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不尚贤 [1] ,使民不争;不贵 [2] 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 [3] 可欲 [4]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 [5] 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 [6] 无欲,使夫 [7] 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关于“尚贤”二字,王弼注:“贤,犹能也。尚者,嘉之名也。”可见,王弼把“尚贤”理解为推崇才能。普通理解是:嘉奖有贤能的人。两种理解均可,其结果都是“使民争”。

[2]贵:使珍贵,使有价值。

[3]见:看在眼里。

[4]可欲: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包括前面的“贤”和“难得之货”。

[5]虚:使虚空、净化的意思。

[6]知:智力、智慧。

[7]夫:虚词,无义。

译文

不推崇才能,可以使老百姓不争相上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可以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把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看在眼里,不至于使老百姓心志迷乱。圣人治理百姓,会清空他们的想法,填饱他们的肚子,削弱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筋骨,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识、没有欲望,使那些有智识的人不敢造次。圣人治民,不强加干涉,所以不会出现管理不了的局面。

阐释

本章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具体操作层面,主张一不尚贤,二使民无知无欲。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并称于世,各家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和政治主张。他们或者纵横捭阖,游说诸侯,或者著书立说,自由阐发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中国文化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与此同时,选贤用能是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各个诸侯国都求贤若渴。春秋战国,就是一个诸侯国任用贤才,富国强兵,而后攻取列国,一统天下的时期。

在这样一种时代洪流下,老子为什么逆势而为,提出“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的主张呢?在百家争鸣的同时,诸子对社会大变革中产生的种种弊端,特别是苛重的租税和劳役、频繁战事所造成的经济凋敝和艰辛的民生,以及统治者的伪善、贪婪、残暴不仁等,都曾进行反思,并希望从理论上探究原因。基于这样的反思,老子提出他的具体政治主张。首先是“不尚贤”,才能“使民不争”。然后是“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夺利,“使民心不乱”。

但除了以上三个“不”原则外,圣人又是怎样正面治理百姓的呢?那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即填饱肚子、强健筋骨,让百姓少想事,甚至不想事。其理想效果是:民无知无欲,智者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用一个词来代替老子在政治方面的“无为”主张,或许“以愚治国”是合适的。有的学者认为,当时的“愚”指的是纯朴的状态,而不是今天的愚蠢、愚昧。这就又回到了“道”的本质。“道”即自然。在老子看来,高明的当政者应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 KWUqdbL3q4mmji3KT4JIQXNZTKHqE+gQTg9RSy7hMBr2sJd7DzIDucjDLV7yVQ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