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对话心中的小孩——为什么你没有同理心 

正在养育小朋友的爸妈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带着孩子来到家中做客,在大人之间相谈甚欢之时,小朋友之间也玩得很开心,就在爸妈们不再操心孩子,踏实地聊些大人的话题时,就会从某个角落里传出孩子哭闹的声音。原来其中一个孩子摔倒了。大人急急忙忙赶过去安抚哭闹的孩子。奇怪的是,身边其他孩子非但没有表示出关心,还自顾自地沉浸在游戏世界中,玩得不亦乐乎。如果大人指责他说:“弟弟摔倒了,你怎么还在玩?”他则会理直气壮地回答:“他是自己摔倒的,又不是我推倒的。”

即使面对家人,孩子有时候也会表现得非常冷漠。奔波了一天的爸爸回到家里,常常被央求着和孩子一起游戏——“爸爸,我要骑大马!”“爸爸,我要抱抱!”即使爸爸气喘吁吁地说:“爸爸很累了,宝宝自己玩一会儿好不好?”孩子依旧坐在爸爸的脖颈上,死活不肯放手。

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做爸妈的常常感到疑惑。“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懂事呢?越来越任性了,也不知道体谅大人的辛苦。”其实,孩子之所以会“冷漠”“任性”“忽视他人的感受”,根本就不是出于他的本意,而是一个心理发展的问题。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体悟他人感情的能力是不同的。如果孩子恰好处在“自我中心”的阶段,爸妈非要用“善解人意”要求他,也未免太难为孩子了。

无论是父母也好,老师也好,培养孩子不仅仅是让他学会更多的知识,还应该在情感上教孩子更多的优秀品质,比如善良、怜悯、乐于助人。一个能够欣赏他人、理解他人、具有情感交流能力的孩子,往往要比学富五车的孩子过得更快乐。而这一切,都要从孩子的同理心谈起。

所谓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站在他人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又叫作换位思考、感情移入、移情或者共情。这里所指的移情是“empathy”,而不是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的“transference”。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控制、倾听能力和表达尊重等方面。

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同理心强调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真实地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对别人的幸福感到欣喜,对别人的不幸感到心痛。这种感同身受的能力并非所有人都具有,因此,心理学家将“同理心”看作是一种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关于暴力行为的研究也证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能够获得同理心的培养,成年后出现欺凌弱者、绑架勒索、凶杀的概率会降低很多。另一方面,同理心让人对他人的不幸遭遇产生同情和怜悯,有助于建立合作、互助的人际关系,也是减少人际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试想一下,如果因为意见不合而发生争吵的两个人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重新考虑问题,或许矛盾就此解决了。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孩子的同理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如果父母在教导孩子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时涉及同理心的因素,比如父母教导弟弟时说:“因为你做错事,哥哥也要受罚了。”孩子的同理心就会敏感起来,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反之,如果父母单单解决当下的对错问题,忽视对孩子的情感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会发展不足。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给人一种过分关注自己、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感觉。长此以往,当孩子进入童年期、青少年期,则容易因为遇事只想到自己而变得孤僻、不合群,甚至被同伴排斥。在孩子情感发展最重要的阶段,缺乏同伴交往只会让孩子更加不受欢迎,继而影响成年后的情感生活。

实际上,同理心非常简单,就是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发生在一个无辜人身上的苦难,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人身上”,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他人的灾难中体会到这种感觉,就会对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产生共鸣,好像和经历苦难的陌生人经历了一样的痛苦。

当然,具有同情心、爱心的人都是从一个个具有同理心的幼童成长起来的。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对他人的情感非常敏感,当婴儿尚不能分清楚他人和自己时,已经能够跟着其他的婴儿一起啼哭或者一起欢笑。9个月大的婴儿看到别的宝宝跌倒、受伤,就会流着泪找妈妈,好像受伤的那个人是他自己一样。当宝宝长到15个月时,往往会拿自己的玩具安慰哭泣的伙伴。

一般情况,孩子在2岁左右开始注意他人的情绪和感觉,开始对他人产生同情心。但是,这一阶段的情感和成年人的同理心还有很大差距。毕竟,孩子首先需要区分开自己和他人,认识并体验了不同的情绪,才能解读他人的情感,体会到他人的心情和想法。

一项来自英国的调查表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往往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同理心,更能够体会到他人的情感。可见,同理心并不是天生的,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对于父母来说,掌握孩子情绪发展的时间关键点能够提供更好的引导和培养。

同样是面对路边的一个乞丐,如果父母掏出硬币,施舍给他,孩子就会形成“乞丐需要帮助,而我要去帮助他”的印象。如果父母站在成年人的角度对孩子说“这些人都是职业乞讨者,专门来骗我们的同情心的”,孩子自然就会形成一个观念——“乞丐都是骗子”。在未来的生活中,即使面对真正的乞丐,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他在情感上的表现也会比较冷漠。

因此,同理心必须在孩子识别情感的过程中培养,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字能力非常强,但是无法解读身体语言的孩子来说。父母工作忙碌、缺少兄弟姐妹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缺少面对面的沟通,体验不同感情的机会也会变少。

于是,父母需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感受。即使是闹了矛盾、闯了祸,父母也应该尽量表达安慰、提供支持,继而引导孩子从新的角度考虑问题。当孩子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重新表达感受,同理心也就初步建立了。npb46nj1UVPhyfZ73JV/TZbpHUtxrd9GgrTlGg7jv1Ra1lApC2A+6kQnzL/FxIr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