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观今鉴古,上下求索

古之大化者 ,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 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 虚实 之理,不合来今 ,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 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反顾以追溯过去,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今天;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己。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使人类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领略到了无限的风光,也使人类在进步的每一次突破中,充满了自信和憧憬。

“探索精神”是历史发展、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和不竭源泉。任何一种探索都是一个艰难反复的过程,没有不懈的探索,哥伦布就不会发现美洲,没有不懈的探索人类至今还在靠火照明。载人飞船上天,万米钻孔入地,宇宙浩瀚茫茫,纳米材料微微,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些都源自于两个字——探索。

“事有反而得复者”,主要是说要运用“反复”的方法。要想做到观今鉴古,知己知彼,收获成绩,必须经过反复的探索过程。知识的获取需要反复不断的复习,土地的丰收需要反复不断的耕耘,一项成功的发明创造需要反复不断的试验,真理的获得需要经过反复不断的验证。

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电灯泡就是经历了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才取得最终成功的。

爱迪生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了许多巧妙的机器。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自从法拉第发明电机后,爱迪生就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的自学和实验,16岁那年,便发明了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电报机。后来,又接连发明了自动数票机,第一架实用打字机、二重与四重电报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的爱迪生并不满足,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他从白热灯着手试验。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热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但是刚一通电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许因为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致使它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一通电,果然没有马上熄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可不管怎么说,爱迪生终于发现:真空状态对白热灯非常重要,关键是炭丝,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好呢?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最高,耐热性较强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虽然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了好多,但不时要自动熄掉再自动发光,仍然很不理想。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钛、锢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

接下来,他与助手们将这1600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开始试验,可试来试去,还是采用白金最为合适。由于改进了抽气方法,使玻璃泡内的真空程度更高,灯的寿命已延长到两个小时。但这种由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昂贵了,谁愿意化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两个小时的电灯呢?

实验工作陷入了低谷,爱迪生非常苦恼,一个寒冷的冬天,爱迪生在炉火旁闲坐,看着炽烈的炭火,口中不禁自言自语道:“炭炭……”可用木炭做的炭条已经试过,该怎么办呢?爱迪生感到浑身燥热,顺手把脖子上的围巾扯下,看到这用棉纱织成的围脖,爱迪生脑海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对!棉纱的纤维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

他急忙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着又制造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灯泡的寿命一下子延长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小时。

这个消息一传开,轰动了整个世界。使英国伦敦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煤气行也出现一片混乱。人们预感到,点燃煤气灯即将成为历史,未来将是电光的时代。

大家纷纷向爱迪生祝贺,可爱迪生却无丝毫高兴的样子,摇头说道:“不行,还得找其它材料!”

“怎么,亮了45个小时还不行?”助手吃惊地问道。“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爱迪生答道。

爱迪生这时心中已有数。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

于是,马拉松式的试验又开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爱迪生都做了试验,甚至连马的鬃,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拿来当灯丝试验。最后,爱迪生选择竹这种植物。他在试验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显微镜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终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为合适,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人民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爱迪生通过上千次长期反复的试验,终于点燃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从此,爱迪生的名字,就像他发明的电灯一样,走进了千家万户。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一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一百周年。而爱迪生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和赢得世人的永恒爱戴及尊重,正是由于他不懈的探索精神。

不但是一项伟大的发明需要反复不断的试验和探索才能成功,人生任何目标的达成都是如此,不管是个人的理想,还是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目标,都离不开这种反复探求的精神。

2005年1月18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历史会铭记这一天,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冰穹A的巅峰飘舞,这是冰盖上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气候条件极端恶劣,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现在,这亿万年来寒冷孤独的地球“不可接近之极”,终于有了人类的足迹,征服它的人叫“中国”。

中国用了21年的时间征服了南极的巅峰,也用了21次才站在了南极这块“不可接近之极”之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科考队员们用科学在不断地探索,每一个南极科考者无疑都具备了这种“探索精神”,他们为了科学、为了国家在探索,他们知道探索就是一种冒险,一种生命的冒险,我们经常在报道中看到南极科考队员与死亡擦肩而过的消息,但是他们没有停下探索的步伐,用他们的南极精神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这次令人振奋的“征服”以及历史上一个个开创新纪元的创造都来源于两个字“探索”。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个世界还有很多未知的“问号”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来给予答案。也正是这份永恒不灭的探索精神,驱使人类文明的车轮不断地前进,向未知的世界不断地前进。 xGEgwamwPf1CNEGPdoyGEfAJVTAGSdmnn3oHqcVczJb8KGaQRP2pPOM1TURao8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