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本序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前苏联作家,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马克西姆·高尔基是作家的笔名,在俄语里,“高尔基”是“痛苦”的意思,而“马克西姆”意为“最大的”。作家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创作生涯,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历史新纪元,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丰赡的遗产。

高尔基幼年家贫,父母早亡,寄居在祖父家。他十一岁就踏入社会,为生计奔波,尝遍了人间的辛酸,码头、车站和贫民窟成了他社会“大学”的课堂。底层社会的悲惨遭遇激起了高尔基奋斗的决心,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书籍成了他贫困潦倒时最知心的朋友,这也为他从生活的底层攀上文化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高尔基早期的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散文诗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1895)、《鹰之歌》(1895)、《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作为一曲鼓舞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颂歌,受到了列宁的热情赞扬,被经久传诵。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避暑客》(1904)、《太阳的孩子们》(1905)、《野蛮人》(1905)等等。这些作品生动刻画了资产阶级、小市民和城市贫民的形象,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阶级崭新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为争取权利而斗争的坚定决心与乐观情绪。这一系列剧本的上演,在当时的俄国剧坛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完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无论是短篇力作还是长篇巨著,高尔基始终把普通人的美好品质和深重灾难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描绘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他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不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艰苦卓绝的思想探索过程,而且还广泛概括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歌颂了他们纯朴善良、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童年》是高尔基的第一部自传体作品,故事开始于“我”童年时的一天,“我”大病初愈,看护“我”的父亲却不幸染病身亡。“我”跟随母亲投奔外祖母家,从此开始了寄人篱下的屈辱生活。外祖父是当地染坊行会的头儿。母亲带“我”回去的时候,两个舅舅正在为争夺家产闹得不可开交,舅舅的凶残自私、外公的悭吝贪婪让“我”目睹了人世间的残酷与丑陋,幼小的心灵因此深受打击而震撼不已。只有和蔼可亲的外祖母是“我”苦难童年唯一的守护神,对“我”体贴疼爱,给“我”讲述娓娓动听的童话故事。“我”从中汲取生活的养料,并将真、善、美的种子悄悄埋在内心世界里。“我”上了一段时间的学后,母亲也去世了。这时外祖父家已日渐衰落,越老越吝啬的外祖父便不肯再抚养“我”,于是把“我”赶到了“人间”,让“我”自谋生路。本书通过小主人公阿列克塞天真懵懂的孩童眼光,用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19世纪中下叶俄国的社会风貌及民风民俗,真实再现了当时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百姓野蛮、愚昧、污秽、令人窒息的黑暗生活,以及年轻一代反抗暴政和奴役,追求自由和光明的苦难历程。

高尔基的作品从1907年就开始被引介到中国,深受我国读者的喜爱,几乎家喻户晓,鲁迅先生生前就对我国翻译出版高尔基的作品十分重视。时至今日,高尔基的名字和他的著作仍然受到全世界读者的青睐,人们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汲取精华,汲取做人的美德和信念。正如列宁所说:“毫无疑问,高尔基是一位宏伟的艺术天才,他带给了并且还将带给全世界无产者以很多的贡献。”

本书第一至第七章由姜希颖翻译,第八至第十三章由傅霞翻译。 G21/HV8duZbNXKok8eC1E8ZXkxbYfsu4clupL/AMO99wN01/6UjbQhy1s9h6MD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