这么高了,太不合理。你看看德国……”

我深吸一口气,垫起脚拍着他肩膀说:“你好歹也是剑桥的MBA,又是圣约翰学院的高才生,不同的市场不能简单横向比较这个道理你比我更懂。英国向来以服务业和金融业兴国,房地产是重要支柱之一;伦敦更是全世界的伦敦,刚需不断增长,而供给却有限。德国是制造业兴国,你们国家用很多政策来限制房地产投资,当然价格没有可比性啦。”

已经被有所打动的M先生低声说:“我是觉得如果不在一个地方呆足够长的时间,买房有些劳神劳力得不偿失。”

“足够长是多长?此前我们说过在英国起码要待5年,5年应该够长了吧。”说到这里我有些伤感地说道:“想想我抛家舍业离开北京来到伦敦,所以家的感觉对我特别重要。”这张亲情牌还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终于动摇了,表态说:“那我们就看房吧,要买就要挑合适的。”

幸福来得有些突然,我赶紧温情地补充:“我知道你梦想有一天修自己的房子,过几年等我们都稳定下来了,回德国也好,在伦敦也好,我们也修自己的房子,让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玩儿,再给你建一个小桑拿房!”

此后的看房路自然也充满了艰辛,或者说充满了与这个德国人的“斗争”。其间他的想法反反复复,我也明白一下扭转他自幼形成的观念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表现得极有耐心。不光对所看的每一个区域的房子做充分了解,还同时和多家银行、房产咨询公司取得联系,以便能随时提供各种让他信服的数据。

我先在西边区域看房,一是该区域在地铁中央线旁,交通方便;二是这一片区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是伦敦很有名气的,且公园绿地很多,环境不错。这里的房屋全是维多利亚式的,无论是单元房还是小别墅,都带有露台或花园。可是M先生不喜欢维多利亚式的房子,“屋子太老(大多建于100多年前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要花太多时间和费用去重新整修”。于是,我的搜索路径开始由西向东转移,搜索类型从小别墅转变为新型单元房。

幸运的是,在开始看房两个月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我们一眼就相中了一套位于东二区的高层公寓。这套使用面积74平方米的两居室有一个大露台,面朝伦敦市中心;两个卧室朝向金丝雀码头,视野极好;与起居室相连的开放式厨房极大地节省了空间;一大一小两个卫生间非常实用。室内装修简洁大方,白色的一体化厨房与卫生间设备,深色的实木地板和乳白色的地毯,与我们白色系的家具搭配协调。

至此我才知道,英国的房产所标面积,几乎是使用面积的概念;如果购买的是新房,内部精装修是包括的,甚至包括了除电视机以外的一应日常家用电器,的确很让人省心。

现在我们的家成了朋友们聚会的好场所,冬天在阳台上煮德国热红酒(gluewine),夏天坐在阳台上小酌,欣赏着伦敦夜景,碎片大厦和伦敦眼在远处灯光闪烁;我在阳台上陆续种上了天竺葵、杜鹃花、蓝莓、西红柿和辣椒……于我,是终于在伦敦有自己的家了。M先生也开始关心起该区域的租房价格,有时念叨以后我们不住在这里时,该房能租个什么好价。

当然,人的需求与欲望都是在随时变化的。搬进新居两年,当我们有了组建更大家庭的计划时,换大房子自然又提上了日程。这一次,M先生主动投入了很多精力,勘察周边环境,和开发商沟通修改设计图纸。我呢,则负责查学区、分析经济形势和央行利率走势,制定换房“策略”。看来,这买房记,又有了新的一出剧本了。

刚定居伦敦时租住的一套维多利亚式公寓

从起居室阳台遥望市中心碎片大厦

洒满阳光的起居室(入住前)

充满中国元素的餐厅 ioKFd8OZbMVOs+4oQlfeeIGa9H+VqOMSyahNrzRPSntgUG//mFI16USjmBjAvz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