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参观教堂的过程中,恰好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位中年妇女对着高悬头上的受难基督像号啕大哭,她边哭边说:“慈爱的主啊,保佑我吧,请保佑我的健康!慈爱的主啊,开导我吧,教我摆脱这空虚、痛苦的生活!慈爱的主啊,宽恕我吧,我是有罪的人。我做了太多错事,犯下了虚荣、嫉妒的罪行,慈爱的主啊,宽恕我吧,宽恕我吧!”一阵痛哭之后,妇女颤抖地跪在地上,虔诚地对上帝行礼。与此同时,她还在不住地念着:“主啊,宽恕我吧,宽恕我的罪行!”此后她的声音渐渐平息,身体也停止了颤抖。在牧师的安慰之下,她擦干了眼泪,谢过宽恕她的主之后,平静地离开了教堂。
或许你不知道这位妇女姓甚名谁、来自何方,也不知道她为什么需要宽恕,但也不能因为这样就把这戏剧性的祈祷当作一出闹剧。对于一个看客来说,一位悲伤恸哭的妇女至多是一个需要心理帮助的人,对于教徒本人来说,放下尊严,坦承一切的祈祷可能是一次心理上的救赎。
经过长期的发展,宗教崇拜已经成为一种制度化的行为,因为这种行为往往具有社会功能,尤其是社会心理功能。近年来,因为宗教崇拜获得心理康复的现象也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对象。纵使宗教的神秘性让这种功能始终遮着一层面纱,宗教崇拜可能满足人类某种心理需求的事实却是不容忽视的。
从个人的角度讲,宗教最明显的社会功能就是心理慰藉,心理学家称之为“幻想补偿”。也就是说,当教徒接受了宗教观念,并且对其深信不疑时,他们能够将现实中面对的困难、人际矛盾、内心冲突转移到宗教系统中,通过祈祷的方式告知神灵,期望获得救助。
严格说来,诉诸神灵的做法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困扰,却能让教徒获得心灵上的安慰。为了增加获得救助的可能性,教徒还会通过坚持信仰,恪守宗教条文和规范,以保证自己拥有获得神灵解救的资格。清规戒律的存在也为神灵的存在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证据——如果教徒的祈祷没有见效,可能是教徒本身的修行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借助宗教崇拜的仪式,比如参加集会、练习某种形体动作、利用祈祷的机会表达忏悔,教徒能够实现“与神相会”的愿望。就像开篇提到的那位恸哭的女子,祈祷和忏悔的过程往往就是宣泄内心痛苦、不满情绪和焦虑体验的过程。按照情绪心理学的理论,这无异于调节情绪的“宣泄法”。
而且,处在自责、悔过中的人都是最值得同情、最应该得到帮助的。教徒在向上帝忏悔的同时,也给周围的人发出了一个信号:我错了,我开始悔过,请原谅我的罪过。如果说神是无私地爱着世人,世人则是通过同情、安慰、宽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同类。向神灵忏悔之后的教徒往往能够获得更多同伴的关心和安慰,可以说,是神灵引导了人们表现世俗的关爱。
在日本,人们喜欢在危机发生的时候,比如地震、海啸之后,将重心转移到宗教,在宗教中治疗失去亲人的痛苦,寻求安慰和重新振作的力量。有人总结过,日本人习惯用佛教来处理“死”的问题,用神道来处理“生”的问题。
众所周知,佛教和神道是日本并行的两大宗教,全国信仰这两个宗教的人的总和已经达到了总人口的两倍,也就是说,平均每个日本人都信仰两个宗教。当然,这其中还包括从西方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从中国传入的道教。
佛教倡导的是生前为善,死后进入极乐世界,神道教则崇拜自然界的一切,以一切动植物为神祇。在一段时间内,佛教和神道教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人似乎已经包容了两个持有不同理念的宗教。
因为佛教的影响,当生老病死、自然灾害发生时,日本人不喜欢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比如海啸是怎样发生的,什么样的地质结构容易地震,相反地,他们更关心如何应对灾难以及灾难带来的后续影响。
一直以来,日本人对待死亡都有一套繁缛的仪式,这一点,从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日本电影《入殓师》可见一斑。日本人普遍认为,死亡是灵魂跨越的过程,必须遵从某种仪式,灵魂才能从生的世界进入到死的世界。因此,他们会用佛教的仪式送别亲人,并请僧侣念诵佛经。如果家人草率地处理掉死者的遗体,不仅他们自己会深深自责,身边的人也会对此颇有微词。如果因为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海啸等,家人的遗体无从寻找,僧侣则会为死者举行统一的追悼会,为那些未知的亡灵进行超度。
有趣的是,除了死亡之外,日本人在生活中却基本放弃了佛教。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日,日本人会按照佛教的仪式祭祀祖先,还有不少人坚持每年参加盂兰盆会。其他的日子,日本人则主要按照神道教或者基督教的方式生活。
每年的年初,日本人会到神社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到了秋天,则有庆祝丰收的秋祭。在出生、婚礼这种喜庆的日子,日本人都要到神社举行仪式。有趣的是,日本人的家里既有祖宗的牌位,又有佛龛。两者同时并存,互不影响。
在日本人的公司里,无论规模大小,总是会供奉神龛,以求事业发达。如果你问一个日本人,他为什么相信这些神的存在呢?一般人都会回答说,或许它们并不存在,但如果真的存在的话,为什么不向它们祈福,请求神灵的保佑呢?
和神道教相比,佛教和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关系就小很多了,但其影响是深远的。即使不是信徒,也有人喜欢参拜寺院;即使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坐禅,也有许多人将佛教修行当作是修炼精神、内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