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完美”教育难完美

“我只是想让儿子能够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只是想让他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此而已。”这是老卡尔·威特在他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对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描述。

《卡尔·威特的教育》详细记述了作者(老卡尔·威特)把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少年天才的过程,该书写于1818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论述孩子早期教育的最早书籍。在作者的系统教育下,小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经能够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6国语言,也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4岁获得吉森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相当于现在的学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老卡尔·威特把儿子培养成了闻名德国的神童。

老卡尔·威特秉承两个教育理念,一个是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另一个是洛克的白板说。爱尔维修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的名言“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洛克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洛克的《教育漫话》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将教育分为体育、德育、智育三部分,洛克的教育思想还包括“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老卡尔·威特非常认同白板说,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教育,把小卡尔·威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的天才人物。

老卡尔·威特认为,只有知识的人,很可能会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这种人弱不禁风,做不了任何有用的事;有的人虽然具有强壮的体魄,但由于没有知识和品德作为后盾,他们的强壮就显得非常单薄和无力。

为实现自己的完美教育,老卡尔·威特从改造儿子的母亲开始,怀孕期间保持妻子的心情愉悦、改掉各种不良习惯,“母亲的一切都会影响到孩子”。而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系统教育,不仅是智力开发、知识教育,也包括完美人格的培养,如培养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防止孩子产生“自满”、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孩子如何与人相处等。老卡尔·威特要让儿子成为一个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素质的人,不满足于培养他在学问、品德和身体三方面的发展。

小卡尔·威特成为了当时闻名遐迩的天才,老卡尔·威特在儿子的智力开发和知识教育方面取得了成功。但让老卡尔·威特始料不及的是,成年后的小卡尔·威特虽然满腹经纶,却变成了一个木讷寡言、拘谨而又不敢发表自己意见的人;虽钟爱但丁研究,但迫于父亲的压力,一直只能偷偷地把它作为业余爱好;直到五十多岁才在国王的资助下专心研究但丁的作品,成为但丁研究的专家。小卡尔·威特度过了一个光鲜的童年、郁闷的青年和中年、小有成就的晚年,与老卡尔·威特完美教育理念的结果相去甚远。是什么原因导致老卡尔·威特的完美教育不完美?

也许问题就出在“完美”上!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实例,老卡尔·威特有选择性地让小卡尔跟两个小朋友玩,发现小卡尔染上了一些毛病,很紧张,试着修正未果,因害怕不良后果就终止了他们的交往。

世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完美是相对的,缺陷才是绝对的。缺陷与完美是一对兄弟,在与完美的对比中,缺陷能让人追求进步、追求完美,缺陷具有积极的意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和“病树”之后是“千帆过”和“万木春”的美好景象。

老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种成功最终没能“让儿子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之中度过”,仅仅因为担心小卡尔“学坏”就中止他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一生幸福”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过于“完美”的目标让这一切化为乌有。 f+qTkSPkIRGnE0rwaa2bK+jr4cxlohYwIOCV1RFQzR3u1QyQIOkTo7lHy2P6e8p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