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F.肯尼迪的母亲非常注重孩子善恶是非意识的培养。她要求孩子们在吃晚饭前,一定要认真阅读钉在告示栏里的各种信息,尤其是其中的新闻报道,以便在吃晚饭的时候和父亲讨论。晚饭时间通常是他们家庭讨论的时间,餐桌就是他们讨论的会场,他们讨论的话题不仅涉及很多重大的国际国内事件,更涉及很多社会道德问题。有时候,由于各方的意见不一致,常常引发激烈的争论。在讨论或争论的过程中,父亲常常会不失时机地启发孩子们对问题作出确凿的回答,并向孩子们阐释其中所蕴含的各种为人处世的道理,因此,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了明确的善恶是非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观。
杨凌非常喜欢读亲子教育类的图书,令她最受益匪浅的是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所阐释的主旨,完全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母子情深,而是升华到了社会道德和公民意识的层面。
书中有这样的情节:小儿子菲利普上初中时,每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新闻,然后对着正在厨房里做饭的妈妈大声说:“俄罗斯那个石油大王被普京逮捕了!”“以色列又轰炸巴勒斯坦了。”而大儿子安德烈,十几岁时头脑中经常思考的问题就是:自己是不是一个道德上的混蛋?
每当读到这些情节时,杨凌就会深刻地反思自己:我在跟孩子沟通、交流时,会引导他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以培养他的善恶是非意识吗?
由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限,无法像龙应台那样给予孩子非常专业的指导,所以杨凌每天都抽出半小时的时间跟孩子简单讨论一下新闻热点,以便让孩子意识到,在他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不只有玩具和动漫,还有很多善恶美丑和是非曲直。例如,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广西玉林狗肉节,引发了网民对吃狗肉是否不道德的讨论,杨凌就抓住时机跟孩子聊起了这个话题,并在无形中向孩子灌输了爱护动物、支持环保的理念。
有人认为,不应该让孩子背负成人世界的善恶、是非与美丑,否则会扼杀孩子的童真。其实不然,童真不等于全然的蒙昧无知,在孩子对世界形成最初理解的过程中,引导他们活在自己“小世界”里的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一点儿世界上正在发生的各种或好或坏的事,并不会扼杀童真。相反,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存在着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并让孩子选择相信和坚持善良、正确与美好,那才是更有价值的童真。
现在的孩子因为受到家庭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或多或少有些个人主义倾向。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个人主义的理解是有失偏颇的,正如中国当代文学大师木心所说:“个人主义的本意是一切从自己做起,而不是一切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父母有责任教孩子明是非、知美丑、识善恶,并且要积极地跟孩子探讨,如何从自身做起,去一点点地减少不好与错误行为的发生。
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善恶、美丑的意识和理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父母后天培养的。那么,父母该如何引导孩子明是非、知美丑、识善恶呢?
1.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
孩子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父母描画什么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什么。这就要求父母用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标准来教育、要求孩子,从小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例如热爱祖国、自尊自爱、礼貌友爱、遵规守纪、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等。切忌因为怕孩子吃亏、受罪而向孩子灌输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图享乐等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
2.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身心成长的摇篮。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以父母的言行举止作为依据和标准来判断和衡量自己的行为,并在无形中对父母的言行进行模仿,进而形成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从小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3.让孩子把握好是非的界限
父母要从小引导孩子树立明确的是非界限,让孩子对是非曲直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有利于丰富孩子的思想道德知识,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认知水平。例如,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正确的,哪些人的言行举止是错误的。父母可以通过寓言、童话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发生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孩子进行分析,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并积极指导孩子进行实践,以便让孩子在生活中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4.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正面引导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认知不清或犯错误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对孩子成长中这些不和谐的“小插曲”,父母不要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更不能打骂孩子。因为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需要父母长期耐心、细致的因势利导。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这对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