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书名:红楼梦(青少版)
原著:【清】曹雪芹
改编:司马志
排版:小于
美编:大宇
ISBN:9787511729255
本书由北京创品世纪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掌阅科技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1 宝玉早就已经看见多了一个妹妹,心想她肯定是林姑妈的女儿,忙过来作揖,说:“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贾母笑道:“又胡说,你什么时候见过她?”
2 此时众婆娘媳妇见没什么事,都各自去歇息了,跟前只留几个心腹常侍小婢,老尼趁机对凤姐儿说:“我正有一事,想到府里求太太,先请奶奶一个示下。”
3 元春到贾母正室刚要行家礼,贾母等忙跪下了,贾妃满眼垂泪,这才彼此上前相见,一手搀贾母,一手搀王夫人,三个人有许多话都说不出,只是相对流泪。
4 林黛玉先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看,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都看完了,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5 宝玉信步走入,觉得一缕幽香从碧纱窗中暗暗透出来。宝玉将脸贴在纱窗上往里看,耳内忽然听见细细地长叹了一声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6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7 贾政嫌掌板的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棍子咬着牙狠命打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得不像样了,忙上前夺劝,贾政哪里肯听,众人只得叫人进去送信。
8 这天是宝玉的生日,他们便自己张罗着在“红香圃”中设宴过起生日来。湘云划拳,和宝玉“三五”乱叫。那边尤氏和鸳鸯隔着席也“七八”乱叫划起来。平儿袭人也作了一对划拳,叮叮当当只听见腕上的镯子响成一片。
9 一语未完,凤姐儿便拉过刘姥姥,笑道:“让我打扮你。”说着,将一盘子花给刘姥姥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贾母和众人笑得了不得。
10 黛玉只当没听见,回手又把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紫鹃怕她也要烧,连忙用身子倚住黛玉,腾出手来拿诗稿,黛玉又拾起来撂在了火上。
读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书香人生”是很多文学大家所追求的,因此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人生行囊中除了健康和快乐之外,还应该再盛放一些书香。叶圣陶曾经说:“阅读对提高语文能力有着极大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给行走在求知路上的青少年带来了许多启发。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古典文学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它以积淀千年的底蕴,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古典文学对青少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而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皆源于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深刻哲理和悠久的艺术魅力,文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通过艺术描述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文地理,而且每个人从中所得到的感悟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名著之所以能够代代流传、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古典名著中,有四本名著当推首位,那就是并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虽然它们都是小说故事,却代表了不同时代文学创作的巅峰。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创作的巅峰之作,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红楼梦》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阅读《红楼梦》,会让青少年读者跟着故事情节走进封建社会中的大观园,体悟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感受书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最早的版本为金陵世德堂本(1592),作者署名为“华阳洞天主人校”,一说其为全真教掌教丘处机,一说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现行刊本皆以吴承恩为作者。《西游记》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书中精彩纷呈的神话故事,险象环生的取经历程,幽默风趣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风土人情,都会让青少年读者深深沉浸其中,从中感受一个前所未有的奇幻世界。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关于该书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作者为施耐庵,书名是罗贯中(施耐庵徒弟)所起;二说全书皆为施耐庵一人所著;三说此书是由施耐庵与罗贯中共同完成。现行的刊本皆以施耐庵为作者。《水浒传》全书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小说中,人物个性鲜明,各具特色,其中讲述的替天行道的英雄壮举、水泊梁山的忠义故事都会让青少年读者激情荡漾,感受到畅快淋漓的快意恩仇。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着重描写了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同时,本书还塑造了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孙权、周瑜、吕布等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阅读这部历史巨著,会让青少年读者充分感受到英雄的无畏、勇敢和深谋远虑,深切体会他们的壮志情怀。
这次重新整理出版的四大名著青少版,是为青少年读者特别准备的,以原著为基础,使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书中的精美故事,同时配以极具表现力的美绘图片,以帮助青少年更加顺利地阅读。另外,我们还精心安排了导读、注音、注释以及趣味盎然的背景知识普及等小版块,以此辅助阅读,让青少年读得轻松、看得愉快。
相信通过对这套系列丛书的阅读,可以使青少年积累更多的相关文化常识,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大大增长自己的生活智慧,从而为学习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导读
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绛珠仙草,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三生盟誓,痴情早已经注定,一切自有因果。奇幻开篇的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呢?
全书的故事根源虽有些荒唐,细读起来却很有趣。原来,女娲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 稽 [jī]崖炼成高十二丈、方二十四丈的石头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时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剩了一块没用,就丢弃在青 埂 [gěng]峰下。谁知此石经过煅炼之后灵性已通,看见大家都去补天,就剩下自己没用,觉得惭愧,整天 长吁短叹 [cháng xū duǎn tàn]( 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发愁的神情 )。一天,正在 嗟 [jiē]叹( 哀伤悲叹 )的时候,看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这僧道就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他们说说笑笑来到山峰下,坐在石头边高谈阔论。石头听见他们说话,很想和他们一起去凡间见识一下。这僧道本来不同意,石头再三苦求,二仙只好将这块大石变成了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之后将其缩成扇坠大小。最后,镌上了几个字,开始带着它游览尘世。
后来,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然看见一块大石上分明写着字,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石头游历红尘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诗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就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其中家庭 闺阁 [guī gé]( 闺房 )琐事,以及闲情诗词非常齐全,可以读来解闷,然而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已经无从查证。
空空道人于是跟石头说:“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有些趣味,不知道能不能传到人间。据我看来,一无无朝代年纪可考。二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也没有班姑蔡女之德能。其中只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就算我抄了去,也恐怕世人不爱看呢。”石头答:“师父何必太过计较!如果说没有朝代可考,可以把它说成是汉唐等年代的故事呀。”空空道人 思忖 [sī cǔn]( 思量;考虑 )半天,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佞诛邪恶的话语,并没有针对时事的言论,说到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也都是称功颂德,不是别的书可以与之相比的。虽其中大都谈儿女之情,也不过是实录其事,又没有淫邀艳约、私订终生。这才决定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到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纂 [zuǎn]( 编修 )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诗曰: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石头上写的是什么故事呢?现从头道来……
当年在姑苏城中,住着一个姓甄名费字士隐的人。一日,士隐在书房闲坐,朦胧睡去。梦到一个地方,分不清是哪里,忽然看见远处来了一僧一道,边走边说。
只听道人问:“你打算携了这蠢物去哪?”这僧笑道:“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些风流冤家还没有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带去世间,使他去经历经历。”道人说:“原来是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不知道会落在什么地方呢?”
这僧笑道:“此事说起来简直是千古未闻的奇事。起因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 绛 [jiàng]珠草一株,有一位赤瑕宫神瑛侍者,每日以甘露 灌溉 [guàn gài]( 供给水 ),这绛珠草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又得雨露滋养,遂脱掉草胎木质,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饿了就食蜜青果为膳,渴了就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还没有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德,因此心里郁结着一段缠绵之情。
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想要在这个太平盛世下凡经历一段人间情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问绛珠仙子是否要趁此机会偿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绛珠仙子说:“我受了他赐甘露的恩惠,但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想要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就把我这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吧。”这件事就又勾出了很多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道人说:“真是奇闻,从来没听说过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要更加琐碎细腻了。”这僧说:“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是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于家庭闺阁中一饮一食却都没有描写过。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 偷香窃玉 [tōu xiāng qiè yù]( 引诱妇女 )、暗约私奔而已,并没有细说儿女间的真情。想这一干人入世,他们的一言一行,或情或痴,都跟前人传述的不同。”
道人说:“你我何不趁此机会也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这僧说:“正合我意,你先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后,你我再去度脱。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可是还没有集全。”
道人说:“既如此,这就随你去。”
甄士隐听了,有些糊涂,不知道这俩人说的“蠢物”是什么,就上前施礼道:“二仙师请了。”僧道也忙还礼。士隐说:“刚才听仙师所谈的因果,实在是世间罕闻。只是弟子愚昧,不能洞悉明白,如果蒙大师指点,弟子情愿洗耳谛听,也可免沉沦之苦。”二仙笑道:“玄机不可泄露,到那时不要忘了我二人的话,你就能跳出火坑。”士隐听了也知道不便再问,只好说:“刚才所说‘蠢物’,不知道是何物,可否一见?”僧道:“要问此物,你倒有一面之缘。”说着就取出递给士隐。士隐接过来看,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想要细看,那僧就说已到幻境,强从士隐手中夺了去,跟道人走进一个大石牌坊,上面写着四个大字,细看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士隐刚想要跟进去,一抬脚忽然听见一声霹雳,好像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就醒了,醒来后梦中的事情也忘了大半。
这天,士隐抱了女儿在街前看热闹。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 癞 [lài]头 跣 [xiǎn]( 光着脚走路 )脚,那道则跛足蓬头,两人疯疯癫癫地谈笑而来。走到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这僧大哭起来,跟士隐说:“施主,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你何必还抱在怀里?”士隐听了,知道是疯话,也不去睬他。这僧还说:“给我吧,给我吧!”士隐不耐烦,抱着女儿撤身要进去,这僧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
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
便是烟消火灭时。
士隐听得明白,心下犹豫,想要问他们的来历。只听道人说:“你我就此分手,各自忙去吧。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这僧说:“好,好!”
说完,二人走远,再不见踪影了。士隐心中此时自忖:这两个人必有来历,该问一问,如今后悔也晚了。
这士隐正在痴想,忽然看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叫贾雨村的穷书生走了出来。这贾雨村是湖州人氏,出生在诗书仕宦家族,因他生于末世,祖上留下来的积蓄也都用光了,整日想进京求取功名,以求再整基业,现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士隐也常接济他。
这一日,士隐在书房置了酒席,邀请雨村小酌。席间,雨村狂兴不禁,对月寓怀,吟了一首诗: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觉得他 抱负 [bào fù]( 志向;愿望 )不凡,就资助他银两让他进京赶考。
转眼到了元宵佳节,士隐让下人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不想英莲却被人拐走了。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朝失落悲痛欲绝。一个月后,士隐先得了病,士隐娘子也因思女成疾,日日请医治疗。谁知屋漏又逢连阴雨,三月十五日夜里,葫芦庙中 炸供 ( 油炸供神用的食品 ),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失火,烧着窗纸。可怜葫芦庙隔壁的甄家,一会儿就烧成了一片 瓦砾 [wǎ lì]( 破碎的砖瓦 )场。只有他夫妇和几个家人没有受伤,士隐没有办法,只好举家搬走。
雨村在那年士隐赠银之后,就入京赶考,没想到竟中了进士,今已升了本府知府。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又恃才侮上,龙颜大怒,即批革职。贾雨村虽然心中非常悔恨,脸面上装作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交代过公事,将历年做官积的一些资本还有家小人属送回原籍,安排妥当,自己却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
这日,游到淮扬地面,听说今年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是前科的 探花 [tàn huā]( 明清两代称科举殿试考取一甲即第一等第三名的人 ),年已四十,有一个三岁幼子,偏偏去年又死了。今只有嫡妻贾氏生的一个女儿,乳名黛玉,现在五岁。夫妻无子,所以爱此女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就也想要让他像男孩子一样读书识几个字。经人推荐,贾雨村做了黛玉的老师。
一年后,黛玉的母亲贾氏夫人生病去世,黛玉本来就体弱,因为母亲去世伤心又犯了旧病,就不再上学了。
黛玉自母亲去世后,她的外祖母多次派人来接她去住。黛玉不忍心留下父亲独自一人,所以没有答应,可是外祖母几次催促,再加上父亲又说:“我年纪已近半百,无法更好的照顾你。你身体多病,年纪又小,上无母亲,下无兄弟姐妹,如今外祖母执意让你过去,正好有舅舅家姐妹相伴,也减我顾盼之忧。”黛玉听了,才洒泪拜别,贾雨村也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