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见,一双能够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是多么难得。世间众多的眉目中,儿童的眼应该是最干净的,虽然没有过多的审美观念,也没有理解美的理论系统,他们却能够用最纯粹的感受去了解美、了解故事。
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孩子们都是直接地去感受艺术的,就像对空气和水那样,要用手去摸——这太凉了,或者是太烫了。”可以说,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是儿童感知世界最主要的方式,也是父母培养孩子审美感知力的重要途径。
所有的妈妈都知道,没有不爱听故事的孩子。那些精彩的句子、丰富多变的场景和非常有画面感的怪兽,都能够成为孩子缠着大人讲故事的理由。“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个下面……”即使孩子并没有真正见过大海、矢车菊或者教堂,文字的丰满已经足够开启他们的想象。
对于童年期的孩子来说,不管是睡前故事,还是课堂上的故事,都是一种比较浅显、直接记叙的文字形式,除了优美的景色、拟人化的人物造型和生动的故事外,人物情感往往都是爱憎分明的,就像白雪公主和王后一样,所有孩子都喜欢白雪公主,不喜欢王后,即使他们尚未真正理解什么叫善良、什么叫丑恶。
因此,孩子单纯地听一段故事的同时,也是他们增长知识、发展智力、辨别真善美的关键时期。不过,如何避免填鸭式地将美与丑的道理强加给孩子,对家长和老师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一位美国的小学老师曾经这样给她的学生们讲述《灰姑娘》的故事。老师绘声绘色地念完最后一段——“在灰姑娘与王子的结婚宴会上,灰姑娘的两个姐姐也去了,鸽子在门口看见了她们,于是啄瞎了她们各一只眼睛”——之后,对孩子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听完了故事,你们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不喜欢哪个人呢?”
虽然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发言,却也能听出来,大多数人都喜欢灰姑娘和王子,不喜欢她的后母和两个姐姐。一个孩子说:“灰姑娘很漂亮,也很可怜,可是后母和姐姐却对她不好。我讨厌后母和她的两个姐姐。”
这时,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到了十二点,灰姑娘没有跳上南瓜马车,结果会怎么样呢?”一个学生说:“那她就会变回原来的样子,也不会遇到王子了。”另一个学生说:“回到家里,后母会继续对她不好,那样她就太惨了。”
孩子们争论一阵后,老师说:“对呀,如果灰姑娘迟到了,就不会有后面的故事了,她还要回去穿着脏兮兮的衣服,住在壁橱里,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所以呢,你们一定要养成不迟到的习惯,否则的话,可能会比灰姑娘还惨哦!”
在剩下的时间里,老师还提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如果你是灰姑娘的姐姐,你会阻止她参加舞会吗?如果有人像灰姑娘的后母一样对你,你要怎么办?”整堂课下来,老师没有说过“总结中心思想”“你从故事中领悟到了什么道理”这些话,而是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背后,将有关“守时”“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等信息传递出去。
萨特说:“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不要以为孩子年幼无知,讲故事这件事就和价值观、人生观这些看似宏大的东西扯不上关系。一份来自伦敦的研究表明,即使儿童的表达能力不强,但听过的故事,他们都能明白。研究人员称,三到四岁的儿童非常喜欢睡前故事,近三分之二的儿童希望父母能给他们讲故事,尤其是妈妈来讲故事。
和看电视、玩网络游戏相比,有近八成的孩子觉得听父母讲故事能够睡得更好。尤其是当妈妈用不同语调模仿故事中的人物时,他们往往感到非常快乐。对于父母来说,睡前故事还是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良好情绪的机会,这一点,将在下一节中详细探讨。
不过,研究人员也建议,虽然讲述不同类型的故事能够丰富儿童的大脑、扩展儿童的知识视野,但那些带有恐怖成分的故事还是少说为宜。相对于《龟兔赛跑》的故事,恐怖故事以及带有恐怖情节的故事的确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父母喜欢用恐怖故事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发展。
《白雪公主》的故事中也有恐怖的情节,因为不是故事的整体基调,即使像王后勒死白雪公主、用毒苹果毒死白雪公主的桥段,孩子也会因为期待后来的美好结局而欣然接受。如果父母试图用恐怖故事来锻炼孩子的胆量,在睡前讲述通篇制造恐怖、诡异气氛的故事,甚至是民间传说式的鬼故事,往往使得孩子怕黑、怕晃动的黑影,甚至不敢一个人留在房间里。如果孩子的紧张心情得不到释放,将现实和故事中的情节混淆在一起,则容易变得疑神疑鬼。相信每一位家长给孩子讲故事的初衷都不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