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

教子导引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他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做子女的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反哺,即使他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之才,也不能算是一个成功者。因此,曾国藩从小就要求子女做到孝悌,他教育子女在家要敬老爱幼,出嫁后要孝敬公婆。

在《曾国藩家书》中,有一篇是曾国藩写给父母的,内容是向父母汇报自己赴京沿途及抵京后的所见所闻。在信中,曾国藩将自己一路颠沛辗转的情形、好友相聚的场景、沿途的风土人情等都描述得非常详细。读到此信,父母可以在千里之外知晓曾国藩的行踪、情形,从而使父母安心、放心。在信的末尾,曾国藩嘱咐道,回信时“堂上各老人须一一分叙,以烦琐为贵”,通过“烦琐”两个字,可见曾国藩对老人的状况,尤其是安康状况非常关心,拳拳孝子之情溢于言表。

不仅如此,曾国藩还在家书中论述了兄弟相处之道,对孝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他指出:“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曾国藩认为,兄弟和谐也是孝道的题中之意,兄弟和谐,家庭就能和睦;家庭和睦,老人就会觉得安心、快乐、幸福。

教子现场

有一个叫小周的男青年,和妻子离婚后开始不务正业、好吃懒做,不仅将家中积蓄全部败光,为了还债连自己唯一的房产也变卖了。父母心疼儿子,不忍心见儿子流落街头,于是让小周搬到家里来住。不仅如此,为了让儿子有个安身立命之所,父母还与小周签了房屋赠予协议,约定在夫妻二人过世后,将自己名下的房产过户给小周。

刚开始,小周对父母表现得倒还算孝敬,但是时间一长,他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习性便逐渐暴露了出来,不仅不再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甚至成天辱骂自己的亲生父母。更可恨的是,一天醉酒后他抢走了房子的钥匙,将父母赶出了家门。

年迈的父母面对不孝的儿子伤心不已,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夫妻二人到法院,请求法院判决撤销与儿子小周的房屋赠予协议。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赠予人在赠予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予。由于夫妻二人并未与儿子小周办理所赠予房屋权属的转移登记,所以对夫妻二人撤销赠予协议的要求,法院给予支持。

专家点拨

相信很多父母都无法接受,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长大以后竟然会是个不孝子!可是却很少有父母意识到,在子女通往不孝的道路上,自己正扶一程送一程。也就是说,孩子长大后孝不孝顺,与父母的教养是有很大关系的。培养子女的孝顺品质,是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时的重要任务。

每个生命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处不渗透着父母全身心的关爱和照顾。照理说,当父母老去时,子女给父母尽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子女却将“尽孝”排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更有甚者将孝道抛到了九霄云外。

据一项调查显示,有近20%的父母表示子女不够孝顺。很多老人反映说,子女们很少回家看望自己;自己就是孩子的保育员、钟点工……

在调查中,有70%多的年轻人认为,孝就是“奉养父母”。有人说给父母足够的钱就是孝;有人说保证父母的身体健康就是孝;还有人说老人就是“老小孩”,隔几天哄一哄就算是尽孝了。事实上,孝敬父母并不仅限于这些方面,它还包括对父母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慰藉,尤其是心灵深处与父母相依相伴的儿女真情。

专家支招

孝是一种道德品质,它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后天培养的。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想要拥有一个孝顺的孩子,就需要让孩子从小接受“爱”的教育和“孝”的熏陶,即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培养孩子正确的孝顺观。

1.明确家庭关系

为了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孝顺观,父母首先应该在家庭中营造一种长幼有序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建立起长幼尊卑的概念。例如教孩子等父母长辈都到齐才能开始吃饭,看电视应该先征求父母长辈的意见等。

2.坚持细节训练

孩子的道德标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引导下逐步建立的。因此,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向孩子提出“孝”的具体要求。例如,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时,可以要求他们“回家后主动跟父母长辈问好”;孩子上中学时,可以要求他们“父母长辈生病时主动照顾”等。

3.父母以身作则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做什么,孩子就有可能跟着模仿什么。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孝的榜样,绝不能让家庭中出现“不孝顺长辈”的负面现象。须知,你今天给自己的父母倒一杯白开水,将来你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你端一碗热汤;你今天对自己的父母说了一句顶撞的重话,将来你的孩子就有可能对你污言秽语、拳脚相加。 JrkqdA4pqM3CtoDaOik73o8rWHrcUbpPTNkdY7GPwvyZL2foILqh9vNDwlyjKuI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